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中,英軍艦隊入侵中國,清軍數千門大炮難道是擺設嗎?為什麼打不過?

單麯循還-------


鴉片戰爭中,清軍之所以戰敗,因素很多。

閉關鎖國政策。清朝一直以來閉關鎖國,對世界的瞭解甚少,不願意多瞭解,甚至連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的殖民者也分不清,用傳統的夏夷觀把西方劃入野蠻人的類別。更不瞭解西方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

戰爭指導思想不適應。清軍的指導思想還是防禦性的,所以海防沒有,因為從明到清都是海禁,清朝內遷30裡,沒有海防還打個什麼海仗?!

民眾沒有參與。鴉片戰爭是朝廷和英軍的戰爭,民眾大都是隔岸觀火,當時的民眾沒有民族意識,國家意識。英軍需要補給都可以花錢買到。

武器落後。英國已經經過工業革命,武器都是最為先進的,鐵甲艦,速射炮,都是清軍沒有的。清軍有的是固定的火炮,這種炮威力小,根本無法對抗移動的艦船。

軍隊沒有戰鬥力。八旗軍不用說,綠營軍也早已再和平環境下沒有了戰鬥力,火炮能不能點著還不知道,炮彈能不能用也不知道。

英軍從海上進入長江,進攻 浙江、江蘇,海陸配合很容易就擊敗清軍。清軍的上千門大炮攻打固定的土城牆尚可,海戰然並卵。


大學專業深一度


簡單地說,炮臺是死的,軍艦是活的,沒有制海權的中國面對英國的聲東擊西,沒法守衛近兩萬公里的海岸線,正像馬奇諾防線沒法抵擋德國一樣,繞一下就過去了。加之滿清腐敗的政治官僚體系和民族政策,國不澤民則民必棄之,沿海除了林則徐卸任前的兩廣沿線,其餘地方防衛意思淡薄,所以當英軍沿海岸線北上的時候,在宮女群中長大的紫禁城裡的道光皇帝陛下就淡定不了了,於是很草率地求和。

而實際情況卻是複雜的,兩國戰爭本來就不是一場籠鬥,是兩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及軍事戰略等綜合國力之間的較量。鴉片戰爭,英國不好意思提鴉片,不能說這是一場以國家軍隊保護毒品交易的戰爭,所以他們叫中英商戰。戰爭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為藉口,由英國主動發起的一場逼迫清政府打開國門、開放市場的戰爭。這場戰爭沒有虎門銷煙英國照樣會發動,最多也就遲個一年半載,所以說虎門銷煙只是藉口。

18世紀的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了世界的工廠,工業生產力飛速提高,大量過剩的工業產品需要市場,於是有了美洲、非洲的殖民和東印度公司的商業侵略,在控制印度後,美、非、亞充足的原材料更加刺激了生產,於是中國的統一市場成為了英國沒法繞開的目標。期間英國王室曾經有過四次外交嘗試,但都以失敗告終,腐敗與短視而又膽小的清政府根本意識不到海權、商路與世界格局的變化,繼續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

加之英法特拉法爾加海戰之後,英國皇家海軍成為了獨霸,世界海洋成了英國的內湖。1815年六月歐洲大陸第二次反法戰爭打趴拿破崙之後,英國成為了現在的美國,一級獨霸。於是殖民侵略急速推進,虎門銷煙成了藉口,中國成為了目標,與其說中國是屈服於堅船利炮帶來的打擊,不如說是加了輔佐動力的英軍軍艦和他們訓練有素的軍隊,所帶來的恐嚇讓皇帝老爺嚇破了膽,這才是輸的最大原因,愚民教育下的老百姓,皇帝都認輸了,自然沒有人再去拼命


牛仔佷忙


就兩年前吧,學術界有一位老師寫過一篇文章,裡面講的內容是關於1820年到鴉片戰爭前夕,英國間諜在中國沿海地區進行的水文測繪。這裡面關鍵就在於在鴉片戰爭前,英國就已經很清楚清政府的沿海水文和兵力部署,當然也包括對這數千門大炮的實際情況。

何為實際情況,就是這些大炮雖然很多,但是很多都是年久失修,就算能用,其實際價值也值得商榷。因為這些東西質量並不是很好,對英軍的實際效果很差。另外還有一個就是,真正能使用好這些大炮的人,其實也是寥寥。


張傑談史


我不知道您這個“幾千門大炮”的概念是從哪裡得來的?

儘管就全國常備兵而言清軍佔絕對優勢,但由於清朝八旗兵是“大集中”體制,整個鴉片戰爭期間京營八旗根本未參戰,駐防八旗也只有乍浦、鎮江等寥寥幾個據點因英軍攻到家門口才捲入戰事,而綠營兵則是分散部署於全國數以千計的“汛地”,戰時需要從多不過百餘人、少僅兩三人的“汛地”抽調兵力,臨時編組趕赴戰場,然後再進行戰時編組才能投入戰鬥,由於清軍調動緩慢,而英國艦隊移動迅速,經常出現英軍已到福建清軍還在拼命往廣東集結,或清後續部隊好不容易趕到浙江慈溪一帶而英軍已經衝進了長江口的現象,因此除浙江餘步雲部失敗的一次反攻,清軍在兵力上佔據絕對優勢外,絕大多數戰鬥中英軍即便人數上也並不比投入戰場的清軍少太多,而在兩次舟山戰役和鎮江戰役中,兵力佔優的居然是英軍。

橫檔水戰中被擊毀的清軍戰艦“紅單船”,每艘只有12門炮甚至更少


如果您承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與英軍差距最小(或不妨說清軍佔優)的,是兵力對比,而這個“兵力優勢”也不過如此,那麼您就該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或許清朝在全國範圍內擁有數千門、甚至不止數千門的大炮,但具體到每次戰役、戰鬥,即便火炮數量上,佔優勢的也往往是英國人:最初英軍投入戰艦16艘,運輸艦28艘,武裝輪船4艘,總計火炮540門,其中最強大的3艘風帆戰列艦,每艘三層炮甲板,裝炮74門,此外有裝備四十四門炮的重型巡航艦三艘,二十八門炮的三桅快速巡航艦兩艘,二十門炮的輕型巡航艦五艘,十八門炮的二桅縱帆船兩艘,十門炮的小型縱帆船一艘,而與之對抗的清朝廣東、福建水師,最大的旗艦“紅單船”和“同安船”也只有20門炮,主力艦船隻有四門炮,鴉片戰爭期間最大規模一次水戰,清軍出動11艘艦船,結果全部被擊毀,英軍從毀壞的清軍船隻上只撈到82門火炮,平均每艘還不到8門,比英軍最弱的一艘戰艦還少兩門。而岸上呢?從海口到廣州一共11座炮臺,炮位總共也只有300多門,英軍艦隊每次只攻打一座,火炮數量通常都是10比1,甚至更多。

北上攻擊廈門的英軍艦隊,畫面中最大的為戰列艦“威裡士釐”號(HMS Wellesley),系海軍分艦隊司令伯麥准將(JamesJ.

G.Bremer

)的旗艦,僅這一艘艦就有74門炮。


林則徐實際上已經朦朧知道火炮和軍艦的劣勢,試圖通過購買外國艦船加以彌補,他先後從丹麥、美國和葡萄牙商人那裡購買了至少5艘外國艦船,但身邊沒有懂得海軍的人才,買來的艦船質次價高,根本就不是戰艦,而是中看不中用的武裝商船,比如他曾寄託厚望的“甘米力治”號,排水量高達1080噸,但裝炮卻只有區區34門,且速度慢,迴旋更慢,在烏湧面對英軍的戰列艦、巡航艦一戰即潰,表現甚至不如尺寸小得多的清朝水師師船(因為後者再爛也終究還是一艘戰船)。

中看不中用的“甘米力治號”,這是一艘大型西洋武裝商船,結構、火力均不足以讓它抗衡英國的巡航艦,更不用說戰列艦了。


這是說數量,質量方面差距更大。

鴉片戰爭時英軍使用的主要還是發射實心彈的前膛加農炮,輔以少量發射霰彈和“炸彈”的前膛臼炮,以及火箭,就原理而言,和清軍使用的火炮(主要是源自17世紀荷蘭技術的“紅衣炮”,即重型加農炮和源自同時代葡萄牙技術的“佛朗機”,即輕型子母炮)尚沒有代差,但英國已開始工業革命,火炮使用新式反射爐鑄造,炮管光滑,厚薄均勻,可以長時間發射不炸裂變形,確保發射精度。英軍火藥採用科學配方,“炸藥”爆炸力強,發射藥則擁有更強的推送力,這樣的火炮射程遠、火力持久度高,精度也高。

反觀清朝,造炮仍然靠傳統經驗和舊式鑄鐵法,製造的鐵炮身管厚薄不均,粗糙無比(關天培戰前檢查剛鑄造的鐵炮,發現有的炮身佈滿氣孔,最大的能裝下一碗水),一旦開戰不但打不遠、打不準,而且多打幾炮就會炸膛。為避免炸膛清人只能選用昂貴的銅炮,或把炮身加厚(因此居然有一萬二千斤的大炮),但清朝萬斤大炮的裝藥量還不如英軍幾百斤的火炮,威力、射程的差距可想而知。

除了火炮本身,在其它方面差距更大:清軍火炮的瞄準裝置只有最簡單的照門,甚至照門都沒有,只能靠經驗和粗糙無比的“吊線法”,而英軍已有了較精密的瞄準裝置;清軍火炮的炮架通常就是一個簡單的木床,發射後復位就要重新瞄準,且很難旋轉,更不便移動,而英軍不論海軍炮、野戰炮,都裝有更先進的炮架裝置,按照清方炮術專家丁拱辰事後的總結,一門英方使用了新式炮架、可以迅速轉移射界的火炮,戰場效力超過幾門安放在老式“炮床”上的清方火炮。戰後清方覆盤,認定炮架差距比炮本身更大更致命,因此曾發憤追趕,也因此出現了以製造炮架和瞄準裝具著稱的丁守存、丁拱辰等人,可惜歐洲人進步更快,到了“二鴉”,清方炮架的差距並未彌補太多,炮又被拉開了代差。

虎門炮臺設計者關天培在《籌海圖集》中繪製的虎門各炮臺圖,這種明代抗倭時適用的“一線式”築壘炮臺,在鴉片戰爭時已不堪一擊


此外,炮臺築壘的差距就更大了:清朝在鴉片戰爭期間仍然用明代抗倭時流行的線式築壘,即在岸邊建造一圈石牆,石牆後安防幾個炮位,既沒有交叉、分層和側面、後方火力,也沒有側翼和背後的掩護,更沒有近代永備炮壘所必備的埋藏式火藥庫、炮位頂蓋、壕溝等設施,而且在築壘時偏愛用石頭而非更耐新式炮火轟擊的“三合土”,結果非但擋不住英軍從側面、後方的迂迴,即便正面硬抗,石牆也會被對方優勢炮火轟得石屑迸裂紛飛,大量士兵並非被炮火炸死,而是被這些石屑崩得站不住腳,就此潰散。

看到這,您能告訴我,打算讓鴉片戰爭時的清炮兵怎麼打贏這樣一場炮戰麼?


李厚何


回顧歷史,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都不該忘記曾經列強們的堅船利炮,不該忘記野獸般的侵略和佔有。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清朝軍隊和英軍在沿海進行了激烈交戰。在這場戰爭中,勝利的天平卻倒向了英軍這邊,上百萬清軍被數千英軍打得節節敗退,數千門火炮形同虛設,英軍則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

同樣用的是火器,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呢?這就不得不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說了!

一、建造炮臺的指導思想狹隘

在清朝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建造的炮臺都是計劃用來打擊海盜的 ,根本沒有往防禦外敵哪方面想,那時候的清朝和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自我幻想中,感覺誰都不敢在老虎屁股上拔毛,只能說戰略格局太小了。再加上,清軍當時就覺得火炮只要能打出去炮彈炸開就行了,對火力配置根本沒有認識,所以沒有合理的火炮長短配置,而且對製造火炮沒有專業的研究,造出來的火炮層次不齊,性能得不到保障。

二、鑄造工藝和材質落後

明朝開始,鐵炮的鑄造材質就是生鐵,雖然清朝鋼鐵技術有所發展,但是還是沒有多大改觀,鑄造的火炮還存在質地脆硬、容易炸裂的問題,在當時清王朝的工業水平下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而且在主要工藝上也極其落後,還主要採用泥模鑄炮法,泥模內含有水分,澆鑄時水分氣化進入鐵水,等冷卻之後會形成蜂窩狀的孔穴,嚴重降低鐵炮本體的力學性能,而質量得不到保證。據瞭解,當時清軍是有比較先進的鐵模鑄炮法了,但是並未大規模應用。

三、炮彈和火藥質量差

以前清軍使用的大多數生鐵鑄造的的炮彈,和火炮自身一樣存在很多問題。知道1841年機械工程專家丁拱辰對鑄造炮彈的技術進行了技術改造,發明了失蠟法鑄造炮彈的技術,使炮彈能夠表面圓滑,但是好鞍也得配好馬不是,炮彈對染升級了,但是火炮還沒有升級,就是把現在最先進的炮彈放進火炮恐怕都難以看到效果和威力。除了炮彈還有一個就是彈藥的質量,據考證,當時清朝炮彈用的是最先進的黑火藥,但是黑火藥裡摻雜了泥沙,質量奇差,嚴重的影響了火炮的射程和精度。

四、有效射程太短

當時,重兵設防的虎門炮臺是海防建設中規模最大的海防要塞,形成了縱深十公里的防禦性屏障。後來關天培又進行了加強建設。在關天培的奏章裡寫道:“試演三千斤大炮,炮子僅及中流,強弩之末,無濟於事,是第一重門戶,炮火已不得力。”大概的意思是現在的火炮射程已經沒有固定的範圍,根本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而據有關研究,當時清軍火炮的射程大概在1.5公里左右,而英軍火炮的射程則達到了2公里以上。

綜上所述,當時的清軍雖然有上千門火炮,但是在英軍的火炮面前卻發揮不了作用,這才讓侵略者長驅直入,實在是痛恨!


歷史中簡堂西域鷹眼


在鴉片戰爭爆發前,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為主導的封建國家,大清帝國似乎仍舊沉浸在康乾盛世的餘威之下,對於外邊的事物,抱有蔑視嗤之以鼻的態度,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支配下,中國老百姓幾乎不需要國外的任何商品。

而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為國家發展的主導,為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英國需要擴大對華貿易,需要通過對華傾銷商品以扭轉對華貿易的逆差。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又決定了一個國家政治、軍事、外交的走向,即所謂“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中國這邊,滿清自從入關之後,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持限制、否定的態度。

清初著名的火器製造家戴梓曾製造出連珠鳥銃,並獻給了清朝廷,這種鳥銃是一種能連續射擊二十八發的火器。它形似琵琶,火藥和鉛彈存在銃的上部稱作銃脊的地方,有兩個機輪,扳一機火藥和鉛彈自動落入筒中,第二機就隨之動作,吙石激發鳥銃發射,如此重複,二十八發射擊結束後,才需要重新裝填火藥和鉛彈。這是一種早期的自動射擊武器,如此精良的武器可惜並未進入清軍制式裝備序列,戴梓本人也因為才華和剛正不阿的性格在之後遭到誣陷而被髮配東北。

說到底,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戴梓是漢人,儘管康熙皇帝一再下令滿漢一家,但是滿是滿,漢是漢,滿漢之間的民族隔閡並沒有因為康熙皇帝的一紙下令而消除,康熙朝距離滿清入關也不過二十來年,揚州三日、嘉定屠城、血洗廣州等發生在明清交際間的慘案還依稀的留在漢人的記憶裡。

此外,滿清之所以能定鼎中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滿洲八旗精銳都是騎兵,而騎兵最怕的就是火器,當年戚繼光督師薊遼,帶領軍隊用車陣打敗蒙古騎兵,所依仗的就是明軍先進的火器。而此時一個漢人又造出了更先進的火器出來,作為統治階級,必然會心存芥蒂,況且在統治者的心中,明軍當年的火器不可謂不精,然而最終還是抵不過八旗精兵,結果江山易主,漢人變發更服,火器也不過如此。

儘管在之後的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親征準格爾、打雅克薩、平定大小和卓、鎮壓大小金川等戰鬥中,清軍繳獲了一些火器,但是清軍在武器裝備上的優勢保持的時間並不長,戰爭結束後又是承平日久的太平日子,這種情況就使得清廷放棄了研製新武器的動力。即使是1793年英國馬戈爾尼使團為覲見乾隆皇帝,特意送來了當時英國最先進、殺傷力最大的榴彈炮和炮彈、彈藥車等作為禮物,在乾隆皇帝看來也不過是奇淫技巧不足為奇。使團還邀請福康安參觀隨行英軍,結果被福康安輕蔑的推掉了,而使團贈送的榴彈炮,在1860年英法火燒圓明園的時候又被發現出來,而且是原封不動的保存著。

此外,當時中國鑄炮的冶鐵技術相當落後,鐵中的雜質較多,造出來的火炮上邊氣孔很多,品質粗糙,常常在試炮的時候出現炸膛的情況,而且清軍當時對火炮的管理也沒有形成有效的機制,沒有“退役”的概念。電影《林則徐》中,當林則徐和關天培來到虎門炮臺的時候,林則徐問關天培火炮是什麼時期的,關天培答曰是乾隆四十八年造的,乾隆四十八年是1784年,鴉片戰爭是1840年,火炮用了都快60年了,而且這60年來,一直就放在炮臺上,任憑風吹雨打,清軍也沒有一點定期保養,就算火炮“有心殺賊”,也是“廉頗老矣”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不僅如此,清軍火炮用的火藥,配方完全是憑藉製作人的經驗和手感來進行配製,這種近似於作坊做出來的炮彈含硝量高,容易發潮,難以久貯,爆炸效力低,殺傷力極為有限。

諸多因素夾雜在一起,使得清軍的武器裝備在入關後的200年時間裡,基本上停留在了“鳥銃”、“佛郎機”、“紅夷炮”等水平線上。

反觀英軍,在鴉片戰爭以前,英國人和美國人在美洲大陸打過一場獨立戰爭,在歐洲大陸聯合諸國組織反法同盟鎮壓拿破崙。通過不斷的對外戰爭,英國人也在不斷研發更新自己的武器,到了鴉片戰爭時期,英軍配備了在當時世界上相當先進的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和布倫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前者槍長1.16米,射程約200米,射速為2—3發/分鐘;後者槍長1.42米,射程約300米,射速為3—4發/分鐘。這樣的射速、射程都是清軍的鳥槍所無法企及的。

在火炮方面,英國人在工業革命後,冶鐵技術有了明顯的進步,可以為鑄造高質量的火炮提供高純度的優質用鐵。所用的火藥也經過近代的化學原理配製了最佳的配方,並已經進入到了近代化工廠的機械生產階段,炮彈的質量有了相當大的提高。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表面上看中英雙方的武器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在細微之處就見了真章。

此外,英軍是職業軍人,受過嚴格的訓練,對於武器的操作輕車熟路。而當時守衛在炮臺的中國官兵,大部分的胸前應該都寫有一個“兵”字,雖然是兵,但是缺乏嚴格有效的訓練,對於近代陸海之間的炮戰沒有概念,打仗時全憑一時血氣之勇,而且這一時的勇敢還和陣地的主官有很大的關係,“將無貪生之念,士有必死之心”這也就是為什麼明知打不過,而虎門炮臺上數百名清軍官兵依舊和關天培一起戰死沙場的原因所在。


猴大爺說


鴉片戰爭是清朝沒落的起點,當時的清政府明明有著數千門大炮,為何在面對英軍艦隊時卻那麼容易就敗了?

很多人都覺得清政府軍隊的裝備落後,大炮技術落後,很多火炮的威力都打不到英軍艦隊,威力又不高,甚至還有部分火炮直接走火炸膛,所以才會敗。可是還有一個環節,虎門作為清朝海上的門戶,當時可是花重金買了幾百門最先進的大炮的!但是最後還是敗了,為什麼?根本原因就六個字,貪汙腐敗,膽怯。社會的貪汙腐敗,清軍領導者的膽怯!雖然說人人都會有膽怯的心理,但是軍人的使命是不允許膽怯的。而原因有三個。


士兵習慣於燈紅酒綠,忘記了軍人的職責

人在舒適的環境中太安逸就容易迷失自我,一個國家也是一樣。清政府徹底實施了閉關鎖國政策,認為除了清朝其他的都是蠻夷之地,代表著落後的文明。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沒有仗打,軍隊逐漸忘記了自己的職責,存在的意義。說到底就是和平了太久,骨子裡的家國天下已經忘記了。當英國艦隊的炮火聲傳到耳朵裡,清軍的本能的就想著逃避,根本就忘記了身邊的炮火是可以阻止西方的餓狼。於是四處逃竄,不戰而敗。

這點跟清朝當時對軍人的要求不嚴格有很大關係。而且這些參軍的人沒有把軍人的榮譽當成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去守護。軍隊的文化是病態的,很多士兵都只是為了混一口飯吃,滿足溫飽即可。士兵的戰鬥機普遍低下,不吃敗仗才怪。
(虎門炮臺)

士兵所在的社會風氣敗壞

自乾隆皇帝同意了和珅交錢可免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議罪銀”制度,整個社會風氣都被貪汙腐敗充斥,作為軍隊也不能倖免。有句話說得對,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是那個時候真實的寫照,整個社會徹底的變壞了。

軍隊裡的領導們整天也想著弄錢,壓榨士兵的薪水。要是軍隊中的中層將軍犯了事,本來只是關個禁閉啥的,也被誇大其詞要殺頭之類的,不過你花錢就可以擺平。那麼被罰的將軍心裡肯定氣不過,於是繼續壓榨下個層級的,就這樣層層剝削,作為衝在前線的士兵怎麼有經歷再想著為國效力,自保就不錯了!於是當炮火連天的時候,或許這些人跑的比兔子還快怎麼還能贏!

現在我們經常能看到官方報道哪裡在軍事演習之類的新聞,這是讓我們時刻警惕自己的社會責任。人人都希望和平,只有強國才能有和親。
(鴉片戰爭古戰場)

清政府自身的優越感

這就跟現在所說的地域歧視很像。在鴉片戰爭之前,清政府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十分看不起外國人,看到外國人都是頭仰的高高的。這些個在清朝的外國人內心或許也看不起清朝人的自大。所以當清朝人被一個自己鄙視的民族挑釁時,看到蠻夷之地的人的大炮艦隊,這些士兵就像紙老虎一樣,表面依舊看不起,但內心十分的懼怕生命受到威脅。當炮彈在身邊下來時,懼怕讓他們的優越感被擊垮,被打趴了!

最後還是想說句,清軍的軍心不齊,人人自危,膽怯,怕死,只想著自己,忘記了作為軍人的使命給再好的裝備都不可能贏,況且還是落後的軍事裝備呢?說到底,鴉片戰爭清政府不是不能贏,而是這個政府已經被貪汙腐敗弄的只剩苟延殘喘了!


歷史每日說


讓我們來看看鴉片戰爭中作戰雙方力量對比的形勢。 英國軍隊在武器方面,顯然居於優勢地位,但是同樣明顯的是英國侵略軍在另一方面又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鴉片戰爭開始時,英國的“遠征軍”一共是配有大炮的十六艘兵船(帆船),四艘輪船,以及若干艘運輸船’,其全部海陸軍人數為五千多。戰爭後期,增加了兵力。共有兵船二十五艘,輪船十四艘,共載炮七百多.門,除炮兵外,有步兵一萬餘人;由於抽出部分兵力分駐香港、廈門、定海和鎮海,向南京進軍的兵力不過七千多人。在當時交通條件下,從英國本土航行到中國,至少要四個月。從印度到中國至少要一整月。用少數的兵力,侵入一個遙遠的大國,這本來是一種海盜劫掠式的冒險行動。他們雖然可以在漫長的中國的海岸線上任意選擇一點進攻,卻不敢較久地佔領,不敢分散兵力,不敢過於深入,實際上只能靠突襲取勝,進行訛詐。所以侵略軍到了大沽口,並不登陸深入,重新回到廣東;.侵略軍佔領了廈門、寧波、乍浦等地後,不久又放棄;最後它進入長江,並不佔領什麼地方,在南京城下訛詐目的達到後,即退出長江,這些都是因為他一們兵力有限,不敢把戰線拉得過長,不敢讓戰爭拖延過久的原故。 中國方面戰爭領導權掌握在腐朽的封建統治者手裡,他們和本國的廣大人民處於尖銳對立的地位。他們不但不能充分利用在本土上作戰能夠取得的有利條件,反而由於他們的所作所為而喪失了這些有利條件;不但不能利用遠來的敵人所處的不利條件,使之陷入愈來愈大的困難,反而使對敵方本來是不利的條件變成了有利的條件。 中國的將軍督撫們是怎樣解釋他們的戰敗的原因的呢?試舉幾個有代表性的說法。道光二十一年九月,浙江巡撫劉韻珂在定海、鎮海繼福建廈門之後失陷時,向皇帝報告說,這三個地方都已盡力做了防禦的準備“而該夷乃直如破竹”,其原因他認為是:“蓋其炮火器械,無不猛烈精巧,為中國所必不能及。又該送漂泊於數萬裡之外,其眾皆以必死為期,萬夫一心,有進無退,而財力充裕,無一處不勾結漢奸,無一漢奸不得其重賄,為之致死,此其所以逞兇肆逆,各省不能取勝之實情也”。認定自己無力作戰的琦善在道光二十年十二月用“船炮不堅,兵心不固”八個字來說明廣東的情形,他又說:“此時若竟與交鋒,無論部炮既不相敵,兵心亦多畏葸,……並有內地奸徒,串囑打仗。故該夷之虛實,我則無由而知,而此間之動靜,無時不窺探通報”關於琦善所說的最後一點,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在浙江的奕經也向皇帝報告說:‘“所有寧波一帶,山勢陸路,漢奸處處為之導引,反較我兵熟悉。。……官兵虛實,逆夷無不盡知。以故兩次接仗,轉致失利”。 可見這些將軍們並不認為“船堅炮利”是敵人取勝的唯一原因。他們雖然竭力誇張武器的作用,但還學出了些使他們失敗的其他因素:自己方面“兵心不固”,而實行冒險侵略行動的敵人倒是兵心很固;外來的侵入者能盡知我方的虛實,而在本國國土上作戰的軍隊反而象個瞎子似地連“山勢陸路”都不如敵人那麼熟悉……。這些奇怪現象並不是被敵人嚇破了膽的將軍們的亂說,不過他們沒有把事情說完全,更不能說明這些怪現象產生的原因。 “兵心不固”的現象的確是嚴重的。道光二十二年四月,皇帝詔書總結戰爭的情形說,“將井兵了,動謂船堅炮利,兇焰難當。因而見賊倉皇,望風先清”。但這還是把兵心不固歸因於武器。其實封建統治者所豢養的軍隊本來是為了鎮壓人民的,只能在手無寸鐵的人民面前逞兇暴。到了鴉片戰爭時,清朝軍隊更是腐敗到了極點。徐繼畲(在戰爭時,曾任廈門附近的地方官)這樣描寫官兵的情況說:“人不知戰,名之為兵,實則市人,無紀律,無賞罰,見賊即走”。黃鈞宰(《金壺七墨》一書的作者)描寫由各省調到廣東的軍隊情形說:“奉調之初,沿途劫奪,……抵粵以後,喧呶紛擾,兵將不相見,遇避難百姓,指為漢奸,攘取財物。校場中互相格鬥,日有積屍。”琦善向皇帝的報告中提到廣東水師中發生的事情。“眾兵曾向提臣(指水師提督)訛索銀錢,否則即欲紛紛四散。……該提臣勢出無可如何,……每名散給洋銀二元,甫得留防”。很多地方海防早已形同虛設,例如在定海第一次失陷時,當地縣衙門裡當幕僚的王慶莊說:“定鎮額兵逾萬;後減至二千餘,承平日久,隸尺籍者,半系櫛工修腳賤傭,以番銀三四十元,買充行伍,操防巡輯,視為具文”。封建統治者用這樣的軍隊來同擁有優勢武器的侵略軍作戰,當然談不到旺盛的士氣。而掌握戰爭領導權的封建統治者在整個戰爭中一貫地沒有堅定的方針。從皇帝到將軍、督、撫,和戰方針不定,說戰沒有切合實際的作戰方法,稍受挫折,立刻求和;和談不成,又空喊作戰。在這種情形下,當然更談不到鼓起堅強的軍心和民心。 封建統治者既然沒有決心反對侵略者,既然在抵抗侵略的戰爭中仍然繼續縱兵擾民,當然它不可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沒有群眾幫助的軍隊,反而不如得到一些漢奸導引的外國侵略者那樣熟悉“山勢陸路”,這也是不奇怪的。為侵略者所收買的漢奸在居民中終究佔極少數。封建統治者無法解決在官兵之間、軍民之間的矛盾,卻極度誇張漢奸的數量和作用。奕經在浙江向皇帝報告說:“曹江以東,到處漢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孰奸孰良,竟莫能辨。”奕山在廣東也說:“密查粵省情形,患不在外而在內。各商因夷以致富,細民籍夷以滋生。近海商民,多能熟悉夷語,其中狡者布為奸細。”於是他得出結論說:“防民於防寇,此所謂患不在外而在內者此也。”把幾乎所有的民眾都說成是漢奸,顯然是瞎說,但這種說法恰好說明,封建統治者心目中最大的敵人是民而不是“夷”,即使在同“外寇”——外國侵略者作戰的時候,仍然認為“防民勝於防寇”! 外國侵略者多年在沿海活動,的確經過各種途徑收買了一些漢奸,到了戰時,這些漢奸成了他們的有用的助手。但封建統治者其實並不真是仇視漢奸,特別是一到了所謂“議撫”時,漢奸成了他們所利用的寶貝。例如有一個鮑鵬,本是在廣州為英國著名的鴉片販子顛地跑腿的走狗。兩廣總督琦善到廣州接替林則徐時,把鮑鵬收羅了來,使他成了一個八品銜的官員。琦善在廣州與英國人的交涉,開鮑鵬都參與在內。英國人關於鮑鵬的記載說:“這人原在顛地先生在廣州所開的公司裡當買辦”,又說:“我方和琦善之間的前前後後的一切接洽中,聯絡媒介就是前面提到過的買辦鮑鵬,他是一個機敏聰明的人,約有四十五歲,混合話說得很流利。”林則徐說:“廣東夷務大不可問,靜老(琦善字靜庵——引者)以為秘計,不令外人知情,密任直隸守隸白含章及漢奸鮑鵬往來寄信,雖甚秘密,其實人人皆知。” 何止這個八品銜的鮑鵬是個漢奸!琦善本人以及耆英、伊里布等一心一意宣傳敵人的力量強大,曲意求和的大員們,何嘗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漢奸?這種戴花翎的漢奸,使中國喪失抵抗外來侵略的能力。在戰爭中實行失敗主義,投降主義;他們的危害是那一些為敵軍指引路徑、刺探消息的小漢奸所無法比擬的。 封建統治階級同農民起義軍作戰時總是決心很大的,例如最近的一次鎮壓白蓮教起義,即使戰爭中失利,即使戰爭拖延不決,它也要打下去。你死我活的階級矛盾決定了它這樣做。但在鴉片戰爭這樣的對付外來侵略者的戰爭中,它卻那樣地易於動搖,那樣地經受不起挫折,這當然也是為它的階級地位所決定的。浙江巡撫劉韻珂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向皇帝指出,如果戰爭繼續下去,就有十大“可慮”。其中第一到第七項說的是敵方武器精良,又有漢奸幫助,自己方面軍心民心都不可用,所以無法戰爭等等。到了第八項,他說到了封建統治者的命根子,徵收漕糧的問題,他說,因為有戰爭,漕糧收不齊,“今大兵復又失利,催徵更屬為難”。然後第九項,他說到內地“匪徒聚眾搶掠”的問題,他說,雖然已經多方“彈壓”,但是“現在米麥蔬菜,價日增昂,小民度日艱難,即使前此各奸民未能復集,安保此外不另有不退之徒乘機而起”。最後第十項,是說,“沿海七省,警備已將兩載……計七省一月之防費,為數甚巨,防無已時,即費難數計,糜調勞師,伊于胡底?”劉韻珂的“十可慮”論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在封建統治者看來,對外的戰爭能一下取得勝利,當然很好,可以更加強在內部的統治。但是失敗,那怕是一點小小的挫折,都會使已經存在著的內部危機大大加強起來。長時期的戰爭是他們所不敢設想的。


檸檬愛K歌


清民的岸防炮數量少,射程短,精度差。沒有測距儀,靠眼觀和經驗調整彈著精度,而且發炮頻率小。英軍的船,一面都有幾十門炮,已經當時有測距儀,射程都在2000碼以上。他們靠一發測試彈,矯正彈著點,然後幾十門炮一起發,一下就把岸防炮端掉。


富春觀魚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清軍腐朽無能是肯定的,守著千門的炮也只是一個一個固定的標靶,而海上侵略者是移動的,他們可以靈活機動的轉移躲避清軍的炮彈,並且隨時打擊岸上滿清固定的火力點,清軍也得躲避洋人的炮彈,這樣一來,縱有千門大炮也成了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