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曹军赵云面无惧色,为何面对少年姜维年却大惊?

佳宁姐姐说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取南安、安定、天水三镇。诸葛亮率军先取了南安城,活捉夏侯懋,让蜀兵假扮魏兵,带着夏侯懋的书信,分别到安定、天水求救,等援军出城,诸葛亮计划一方面派军拦截,一方面派赵云和魏延各带兵五千,前去夺取天水、安定二城。安定太守中计,派军出城救援,安定城被魏延乘势攻取。赵云攻天水时,却发现天水军不但没去救援,反而在城外四面埋伏着等待赵云。赵云率军攻城不成,反受包围,没办法赵云只好率兵硬冲。这时城里闪出一位少年将军,直取赵云。赵云挺枪便刺,不想那少年将军枪法精妙,与赵云斗了几合,精神倍长。赵云大惊,只好收笼人马,奋力突围而去。为什么能让赵云大惊呢?原因有三:其一其人竟能识破军师妙计。诸葛亮自出山以来,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借荆州,取益州,夺汉中,平五路,征南中,可以说军师妙计计计奇妙,计计得成,罕有被识破。诸葛亮在赵云心目中,那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不想今天按丞相计来取城,竟被如此年轻少年识破,怎能不让赵云吃惊?其二少年武艺精湛,不惧赵云。自从出道以来,赵云罕逢敌手,与他对敌的敌将,都是战不几合,不是一枪被刺,就是顺手就擒,曾挑高览,败张郃,长坂坡在曹操万马军中如入无人之境,杀死曹军有名上将五十余员。赵云名满天下,就是张郃、徐晃双双遇上赵云,尚且心怯败逃,赵云威名,惊寒敌胆。今天这位少年遇到赵云,不但不逃,竟挺枪聚马,直取赵云。行家一接手,就知有没有。赵云和少年一交战,就感到了少年枪法精奇,交战了几合,少年竟精神倍长,这让本想几合就枪挑少年的赵云大吃一惊,知道短时难取胜,只好放弃率军突围而去。其三穷山僻壤出奇才。天水本是曹魏边塞之地,人少地僻,不是经济文化繁荣之地,竟能出现如此人物,怎能不让赵云吃惊?正是由于这三方面的意想不到,才让常胜将军赵子龙大吃一惊。


sunjin72976689


提起赵云,相对应的便是常胜将军,不败战神,长坂坡于千军万马之中,七进七出,如履平地。他在长坂坡,面对数万曹军,面无惧色,犹如战神降临,大杀四方,斩杀曹营五十余战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出入曹营千军马万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的赵云,为何面对一个少年将军却大惊呢?

在蜀军第一次北伐时,赵云虽然年迈,却不减当年之勇,向诸葛亮请命上战场。蜀军兵出祁山之后,赵云奉诸葛亮之命,攻打天水郡。按照诸葛亮部署,将天水郡守军引出,由张翼和高翔负责半路劫杀,赵云带领五千精兵,负责攻城。

赵云自以为丞相诸葛亮之计得逞,到达天水城下时,大喊道:“我乃常山赵子龙是也,你们知道中计了吧,还是早早投降,献出城池,免遭杀身之祸。”令赵云惊讶的是,城墙上的守将梁绪不但没有听从自己的劝降,反而大笑道:“你们都中了参军姜维的计策了,可笑的是,还不知道,真是悲哀。”

赵云大怒,正要下令攻城,城内出来了一个少年将军,骑着战马,挺枪杀奔赵云而来。他就是梁绪口中所说的姜维姜伯约。赵云看到竟然还有人敢和自己动手,动手的还是一个少年将军,顿时大怒,准备教教他如何做人。

然而,赵云和这位少年将军大战数合,没有打败,姜维反而越战越勇,没有丝毫落败的迹象。赵云大,心中思考着:“没想到天水如此偏僻地方,还有如此人物。”赵云和眼前的少年将军打斗了一番,这才知道眼前之人,虽然岁数小,却不一般。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云恰待攻城,忽然喊声大震,四面火光冲天。当先一员少年将军,挺枪跃马而言曰:“汝见天水姜伯约乎!”云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

赵云首先佩服这位少年将军的武功,竟然能和自己大战数合,不落下风,还越战越勇。因为赵云在三国24名将之中排第2,仅次于天下第一的吕布,自从吕布殒命白门楼后,能胜过赵云的几乎没有了,即使能和赵云战成平手的人也不多,一只手能数得过来。

大部分和赵云交过手的都非死即伤,很少有人能够在赵云的龙胆亮银枪下走过数合而不败。现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年将军竟然能和赵云打成平手,精神备长,赵云焉能不惊讶。

其次,更令赵云大惊的是这位少年将军的谋略,竟然能够识破丞相诸葛亮的调虎离山之计。这才是令赵云最惊讶的地方。在赵云的眼里,军师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给自己三个锦囊保护主公刘备进入江东将孙权之妹娶来,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等。总之,赵云活这么大,还见过比诸葛亮更聪明的人。

现在,赵云在天水郡竟然遇到一个识破诸葛亮妙计之人,焉能不惊。此时,前不久出城的马遵、梁虔带兵杀回来了,和姜维联手夹击赵云。赵云首尾不能相顾,陷入危险之中。幸好张翼、高翔两路军及时赶到,接应赵云,安全撤离。

赵云回到大营之后,向诸葛亮复命,说明自己中了敌人埋伏。诸葛亮听了之后,也是大吃一惊,连忙询问道:“此人是谁,怎能识破我的妙计?”蜀军中有南安本地人介绍道:“刚刚赵将军说的就是天水人姜维,字伯约,父亲早亡,对母亲非常孝顺,文武双全,乃是当世的大豪杰。”赵云补充道:“这个少年将军姜维枪法出众,和别人不一样。”

诸葛亮听了本地人和赵云的介绍后,也感叹道:“吾今欲取天水,不想有此等人物。”诸葛亮自知蜀汉缺少姜维这样的人才,心中有了将其收为己用的心思。这才有了诸葛亮设下巧计,令姜维归顺蜀汉的后文。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赵云归见孔明,说中了敌人之计。孔明惊问曰:“此是何人,识吾玄机?”有南安人告曰:“此人姓姜名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之英杰也。”赵云又夸奖姜维枪法,与他人大不同。

结语

虽然赵云身经百战,曾在长坂坡曹营之中七进七出,还顺利救出甘夫人及小阿斗,毫无畏惧。现在,他遇到少年将军姜维,却大吃一惊,惊讶这两点,第一惊讶姜维的枪法,第二惊讶姜维的谋略,竟然能识破丞相诸葛亮的妙计。

(本文纯属三国演义,与正史无关。)


魁哥说历史


要看赵云是啥情况下大惊的。赵云碰到姜维的时候,已经老了,但是也没把普通杂兵放在眼里。杂鱼就是杂鱼,赵云自认为还能在杂鱼塘里自由自在地打个对穿玩玩。本来赵云自己玩得好好的挺开心,忽然冒出来一个姜维,居然能和自己单挑半天,自己居然一时半会拿姜维没办法。瞬间觉得自己老了,惊的不是说怕自己打不过姜维,而是数种感情瞬间交错在一起的惊:1,卧槽,俺老赵成名数十年,即使当世名将,看到俺老赵也畏惧三分,这个毛头小子居然不怕俺?!2,这小子无论武艺还是行军打仗之谋略,都有自己的套路,今后一旦俺老赵不在了,俺们蜀汉估计没几个武将能治他!3,唉!这种家伙,要是是俺们蜀汉的就好了!

所以赵云和姜维打了一架,算是个平手(毕竟赵云老了,姜维还在巅峰期,一时半会弄不死姜维,也不太想弄死姜维了),回去立马和诸葛亮说:老亮啊,我特么今天碰到个小赤佬很不错啊!你看看,想想办法把他挖过来!所以后来诸葛亮自己跑去一看姜维的行军布阵,觉得确实是个人才,所以挖墙脚把姜维挖到蜀汉。


老实人188000828


赵云面对数万曹军面无惧色,为何面对少年姜维却大惊?

个人认为以下原因:

一是年纪的问题,赵云武功排行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姜维排第24名,虽然排名版本不同,但是赵云排前列,姜维排后面是不可否认的。当面对数万曹军时赵云正年轻武艺在巅峰期,浑身是胆、七进七出面无惧色,而碰上姜维此时赵云已经老迈七十多岁,姜维才20多岁。竟然能战平(之前赵云杀了韩德父子等诸将)对姜维的武艺认可。

二是面对曹军数万时赵云未领军,说一句俗话“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没啥好怕的就是拼武艺拼命,到后期碰上姜维领军作战了不仅仅要顾全自己还要顾全自己的士卒,而且姜维识破了自己计策还让自己中了埋伏,没想到在这小地方还有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

综上所述原因数万曹军赵云面无惧色,而面对少年姜维却大惊。

(图片采用网络)


闵游记


赵云在刘备集团中相对低调,没有关羽的“威震华夏”之名,也没有关羽“傲上而不辱下”的脾气,没有张飞锋芒毕露的性格,更没有张飞动辄鞭挞士卒的暴躁。武艺不凡,性格稳重,几乎没见赵云动怒的场合,就凭这一点,在五虎上将中,赵云的战力绝不可忽视。

赵云早年随刘备四处奔走,其中长坂坡一战斩杀曹军将领无数,因曹操爱才,意图生擒赵云不放冷箭,不想赵云竟杀出重围,还救回后主阿斗,刘备为表关怀无以为报,还做出把阿斗摔在马前的动作,声泪俱下地说“为此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可见赵云实在是世所罕见的良将。

另外还有单人匹马截江夺阿斗,不了不说气概非凡。对二次单人对战数万曹兵是营救黄忠,当时曹操惊惧感慨“当年长阪英雄尚在”,赵云横枪立马,大开营门,一己之力吓退曹兵,刘备称他“一身是胆”,也是这个成语典故出处。

我有过分析姜维武功“将才的天花板,帅才的地平线”,姜维遇到诸葛亮和赵云大概是二十六七岁,曾识破诸葛亮调虎离山之计,实在是少年英才,因此也得到诸葛亮高度认可,传授衣钵,这是后话。

姜维和赵云之间的一次较量正是姜维识破诸葛亮调虎离山计之后,突然出现在赵云面前,当时赵云是年过七旬的老将军,武艺高强身经百战,姜维不过二十六七岁青年新秀,初生牛犊,双方交手不分胜负,赵云自然吃惊姜维作为后起之秀实在是可造之材。

另一层吃惊是感慨竟然有人能识破诸葛亮计策,而且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当时赵云信心满满前去挑战,不想竟然反中他人算计,自然又是一惊。

所以说,面对曹兵只是冲锋陷阵,以力退之即刻,赵云身经百战,自然毫无惧色。遇到姜维,一来惊讶他能识破诸葛妙计,二来惊讶他武艺不凡。所以后来在诸葛亮面前特别推崇姜维,心胸宽广令人佩服,从这方面来说,赵云也不失为姜维的伯乐!








维摩诘de花雨满天


大将赵云,在刘备集团不显山不露水,可以说比其他几个相对要低调许多,赵云比较听话,好管理所以深得刘备的喜欢。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只封了前后左右四位将军。杂号将军赵云是沾了陈寿的光,因为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把关张马黄赵合为一传,这才有了蜀汉“五虎上将”的说法。赵云虽然只是个“翊军将军”说白了就是刘备所发明的“牙门将军”官职虽然不大,但是刘备却把身家性命交给了赵云,可见对赵云是多么的信任。



根据小说《三国演义》说法,长坂坡之战赵云七进七出,他为寻找在乱军中走失的糜夫人和刘备的儿子阿斗,在百万曹军中杀来杀去,七进七出,最后护着后主刘禅,不但成功突围还杀了曹操几十员大将的事情。

刘备接过赵云血怀中的孩子,气愤的往地上一丢。

说道:“为此竖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赵云忙接住,感激的痛哭流涕,从此对刘备死心踏地。



那么问题来了,赵云为什么面对曹操的百万大军面不改色心不跳?而面对少年姜维却大惊失色呢?

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个爱才之人,他对人才是求贤若渴,当他看到一个年轻人在自己的军中肆意的厮杀,威猛无比,心中渐渐起了一丝涟漪,他就问旁边的人,这人大将是何许人也。

这时候只见赵云振臂高呼:“吾乃常山,赵子龙是也”曹操一听顿时起了爱慕之心,他吩咐手下人只能活着,不能伤及赵云一丝一毫。手下人也不敢动粗,只能尽量活捉赵云,这么一来怎么能捉住赵云呢?最后还是让赵云逃跑了,曹操看着赵云远去的背影,只能暗自神伤。



当曹操吩咐手下人的时候,赵云是听得一清二楚,他知道曹操是个爱财之人,不会对他怎么样,更不会伤及他性命,所以他对曹操是有恃无恐,再加上他心中只想着救小主阿斗,和两位夫人,心中更无半点惧怕。赵云的威猛,也让曹操手下的人闻风丧胆,对他惧怕万分。

当赵云第一次跟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了,但是赵云依然主动,请请应跟随北伐。赵云力斩五将则是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率大军从祁山进军,赵云此时已年过七旬,依然是先锋。魏国派大将韩德在凤鸣山迎战赵云。赵云老当益壮,先将韩德的长子韩瑛一枪刺死于马下,由于韩德的二子、三子战了数回合。



其实在演义里也根本就没有写赵云惧怕姜维之说,只是描述赵云和少年姜维大战几个回合便对他另眼相看,那时候的赵云已经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了,而姜维是一个20多岁当打之年的年轻人,姜维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赵云在感叹自己老了,觉得姜维后生可畏而已,而绝对没有惧怕之说。


佳宁说历史


【晓史马车夫】独特观点:

赵云面对数万曹军能够做到面无惧色是因为:敌众我寡,大不了就是一死。此时已经将生命置之度外,拿什么来谈恐惧不恐惧之说。若面对姜维的话,无非就两个情况:你死我活,活下来的概率各占50%。所以呢,吃惊是说明,这个姜维确实挺厉害的,敢跟我抗衡。

首先,作为一名军事将领,姜维的军事才能表现为骁勇善战。

战争是军事才能的最直接体现,在《三国志》中,纵观姜维一生,主要的战役集中在平定少数民族和北伐上面,并且以胜居多。

  1. 平定叛乱,陇西首战;
  2. 千人游击,智抗郭淮;
  3. 再攻西平,不胜而退;
  4. 三出陇西,斩首复仇;
  5. 兵出狄道,斩敌数万。

在智取三城时,安定、南安二郡皆被孔明用计顺利攻取,但夺取天水时却遇到了挫折,原因是年轻的参军姜维的出现。

姜维识破了诸葛亮的计策,将计就计让常胜将军赵云吃了败仗,令诸葛亮大吃一惊。等诸葛亮亲自赶到天水,又被姜维伏击

此后诸葛亮利用夏侯楙的轻信无知,使马遵等对姜维产生猜忌。

姜维出城劫粮遭张翼、王平夹击后,欲回冀城,冀城已被魏延偷袭,姜维等杀开血路单枪匹马赶到天水城下,太守马遵疑心他是叛徒下令放箭,姜维又飞奔上邽,梁虔也不纳。

这样,一方面显示了姜维的杰出才干,勇可胜赵云,智可敌孔明;另一方面展示姜维任职曹魏时的忠诚突出了诸葛亮的求贤心切和高深智慧。

反衬了马遵、夏侯楙等人的愚钝,并解释了姜维归蜀是迫不得已。

姜维的归降,使诸葛亮喜出望外。首次交谈,就推心置腹地表示

“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见伯约,吾愿足矣。”

“吾放夏侯楙,如放一鸭耳。今得伯约,得一凤也!”

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为此后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北伐大业设伏。

最后从《三国演义》小说中绚丽多彩的武将形象,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1. 威猛型,有张飞、许褚、典韦、夏侯惇等;
  2. 胆识型,有赵云、甘宁、张郃、马超等;
  3. 谋略型,周瑜、陆逊、司马懿等;
  4. 将帅型,徐晃、曹仁、吕蒙等。

从以上的分类来看,后面的三类姜维全部都符合。

小说中还有“蜀军中姜维之计”、“姜维战赵云”等故事情节,又借南安人民之口,反复强化他“事母至孝,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真当世之英雄”的过人之处。所以说赵云见到姜维吃惊也是符合常理的。

—END—

【晓史马车夫】始终相信:“上知天文,下知历史,就是马车夫的代名词!”

我是【晓史马车夫】,洞察细微,分析有道。如果你觉得我的建议有用,希望【关注】点赞、转发分享,让更多的人看到!


晓史马车夫


赵云面对姜维大吃一惊的原因不是打不赢他,而是因诸葛亮安排下赚城的巧计被姜维识破了,赵云感到意外。自诸葛亮为军师以来,无论是博望坡火烧夏侯惇,还是火焚新野,取南郡,赚荊州,草船借箭,七星壇祭东风,亦或东吴招亲三个锦曩妙计,再到取汉中,定南方,七擒孟获。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算无遗策,稳操胜券,从无失算过。可天水关竟出了一个姜伯约识破了诸葛孔明的计策,此地竟有这等人物出现,可谓蜀汉之劲敌,怎能不使赵云大惊失色啊?


天山月3


小说为了编下去只好这么写。

按照小说的描写,年轻时的赵云可比年轻时的姜维强之百倍,不论是武功、谋略还是政治见解。

可惜赵云跟孔明同辈,孔明托姜维以大事实在是没办法了,蜀国无人啊。就一个魏延还像点样,结果还有反骨,还得有劳孔明死后除掉魏文长。

天水之战,算是姜维的一个顶峰,跟了孔明之后平庸的很,出过几个主意,但都是雕虫小技。孔明死后姜伯约诈降钟会是回光返照。


县东巷


一身是胆的赵云可谓是粉丝无数,受演义的影响大家对赵云的事迹都已经了然于胸,那句吾乃常山赵子龙让多少大好男儿热血沸腾。赵云面对曹操百万大军毫无惧色,单骑杀入百万阵中斩杀曹操数十位战将,让曹魏阵营胆寒。可是随着演义的发展我们发现一个疑问,数万曹军赵云面无惧色,为何面对少年姜维年却大惊?

首先我们要知道演义三分虚七分实,正史中并没有赵云大战姜维的记载,同样也没有诸葛亮以计收姜维的故事,这些只是演义杜撰而来的故事。

在演义中赵云一直是常胜将军的存在,或许除了勇冠天下的吕布之外没人是赵云的对手,后期随着天下名将战死的战死,逝世的逝世,能与赵云大战百回合的上将可以说凤毛麟角。诸葛亮北伐中原之时,曹魏阵营算是无力抵抗蜀汉的大军,以诸葛亮的智谋,赵云等武将的武艺,曹魏之中基本上没有人能够胜过两人,伐魏大业胜利在望。

既然天下在武艺上已经没有赵云的对手,赵云虽是文物双全或许也有小觑敌将之心,从赵云只是轻率五千精兵,径投天水郡城下可见一般。当然这件事也不能怪赵云轻敌,主要是赵云事先得到消息,天水郡只有屈数可指的文官镇守,赵云才有如此之为。赵云率军来到城下,大喊道:“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汝知中计,早献城池,免遭诛戮。”

以赵云的名号、城中只有文官镇守两种因素,在赵云看来此城已是囊中之物,谁知道城中兵士并没有太过在意,而是说出中计者乃赵云尔。面对这种情况赵云领兵进攻,谁知四处突然火光冲天,姜维率先杀出与赵云战至一处。两人大战数合赵云拿他不下,虽然此时的赵云年迈,年龄并没有影响赵云勇冠天下,可是此人对战赵云竟能旗鼓相当,还有越战越勇之势,令赵云心惊。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细节,赵云对战姜维产生心惊之态主要是赵云想不到小小的天水城中竟然有这样的将才,不但武艺非凡智谋也非泛泛之辈,并不是赵云无法战胜姜维,而是姜维的文武造诣让赵云心惊之下产生爱才之心。随后赵云被张翼、高翔两路军士接应回到蜀汉营中后,赵云更是对姜维赞不绝口,从这一点也能看出赵云的爱才之心,以至于出现后来的计收姜维。

赵云的行事虽然以低调为主,但遇到姜维让找云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当年赵云初出茅庐大战河北名将文丑,与现在姜维大战勇冠天下的赵云如出一辙。不但如此,姜维如此年纪竟能识破久经沙场老将之计,并想到破敌之策怎能不让赵云另眼相看呢。

虽然这些只是演义中的情节,通过情节也不难发现演义的巧妙,以赵云年迈不减当年之勇作为前提来衬托姜维的武艺,用赵云心惊来表达姜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其实从中我们也很容易发现真正让赵云吃惊是姜维的谋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