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墨歷史——西周時代

商末的一百年間,在陝西渭水流域,興起了一個強國,號為周。“周”字的古文像田中有種植之形,表示周族是以農業見長。周王室的始祖名棄,相傳為帝嚳的後裔。與禹同時,曾受封於邰(陝西武功縣),是一個著名的農師。傳說他是開始種粟、黍、菽、麥的人,死後被周人奉為農神,號為“后稷”。

棄子不窋因失官,輾轉遷徙於涇渭一帶的“戎狄”之間。至不窋孫公劉,始定居於豳(陝西邠縣),仍與戎狄為鄰。在豳住了約三百年,公劉九傳至古公亶父(後來被追稱太王),因受不了戎狄的侵迫,率眾南遷居岐山(陝西岐山縣)之下。這一帶土地特別肥沃,一個擅長農業的民族,來到肥沃的土地,而且飽經憂患,加之周人勤懇和古公領導得法,故迅速富強起來。古公在豳時,還是住地穴。遷岐之後,開始大規模營建宮室、宗廟和城廓。

古公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虞仲、三子季歷。古公非常喜歡季歷之子姬昌,想讓昌姬將來繼位。可是,周人有嫡長繼位的傳統。季歷是三子,姬昌當然無繼位的可能。太伯、虞仲明白古公的想法,兄弟二人借採藥之機,逃奔到荊蠻(江蘇無錫一帶)之地。依照當時的風俗,斷髮紋身,以示不再北歸。

周人與商往來,至少自古公之以下,已是商的諸侯之一。古公死後,季歷繼位(後來被追稱王季)。季歷繼位後大敗狄人,俘獲酋長二十人。此時的商王叫武乙,季歷打著為商剪除邊患的旗號,征服了一些部落,並向商報捷得到了武乙的嘉獎。周人勢力不斷擴大,引起新商王文丁的忌憚,找了個理由將季歷殺死。

舊載季歷和姬昌都受商命為“西伯”,意即西方諸侯之長。從卜辭中屢有“寇周”的記載來看,商與周的關係並不總是和諧的。至於“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剪商”的說法,於史無考。所以,古公和季歷的雄圖表現,有說更像是周人的誇詞。周人東進與商對立,到姬昌時才可窺見一斑。

姬昌即周人追稱的文王,曾被囚禁羑里七年。七年來,他隱忍不發,彈琴、演天數度日。在朝歌時因長子伯邑考魯莽行事,遭紂王醢屍,致使西伯昌有食子之肉羹的故事。最終,周的大臣散宜生,買通費仲、尤渾,並向紂王納賄,姬昌才脫身羑里回到周國。在他去逝前的幾年,曾大開疆土,少滅掉四個商的諸侯國。首先滅掉涇渭上游的小國密須(甘肅靈臺縣);繼而向東發展,越過黃河,滅掉了黎(山西黎城縣東北)、邗(河南懷慶西北)等國。如此,周人的勢力漸至威脅商人的中心地區。

此時,在渭水以南,有一個商的諸侯國崇(陝西西安市戶縣一帶),它是周的仇敵。於是,文王滅了崇國。此外,商的諸侯不待征伐而歸附周的也不少。舊載文王曾受紂王之命,管領長江、漢水沿岸的諸侯。大約周的勢力已到達這一帶。後來周人說“三分天下有其二”,恐怕與事實相差不遠。滅崇之後,文王作新都於豐邑(長安縣境)把都城自岐下東遷至此。他的東進意圖,更加明顯。但文王未達到“剪商”的目標,他於營豐邑的次年死去,未竟的事業要待他的兒子“發”來完成。

文王死後,嗣子發繼位,是為武王。武王在位的第十一年春初,率領若干諸侯和西北西南的土族,自盟津渡過黃河北上,大舉伐商。武王在朝歌附近的牧野誓師,宣佈紂王的罪行。他的誓詞至今猶存,即《牧誓》。武王憑一場勝仗,滅了商朝。

牧野一戰,商都陷落,商朝覆亡,但這只是周人向東發展的初步成功。因為,周人只是推翻了商的中央政府。商朝的廣土民眾和舊諸侯國,並未因此為周人所有。所以,周武王克殷後,對商人採取懷柔政策。他沒有佔據殷都和殷的王畿,把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封在這裡,以統治商遺民。而把弟弟管叔、蔡叔封在黃河以南,霍叔封在黃河以北,對殷遙相監視,自已回到了他的豐京。

回到豐京後,武王祭祀了祖先,報告了滅殷的功績,正式稱王。尊古公亶父為太王,尊祖父季歷為王季,尊父親西伯昌為文王。並在豐京以東不遠外,建起了一座氣派的新都,稱為鎬京,是為宗周。從此,揭開了我國曆史上的西周。

同時,周的第一次分封開始。為表明周承歷代先王之治,武王便封炎帝之後於焦(今安徽亳縣);封黃帝之後於祝(今山東泰安西南);封帝堯之後於薊(今北京市附近);封帝舜之後於陳(今河南淮陽);封大禹之後於杞(今河南杞縣)。他的弟弟周公旦封於魯,因留佐朝政未去就封;召公奭封於燕;呂尚封於齊,呂尚是牧野之戰的大將,周人尊之為尚父,與周室是姻戚關係。這些封國都集中在黃河南岸,洛陽附近的地區。此時,商人勢力中心黃河北岸,只有霍叔。至於東方的廣大地盤,仍是商朝舊勢力的範圍,周人可望不可及。

武王死後,嗣子成王年幼,王叔周公旦以開國功臣資格攝政。管、蔡二叔心懷不平,散佈流言,“周公將不利於孺子”,中傷周公。並鼓動武庚、祿父,聯合舊諸侯國奄(山東曲阜帶)和淮水下游的外族淮夷等,背叛周室。周公親自東征三年,才平定了這場大亂。其用兵經過不得而詳。大概是首先進攻武庚盤踞的殷故都,攻下殷故都後,回兵攻打三監,廓清黃河以南,再向東方繼續用兵,滅掉了徐、奄(今山東曲阜)、淮夷等五十多個國家。平定了淮夷及東方諸方國,小邦周變成了泱泱大國。

三監之亂平定後,周公以成王命,進行了周朝的第二次分封。微子啟安分守己,沒有參與武庚叛亂,讓他帶領一部分殷遺民前往宋國(今河南商丘一帶),以存殷祀,國號宋。並封有曹、滕、息、蔣、蔡等一批新建的姬姓封國環繞著宋以監視。還有宋西面有姒姓杞國,西南有媯姓的陳國,宋處在諸國包圍之中。

殷人聚集的朝歌和殷商舊都一帶,封給文王少子康叔,國號衛。為防殷人和東夷的再度反叛,周公派駐兩萬士兵駐守衛國,稱“殷八師”。同時,新諸侯就封也從衛國帶走一部分殷遺民。洛邑建成後還遷居了一批殷遺民到洛邑。如此,殷民拆分散得七零八落。

奄國的舊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國號魯。奄國(今山東曲阜附近)是商朝極有實力的方國之一,在商中期,商王南庚、陽甲均定都於奄。盤庚遷都時奄地留下了大量商民,逐漸發展成東方強國,又因與商的密切關係,而被稱為“商奄”,可見此地的重要。

改封呂尚於魯之北,國號齊;姜尚原被封為齊侯,都營丘(今山東臨淄北)。再次分封后齊國的領地擴大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周公還授予專征專伐的特權,“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國先後滅掉營丘附近的許多小國,成為東方大國。遷燕於齊之北,國號燕。燕是周在東北方的屏障。周公還在北方和南方加封了一批姬姓國,計有晉、邢、郇、隨等。

周公東征之後,周人的勢力達到了他們的“遠東”。在周人的新版圖裡,鎬京未免太過偏西。為了對東方加強控制力,周公在洛陽建築起一個宏偉的東都,稱為成周。東都包括東、西兩座城。東邊的稱“王城”;西邊的稱“成周城”,駐有兩萬士兵,稱為“周八師”。成周既成,周公把一大批“殷頑民”遷到那裡。如此,周的版圖不但大為擴張,商的殘餘勢力,也在周人的嚴密控制之下,失去叛亂的機會。

為鞏固周的天下,周、召二公分陝而治(今三門峽一帶)。據說,二公商定鑿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立於分界處,稱“立柱為界”。這根石柱成為我歷史上最早的界石。周公管理陝之東,召公管理陝之西,陝西之名即源於此。分陝而治周公主軍事開拓,召公主經濟後援,此為周解除後了顧之憂。

武王、成王兩世,周封立的新國,共七十餘個。其中與周同姓的有五十多國。在這七十餘國之外,黃河下游和長江以南舊有的國家或部族,大大小小,不知有多少。其中有的因周的勢力不能到達,而處於獨立狀態。總之,周初及中末期新建的國和舊有的國,至今可考的有一百三十多個。

西周時期的記載甚為缺略,甚至若干位周王在位年數亦不可考。簡單說來,西周共十二王,武王成王以後,還有康、昭、穆、共、懿、孝、夷、厲、宣、幽十世,成康二世為西周全盛時期。

有一則關於成王故事,流傳甚廣。成王和小弟叔虞的感情非常好,曾戲言給他封地,結果成真。封叔虞於唐地(今山西翼城西)。年幼的叔虞起程就封,帶著一班老成持重的大臣,還有成王賜給他的金銀財寶,從鎬京來到了唐地。建宗廟、蓋宮室,頒佈政令,安撫百姓。叔虞死後,他的兒子燮父繼位為侯。因晉水流經唐國,便將唐國改名為晉國。

成王死後,太子姬釗即位,是為康王。康王繼位可見《顧命》,“顧命”記載了成王臨終的遺託。康王在位期間,曾命盂率大軍征伐鬼方,將鬼方驅逐至汫隴和岐周以西。此記載見小盂鼎銘文,所謂銘文就是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銘文又稱金文,舊稱鐘鼎文。其字體是從殷商甲骨文演變而來。除小盂鼎銘文外,還有大盂鼎銘文。大盂鼎銘文記載了康王,對盂的訓誥和賞賜,銘文共291字。

康王在位期間,政權穩固,國庫豐裕,百姓安居樂業。據說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社會安定團結,呈現出昇平盛世的景象。《史記·周本紀》中說成王和康王統治期間,天下安寧,刑錯四十年不用,史稱“成康之治”。

康王死後,其子姬瑕繼位,是為周昭王。昭王繼西周盛世之後,有王道微缺之說。他在位期間,魯侯之弟姬弗殺死魯幽公,奪取侯位自立為魯魏公。按周禮魯公的廢立之權在周王,而昭王卻認可了姬弗的僭越行為。後來,昭王在伐楚的戰爭中全軍覆沒,薨於漢水,即舊載上說的 “南巡不返”。 經過春秋筆法潤飾的正史,對此事諱莫如深,無法獲知詳情。他死後沒有向諸侯告喪,宗室諸侯擁立昭王長子姬滿繼位,是為周穆王。

穆王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他喜出外巡遊,蹤跡所至極遠,但地名已無法確考,並且有若干關於他的神話傳說。據說,他西巡至西王母國,在返回鎬京途中,接到了徐偃王反叛的消息。馭手造父,駕車日行千里,返回鎬京,平定了叛亂。造父因駕馭有功,穆王賜給他趙城(今山西洪洞)。造父嬴姓,商遺將飛廉的四世孫,即後來的趙人的始祖。

昭王的溺水和穆王的遠遊,可能影響周室的威信。穆王死後留給兒子姬扈,即周共王,一個行將衰落的王朝。自周共王起,西周開始衰落。西周王朝土地私有自此開始,曾經分封建邦食周朝祿邑的貴族,向食私有土地的封建地主轉變。雖然這些舉措對周有利,可是周王室與貴族之間的關係卻漸行漸遠。同時,為要賞罰分明,周共王只能將都城附近的土地,分封給諸侯和大夫,導致周能支配的土地越來越小,收入也越來越少,周王朝的國勢也由盛變衰。

據說,周共王是個比較懦弱君王,他的弟弟闢方對王權垂涎三尺。闢方有一好友叫密康公,因私藏三個美女,共王下令將密康公滿門抄斬。此事,按說確實做得有點過。給闢方和的貴族們攻擊他的口實,這也是貴族思想無根縹緲的變化。他們不再願意效仿前人的光榮傳統,而偏安於享樂生活。此事使共王極為憂鬱,沒同幾年就死了。他死後兒子姬囏繼位,即是周懿王。

舊載說“懿王之世,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共其職,諸侯於是攜德”。 拱衛王權的諸侯竟“攜德”,可見懿王時諸侯離心。懿王又比較迷信,《竹書紀年》載“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天空出現日食,懿王感覺不祥,認為鎬京對他不利。於是將國都遷往處於岐山與鎬京之間的槐裡,期間貴族的不滿可想而知。後來,槐裡遭遇暴雨和冰雹襲擊,繼而寒流猛增,凍死了不少人,王都附近一片狼籍。共王深感恐懼,疑神疑鬼,寢食俱廢,憂懼而終。

周懿王死後,理應太子姬燮繼位,但姬燮懦弱無能,闢方乘機奪取王位,是為周孝王。在宗法制森嚴的西周,孝王是第一位破壞嫡長繼位制,登上王位的君王。《史記》對於孝王的記載甚少,只有簡短的一句話:“懿王崩,共王弟闢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之後再未提及孝王。司馬遷似有意迴避,對於其在位時期的文治武功絲毫未曾涉及。

孝王為抗擊犬戎,發展養馬業。他找來善養馬的非子,讓非子為王室養馬。沒幾年時間,荒涼的草原上人嘶馬叫,一批批健壯的良馬送進王宮。非子養馬有功,孝王想用非子作為大駱的繼位人,以此排擠申侯的外甥成。因遭到了申侯強烈反對而作罷。最後把一塊叫秦(今甘肅清水縣境)的地方封給非子,為周的附庸大夫,號秦贏。非子在這塊不毛之地苦心經營,後來日漸強大起來,成為了戰國時統一六國的秦國。

孝王死後,大臣們擁立懿王的兒子燮繼位,即是周夷王。西周自夷王開始,周天子失威。異姓諸侯多不來朝,並且互相攻伐。異姓諸侯中齊國最為強大,仗著勢力,蠶食鄰近小國。後來在諸侯來鎬京朝覲時,夷王烹殺了齊哀公。此事加劇了諸侯不朝,甚至作亂的衰落局面。夷王不僅沒能挽救西周,反而把一個破爛的攤子留給了兒子姬胡。

夷王死後其子姬胡繼位,是為周厲王。厲王面對積重難返的局面,進行些許改革。他不用舊章舊臣,起用在經濟、軍事上有專長的榮夷公和虢公長父。因改革牽涉到貴族的利益太深,他採用的手段又過急、簡單粗暴,遭到貴族們強烈反對。於即位的第三十七年,貴族煽動國人暴動,將厲王廢逐於彘,居外十四年而死。在此期間,王位虛懸由兩位大臣共掌朝政,史稱“共和時代”。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我國曆史從此有了確切的年紀。

厲王的經濟改革可謂是一敗塗地,他死後共和時期告終,由太子靖繼位,是為周宣王。宣王登基後,吸取厲王的教訓,利用舊貴族起用了一批賢臣,穩固了王權。厲王時西戎趁機入侵西周,佔領西犬丘殺了大駱家族。自此,秦人與西戎結仇。宣王命秦仲為大夫征伐西戎,竟戰敗陣亡,秦地為西戎佔領。宣王得知秦仲戰死,召秦仲五子到鎬京,派給精兵,令其為父報仇。五兄弟一戰擊敗西戎,收復失地。於是,周宣王封秦仲長子為西陲大夫,後被稱為秦莊公。

之後,宣王對異族大張撻伐,東征西伐,連連得勝,重振了周室的聲望。西周最後一次高峰出現,史稱宣王中興。宣王還效仿先王在洛邑大會諸侯,進行了西周最後一次分封。封王舅申伯於謝,國號申;封韓侯於韓城(今山西河津至萬榮縣萬泉鄉一帶),國號韓;封弟弟友于鄭地(今陝西華縣東),國號鄭。

可惜好景不長,不久政事又壞。政治上的一時成功,使宣王志氣大廢,沉淪享樂。從而諸侯難制,戎人寇邊的局面再現。宣王的王后姜氏賢惠聰明,見宣王長夜歌舞,荒廢朝政,於是摘掉耳環、簪子、脫下盛服,到專門幽閉宮妃的永巷請罪。此即“姜後脫簪”的典故。此舉打動了宣王,從此遠離聲色,勤於朝政。但他卻變得剛愎自用,不聽勸諫,泛殺大臣,窮兵黷武,最後敗於戎人,西周從此一厥不振。

宣王死後,其子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幽王繼位後,立申侯之女為王后,宜臼為太子。後來,幽王寵愛的豔妃褒姒,生下姬伯服,幽王竟因寵愛褒姒,想廢黜申後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為王后,姬伯服為太子。申後和太子宜臼只好出奔王后外家申國。因為太子宜臼的緣故,幽王征伐申侯。申侯求助犬戎,攻陷鎬京,追殺幽王於驪山之下。

這是前771年的事,西周歷史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