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然军事状,一字不可删”,陆贽三篇军事状如何解救危难之国?

前言

陆贽是有唐一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军事战略家

,他虽未曾读过兵书,也未曾上阵杀敌,但是他能够洞察时局,尤其是中唐时期复杂的朝内朝外军事形势,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奏状来向德宗提供建议。

德宗在位期间,唐朝统治正处于危难之际,风雨飘摇之间,外有吐蕃不断率兵大举入侵,京师频频因此戒严;内有强藩割据,与中央分庭抗礼,唐朝中央对此一度束手无策。此外德宗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比如奉天之难、吐蕃侵占长安、四镇叛乱等等,这让刚刚即位不久的德宗难以招架。

正是陆贽于此时积极为其建言献策,表达自己对局势的分析以及军事思想,使得德宗能够积极吸取,最终度过了危机。陆贽杰出的军事才能以及纵横捭阖的军事思想令其在德宗乃至国家危难之际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凛然军事状,一字不可删”,陆贽三篇军事状如何解救危难之国?

陆贽

在西北防备吐蕃的边防建设上,陆贽能够洞察时局变动,不断提出相应对策并积极上疏请奏皇帝,他言辞恳切,切中时弊,忧国忧民,在力劝德宗成为贤德明君的同时,希望一尽匡扶社稷之心意。这种忠君爱国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更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虽不是行伍出身,也未曾度过兵书,但是能够凭借自己独到局势分析以及间接去把握一国之军事,这是难能可贵的。

《旧唐书》载:"近代論陸宣公,比漢之賈誼,而高邁之行,經國成務之要,激切仗義之心,初蒙天子重知,皆相類也;而誼止中大夫,贄及台鉉,不爲不遇矣。"

德宗对陆贽有知遇之恩,陆贽也一心以自己的能力指挥辅佐德宗,虽然陆贽在政治上颇有造诣,并且成为有唐一代杰出的政论家,但是他在军事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尤其是他流传千古的著名奏状,完美展现了他忠君爱国之情以及长远的军事洞察力和杰出的军事思想

“凛然军事状,一字不可删”,陆贽三篇军事状如何解救危难之国?

唐德宗

陆贽在四镇叛乱及淮西叛乱时期展现的军事策略

《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是陆贽在唐朝面对四镇叛乱以及淮西叛乱而上呈德宗的状。这篇状集中表达了陆贽对于当时唐朝所面临危机形势的个人观点,并且对当时各方势力作了详细的分析。建中三年,卢龙朱滔、魏博田悦、成德王武俊以及淄青李纳因为朝廷封赏不均,便联合起兵反抗中央,德宗即位不久就面临着两河地区强藩的起兵叛乱,让这位皇帝苦不堪言。

虽然两河地区藩镇势力固然强悍,但是中央军队在安史之乱后也大范围进行了扩充和训练,当时中央军主要以李怀光坐镇邠宁的朔方军最为强大。除此之外,中央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直接控制的嫡系部队—神策军,神策军由哥舒翰建立在河西、陇右地区的地方部队转化而来,不断壮大,最终成为中央能够控制的战斗力较为强大的军队

“凛然军事状,一字不可删”,陆贽三篇军事状如何解救危难之国?

朱滔

当关东开辟了两个战场之后,中央已经无暇应对,德宗那种胸有成竹的美好愿望终究不能实现,当前的战争形势令德宗头疼不已,此时的陆贽便向德宗上奏了著名的《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首先陆贽明确说明了古人的用兵之道,那就是兵法固然重要,但是纸上谈兵不可,还要能够依据面临的战争形势进行灵活变通,唯有此才能够转败为胜,这才是古人兵法的精髓所在

《全唐文》载:"臣本書生,不習戎事。竊惟霍去病,漢將之良者也。每言行師用軍之道,不在學古兵法。是知兵法者無他,見其情而通其變,則得失可辯,成敗可知。"

其次在用将和克敌制胜方面,陆贽认为光靠打仗是不一定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效果,他建议德宗应当充分了解四镇叛乱的起因,对症下药,不能胡乱、仓促出兵应对,与其进行军事交战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不如满足他们的要求。当然四镇之乱的结果也是以和谈而告终的,陆贽的建议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凛然军事状,一字不可删”,陆贽三篇军事状如何解救危难之国?

王武俊

陆贽对于关中地区防御建设的规划

德宗即位之时,关中地区虽然属于京畿重地,但是依旧面临着安史之乱以来吐蕃的长期骚扰。肃、代两帝在位期间,历经安史丧乱,西北边军纷纷东调平叛,从当时王军的战况来看,虽然在安史之乱后期大有反攻之势,但是由于西北吐蕃的持续入侵,使得唐朝中央分身乏术,

河陇之地的失陷已经给唐朝中央统治集团敲醒了警钟。

《旧唐书》:"辛未,高暉引吐蕃犯京畿,寇奉天、武功等縣。丙子,駕幸陝州。吐蕃入京師,立廣武王承宏爲帝,仍逼前翰林學士于可封爲制封拜。辛巳,車駕至陝州。"

德宗即位后,关中地区的军事力量相对于两河藩镇以及吐蕃军队还是比较弱,陆贽此时向德宗提交了《论关中事宜状》具体表达了其个人对于关中形势以及军事布防的观点。首先陆贽认为关中地区之所以在战后频频受到外族威胁以及东部强藩的反抗,是因为天宝时期以后的唐朝已经逐步丧失了唐朝初期的居关中以驭天下的政治、军事优势。

“凛然军事状,一字不可删”,陆贽三篇军事状如何解救危难之国?

李怀光

关中相对"天下"全面优势地位已经不复存在,因此首要之务就是要不断加强关中京畿重地的军事力量。其次,陆贽细致地向德宗分析了当时唐朝内部的军事力量及其分布态势,关中地区有着朔方、陇右、泾源三大节度使,主要负责备御吐蕃,东部在太原则布置着重兵用来抵御回纥,同时在每年秋收马肥之际还会从全国各道征发防秋兵以实关中防御吐蕃入侵。

最后,陆贽重树了关中本位政策,并且通过列举秦汉时期注重发展京畿地区、加强关中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的先例来说服德宗。他认为此在今后的国家建设当中也一定要重视关中的优势地位,德宗正是听取了陆贽的关中防御建设规划,才在肃、代皇帝经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关中防御进行巩固、发展,他采取的第一步就是对外与吐蕃讲和为内部建设争取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凛然军事状,一字不可删”,陆贽三篇军事状如何解救危难之国?

朱泚

陆贽在西北边防建设中体现的军事思想

德宗即位之后将已经颇具规模和作战实力的中央嫡系部队—神策军投入到防御吐蕃的防秋体系当中,同时兼顾着监视西北诸镇的重要使命。但是在此时,西北军队数量骤然上升,光京畿之外的神策军就有近十万左右,再加上庞大的西北边镇军队,使得国家的军事财政支出日渐上涨,给唐朝中央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陆贽在此时向德宗上奏了著名的《论缘边守备事宜状》,具体阐述了当前唐王朝所面临的西北边防形势。首先他认为此时吐蕃的入侵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凭借绝对的军事力量消除的,他认为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主张与吐蕃方面进行和谈,长期的防秋之战使得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并且在与吐蕃的交锋过程中一直没有固定的结果。

《旧唐书》载:"人勞未瘳,而欲廣發師徒,攻其堅城,前有勝負未必之虞,後有餽糧不繼之患,適所以啟戎心而挫國威,以此爲安邊之謀,可謂不量事勢而務於所難矣。"

“凛然军事状,一字不可删”,陆贽三篇军事状如何解救危难之国?

哥舒翰

其次在分析敌我势力优劣势中,陆贽认为吐蕃作为游牧民族,马上作战、逐水草而居是他们的长处,因此他们不会大量修建军堡等防御设施,只不过是掠夺而返。而修城池、造工事乃唐朝军队之优势所在,只要在边防具体设施建设上做好,同时做好相应的补给,依靠险要工事、地形,当敌人小部分出动之时只需与其小战,尽量避免与吐蕃的大规模作战。

最后,贽认为当前唐朝西北边防军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领导机制的多元化以及军镇数量的庞大化。对此陆贽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希望能够削减一定的军镇是中央能够直接掌控部分军镇,以便实现上情下达,保证中央领导以及政令在地方,尤其是在京西北军事重地的施行。

“凛然军事状,一字不可删”,陆贽三篇军事状如何解救危难之国?

安禄山

评价

从前文论述的三篇陆贽关于军事的奏状,我们可以看出,陆贽对于两河地区、淮西地区、关中地区以及西北边防都做出了非常深刻且精准的局势分析,这对于一位从未读过兵书、文人出身的宰相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三篇奏状言辞恳切,语重心长,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地为德宗提出了解决当时军事问题的主要看法和对策,为德宗的政策设定提出了重要依据。

从这三篇奏状我们也能看出陆贽的军事思想是非常巧妙且符合实际的。他一直主张同吐蕃方面要和平解决,决不能长期诉诸武力,这是因为他把眼光放在了国内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形势变化之中,长期的军事对抗对于唐朝来说压力巨大。一旦中央不能支撑,便会展开对百姓的搜刮,而百姓一旦承受不住,出现反抗情绪,那么农民起义便会风起云涌,重现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悲剧。

另外,陆贽一直主张要将京畿地区以及西北边防军队的领导权收归中央,也就是说在多种势力相互交错的关中地区,只有将军队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中央,才能够保证统治核心地区的稳定。中央只有神策军是远远不够,京西北藩镇的领导权更是中央扩充军备实力的有力补充,只有这样在备御吐蕃和讨伐东部强藩时候,中央才能够保证足够的军事力量。

但是陆贽的军事思想也有其不足的一面,他的一系列的军事思想均体现了儒家的那一套理论。比如主张与吐蕃和谈解决争端,儒家思想一向主张以和为贵,平凉劫盟却完全展现了吐蕃的背信弃义,德宗的一系列努力功亏一篑,双方又转入了军事对抗。总之,陆贽的军事思想有其可采用性,也对唐朝的边防重建、平定叛乱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儒家那一套思想也不是完全适用于军事之中,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参考文献:《旧唐书》、《全唐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