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系列故事:太想當國王的老二

英雄系列故事:太想當國王的老二


1


商周時代,冀東遼西一帶,有一個孤竹國。孤竹國綿延近一千年,卻只留下幾件青銅器,還有一個三言兩語就能說完的故事。青銅器藏在遼寧省博物館,鏽跡斑斑,看不出什麼玄機;故事藏在《史記》裡,兩百來字,一覽無餘。


司馬遷說的故事,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一些關鍵人物、關鍵情節,簡單得只剩下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餓死的故事梗概。我只有大膽假設,小心想象,還原故事的複雜性,使其成為新故事。


孤竹國建國於公元前1600年,因為只是彈丸小國,一直靠給商朝進貢偏安一隅。至商紂王時期,天下諸侯三心二意,越來越不把紂王放在眼裡,只有孤竹國仍忠心耿耿,從不亂說亂動,一直如數如質進貢牛馬豬羊。那時候,民間流行許多段子,其中家喻戶曉的一個段子說,紂王寵愛的妲己是狐狸精,化身成美女,是要來顛覆商朝江山的。此段子的影響甚為深遠,三千多年後,妖媚女人仍被視為狐狸精。妲己到底是不是狐狸精,世上到底有沒有狐狸精,其實並不重要,此段子折射的是中國人民敢於蔑視權貴的勇氣,以及富於智慧的娛樂精神。可是,當時的孤竹國老國王,一聽大家眉飛色舞地傳說諸如此類的段子,就嚇得鬍子亂抖,趕緊發佈“三不禁令”:不得散佈不利於安定團結的奇談怪論;不得傳播國家領導人的婚戀故事;不得議論妲己娘娘的出身問題。


其時,孤竹王有三個兒子,長子伯夷、三子叔齊,是有乃父之風的謙謙君子,所作所為,一舉一動,完全符合“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基本原則。至於次子,中華民族浩如煙海的古籍中,都查不到他的名字,更沒有片言隻語涉及他的言行,而他恰恰是本故事中被忽視的關鍵人物,為了敘述方便,我們姑且稱他為“老二”。對三個兒子,孤竹王本著“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原則,一視同仁,並沒有厚此薄彼的意思;只是因為三王子叔齊眉清目秀是個帥哥,看起來順眼一些,孤竹王接待外賓時,就常常叫叔齊陪酒。


老二是個天生的政治家,他非常清楚,按祖傳老規矩,他不是長子,不可能繼承王位。按父王的寵愛程度,他不是帥哥,更不可能被父王格外青睞。可老二太想當國王了,就整天挖心思想辦法。


機會在秋季圍獵時來臨了。老二是孤竹國最好的獵手,一直擔任圍獵總指揮。當老二集合好孤竹國精銳部隊,他看著父王在風中哆嗦的鬍子,突然靈機一動,令旗一揮,部隊開拔,卻不是獵場方向。


孤竹王大惑不解,問老二:“怎麼回事?”


老二慷慨激昂,說:“父王,紂王無道,愛妖女不愛人民,我們準備響應西伯侯姬昌的號召,討伐昏君,我們要自由,我們要獨立!”


孤竹王怒吼:“混賬東西,你敢造反!這麼大的事,為什麼不告訴我!”


老二湊在父王耳邊說:“老大和老三,不讓我告訴你。”


孤竹王大叫一聲:“氣死我也!”跌下馬來。


2


老二當然不敢造反,他和老國王一樣,非常清楚,以孤竹國的實力,造紂王的反,那完全是以雞蛋碰石頭。老二隻是想借“造反”二字,嚇死老國王,伺機奪取王位。


老二果然如願以償,孤竹王從馬上跌下來,就奄奄一息,說不出話來了,只伸出三根手指亂晃。孤竹王三根手指的本意,最可能是讓兒子們遵守“三不禁令”,因為這是孤竹國穩定發展的根本國策;也有可能是罵三個兒子都是畜生,但以老國王的修養,不大可能在臨終之際如此小氣。老二心裡明鏡似的,卻裝模作樣把耳朵湊到父王嘴邊,老國王還是說不出話來,老二卻大聲喊著說:“父王說,讓老三繼承王位!”


孤竹王看自己的遺願被如此曲解,急火攻心,噴出一口鮮血,死掉了。


“讓老三繼承王位!”是老二走出的絕妙好棋。兄弟多年,老二早就吃透了老大和老三。老三叔齊深知如何做君子,卻一點也不知道如何做國王,因為他根本就沒想過做國王,猛一下把國王的帽子扣到他頭上,他一定手忙腳亂,不知所措;老大伯夷作為太子,倒是做好了當國王的準備,可父王臨終前當眾表示,“讓老三繼承王位”,他早已羞愧得無地自容,還怎麼好意思違背父王的遺願,搶老三的王位呢?


老國王入土為安之後,故事果然按老二的算計,順利發展。老三叔齊再三表示,堅決不做國王,可他天生嘴拙,說不過老大老二,更不知如何應對眾大臣的熱烈擁護,一著急,掉頭就跑,一直跑出孤竹國,再也不回來了!


老二心裡竊喜,老大伯夷急了。老三叔齊棄王冠而去,等於一步跨入了君子行列,老大要是撿起老三扔下的王冠,千秋萬代都是小人啊!伯夷越想越覺得不能讓叔齊一走了之,就趕緊順著叔齊出走的方向猛追。


半個月後,在西伯侯姬昌的領地上,伯夷終於追上了叔齊,倆人繼續為誰應該做孤竹國王論戰。兄弟倆正沒完沒了地謙讓,一個看熱鬧的人說:“你倆還客氣個啥,老二已經是孤竹國國王了!”


兄弟倆頓時住嘴,相對一笑:呵呵,既然我倆都不願做王,當然只能由老二做了,國不可一日無君呀。


伯夷和叔齊雖然是君子,卻不笨,他們嘴裡不說,心裡卻清楚得很,老二做了王,他們老哥倆就再也回不去了。


叔齊和伯夷確實回不去了,他們一離開孤竹國,老二就笑呵呵戴上了王冠,同時宣佈:伯夷叔齊蓄意叛國,全國上下,均可得而誅之。


好在,西伯侯姬昌也是個正人君子,一向重視精神文明建設,他聽說伯夷叔齊的事蹟後,對他們的君子風度很是欣賞,把兄弟倆迎進國賓館,待為上賓。


3


伯夷、叔齊住在西伯侯的國賓館裡,不時應邀做一場“怎樣做君子”的演講,倒也愜意。不幸,沒愜意多久,西伯侯姬昌就病重仙逝了。


姬昌的兒子姬發,是個敢說敢幹的狠角色,父親死後,他先不發喪,倒是樹起了反商大旗,興兵討伐商紂王。


伯夷和叔齊一致認為,姬發此舉,很不合君子之道。兄弟倆一商量,就倚老賣老,手拉手攔在姬發的馬前,唾沫橫飛,給姬發上君子課:“父死未葬,大動干戈,你算得上孝嗎?以下犯上,以臣弒君,你算得上仁嗎?不孝不仁,天誅地滅呀你!”


姬發覺得很晦氣,皺著眉頭,對左右說:“他們以為自己是誰呀?”


侍衛會意,拔刀就要劈了這兩個不知天高地厚的老瘋子。


好在,姬發的軍師姜子牙是個厚道人,不願伯夷、叔齊不明不白死於非命,趕緊把兄弟倆扶到路邊,讓開大道,才救了他們一命。


姬發這一去,順風順水,大敗紂王於牧野,滅商立周。姬發成了史上著名的周武王。


一轉眼,大商王朝成了大周王朝。伯夷和叔齊感覺匪夷所思,武王不買他們的賬,更讓他們很沒有面子。於是,兄弟倆搬出了國賓館,放出狠話:咱商朝臣民,堅決不吃周朝的飯!


來到大街上,看到翻身得解放喜氣洋洋的人民群眾,兄弟倆又不知所措了。普天之下,都成了周朝江山,不吃周朝的飯,他們又能去哪呢?孤竹國,他們的家鄉,倒是獨立於周朝之外,可是,他們回不去了呀。


兄弟倆面面相覷好一陣,決定上首陽山,隱居。


首陽山上多的是飛禽走獸,捕獵到手,都是美味,可伯夷、叔齊兄弟倆都是動口不動手的君子,不會打獵。他們只能看著那些自由來去的野羊野鹿,流著口水臆想紅燒肉。好在,首陽山還有取之不盡的野菜野果,在如今的都市環保人士眼裡,那都是絕對的無公害無汙染綠色食品。


伯夷、叔齊嚐遍了首陽山的野菜野果,最後認定,只有蕨菜最好吃。為此,兄弟倆做了一首《蕨菜之歌》,“不食周之糧啊,蕨菜分外香”,流行一時。因為《蕨菜之歌》,伯夷和叔齊兄弟倆成了當時憤青的偶像,不時有粉絲找上山來,和兄弟倆罵天罵地罵自己。


這一天,一個女粉絲來到了首陽山,很不屑地對兄弟倆說:“你倆裝什麼裝呀,不吃周朝的飯,首陽山的蕨菜,不也是周朝的嗎?”


伯夷、叔齊一聽,目瞪口呆。一想再想,他們不得不承認,女粉絲說得有理。於是,趕緊對女粉絲說:“對不起,我們再也不吃蕨菜了。我們鄭重聲明,收回《蕨菜之歌》,普天之下,都不得再唱。”


不吃蕨菜,伯夷、叔齊很快就餓死了。《蕨菜之歌》也無人再唱,就此失傳。


多年之後,孔老夫子對伯夷、叔齊的氣節讚歎不已,令無數不明真相的人肅然起敬。孔老夫子永遠都不會想到,那說蕨菜也屬於周朝的女粉絲,是做了孤竹國王的老二派來的,因為,伯夷、叔齊不死,他永遠都不能痛痛快快做王。


又過了五百多年,公元前660年,齊桓公北伐山戎國,順手把孤竹國給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