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失郭嘉,蜀失庞统,吴失周瑜,谁的死对国家影响最大?

沙沙沙沙沙沙


没有赶上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的十月,正是江南秋高气爽的季节。在赤壁这个地方却是别样的风景,两岸是旌旗猎猎,水中央是船帆遮天,喊杀声与血腥味裹挟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大战一触即发。而这场战役就是决定三国鼎立的赤壁之战。江北是曹操的青州军与刚收编的荆州水军号称80万,江南则是孙权与刘备的联军才区区五六万人。一方是席卷八方的豪迈,另一方是誓死抵抗的坚决。



很多事例都表明,成功除了坚定的信念外,绝对的实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孙刘联军人数少的憋屈,可拥有战神关羽、张飞掌兵,更有大师诸葛亮、周瑜坐镇,所以胜算一时难以预测。在军事联席会议上,双方总结出了取胜之道:一,必须想方设法除掉荆州水军首领蔡瑁;二是利用曹船被铁锁连成一片无法自由活动的情况,可以采用火攻的计策!

而曹操那边也不是草包,最忌讳的就是周瑜。曾经与周瑜为同窗的蒋干,带着一封书信坐着一叶扁舟往江南而去。结果让曹操说出了那句千年名言“驭人者,知错改错不认错!”,因为蒋干没能劝降周瑜,反而误中离间计将蔡瑁杀了,致使荆州水军的战斗力淹没了!




时隔没多久曹操就收到一封书信,大意是周瑜将东吴的老将黄盖打了一顿,咽不下恶气的黄盖就投降了曹操。双方约定黄盖带着亲信部队乘坐小船,利用夜色的掩护往江北而来,结果小船装着满满当当的硝石、柴草,借助东风把曹船烧了个精光,从而丧失了一统华夏的梦想!回到许昌后,曹操痛哭流涕:“若使郭嘉在,我断不至此也!”的确郭嘉曾帮曹操征乌丸除袁熙,都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得手了,所以我觉得郭嘉之死对曹操的影响最深!

吕蒙完成他的心愿

如果说赤壁之战是曹魏统一华夏的关键,那么荆州的归属就成了东吴保全一身的咽喉!这也是周瑜争夺荆州夙兴夜寐的原因,可惜的是“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最终自己被诸葛亮弄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哀叹!



好在他未竟的事业,在吕蒙的手上完成了!利用关羽在樊口破曹仁的得意,水淹七军退于禁的骄傲,采用白衣袭江之策,先将荆州沿岸的烽火台端掉,然后冒充关羽的士兵骗开城门,迫使关羽上演了大意失荆州,身死走麦城的结局。



相比较郭嘉而言,周瑜虽然死了,但他的事业后继有人,所以我觉得周瑜之死对东吴的影响微乎其微,更可以说缓和了东吴的紧张局势,因为周瑜长期把持东吴兵权,曾密令巴陵的吴军攻打荆州,让孙权破口大骂东吴是姓周还是姓孙的话!

救火队长迎难而上

至于庞统是出道最晚的,加入刘备最短的,留下业绩最小的。先是在赤壁大战看不起曹操,而出了坏主意让曹操用铁锁把战船连在一起,随后加入刘备委屈的做了个县令,整日喝酒买醉不理政事,让张飞给臭骂了一顿,后来又随刘备去谋取西川死于落凤坡,无奈之下只得抽调同关羽镇守荆州的诸葛亮救急。



所以分析三个人去世时的形势,我觉得郭嘉的英年早逝对曹魏的影响最大,如果他不死曹操统一华夏的几率会相当大,而庞统与周瑜的未竟的事业,都有诸葛亮与吕蒙替他们完成了!因为历史不可假设,所以留给后人无限的思考,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一定要未雨绸缪,不然就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尴尬,让自己的事业功败垂成,这才是研究他们的最大收获!


惜缘小历史


魏失郭嘉,影响的是一个人。

蜀失庞统,影响的是一个政权。

吴失周瑜,影响的是一个天下。

先说郭嘉。

郭嘉是曹操前期五大谋士之一,

曹操集团最重要的谋士不是郭嘉,而是荀彧,不论是能力还是地位,荀彧都排在首位,这是公认的。

郭嘉对事情有预判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不是非常精准,好比郭嘉说,今年美元要大跌,但是具体什么时候跌,他不说。比如曹操要打袁绍,担心孙策在后方偷袭,郭嘉说,孙策这个人过于轻率,我看他活不长了。但他没说孙策什么时候会死,是死在官渡之前还是之后,如果孙策在官渡相持之时突袭曹操,那么曹操铁定得完蛋,还好他死得早了些,在200年年初就死了,如果再多活半年,曹操的后方可就有不小的危险。

此外还有北征乌桓,是件毁誉参半的事情,曹操差点就回不来。

郭嘉最著名的,大概是他的《十胜十败论》,把曹操一顿猛夸,大概意思就是无论从哪方面看,曹操都领先袁绍100年,您只要一出兵,包赢!

吹捧的话谁都爱听,曹操乐得合不拢嘴,他脸皮虽然挺厚,都有点不好意思:“哎呀,我都没想到我这么强啊,我自己都没感觉到呢。”

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但是,袁绍肯定没那么听话,不可能曹操一出兵就自动投降,那么怎么打袁绍呢。

没了。

是的,没了,史书只记载,郭嘉跟着去打了袁绍,有什么具体表现呢,没有,郭嘉好像隐身了。

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

郭嘉的职位,从跟着曹操开始混,就是军祭酒,直到去世,还是军祭酒,十一年雷打不动,这多少有点尴尬。

再从古人的眼光来看,《三国志 魏书》里,荀彧荀攸贾诩在同一传,郭嘉和程昱、董昭、刘晔、蒋济、刘放等在同一传,这应该算是郭嘉比较准确的定位,换句话说,郭嘉死了,曹操至少还有四大谋士,没到伤筋动骨,无人可用的地步。

郭嘉死后曹操大哭?曹操是个浪漫主义诗人,大哭是常态,在三国志中,至少就记载了曹操有七次大哭,比刘备多多了,偏偏刘备替曹操背了个爱哭的锅,刘备:我也很无奈啊!

再说庞统。

三国演义里,庞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

实际上,庞统在当时的名声,要高出诸葛亮不少。

他出山之后,先跟的老大是周瑜而不是刘备,在周瑜那里混了几年,庞统已经混出了名声,“吴人多闻其名。”算得上是个名士了。

名声是什么,就是人脉。有了人脉,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在诸葛亮和鲁肃推荐下,庞统得到重用。

那么庞统的阵亡,对刘备有什么影响呢。

从庞统活着时候表现出的才干来看,他与接替他的法正类似,都是谋士型的人才,刘备缺的就是这种人才,夷陵之战失败后,诸葛亮叹息,法正如果在,一定不会发生这样的局面。

《三国志》: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假使庞统还活着,他可能会改口:庞统如果在,一定不会发生这样的局面。

庞统与郭嘉,在刘备和曹操那里的地位比较类似,但是庞统之死和郭嘉之死,对刘备和曹操意义不一样。

郭嘉死了,曹操还有一抓一大把的谋士。庞统死了,刘备就悲催了,因为蜀汉的人才实在稀缺,庞统不死,能起的作用远远大于郭嘉,更悲催的是,庞统的继任者法正也早死,间接导致刘备没几年也死了。

所以庞统死后,“先主痛惜,言则流涕。”上面也说了,真正的爱哭鬼其实是曹操,刘备反而是不爱哭的,言则流涕说明了庞统在刘备心里的分量。

最后说周瑜。

周瑜有多厉害呢,赤壁之战前,演义里说是诸葛亮舌战群儒,那都是罗贯中胡扯。曹操征荆州,东吴那边大臣们都准备收拾收拾东西,跟着曹操混了,没人认为能打,关键时刻,周瑜赶了回来,说:“要打!”,于是就打了,而且真打赢了,东吴能站稳脚跟,靠的就是周瑜。

郭嘉、庞统之死,影响的最多是一方势力,而周瑜之死,则对三国全局有不小的影响。

因为周瑜的策略,是两分天下。

他主张,把刘备与关张分开,不给刘备土地发展,自己统辖关张,这招非常毒辣,不过孙权没有同意。

周瑜又建议由自己先取西蜀,继而吞并汉中,再图北方。孙权同意了,不过周瑜还没来得及准备出军就病死了。

如果周瑜的策略得以成功,那就没刘备啥事儿了,甚至可能没孙权啥事了,因为过于强大的周瑜,对孙权威胁太大。当时孙权接班不久,还没有培植起自己的势力,周瑜威望又太高,搞得孙权如芒刺在背,周瑜一旦有异心,孙权很大概率扛不住。

还好,周瑜很快就死了,很难说周瑜的死,对孙权是祸是福,反正没有记载孙权对此有多伤心,孙权对周瑜的评价是“周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

刘备也认为“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周瑜对孙权的威胁,是事实存在的。所以如果周瑜不死,三国将如何发展,存在着变数,周瑜之死,在三人中是影响最大的。


小院之观


这三人确实都是顶级谋士,但要说到谁损失最大,我觉得应该是庞统,庞统当时跟刘备去取西川,诸葛亮坐镇荆州,荆州作为隆中对中最重要的一环,诸葛亮关羽坐镇自然无话可说,庞统跟诸葛亮孰优孰劣暂且不说,诸葛亮素来小心谨慎,虽然并无不妥,但是跟司马懿的对决中还是多多少少丧失了不少机会,庞统胆大,计策毒且风险高,但风险高意味着收益大,诸葛亮善守,内政之类的游刃有余。庞统攻城拔寨确实是一把好手,以后想扩张地盘少不了他。庞统这一去,直接引发连锁反应。首先庞统一死,诸葛亮必须要去西川帮刘备收拾烂摊子,关羽心高气傲,让吕蒙偷袭得手,失去了刘备集团最重要的一块根据地,结果刘备伐吴,又失去了张飞,张飞作为一位有统兵才能的猛将,让刘备在失去荆州后最起码还有一张王牌。结果伐吴误中陆逊火烧连营之计,让刘备损失惨重,失去了进军中原,光复汉室的机会。倘若庞统没死,万万不会失去荆州,更不会有火烧连营的下场,也许跟孙吴联合让曹操不会那么好过,以后扩张地盘,庞统的才能让刘备省不少心,可惜没有如果,庞统这一死,让刘备集团的内部出现缺失,也让刘备更加难以收复他那一直心心念念的汉室!





微凉的心碎141021709


必须是周瑜。周瑜江东豪族出身,孙家就是有了周瑜所在家族的支持,才能稳固江东,令江东其他豪族承认孙家是江东代言人的角色。

说现代话就是,孙策孙权就是个死了爹没人罩了的落魄二代,一般这样的破落户,早被人当肥肉吞了,骨头都剩不下。演义里都不得不记载,为了借点兵,传国玉玺都给抵押了。可自从孙家有了周家力挺,其他的江东豪族不管愿意不愿意,就还得承认孙家还是跟他们平起平坐的豪族。当然后期周氏家族尾大不掉,周瑜的死亡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郭嘉和庞统呢,仅是小地主家族出身,虽然比那时候占绝大多数的百姓强,但家里能供他们读书识字,已经是极限,却没法帮他们提供更多上升的推动力。所以两人在演义里渲染得智商都爆浆了,可也就落个参谋的职务,领导给他们也只是建议权,而无决定权。即使累死累活,领导最后也就喊一声心痛罢了。

要说三国最大的辅助类家族,是荀彧荀攸所在的陈留荀家,那真是要名有名,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枪有枪。可谓得荀家者得天下。你以为曹丕搞九品中正制图啥,还不是给拥护夏侯家的以荀家为代表的一批中原豪族的政治回报罢了。


王勃808


先说观点庞统>周瑜>郭嘉。

看看曹操手下谋士: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司马懿。

这个豪华阵容里,郭嘉就不是那么不可或缺的了。虽然曹操想以后事托与郭嘉,不过司马懿不比郭嘉差,而且司马懿还能率军出征。郭嘉却只能当一个谋士。

再说周瑜,孙策得周瑜等人之助,成功占领江东,孙策死后。孙权虽然也知人善任,但是能力不足,只能保住江东,虽然也在荆州,交州,有所开拓,甚至辽东,台湾也有所联系。但是对于北征中原兴趣不大,能力不强,几次讨伐合肥都大败而归。而周瑜鲁肃甘宁等人都有取荆州,定益州全据长江的谋划,东吴却力有不逮。周瑜打完赤壁之战后,就没有多大作用了。

最后是庞统,刘备是陈登都佩服的王霸之才。曹操以及曹操手下的谋士共认的的英雄人物。刘备早期领豫州牧,领徐州牧都是四战之地。而先后败于袁术,吕布,曹操,更是让他无栖身之所,后来只能投靠刘表。联合孙吴打赢了赤壁之战后,才勉强有了自己的地盘。而早期的一些人才比如陈登这类人,是不会跟着他的。所以他地盘最小,人才最少。而能出奇谋,让刘备迅速抢夺地盘的人才,只有庞统和法正二人。可惜刘备不听庞统的,直接在刚入川与刘章会面时就下手。庞统战死落凤坡后,更是只能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军入川,前前后后花了3年才拿下益州。时间流逝,庞统张松等人才的流失,荆州防务的变动。一直延续到汉中大战,关羽北伐都没有改变。后来法正一死,荆州一丢,刘备基本就没有机会了。再经过夷陵之败,本来就缺兵少将的蜀汉,更是元气大伤,再难有大的作为。

所以庞统之死,对蜀汉的影响是最大的。


风乘桴


肯定是周瑜。

曹操账中谋士如雨,郭嘉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出色的,其实无论是荀彧还是贾诩还是程煜等人的才能都不在郭嘉之下,少了郭嘉对曹操来说并不致命。

再来说庞统,其人有才,但性格倨傲古怪,从其行事来看,与诸葛丞相绝不是一路人,个人推断即使庞统不死,其以后与诸葛丞相还有刘备帐下的武将也很难做到相处融洽不生间隙。更何况有了诸葛孔明庞统并不是一定必要。

再来说周瑜。如果说东吴最耀眼的名将是谁,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大都督周瑜。从其人来说,他与孙氏世代交好,更东吴门阀关系密切,政治基础很雄厚,是皇家忠臣加近人,绝对可靠;从其才来说,心有谋略熟识兵法有统帅之才,从其年纪轻轻就能指挥并奠定三国时代最具决定性的赤壁之战就能看出来,假以时日,周瑜绝对是东吴争霸天下最值得仰仗的人。但天妒英才,大都督英年早逝,使东吴霸业正处于上升期突然中断。但他临终举荐的鲁肃成了东吴的下一个支柱。假设一下,假使周瑜不死,以其雄心壮志,那么三国后期绝不是只看诸葛丞相与司马懿死磕,而且这三个绝顶天才一并逐鹿中原,那该又是怎样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生如花火


按《三国演义》来看,刘备失庞统造成的损失最大。

庞统之死迫使诸葛亮交出荆州帅印,匆匆入川。诸葛入川,首先是放弃了自己最熟悉的荆州军政,而要进入一个完全陌生而排外的巴蜀政权斡旋。这一去就是一辈子,诸葛亮到死的那天都没有真正统一川蜀旧部的政局。而将荆州城防交给关羽,后果大家已经知道了,二爷在威震华夏的第二年就把川蜀通往汉中的粮道给丢了,为后来孔明北伐平添了致命的压力。我想孔明一直很恨二爷吧。这一切都是庞统之死造成,庞统之死注定蜀汉只能汉贼两立,王业偏安。

郭嘉虽死,曹老板还有一大批谋士,内有二荀、程昱、贾诩运筹帷幄,东有张辽镇守合肥令东吴不能进一步,西有夏侯渊虎踞关右(当然他就没张辽那么走运了),另有颇爱行险的徐晃、稳重的于禁、巧变的张郃,不说智囊成团、良将如云,就这些人单拿出来都不是善茬。说到底,曹老板自己才是自己的谋士,这些人无非就是出个主意,或是曹老板的战略执行者,大体上的战略cc早已成竹在胸。只要曹操不死,曹魏的基业就不会亡。

吴失周瑜,问题更小。本来吴中大部分势力都是倾向于守业,换上一个善于外交的鲁肃,内部政局会更加稳定,凭借三世积累,曹弱则联曹,刘弱则亲刘,东吴当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周瑜如果不是自知余日无多,一定也会徐图进取,周瑜出生于175年,无病无灾活到44岁不成问题,那么打败关羽夺取荆州的就是周瑜。


kg20042008


一、魏失郭嘉

郭嘉是一个奇才不假,但是曹操未能统一天下真的和郭嘉的早逝挂的上钩吗?我看未必,其一自从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荆州的那一刻野心就已经急剧膨胀到了,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荀彧曾经劝说他让他暂且班师待荆州稳固来年再战他装聋作哑、贾诩也曾提醒他小心东吴使诈他置若罔闻,所以说就算郭嘉在也阻止不了曹操、其二我们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郭嘉是北方人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水战经验,再加上赤壁之战从208年七月到十一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你让郭嘉去适应这种完全陌生的战争方式也是不现实的。其三魏失郭嘉并没有改变曹强孙刘弱的格局,也没有改变曹魏一味的进攻姿态与方针,所以魏失郭嘉影响不大。

二、蜀失庞统

庞统是刘备非常欣赏的一个谋士,但是蜀失庞统也对国家没有什么太大影响,原因如下一刘备其实只想做草头王,因为他知道曹魏的强大不是他能搞定的,即使到了后来打着为关羽张飞报仇的幌子伐吴也不过是想与曹魏划江而治而已,这是大的发展方向不是一个庞统能改变的。其二我们说诸葛亮是一个权力欲望很重的人,即使庞统活着也仅仅是诸葛的绿叶而已,没有实权也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庞统得死对于蜀汉有一点影响,但是影响不大。

吴失周瑜

对于东吴失去周瑜我觉得对东吴影响是最大的,首先周瑜是主张灭刘的,所以如果周瑜在很有可能就不会给刘备太多的发育时间与空间,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南北划江而治而不是三国鼎立。其二周瑜是志在天下的,虽然孙策死前留话孙权要他独霸一方,但是谁还没有个年轻气盛时候,孙权就会例外吗?我们说如果这种假设成立的话,凭着孙权的智谋再加上周瑜的从旁辅佐东吴极有可能改变以守为攻的战略方针变的更具进攻性和侵略性,但是随着周瑜的死东吴永远缺失了一个觊觎中原的政治方向。第三周瑜是一个很全面的,因为他既能带兵打仗做将帅,也能放下刀剑管农桑,这是东吴后面几位都督包括郭嘉庞统都望尘莫及的,所以我们说东吴失去了周瑜对其影响是最大的。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周瑜的死对于东吴乃至后来三分天下的格局形成都是有影响的,这是其他两位无法相比的。你觉得呢?喜欢的加个关注吧,我们下次见拜拜。


西厢奇谈


这三人的死对魏蜀吴的影响都很大,但还是郭嘉之死对曹魏的影响最大。

对于这类问题,我的回答只能是事后诸葛,也就是依据以后的历史发展来推测。

首先看一下,郭嘉之死对曹魏的影响。

郭嘉被称为“奇佐”,他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别人想不到地方,他能想到而且谋略很正确。

第一是他准确预测到了孙策被刺死。

孙策被赐死这是大概率事件,因为他得罪的仇人太多,他自己又自恃骁勇,喜欢独来独往。能够预测他被赐死,并不足奇。奇怪的是他能够预测到啥时候被刺死。

官渡之战前,孙策要偷袭曹操。曹操及部将都很恐惧,唯独郭嘉说不用担心,孙策会被刺死。

试想一下,如果孙策在偷袭了许都以后被刺身亡,那么他的死对曹操还有啥意义哪?

郭嘉之所以说不必担心,孙策会被刺杀。那么,其意思必然是说在偷袭许都之前,这事就会发生,否则毫无意义。

官渡之战,除了荀彧,郭嘉也力劝曹操坚持,我认为,郭嘉也预测到了会有奇迹发生。甚至是预测到了许攸来投降,恐怕前来投降的时间也预测到了。

对曹操来说,除了官渡之战是他一生重大的节点外,赤壁之战也是曹操重大的人生霸业的节点。

郭嘉预测到曹操南征必不生还,如果郭嘉在,恐怕曹操就会接受贾诩的建议,在刘琮率众投降后,不急于南征,而是稳扎稳打。

那么,或许就没有赤壁之战。

如果曹操稳固地经营好荆州江北地区,徐图荆州南四郡的话,或许就没有刘备的机会。如果刘备没有机会,就不可能有孙刘联盟,对东吴也是很不利的。

官渡之战,不仅孙策要偷袭许都,还有一个厉害角色也想趁机下手,那就是刘表。

200年,曹操与袁绍对峙,双方相持不下,刘表要率领荆州全部人马全力接应袁绍。

此时,桓阶,就是半道上仗义,替江东向刘表讨要孙坚尸首的那个人,找到长沙太守张羡,力劝张羡联络荆州南四郡,对抗刘表。

张羡历来与刘表不和,听从了桓阶的建议,联络南四郡抵抗刘表,并派遣使者致意曹操,安心对付袁绍。

曹操十分高兴,但由于北方战事频繁,官渡之战后,并没有来得及经营南四郡。

208年,曹操南征,刘表病逝,刘琮投降。此时,张羡已经病逝,桓阶跟随刘琮依附了曹操。曹操感念桓阶在官渡之战时,给与的协助,十分器重他。

有这些因素在,如果郭嘉不死,曹操听从他的建议,不冒然南进,稳扎稳打。先经营好荆州江北,再图谋南四郡,那么,对于曹操的霸业来说,将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如果曹操全部控制了荆州,也把南四郡控制在手里,进一步南下控制交州,作为东吴的战略空间就很小了。即便暂时与东吴形成对峙,曹操向西、西北发展,最后再与孙吴决战,也是很不错的局势。

赤壁之战的时候,益州的刘璋已经开始服从调遣,服务徭役,取西川并不困难。刘备入川前,张松也曾首先去拜会的曹操。

因此,我认为郭嘉不死,曹操很可能不会有赤壁之败。郭嘉之死,对曹操损失很大。

其次,再看庞统之死对刘备的影响。

庞统之死,并没有影响刘备最终取益州,但却把诸葛亮从荆州调到了成都,让关羽独自镇守、经营荆州。

如果庞统不死,他完全有能力替代诸葛亮经营好益州,让诸葛亮全力协助关羽把荆州经营好。荆州不仅不会丢失,反而会进一步扩大势力。荆州不仅仅是刘备抵抗魏吴的前沿阵地,而且会是一块坚实的根据地。

恐怕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湘水划界,牢牢地把荆州南郡及南四郡控制在手里。这对于刘备来说意义重大,就可以安心经营北部,取汉中、凉州,继而是关中。

恐怕也就不会有夷陵之战。

在南部,不仅可以经营南中诸郡,而且可以图谋交州。

这样,荆州、益州、交州、凉州连接在一起,刘备的势力就上一个很大的台阶。这才称得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名分。

但这一地区,除了荆州、益州,其他地区相对来说都是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短期内不能给刘备的势力有质的飞跃,还不足以与魏吴争天下,还需要静待天下之变。

如果说郭嘉之死对曹操是质的影响,庞统之死对刘备只能是量的影响。其影响没有郭嘉之死对魏国的影响大。

第三,再看周瑜之死对吴国的影响。

周瑜也是吴国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但周瑜之死对吴国的影响远没有前二位的影响大。

赤壁之战前,周瑜在与曹操集团的对抗中,并没有多大建树。

曹操大军南征,吴国举国上下一片投降之声。周瑜力劝孙权抗曹,并且率领三万精兵就击败了曹操,的确了不起。这是胆略、能力的体现。

赤壁之战后,周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而且是在张飞的协助下,才赶走了驻守南郡的曹仁,真正占据了南郡。但对于刘表部将文聘把守的江夏始终没有作为。

周瑜给孙权建议,软禁刘备。这很没有战略眼光,孙权没有采纳是正确的。

一开始策划图谋西川,也没有得到孙权的同意。后来,孙权同意后,周瑜就病逝了。

此时,刘、关、张、诸葛亮都在荆州,他们会轻易让你去夺取益州吗?

未出茅庐,诸葛亮就替刘备惦记着益州了。我以为这是周瑜自找麻烦。

如果周瑜不死,真的去攻打益州的话,孙刘联盟就会彻底破裂,两败俱伤,不仅刘备站不稳脚跟,恐怕孙吴也会很被动。曹操将会坐收渔人之利,一举两得,趁机南下收复刘备、孙权。

赤壁之战后,曹操召开会议,讨论荆州问题,荀彧就建议曹操,坐山观虎斗,把荆州比作骨头,让两只狗争抢。

周瑜一心想吃掉刘备,这是曹操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对于孙刘联盟的重要性,只有诸葛亮、孙权、鲁肃真正明白。

周瑜在战略眼光上差的太多。

老罗在演义中,把周瑜贬得不轻,也不是没有道理。

周瑜死后,鲁肃接过了重担。一向主张孙刘联盟的鲁肃,尽管军事才能比周瑜差一些,但其战略眼光要比周瑜高很多。

虽然在孙权的逼迫下,鲁肃与坐镇荆州的关羽屡有摩擦,但出于大局考虑,还是较好的维系着这层玻璃纸似的联盟关系。尽管很脆弱,但有总比没有好,比破裂要好。

如果是周瑜在,早就跟关羽彻底翻脸了。

孙刘联盟破裂,对刘备、孙权都不利。

除了赤壁之战,周瑜担当了大任,在这之前和之后,周瑜都不是非有不可的角色。

因为之前,周瑜对曹操方面并没有很大成就,主要还是防御;

之后,无论是吕蒙趁机夺取荆州,还是陆逊夷陵之战打败刘备,这都是在关键节点上孙吴取得的胜利。即便有周瑜在,恐怕也就是这些作为。

从东吴的势力来看,能够守得住江东这个地盘就是最大的目标,统一天下,恐怕孙权自己都没有这个战略计划。

因此,我认为,周瑜不死,孙吴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也没有;没有周瑜,江东也保住了。

所以,我认为,周瑜之死对吴国的影响,是三人之中最小的。

郭嘉之死直接影响到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尽管曹操谋士很多,但关键时刻缺谁也不能缺了郭奉孝。

庞统之死,对刘备拓展势力有很大的影响,虽然刘备手下人才不少,但像庞统这样的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毕竟刘备基础太差,是无法短时期内与曹操抗衡,真正的重心在曹魏,蜀汉起步太晚,是没有一统中原的机会。因而庞统之死,影响次之。

周瑜是难得将才、帅才,但不是军事家,更不是战略家,战略眼光差很多。东吴占据地利,但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只是在维系存在。能够守得住江东的还有不少人在。因而周瑜之死,对吴国来说影响最小。

无论是曹魏一统天下,还是司马氏集团最终一统天下,都是曹操当年打下的基础。如果郭嘉不死,曹魏集团很可能早一些平定天下;如果庞统不死,刘备一定会发展的更好,但平定天下的几率不会根本改变;周瑜不死,东吴防御的压力会轻松很多,但不可能在势力上有大的提升,甚至搞不好与刘备集团闹僵,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至于说郭嘉不死诸葛不出的话,那就没法玩了。周瑜不死的话,庞统也不会去投靠刘备。没有了诸葛亮和庞统,叫刘备咋弄哦?


豹眼看历史


乱世出英雄,越是天下大乱,能人就会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东汉末年诞生了好多流芳百世的军事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随着董卓乱京,天下大乱,天公不拘一格降人才,文臣武将纷至沓来,群星闪亮。魏蜀吴三国军阀身边武将众多、谋士如云;但好人不长寿,英才也多薄命。三国中那些谋略超群,雄才过人的谋士总是英年早逝,让人唏嘘不已。


这些谋士的早逝给那些诸侯军阀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其中曹操的谋士郭嘉,孙权的谋士周瑜和刘备的谋士庞统的早逝更是让他们的主公蒙受了巨大损失,甚至影响到了历史进程。

早逝的三个谋士对魏蜀吴三国来说都是一个巨大损失,其中最心痛的,当属曹操了。

曹操的谋士郭嘉,郭嘉是三国谋士中的佼佼者,他的才华虽然不能比周瑜、诸葛亮,但幸而遇到明主,是三国中最强大的君臣配。一个谋士的价值就在于有没有人给你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给你提供多大的展示平台。因为谋士只有借助一把手才能发挥自己的才华。不然的话,诸葛亮自己也称雄了。打个比方,你让诸葛亮去辅佐张飞试试?


郭嘉助曹操破吕布、诛袁术、胜张绣、败袁绍,为曹操一统中原立汗马功劳。郭嘉对东吴局势料事如神,甚至算到了孙策结局。可是,这么一个盖世奇才却在三十八岁时早逝。

说郭嘉去世曹操损失最大的依据是,当曹操气势如虹,集结二十万大军准备横扫东吴时,如果郭嘉在,赤壁之战就可能将东吴击溃,扫除一统天下的最大障碍;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不幸的是,曹操中了周瑜的计策,被火烧连营,败走华容道,统一中国的大业也从此止步。曹操对左右长叹道:“如果郭奉孝在,必然不至于让我落到这个地步啊!”

曹操失去郭嘉可惜,孙权失去周瑜同样损失不小。

客观地说,周瑜是三国时期谋士中的战斗机,才华在诸葛亮之上。他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谋士,而是总揽军政的大都督。


诸葛亮是个艺术形象,虚构的成分太多,孔明的本事是被罗贯中夸大了。周瑜才是真本事,实力派。因为赤壁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真正主罚点球一球定乾坤的是周瑜。

哪怕抛开《三国演义》,周瑜的名声也是如雷贯耳,曾经被苏东坡写《赤壁赋》专门纪念。而诸葛亮离开了演义成分,亮点就要缩水不少;客观地说,少年周郎是三国谋士里的千古风流人物。如果周瑜不是英年早逝,东吴虽然不一定吃掉曹操问鼎中原,但刘备能不能建立蜀汉就很难说了。

可惜周瑜也是病逝,年仅35岁,壮志未酬,叫人扼腕。

郭嘉和周瑜是病故的,庞统是战死的,阵亡时候也只有36岁。

刘备集团失去庞统,对后来局势的影响非常之大。

在三大集团中,刘备手下的人才是最少的。谋士除诸葛亮外,也就是法正、马良这种角色了,在一流谋士阵营中的,只有庞统。

事实证明,庞统在刘备占领益州的过程中的确出力不少。但是庞统死后,刘备又恢复到了只有诸葛亮可用的地步。法正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水平要比卧龙凤雏低很多。

最直接的影响是,几年后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身边有得力谋士,也许就不至于败的如此之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感叹法正若在,局势不至如此,其实法正不过是庞统的继任者而已。如果庞统多活几年,诸葛亮感叹的就是庞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