「詩詞」詩人張繼傳世名篇,有聲有色,十分動人且極富韻味

「詩詞」詩人張繼傳世名篇,有聲有色,十分動人且極富韻味

庚子年二月廿六,每日品讀經典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縣)人。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中進士,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起,曾遊吳越,唐代宗李豫大曆末年,為檢校祠部員外郎、鹽鐵判官,分掌財賦於洪州,後與夫人相繼卒於洪州。其詩多羈旅題詠之作。其中《楓橋夜泊》一首更是傳世名篇,描寫的是詩人夜宿楓橋的情景。其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七言絕句卷。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①楓橋:蘇州城西的橋樑。

②姑蘇城:即今蘇州。

③寒山寺:蘇州楓橋附近的一座寺廟,一說是因唐代詩僧寒山曾居而得名。

④夜半鐘聲:夜半本不是打鐘時,但在唐時寺院確有夜半打鐘的習俗,故屢見於詩人吟詠之中。

【詩意】

月亮在烏鴉的啼鳴聲中落下西山,滿天的霜露使夜空充滿涼意。我看著江邊的楓樹與漁船上的燈火,滿懷著愁緒,難以入眠。

姑蘇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詩詞」詩人張繼傳世名篇,有聲有色,十分動人且極富韻味

賞析

這是一個初冬的晚上,明月已經西沉,烏鴉啼鳴,寒霜佈滿天地之間。首句寫出了初冬夜間淒冷的風景,第二句寫詩人淒冷孤寂的情懷:江上的漁火和江邊的楓葉,兩兩相對,泛著暗紅的光,在霜氣滿空的天地間,這一點漁火映著江邊的楓葉,顯得格外孤寂。詩人看著這些景物,愁緒滿懷,難以成眠。這一句點出了詩人的“愁懷”。詩人緣何而愁呢?在下文點明瞭:半夜裡,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一聲一聲傳到獨宿江上的詩人的耳裡,使得客居他鄉的詩人情懷尤其不堪——詩人是因為客居他鄉對此悽清風物而生愁思的。“客船”點題並貫穿全詩,使眼前之景都染上了詩人的鄉愁。

全詩重點寫景,有聲有色,而聲色與詩人的心境又託襯得十分和諧動人,不僅塑造了幽遠的夜泊愁眠的意境,而且極富韻味。

「詩詞」詩人張繼傳世名篇,有聲有色,十分動人且極富韻味

在夜深人靜、無法安眠之時,人的感官就會變得異常靈敏,平常司空見慣的景色,在無人的黑夜中都會披上一層神秘空幻的外衣,更何況觀察者是身處異鄉,舉目皆是陌生景象的“客船”中人。因此,月落的光彩、烏鵲的啼鳴、漫天的霜露,都成了驚擾遊子的因素,更不用說江水兩岸火紅的楓葉和赤霞般的漁火,更是不斷刺激著雙眼,使遊子無法安歇。就在這欲睡不能的時刻,耳邊忽然傳來遠方山寺中敲響的夜鍾,鐘聲雄渾低沉,掩蓋了黑夜中的其他聲響,直傳入城中的客舟裡,提醒遊子這耿耿不寐的狀態,已經整整持續了半夜。與此同時,這寺院鐘聲的背後又隱藏著更加深厚的東西,讓人忍不住去思考宇宙和世界的終極奧秘。

詩歌的前半段羅列了密集的意象,展示出夜裡看似寂靜,實則萬物喧譁的景象。而後半段的鐘聲又似乎穿越了一切世俗的喧擾,將整個夜晚引向了更加崇高、接近宇宙本質的思考。通過這種前密後疏的節奏對比,靜夜鐘聲帶來的空寂與神秘之感被充分表現了出來。


「學不可以已」如果您想到有好的古詩詞文

,請直接留言……感謝您的分享!

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每日品讀中華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