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英國派出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為何差點泡湯了?

乾隆年間,英國派出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為何差點泡湯了?

公元1792年,乾隆突然收到一封兩廣總督的奏章,上面說有個叫做英吉利的外邦小國,要遣使來祝賀乾隆帝八十大壽。

雖然此時乾隆的壽誕已經過了,但“四夷賓服”實在太符合清代人對於“天朝上國”的想象了,於是乾隆很快下旨說,既然英吉利如此恭順,就准許他們朝貢,成全他們沐浴王澤之心。

隨後,英國派出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誰曾想此時卻發生了一件讓人始料不及的意外事件,要不是意大利及時伸出援手,大清和英國險些不能愉快的聊天。

一、使團朝貢

歐洲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迅速擴張,這使英國急需為其生產的工業產品,開闢新的銷路。而幅員遼闊的中國,無疑成為英國人眼中最理想的新興消費市場。

誰知,等到英國人與廣州十三行打了一番交道後,才發現能賣到中國的東西寥寥無幾,龐大的中國市場就像什麼都不需要一樣,根本不給英國商人盈利的機會,

與《馬可波羅遊記》中遍地黃金的神秘東方全不相符。

英國商人認為,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必然是十三行從中作梗,若是英國能繞開十三行直接與中國百姓做生意,一定能打開銷路,讓大英帝國迎來新的輝煌。

乾隆年間,英國派出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為何差點泡湯了?

於是,就有了英國人上書求朝貢的一幕。說是朝貢,其實不過是英國人打著給乾隆祝壽的旗號,藉機與乾隆談判,以便打開中國市場,獲取更多的利潤。

為了促使談判順利進行,英國可謂是煞費苦心。他們挑選了堪比皇家學會陣容的馬戛爾尼使團。正使馬戛爾尼,先後在荷蘭、俄國、印度等國工作,曾任駐俄國公使與葉卡捷琳娜二世簽訂商務條約,出任過愛爾蘭事務大臣、加勒比島嶼總督、印度馬德拉斯省督等職。

乾隆年間,英國派出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為何差點泡湯了?

副使喬治.斯當東,則是醫學和法學雙料博士,長期擔任馬戛爾尼助手。其他的使團成員,也全部都是英國上層社會的傑出才俊,包括外交官,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美術家、哲學家、醫師、技師、樂師、技師等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

此外,英國還派出了一艘具有64門大炮的“獅子號”軍艦,作為使團的坐船,另配載重量為1200噸的“印度斯坦”號大貨船,以及一艘小型護衛艦“豺狼”號作為供應船,帶著英國喬治三世給乾隆的信件及大批代表西方先進科技的禮品,揚帆破浪而來。

二、翻譯囧事

然而,大清王朝的談判,絕非想談就能談。無數精英組成的馬戛爾尼使團不會想到,他們尚未從英國動身,便遭遇了尷尬一幕。

這件尷尬事,還得從清王朝閉關鎖國的國策說起。由於中英兩國長期沒有外交互訪,馬戛爾尼臨出發前,想要找個懂中英雙語的翻譯人員都找不到,眼看著英國籌備許久的談判,就要因為沒有翻譯胎死腹中了。

乾隆年間,英國派出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為何差點泡湯了?

無奈之下,馬戛爾尼只得派副手斯當東去全歐洲尋找翻譯人才,豈料斯當東踏遍歐洲各國,依然找不到任何一個會中英雙語的翻譯官。

就在斯當東焦頭爛額之際,有人提醒他說,意大利那不勒斯道會的一所華人書院裡,有來學習傳教的中國留學生,或許可以用來應急。

事不宜遲,

斯當東當即趕往意大利,果然在那所書院中,找到兩名中國天主教士。

然而,正當斯當東長舒一口氣,以為翻譯問題解決好了的時候,新的麻煩又出現了。原來這兩名中國傳教士,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不得已遠渡重洋混口飯吃,中文水平很一般,而且由於多年在外,連中國口語表達,也有些結結巴巴了。

更讓斯當東崩潰的是,這兩人不僅中文忘得差不多了,還根本不會英文。這樣中英雙語都不太行的人當翻譯,不是開玩笑嘛。

但斯當東現在沒心情開玩笑,他迫切想知道這兩個中國傳教士到底會什麼。一番交流下,斯當東發現這兩人雖然中英文都不太行,但他們會拉丁語呀。

拉丁語曾經是歐洲知識分子的通用語言,使團中的很多人,包括馬戛爾尼本人,都精通拉丁語。

兩個會些許中文與拉丁文的翻譯,已經是使團來能夠找到的最好配置。馬戛爾尼立刻毫不猶豫地聘用了他們,並且給出了每人150鎊的高薪。

乾隆年間,英國派出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為何差點泡湯了?

當時,倫敦教授的年薪才30磅,換句話說,這兩個半吊子翻譯,只需要出一次差,就能收穫英國中產階級教師5年的收入,天下哪裡去找這樣的好事。

誰料,面對這飛來橫財,兩個中國傳教士卻立刻拒絕了,還表示不管馬戛爾尼給多少錢都不幹。

馬戛爾尼簡直暈菜了,他四處託人打聽,

才明白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給外國人當翻譯的行為無異於漢奸。

偏偏乾隆總是以“天朝上國”自居,最喜歡將幫助外國人的行為,假想成不服王化的表現,並對此嚴加懲處。比如乾隆二十四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職員洪任輝便因公司要求,上京狀告粵海關監督李永標縱容家人屬吏敲詐勒索,徵收陋規雜費等事,結果惹得乾隆龍顏大怒,不僅將洪任輝“圈禁三年”,還將幫助洪仁輝向朝廷轉交狀子的天津官員也給處死了。

不過,由於翻譯人才實在太過缺乏,馬戛爾尼不得不動之以情,誘之以利,還發動了老師同學輪番勸說,終於讓兩個中國傳教士,答應冒著生命危險做翻譯。

最終,豪華陣容的馬戛爾尼使團,帶著草臺班子的翻譯團隊出發了。一行人漂洋過海,好不容易見到乾隆後,卻各說各話,草草收場。

乾隆年間,英國派出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為何差點泡湯了?


商談雖不理想,但暴露的問題,卻發人深思。兩國邦交,找個翻譯都如此難,可見當時大清,封閉到什麼地步了。這讓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不僅埋下了大清幾十年後捱打的大坑,更說明了一個硬道理:封閉永遠不會換來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