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应被贴上“标签”

​优 学 优 教

助 力 成 长


他们不应被贴上“标签”


截至目前,5万多位患者成功战胜病毒,这本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但我怎么也没想到,当他们中的一些人走出病房,回到社会,第一时间迎接他们的不是拥抱,而是歧视。


1

被贴上了“病毒”标签

上海的严先生,入院治疗七天后痊愈回家。

可他人还没到家,就收到了朋友的消息:严先生小区里,有邻居把他所有的信息发上了微博。

他们不应被贴上“标签”

甚至有人说他们是妖怪。

有人说要把他们赶出小区;

有人说以后“见到一次就要骂他们一次”。

他们不应被贴上“标签”

他们不应被贴上“标签”

另一位康复者李先生惆怅地告诉记者:

别人经过我都走得很快,眼光都不是平常亲切的眼光。

他们不应被贴上“标签”

还有一位康复者在网络发布求助信:

“我们战胜了病毒,却像病毒一样被排挤、隔离。”

微博上有位叫@一锤一个小仙女的肺炎康复者,曝光了她这段时间的遭遇。

她和父亲确诊被送去医院,母亲没有出现症状,留在家中隔离。

第二天母亲用消毒液反复浸泡过家人的衣服,才拿到阳台晾晒。

没想到楼下邻居向物业举报,不让她晾晒衣物。

母亲反复解释,依然无效。

在那之后,楼下就开始了长达27天的噪音攻击辱骂。

他们不应被贴上“标签”

越过病毒的难关,还有更可怕的人心。

无处不在的歧视面前,他们无处可逃。

他们其实已经被周围的人,实实的贴上了“病毒”的标签。


2

好的教育从撕掉“标签”开始

这一幕像极了儿时孩子们之间的歧视,同样是不理智、一哄而上!

而这种“贴标签”,从小就开始了!

他们不应被贴上“标签”

有时跟一些家长聊天,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些家长评价自己孩子时,不管是夸奖还是批评,都很“夸张”。

有的是全世界最牛,有的是一无是处。

特别是那些负面的评价,什么笨蛋、认生、小气、内向、害羞、害怕、依赖性强、懦弱、爱发脾气、暴躁、不自信、性格不好、没上进心、做事磨蹭等等,一连串的脱口而出,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

他们不应被贴上“标签”

有时,我在想,如果撕掉孩子的这些“标签”,说不定,他会慢慢变成不一样的孩子。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往往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

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

夸孩子、损孩子,都是当前儿童教育中,典型的“贴标签”行为。

而大多父母经常贴的是“负面标签”,这也是家长非常容易犯的错误。

对孩子好的行为总视而不见,有时即使是“夸”孩子,也是空洞乏味。

他们不应被贴上“标签”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这种现象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标签效应”,也叫“暗示效应”。

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成人的话语在他们眼里又有权威,一旦被贴上这些标签,孩子可能会直接给自己下定义,认为“我就是这样的”。

他们不应被贴上“标签”

其实,最好的方式是撕下一切标签,学会就事论事,把焦点放在具体的事情上。

比起说孩子“懒”,不如说“你应该将自己的玩具收拾起来”;

比起说孩子“淘气”,不如说“你把沙子扬到别的小朋友身上是不对的”。

不仅是有负面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就事论事,积极的情况下也应该注意。

比起说孩子“你真是太聪明了”、“你一直都这么棒”,不如说“你学会了滑滑板车,妈妈很为你高兴。”

所谓标签,就是把孩子固化成一个刻板的印象,无形中给他们的人生设了限。

但偏偏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花都是一朵一朵独立地开,请给他们多一点时间,静静守候在他们身旁,陪伴他们成长,不要粗暴地把他们裁剪成你想要的样子。


-END-

他们不应被贴上“标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