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韩国攻打周天子,秦献公为什么要起兵勤王?

小杨品史


帝位被夺,自己在魏国寄居29年。而现在魏、韩攻打周天子。这场战争是打呢?还是打呢?这颇费心思。

打吧?不好!魏国曾有恩于自己。可以这么说:没有魏国曾经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的秦献公。

秦献公(公元前424年~362年)的父亲秦灵公于公元前415年去世。嬴悼子(秦灵公的叔父,秦献公的叔祖父)夺取了本应由公子连(后来的秦献公)继承的帝位。


十岁的公子连明白,如果呆在秦国,必遭不测。于是他逃往东边的邻国——魏国。

那边厢,叔祖父嬴悼子夺帝位称秦简公,十六年后去世,其子继位,为秦惠公,在位十三年。又其孙即位,是谓秦出公。秦出公即位时年仅两岁,无法主政,故由其母主持朝政。


这边厢,魏文侯近三十年来一直善待自己,衣食无忧,有人服侍。待遇优厚。

29年来,他目睹着秦、魏两国的变化。

这边厢,魏国——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权,以法治国,国力强盛,奠定了此后长达百年的霸业。是当时中原各国中的超级强国。

公元前408年,连连败秦,完全夺取了早在秦穆公时期占有的河西之地(今陕西境内,在黄河与洛水之间)。而此时的秦国却只占有陇山以东、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狭小。在魏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秦国几乎有灭亡的危险。

那边厢,秦国——叔祖父秦简公在位之时,政治腐败,国力羸弱。丢掉了河西之地;叔父秦惠公在位之时,秦国没什么作为,只能自保;现在秦出公才两岁,由叔母主政。

由于叔母任用外戚和宦官,与秦国的公室成员产生了矛盾,这样就引起了内政紧张。为了笼络人心,赏赐过多,致使国库空虚,不得不加重税率,以增加国库收入。这引起了地主和自耕农的强烈不满。

公子连既认真研究学习魏国的强国经验;同时又密切关注秦国国内的局势。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秦国、魏国都希望他回国。

秦人对秦国的这种危险状况都很担忧,希望情况能够出现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带领大家走出困境,重现当年秦穆公时的强盛。

而此时,公子连也有意回国。并派人联系与叔母不和的大臣,及争取将士们的支持,又在民间散布要回国施行新政的消息。

公子连的试探很成功。地主和自耕农都盼望他早日回国,王公大臣也表示愿意配合他推翻他叔母的统治

这边厢,魏国此时所处的“国际环境”险恶,正想办法拉结盟友,改善“国际环境”。而公子连正是一枚很好的棋子,可以助其回国夺帝位,扶植一个“傀儡政权”。

公元前386年,魏武侯派人告诉他:魏国愿助他回国夺取本应属于他的帝位。他没有立即表态。这是因为①秦、魏两国是死敌。如果是魏国送他他回去,肯定不会受到秦国人的欢迎②自己是在魏国支持下才取得的帝位,就该“投桃报李”。那样就会受到魏国的制约,这样就会对秦国不利。



而且他也明白,自己对魏国的价值就在于他的身份,他在秦国还有一定的号召力。若不能被魏国所利用,他对魏国就毫无价值,这样很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

思考了良久,既不能接受,也无法拒绝。于是他客气的对使者说:“非常感谢魏文侯和魏武侯这些年来对本人的照顾。自己不应该让他们为自己分心劳力”。他打算独自回国,并谢绝魏国的护送。

在筹划了一年之后,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与魏武侯辞行。并感谢三十年来的盛情款待。

二人立下“盟誓”:若夺帝位成功,秦国保证在魏武侯在世之时,不与魏国为敌。这个誓言让魏武侯很不爽

由于一年的“铺垫”,以及秦国国人的愿望,公子连杀掉秦出公和他的母亲,顺利夺取了帝位。

不打吧?也不行!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矛盾,急需想个有效的办法来缓和、化解。秦献公想到的是用战争的办法。

秦献公取得政权后,就埋头改革,励精图治,不参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争斗。渐渐地,秦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于是,秦人对恢复秦穆公时期的荣耀也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有信心,好像差不多就看到了希望。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奴隶主获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国君的封赏,而地主获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靠开垦荒地和购买。

秦献公一系列改革无疑是对地主的做法表示支持。但奴隶主势力毕竟是一个传统势力。这样,控制西部的奴隶主与控制东部的地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这是因为:秦国的土地数量已经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对现有的土地进行争夺,且会夹杂着对权利的争夺。

这样,奴隶主与地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面对国内的矛盾,秦献公想到用战争的方式缓和国内矛盾。

奴隶主和地主对土地的渴望同样很强烈。只有开疆拓土,才能满足他们的土地的需求。

去哪里寻找战争的机会呢?此时魏、韩两国攻打周天子,这为秦献公的对外战争提供了一个契机。

公元前366年,秦献公以此为借口,起兵勤王。打败了魏、韩两国军队。得到了周天子的赞赏,秦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秦人又仿佛看到了往昔的荣耀。

秦献公起兵勤王并不仅仅是保卫周天子。他的真实目的是对土地的需求,要开疆拓土。

公元前364年,秦献公下令攻打魏国,夺回了秦国的故土“河西之地”。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国境内到达“石门(今山西运城)”。秦献公把这些土地赏赐给地主和贵族,国内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缓解。

公元前362年,秦军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又大败魏军,俘虏魏将“公孙痤”,攻取庞城(今韩城东南)。因公孙痤早年在魏国时对秦献公不薄,在盛情款待一番后,将公孙痤放回了魏国。

按情义上来说,魏国对秦献公有恩,秦献公不应该对魏国诉诸武力。且与魏武侯曾盟誓,在其有生之年不与魏国为敌。

但魏武侯死于公元前370年,时间已过去了两年,不算违约。况且国内对土地的需求强烈。魏、韩攻打周天子为他提供了一个借口。秦献公起兵勤王,得名又得利。

正所谓国家关系之间“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衡阳泉湖人历史观


秦献公之前大秦的政局持续动荡不安,内耗十分严重,诸公子争夺权位。再加上东边魏国的崛起,屡屡侵犯秦国,尤其是魏文侯时期,重用吴起为将,大名鼎鼎的阴晋之战,吴起以5万兵力大破秦国50万兵力,险些灭亡了秦国。甫一即位,献公接受的秦国可以说完全是个烂摊子。昔日西方边陲的大国,近二百年战绩平平,秦国必须展露锋芒,震慑宵小。

在内政改革的同时,地处中原腹心的魏国,天下第一强国四面出击,对天下诸国宣战,好战必危,忘战必亡!秦献公即位后不久就开始挑战天下第一强国,不是不应战,而是不战即亡国。

公元前366年秦献公借口韩、魏两国威胁周天子,出兵勤王,并在洛阳打败韩、魏两军,使中原为之大震。两年后秦献公再次出兵东征,在石门斩首魏军六万人,取得大胜,并被周天子封为“伯”。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发动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战,即秦魏少梁之战,俘虏了魏国丞相公叔痤,而秦献公也是在这场战役中受了重伤,回国后不久便不治身亡,为了打赢这场生死之战,秦献公可谓是拼了老命了。

秦献公的一系列战争最终保全了秦国,以一弱国打出了强国之风,这也为后来的秦孝公变法创造了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确保了秦国的崛起之路。





书史烟云


公元前366年,连年战争的魏、韩两国和解,图谋周室,秦献公以勤王为由,出兵在洛阳附近打败魏、韩两国。在战国时代,周天子形同傀儡,秦献公为什么要勤王呢?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并非秦献公有助人为乐的精神,而是有利益驱使。

第一,秦与三晋乃是宿敌

我简单说一下当时的政治背景。

从春秋时代始,秦与晋就是宿敌。到了战国时代,晋国分裂为魏、赵、韩三国,尽管分裂了,但新兴的魏国实力仍然相当可怕,在魏文侯时候,魏军占领秦国的河西之地,令秦国蒙受羞辱。

秦献公即位后,考虑到自己的实力尚无法与魏国抗衡,遂决定先击弱敌,把刀锋对准实力稍逊的韩国与赵国。然而,秦献公还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秦国派胡苏为大将,率大军进攻韩国,在酸水一战中,被韩军打得大败。秦献公不死心,三年后,即公元前371年,秦国转而进攻赵国,不料在高安一战中,又被赵国打得丢盔弃甲。

这两战,几乎把秦献公的信心打没了。然而,秦国十分幸运。高安之战后一年,即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为了争权国君之位,魏国公子魏罃与公子魏缓爆发内战,而韩、赵两国旋即干涉魏国的内政,试图捞取好处。至此,三晋同盟土崩瓦解,秦献公的机会来了。

第二,魏惠王统一魏国,与韩国重新结盟

魏国内战一波三折,最终导致三晋之间的战争。

魏国内战之初,魏罃占据绝对的优势,屡战屡胜,魏缓毫无还手之力。眼看毫无悬念之时,韩、赵两国突然参战。

韩、赵两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进军,夹击魏罃。双方在浊泽展开大战,魏军大败。魏罃被韩、赵联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他就象案板上的鱼肉一样,只能等待别人的宰割了。

可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了。

韩、赵两国君主在如何处置魏国的意见上不和。赵成侯主张杀掉魏罃,立公子魏缓,迫使魏国割地;韩懿侯却主张把魏国一分为二,分别由魏罃、魏缓统治,分裂后的魏国将沦为二流国家,只能成为韩、赵的小啰喽。两人看法相左,最后竟不欢而散,在胜券在握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撤军了。

大难不死的魏罃乘机重振旗鼓,一举消灭公子魏缓,自立为君主,他便是魏惠王。魏惠王很快还以颜色,先是在马陵击败了韩国军队,继而又在平阳之战中力挫韩、赵联军。

三晋战争,令参战三方都元气大伤,精锐部队损失殆尽。

公元前366年,魏惠王与韩懿侯相会于宅阳,坐下来谈判,重新结为盟友。也许是三晋战争导致魏、韩两国国力大衰,魏惠王与韩懿侯便想了主意,打起周王室的算盘。而秦献公则以大义凛然的姿态,扛起勤王的旗帜。

第三,秦献公为什么要勤王?

首先,秦国与周王室的渊源颇深。

秦国的先祖非子因为善于养马,被周天子封于秦。数十年后,秦国君主秦仲被犬戎所杀,他的五个儿子逃到周都,周宣王慷慨相助,借兵七千,秦国才得以复国。后来,周幽王死于骊山之变,平王东迁,秦国投桃报李,出兵护送,因而被封为诸侯。由于秦国地处西陲,对周天子不会有任何威胁,故而周室一直颇为偏重秦国。比如在秦穆公称霸西戎时,周天子就派人前往祝贺。

其次,秦献公想提高政治声望。

在战国初期,周室已经十分衰微,但诸侯好歹还都认这个天子。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新兴的魏、赵、韩、齐四个政权,都是想方设法得到周天子对他们“诸侯”身份的认可。因此,周天子这张牌,还是有价值的。秦国长期僻处西方,在东方影响力甚弱,正好借此时机,扬名立万。

其三,趁魏、韩联盟不稳固,拆散其关系

由于魏、韩打了好几年仗了,尽管和解,其实貌合神离。秦献公觑准这个弱点,发兵勤王,果然得到奇效,不仅打败了魏、韩联军,还令两国反目。魏韩反目的原因,史书没有说,可能是双方在战场上互相扯皮吧,反正结果是魏惠王与韩懿侯再度撕破脸皮。魏国公子景贾率大军讨伐韩国,韩国兵团在阳地全力阻击,击溃了魏国兵团。

魏、韩交恶,给了秦献公反击的绝佳机会。

公元前364年,秦国兵团在大将章峤的统领下,杀入魏国。石门一战,震惊天下,秦军大败魏师,取得斩首六万的空前胜利。从此开始,秦国具备与三晋全面抗衡的实力。


君山话史


因为魏国和韩国攻打周天子是要夺取洛阳周边的地盘,从洛阳到函谷关再到关中,这是一条进攻关中的完美进军路线。魏国在吴起领兵时,多次在秦国占有了秦国的河西之地,侵占关中土地,就连秦献公继位也是魏国幕后支持的结果。按照吴起的计划,彻底吞并关中才能保证魏国的安全,吴起虽走,但他的计划依旧对魏国有影响。从地缘上说只有阻止魏国的扩张,才能保住秦国。另一方面周天子也需要讨好秦国,借以抵挡三晋日益高涨的霸权。公元前364年,秦将章蟜在石门(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大败三晋,周显王赐给秦献公黼黻之服,秦献公则借此称伯,这对于秦国来说是一大收获。秦献公在周天子的鼓励之下,继续不断地对三晋用兵。在公元前362年,少梁一战,魏将公孙痤被秦军俘虏。救助周天子可以缓解自己的危机,又能提高秦国的地位,对秦献公来说很划得来。


李从嘉的战争茶室


秦献公十九年,魏国、韩国联军进攻洛阳,周天子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各诸侯视若无睹,秦献公率军勤王救驾,打败了韩魏联军。秦国当时实力并不强,秦献公为什么要出头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周、秦同出西方,通过救周天子改善秦国形象

周、秦皆出自西方(陕西一带),算是同源吧,当时秦、周都比较弱小,同病相怜,关系还不错。《大秦帝国》有个片段,秦孝公期间很贫弱,急需盐铁,各国封锁秦国,靠周天子接济才渡过难关。周天子有难,秦国向来愿意帮忙,帮助周天子好处很多:一来这是正义之战,毕竟当时周天子还是天下共主;二来可以改善秦国粗鄙、野蛮的形象,我们是尊敬天子、遵守周礼的,自然不是野蛮人。

秦国国内矛盾尖锐,通过扩张,凝聚民心

秦献公继位后,着手进行变法改革:废除人殉制、移都栎阳、限制贵族特权、扩大地主阶级利益、对外来人员一视同仁等,培植了一批新贵族,与帮助秦献公上位的老贵族之间矛盾重重。如何缓解这种矛盾?通过对外打仗就是最好的策略!国人同心协力,一致对外。自秦献公十九年开始,秦国就在不停地打仗,以此来转嫁国内矛盾。


秦国国力上升,开始逐步收复失地,提高影响力

秦国经过十几年的变法改革,人口大增,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力上升明显,就需要考虑收复失地了(魏文侯时期,吴起侵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刚好周天子有难,就可以举着正义的牌子名正言顺的进攻魏国了。秦国上下奋发图强、同仇敌忾,一举打败了韩魏联军,秦国影响力大涨,各国开始正视秦国,逐步改变了对秦国的看法。

洛阳之战胜利后,秦国继续进攻魏国。秦献公二十一年,秦国取得石门大捷,斩杀魏军六万;秦献公二十三年,秦军在少梁大败魏军,俘虏魏国宰相公叔痤,天下哗然。

秦献公起兵勤王,是秦国霸业的开始,之后魏国不断退缩,秦国不断东进。

综上所述,秦献公起兵勤王,既能转嫁国内矛盾、凝聚民心,又可以提高秦国的形象,是秦国霸业的开端。


小杨品史


一、秦献公为什么积极勤王?

1、古代生产力落后,最珍贵的就是人口和土地,出于秦人对土地的渴望;

2、为缓解国内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土地需求间的矛盾;

秦国奴隶主获取土地主要是靠国君的封赏,而地主主要靠开垦荒地和购买。秦献公继位后的政策无疑是支持地主经济,而且秦献公本人很少将土地赏给贵族。虽然秦国地主阶级十分支持,奴隶主却越来越有意见。而且毕竟秦国的奴隶主势力是一个传统势力,尤其是在秦人早期活动的中心,秦国的西部,依然很强大。奴隶主控制的西部与地主控制的东部的关于土地需求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从土地和庄园的生产经营角度出发,奴隶主虽然不如地主在行,但他们对土地的渴望却是同样强烈的。秦献公决定用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通过领土扩张来满足国内对土地的强烈需求。

3、时机难得,秦国出兵占了道德制高点。魏国、韩国会师魏国宅阳,威胁周天子显王,想吞并周朝洛阳。秦献公以此为借口,起兵勤王,开始对外战争。


二、秦献公与秦军破魏韩联军;

秦献公(公元前424-前362年),嬴姓赵氏,名师隰(xí),秦灵公的儿子,秦孝公的父亲,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秦灵公死后,秦国君位被师隰的叔祖父嬴悼子(即秦简公)夺取,师隰被迫开始了长达二十九年的魏国流亡生涯。秦简公死后,简公2岁的儿子嬴昌即位(即秦出公),大臣专权,国政不稳,秦国日衰。师隰在魏国的支持帮助下,夺回了秦国国君之位,是为秦献公。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更是修养生息,励精图治;其废止人殉、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等一系列的改革;迁都栎阳;发动战争收复河西失地等;为后来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秦献公十九年),魏国、韩国会师魏国宅阳(位于河南省荥阳市以东),威胁周天子显王,想吞并周朝洛阳。秦献公以此为由,起兵勤王。秦军在洛阳打败了韩魏两国的联军,得到周显王的赞赏,秦国的在诸侯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秦国开始参与中原的事务。

公元前364年(周显王五年,秦献公二十一年)秦军在洛阳打败韩魏联军,得到周显王赞赏,显王还赏赐秦献公绣有黑、白、青花纹的服饰。秦军攻魏,夺取故土河西。打过黄河,取得前所未有大胜利。周显王向献公祝贺,并赐献公以伯,与秦穆公一样称号。

公元前362年(周显王七年,秦献公二十三年)秦献公逝世,其子嬴渠梁即位秦君,是为秦孝公。同年秦军在少梁(今韩城西南)大败魏军,俘虏魏相公叔痤,攻取庞城(今韩城东南)。公叔痤在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时,对秦献公不错,于是秦国将公叔痤放回魏国。


秦国简述:

秦国在诸侯中出身算比较低的,史书记载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正式族称。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766年)保卫周王室有功,才被封为诸侯国,“秦”也成为其国号。从秦襄公正式立国,到后来秦国经过数十代人的努力,最终公元前221(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灭六国,一统天下。


萌哥蛋蛋看世界


那我问你为什么秦国这么多年一直被锁在西南一隅,无法东出呢。

有句话讲的好啊,师出有名,只有你的军队用了正当的名义出兵的时候,你的军队里面的士兵才会被放骶骨,说自己打仗到底打的正不正确,而其他的人也会认可你这个军事行动,所以历史上面无论是在怎么脑抽,在怎么没有正义感,在怎么没有道德感,出兵的时候,总会找一两个理由。

秦国原本是一只小诸侯,后来在吞并了诸多的游牧部落,尤其是当时西方的西戎,实力逐步成长起来,成为了郑守一方的诸侯,但是当时的秦国发展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让人比较头疼的问题,就是整个国家想要往东方发展的时候,总有一个大国党在自己的面前,这个国家就是晋国。

晋国是中原霸主,跟楚国一起平分整个中原,这样一个国家实力强悍不说,而且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了秦国对于他的危险,所以建设桃林要塞,秦国很难,当初就是因为晋国死死地卡在了他们东处的线路上,秦国想要兵出函谷关,想要拿下整个天下,就必须得把晋国给干掉,最起码晋国在他们东出道路上面所设的那几个钉子,得一个一个拔掉,否则秦国东出之时便是晋国引兵大举来犯之日。

可是没有适当的名义,你是不可能去冬初的中原的,本身你为了发展自己的实力慌不择时地将那些游牧部落全部都给吞并了,你的身上打上了鲜明的游牧部落的色彩,(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中原文明一直把你排斥在外,说你是一方蛮夷,再加上这么歇年了没有和中原的那些诸侯好好的完成建交关系,此时的秦国对于中原的各大诸侯来讲简直野的不能再野,这个国家不能够跟他好好说话,就是一个虎狼之国不能与其为伍,如果秦国东出,去攻打晋国或者是接下来的韩魏赵的话,秦国必将会遭到中原文明的围殴,而且还有可能会有亡国的危险。

所以秦国必须要找到一个出兵的理由,这个理由看起来十分的光明正大,一起能够让秦国师出有名。

恰巧在这个时候晋国的三家韩魏赵,为了能够得到自己的利益,选择逼迫周天子就饭这件事情,天下的诸侯看在眼里,但事实上都没有人敢说话,不是说不敢说话儿,是这个时候犯不着替周天子去说这几句闲话。

所以其他的诸侯基本上对于韩魏赵做的事情那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但对于秦国来讲就找到了机会,秦国本身就和三进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我要当初我就必须得打你,你想要自身的安全就必须得防范我,我也不介意再得罪你一下,况且这个时候是你自己干的事情,不对得罪了周天子名义上面的天子,那你简直就是找死,所以秦国立刻就借着这件事情作为理由去攻打三晋。

当然周天子这边也给力,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权威不断的下降迟早会被人取而代之,与其坐以待毙吧,还不想办法去周折一下,所以他就给了秦献公一个伯的称号,事实上仔细去翻阅一下周王朝历史的话,就会知道这个称号的意思并不简单,代表着一个地区管理各大诸侯的一个头衔。

周天子也是顺应着潮流,给了秦献公一个能够出兵的理由,正是因为周天子的从中作梗,秦国和魏国接下来打了好几年的河西之战!但是秦国甘心被利用,为什么?这是他自己愿意和周天子做的一桩交易,通过和周天子这样一次交易以后,秦国拥有了东出天下的大义,周天子也有了自保的一丝曙光。


漩涡鸣人yy


一是因为当时的周天子虽然已名存实亡,但还是一个象征权威的存在。一是树立秦国的匡扶正义的形象。

二是可以趁机搓一搓韩国与魏国的锐气,提高山东六国口中一直弱秦的存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