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墨历史——西周时代

商末的一百年间,在陕西渭水流域,兴起了一个强国,号为周。“周”字的古文像田中有种植之形,表示周族是以农业见长。周王室的始祖名弃,相传为帝喾的后裔。与禹同时,曾受封于邰(陕西武功县),是一个著名的农师。传说他是开始种粟、黍、菽、麦的人,死后被周人奉为农神,号为“后稷”。

弃子不窋因失官,辗转迁徙于泾渭一带的“戎狄”之间。至不窋孙公刘,始定居于豳(陕西邠县),仍与戎狄为邻。在豳住了约三百年,公刘九传至古公亶父(后来被追称太王),因受不了戎狄的侵迫,率众南迁居岐山(陕西岐山县)之下。这一带土地特别肥沃,一个擅长农业的民族,来到肥沃的土地,而且饱经忧患,加之周人勤恳和古公领导得法,故迅速富强起来。古公在豳时,还是住地穴。迁岐之后,开始大规模营建宫室、宗庙和城廓。

古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虞仲、三子季历。古公非常喜欢季历之子姬昌,想让昌姬将来继位。可是,周人有嫡长继位的传统。季历是三子,姬昌当然无继位的可能。太伯、虞仲明白古公的想法,兄弟二人借采药之机,逃奔到荆蛮(江苏无锡一带)之地。依照当时的风俗,断发纹身,以示不再北归。

周人与商往来,至少自古公之以下,已是商的诸侯之一。古公死后,季历继位(后来被追称王季)。季历继位后大败狄人,俘获酋长二十人。此时的商王叫武乙,季历打着为商剪除边患的旗号,征服了一些部落,并向商报捷得到了武乙的嘉奖。周人势力不断扩大,引起新商王文丁的忌惮,找了个理由将季历杀死。

旧载季历和姬昌都受商命为“西伯”,意即西方诸侯之长。从卜辞中屡有“寇周”的记载来看,商与周的关系并不总是和谐的。至于“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的说法,于史无考。所以,古公和季历的雄图表现,有说更像是周人的夸词。周人东进与商对立,到姬昌时才可窥见一斑。

姬昌即周人追称的文王,曾被囚禁羑里七年。七年来,他隐忍不发,弹琴、演天数度日。在朝歌时因长子伯邑考鲁莽行事,遭纣王醢尸,致使西伯昌有食子之肉羹的故事。最终,周的大臣散宜生,买通费仲、尤浑,并向纣王纳贿,姬昌才脱身羑里回到周国。在他去逝前的几年,曾大开疆土,少灭掉四个商的诸侯国。首先灭掉泾渭上游的小国密须(甘肃灵台县);继而向东发展,越过黄河,灭掉了黎(山西黎城县东北)、邗(河南怀庆西北)等国。如此,周人的势力渐至威胁商人的中心地区。

此时,在渭水以南,有一个商的诸侯国崇(陕西西安市户县一带),它是周的仇敌。于是,文王灭了崇国。此外,商的诸侯不待征伐而归附周的也不少。旧载文王曾受纣王之命,管领长江、汉水沿岸的诸侯。大约周的势力已到达这一带。后来周人说“三分天下有其二”,恐怕与事实相差不远。灭崇之后,文王作新都于丰邑(长安县境)把都城自岐下东迁至此。他的东进意图,更加明显。但文王未达到“剪商”的目标,他于营丰邑的次年死去,未竟的事业要待他的儿子“发”来完成。

文王死后,嗣子发继位,是为武王。武王在位的第十一年春初,率领若干诸侯和西北西南的土族,自盟津渡过黄河北上,大举伐商。武王在朝歌附近的牧野誓师,宣布纣王的罪行。他的誓词至今犹存,即《牧誓》。武王凭一场胜仗,灭了商朝。

牧野一战,商都陷落,商朝覆亡,但这只是周人向东发展的初步成功。因为,周人只是推翻了商的中央政府。商朝的广土民众和旧诸侯国,并未因此为周人所有。所以,周武王克殷后,对商人采取怀柔政策。他没有占据殷都和殷的王畿,把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封在这里,以统治商遗民。而把弟弟管叔、蔡叔封在黄河以南,霍叔封在黄河以北,对殷遥相监视,自已回到了他的丰京。

回到丰京后,武王祭祀了祖先,报告了灭殷的功绩,正式称王。尊古公亶父为太王,尊祖父季历为王季,尊父亲西伯昌为文王。并在丰京以东不远外,建起了一座气派的新都,称为镐京,是为宗周。从此,揭开了我国历史上的西周。

同时,周的第一次分封开始。为表明周承历代先王之治,武王便封炎帝之后于焦(今安徽亳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泰安西南);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市附近);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于鲁,因留佐朝政未去就封;召公奭封于燕;吕尚封于齐,吕尚是牧野之战的大将,周人尊之为尚父,与周室是姻戚关系。这些封国都集中在黄河南岸,洛阳附近的地区。此时,商人势力中心黄河北岸,只有霍叔。至于东方的广大地盘,仍是商朝旧势力的范围,周人可望不可及。

武王死后,嗣子成王年幼,王叔周公旦以开国功臣资格摄政。管、蔡二叔心怀不平,散布流言,“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中伤周公。并鼓动武庚、禄父,联合旧诸侯国奄(山东曲阜带)和淮水下游的外族淮夷等,背叛周室。周公亲自东征三年,才平定了这场大乱。其用兵经过不得而详。大概是首先进攻武庚盘踞的殷故都,攻下殷故都后,回兵攻打三监,廓清黄河以南,再向东方继续用兵,灭掉了徐、奄(今山东曲阜)、淮夷等五十多个国家。平定了淮夷及东方诸方国,小邦周变成了泱泱大国。

三监之乱平定后,周公以成王命,进行了周朝的第二次分封。微子启安分守己,没有参与武庚叛乱,让他带领一部分殷遗民前往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以存殷祀,国号宋。并封有曹、滕、息、蒋、蔡等一批新建的姬姓封国环绕着宋以监视。还有宋西面有姒姓杞国,西南有妫姓的陈国,宋处在诸国包围之中。

殷人聚集的朝歌和殷商旧都一带,封给文王少子康叔,国号卫。为防殷人和东夷的再度反叛,周公派驻两万士兵驻守卫国,称“殷八师”。同时,新诸侯就封也从卫国带走一部分殷遗民。洛邑建成后还迁居了一批殷遗民到洛邑。如此,殷民拆分散得七零八落。

奄国的旧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国号鲁。奄国(今山东曲阜附近)是商朝极有实力的方国之一,在商中期,商王南庚、阳甲均定都于奄。盘庚迁都时奄地留下了大量商民,逐渐发展成东方强国,又因与商的密切关系,而被称为“商奄”,可见此地的重要。

改封吕尚于鲁之北,国号齐;姜尚原被封为齐侯,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再次分封后齐国的领地扩大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周公还授予专征专伐的特权,“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国先后灭掉营丘附近的许多小国,成为东方大国。迁燕于齐之北,国号燕。燕是周在东北方的屏障。周公还在北方和南方加封了一批姬姓国,计有晋、邢、郇、随等。

周公东征之后,周人的势力达到了他们的“远东”。在周人的新版图里,镐京未免太过偏西。为了对东方加强控制力,周公在洛阳建筑起一个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东都包括东、西两座城。东边的称“王城”;西边的称“成周城”,驻有两万士兵,称为“周八师”。成周既成,周公把一大批“殷顽民”迁到那里。如此,周的版图不但大为扩张,商的残余势力,也在周人的严密控制之下,失去叛乱的机会。

为巩固周的天下,周、召二公分陕而治(今三门峡一带)。据说,二公商定凿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立于分界处,称“立柱为界”。这根石柱成为我历史上最早的界石。周公管理陕之东,召公管理陕之西,陕西之名即源于此。分陕而治周公主军事开拓,召公主经济后援,此为周解除后了顾之忧。

武王、成王两世,周封立的新国,共七十余个。其中与周同姓的有五十多国。在这七十余国之外,黄河下游和长江以南旧有的国家或部族,大大小小,不知有多少。其中有的因周的势力不能到达,而处于独立状态。总之,周初及中末期新建的国和旧有的国,至今可考的有一百三十多个。

西周时期的记载甚为缺略,甚至若干位周王在位年数亦不可考。简单说来,西周共十二王,武王成王以后,还有康、昭、穆、共、懿、孝、夷、厉、宣、幽十世,成康二世为西周全盛时期。

有一则关于成王故事,流传甚广。成王和小弟叔虞的感情非常好,曾戏言给他封地,结果成真。封叔虞于唐地(今山西翼城西)。年幼的叔虞起程就封,带着一班老成持重的大臣,还有成王赐给他的金银财宝,从镐京来到了唐地。建宗庙、盖宫室,颁布政令,安抚百姓。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继位为侯。因晋水流经唐国,便将唐国改名为晋国。

成王死后,太子姬钊即位,是为康王。康王继位可见《顾命》,“顾命”记载了成王临终的遗托。康王在位期间,曾命盂率大军征伐鬼方,将鬼方驱逐至汫陇和岐周以西。此记载见小盂鼎铭文,所谓铭文就是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铭文又称金文,旧称钟鼎文。其字体是从殷商甲骨文演变而来。除小盂鼎铭文外,还有大盂鼎铭文。大盂鼎铭文记载了康王,对盂的训诰和赏赐,铭文共291字。

康王在位期间,政权稳固,国库丰裕,百姓安居乐业。据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安定团结,呈现出升平盛世的景象。《史记·周本纪》中说成王和康王统治期间,天下安宁,刑错四十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

康王死后,其子姬瑕继位,是为周昭王。昭王继西周盛世之后,有王道微缺之说。他在位期间,鲁侯之弟姬弗杀死鲁幽公,夺取侯位自立为鲁魏公。按周礼鲁公的废立之权在周王,而昭王却认可了姬弗的僭越行为。后来,昭王在伐楚的战争中全军覆没,薨于汉水,即旧载上说的 “南巡不返”。 经过春秋笔法润饰的正史,对此事讳莫如深,无法获知详情。他死后没有向诸侯告丧,宗室诸侯拥立昭王长子姬满继位,是为周穆王。

穆王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他喜出外巡游,踪迹所至极远,但地名已无法确考,并且有若干关于他的神话传说。据说,他西巡至西王母国,在返回镐京途中,接到了徐偃王反叛的消息。驭手造父,驾车日行千里,返回镐京,平定了叛乱。造父因驾驭有功,穆王赐给他赵城(今山西洪洞)。造父嬴姓,商遗将飞廉的四世孙,即后来的赵人的始祖。

昭王的溺水和穆王的远游,可能影响周室的威信。穆王死后留给儿子姬扈,即周共王,一个行将衰落的王朝。自周共王起,西周开始衰落。西周王朝土地私有自此开始,曾经分封建邦食周朝禄邑的贵族,向食私有土地的封建地主转变。虽然这些举措对周有利,可是周王室与贵族之间的关系却渐行渐远。同时,为要赏罚分明,周共王只能将都城附近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和大夫,导致周能支配的土地越来越小,收入也越来越少,周王朝的国势也由盛变衰。

据说,周共王是个比较懦弱君王,他的弟弟辟方对王权垂涎三尺。辟方有一好友叫密康公,因私藏三个美女,共王下令将密康公满门抄斩。此事,按说确实做得有点过。给辟方和的贵族们攻击他的口实,这也是贵族思想无根缥缈的变化。他们不再愿意效仿前人的光荣传统,而偏安于享乐生活。此事使共王极为忧郁,没同几年就死了。他死后儿子姬囏继位,即是周懿王。

旧载说“懿王之世,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共其职,诸侯于是携德”。 拱卫王权的诸侯竟“携德”,可见懿王时诸侯离心。懿王又比较迷信,《竹书纪年》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天空出现日食,懿王感觉不祥,认为镐京对他不利。于是将国都迁往处于岐山与镐京之间的槐里,期间贵族的不满可想而知。后来,槐里遭遇暴雨和冰雹袭击,继而寒流猛增,冻死了不少人,王都附近一片狼籍。共王深感恐惧,疑神疑鬼,寝食俱废,忧惧而终。

周懿王死后,理应太子姬燮继位,但姬燮懦弱无能,辟方乘机夺取王位,是为周孝王。在宗法制森严的西周,孝王是第一位破坏嫡长继位制,登上王位的君王。《史记》对于孝王的记载甚少,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之后再未提及孝王。司马迁似有意回避,对于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丝毫未曾涉及。

孝王为抗击犬戎,发展养马业。他找来善养马的非子,让非子为王室养马。没几年时间,荒凉的草原上人嘶马叫,一批批健壮的良马送进王宫。非子养马有功,孝王想用非子作为大骆的继位人,以此排挤申侯的外甥成。因遭到了申侯强烈反对而作罢。最后把一块叫秦(今甘肃清水县境)的地方封给非子,为周的附庸大夫,号秦赢。非子在这块不毛之地苦心经营,后来日渐强大起来,成为了战国时统一六国的秦国。

孝王死后,大臣们拥立懿王的儿子燮继位,即是周夷王。西周自夷王开始,周天子失威。异姓诸侯多不来朝,并且互相攻伐。异姓诸侯中齐国最为强大,仗着势力,蚕食邻近小国。后来在诸侯来镐京朝觐时,夷王烹杀了齐哀公。此事加剧了诸侯不朝,甚至作乱的衰落局面。夷王不仅没能挽救西周,反而把一个破烂的摊子留给了儿子姬胡。

夷王死后其子姬胡继位,是为周厉王。厉王面对积重难返的局面,进行些许改革。他不用旧章旧臣,起用在经济、军事上有专长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因改革牵涉到贵族的利益太深,他采用的手段又过急、简单粗暴,遭到贵族们强烈反对。于即位的第三十七年,贵族煽动国人暴动,将厉王废逐于彘,居外十四年而死。在此期间,王位虚悬由两位大臣共掌朝政,史称“共和时代”。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我国历史从此有了确切的年纪。

厉王的经济改革可谓是一败涂地,他死后共和时期告终,由太子靖继位,是为周宣王。宣王登基后,吸取厉王的教训,利用旧贵族起用了一批贤臣,稳固了王权。厉王时西戎趁机入侵西周,占领西犬丘杀了大骆家族。自此,秦人与西戎结仇。宣王命秦仲为大夫征伐西戎,竟战败阵亡,秦地为西戎占领。宣王得知秦仲战死,召秦仲五子到镐京,派给精兵,令其为父报仇。五兄弟一战击败西戎,收复失地。于是,周宣王封秦仲长子为西陲大夫,后被称为秦庄公。

之后,宣王对异族大张挞伐,东征西伐,连连得胜,重振了周室的声望。西周最后一次高峰出现,史称宣王中兴。宣王还效仿先王在洛邑大会诸侯,进行了西周最后一次分封。封王舅申伯于谢,国号申;封韩侯于韩城(今山西河津至万荣县万泉乡一带),国号韩;封弟弟友于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国号郑。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政事又坏。政治上的一时成功,使宣王志气大废,沉沦享乐。从而诸侯难制,戎人寇边的局面再现。宣王的王后姜氏贤惠聪明,见宣王长夜歌舞,荒废朝政,于是摘掉耳环、簪子、脱下盛服,到专门幽闭宫妃的永巷请罪。此即“姜后脱簪”的典故。此举打动了宣王,从此远离声色,勤于朝政。但他却变得刚愎自用,不听劝谏,泛杀大臣,穷兵黩武,最后败于戎人,西周从此一厥不振。

宣王死后,其子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幽王继位后,立申侯之女为王后,宜臼为太子。后来,幽王宠爱的艳妃褒姒,生下姬伯服,幽王竟因宠爱褒姒,想废黜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申后和太子宜臼只好出奔王后外家申国。因为太子宜臼的缘故,幽王征伐申侯。申侯求助犬戎,攻陷镐京,追杀幽王于骊山之下。

这是前771年的事,西周历史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