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哪些战争堪称“诡异”?

首席铲史官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无数经典战役,那么在这些战役中,那些战役堪称“诡异”?小姐姐个人认为:松山战役堪称“诡异”。

下面,小姐姐来给大家讲讲关于这场堪称“诡异”的战争。



一、松山战役

松山战役,又被称为松山会战,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滇西缅北战役中重要组成部分,揭开了中国抗战反攻的序幕。



1942年,缅北战局失利,英国在缅甸节节败退,中国远征军在首次远征缅甸,救出被围困的七千英军。由于英军未通知我方远征军就私自撤退,导致远征军侧翼被日军合为,远征军入缅作战第一次惨败而归。1944年,6月,我国20w远征军第二次远征滇西缅北,1944年5月,远征军为打通滇缅公路,开始进行松山战役,松山松山的战略地位尤其重要,它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紧靠怒江惠通桥,松山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桥头堡,扼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里江面。



由于第一次远征滇西缅北战役失败,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国际对华援助抗战物资被中断,日军就已经意识到滇缅公路的重要性,于是与1942年,开始在滇西缅北大量修建防御要塞,松山是其中防御要塞重要一个节点。

日军几乎把松山整个山体掏空,以松山“子高地”为战略最高点,修建了滚龙坡、松山、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大垭口马鹿塘编成7个据点群,每个山体碉堡为中心,四周修建数个子碉堡,形成交叉射击,无死角,整个松山山体大小碉堡多达上百座,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日军修建的每个堡垒几乎都是修建在山体中,每个碉堡都是分为上下三层,最上层作为射击用的,中间层作为弹药储备,最下层是生活、睡觉、家属场所。而在碉堡的最上层覆盖厚厚防御层,先是以几十厘米粗口的圆木横竖覆盖几层,然后在圆木上铺上30毫米的钢板数层,在钢板之上在铺上泥土1米多,堡垒内部也是,每一层都是由圆木与钢板之间进行隔层,155毫米的巨型榴弹炮对防御层都奈何不了。日军各个堡垒之间地下都是相互通的,整个松山地下都是四通八达的。无论是美军飞机空中轰炸还是地面榴弹炮群进行不停轮番炮轰都无可奈何。




由于战前远征军没有仔细侦仔,加上日军伪装防御严密,远征军在进攻松山时期付出伤亡极大,几乎每前进一步,都是用战士的尸体步步往前推进,先后对松山进行十次攻击,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策略,一个一个的堡垒进行攻克,松山战役前后历时95天,远征军伤亡近8000人,日军在松山仅留守半个步兵联队不多1300多人,远征军前后10个团2w人轮流参战,参战松山战役的远征军很多一个团打的仅剩几十个人,可见松山战役打的极为惨烈,日军1300余人几乎全部战死,伤亡比例几乎为1:7。




松山战役由于日军修建环碉堡群,伪装良好,远征军在侦查不清楚的情况下,打的极为惨烈,堪称中国战争史上最堪称“诡异”的一战之一。

因为战争,我们更加珍爱和平。


小姐姐讲史


有一种说法,人类有记载以来,80%的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当中,虽然不乏经典之战,但奇葩诡异的战争同样不少。

解放战争中的诡异战役

解放战争期间,就曾发生过不止一次诡异的战役,在这些诡异的战役之中,解放军赢得莫名其妙,国民党输的也是奇妙莫名。简单列举三个战例:

1、莱芜战役:国民党如鸭子。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2月,仅用时63个小时,便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便全歼了国军的73军,其中被俘4万多人。陈诚在战后说了一句极为经典的话:就是放五万只鸭子让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

2、延安保卫战:胡宗南当导演。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调集集结于西北地区的34个旅25万多人,企图包围歼灭陕北解放军。然而,解放军采取先诱敌深入,适时放弃延安,在延安以北的山区创造战机,逐步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的方式,成功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及群众转移的任务。然而,当胡宗南占据延安这座“空城”之后,竟然吹嘘取得了“俘虏敌5万”的“重大胜利”,而为了证明自己的“大胜”,他拼命地凑齐了几万群众充当“战俘”,结果他还真被授予了二等大绶云麾勋章。

3、天津战役:老蒋气的大骂。1949年1月,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参谋长刘亚楼的指挥下,以5个纵队22个师和特种兵司令部之炮兵、坦克、工兵等共34万人夺取天津,以2万多人的代价,共消灭了13万国军,其中毙伤1.1万,俘虏11.9万,仅用了29个小时,便解放了天津。蒋介石闻讯后,大怒道,“放共军进城,给他们当导游,29小时也不够啊”。

白沟河之战:帅旗断裂导致大败

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郑坝村战败之后,在建文帝的支持下,李景隆重整大军,率领60万军队浩浩荡荡的再度北上,进抵白沟河。燕王朱棣闻讯,率马步军20万迎战。

四月二十四日,燕师自苏家桥(今河北保定东北)循河而进,遭到平安部万余人的伏击,先锋官平安和大都督翟能父子督师奋战,所向披靡,燕军只能被迫后退。而郭英部却早已在燕军的撤退路线上埋了地雷,导致燕军在撤退中损失惨重。

次日,朱棣再度渡河求战,平安部击败燕后军将领房宽部,降将陈亨中伤而逃。朱棣率精锐数千冒矢突入阵中,杀伤敌军无数。然而,李景隆突然挥师绕出燕师背后,实施前后夹击。燕王三易其马,矢尽挥剑作战,差点被平安、翟能所伤。无奈之下,朱棣来到河堤上,举起马鞭,假装招呼援兵,李景隆见状果然生疑,攻势减缓;朱高煦此时也来援救,战事暂时缓和。

不久,翟能再次引军杀来,大呼“灭燕”,形势再次对燕军不利。然而就在这危急时刻,突然一阵大风刮来,竟然吹断了李景隆的帅旗,朱允炆大军陷入大乱(帅旗倒下要么主帅战死,要么主帅投降)。朱棣抓住机会,绕到李景隆后方放火。南军大败,瞿能父子被朱高煦阵斩。郭英等向西撤退,李景隆向南撤退,辎重全部扔下,投降十万余人。李景隆撤回德州。

这次战役堪称靖难之役的转折点,正因这次的惨败,导致朱允炆出现了兵力空虚,不得不从守卫南京的京营中抽调兵马上前线,从而导致南京空虚,给了朱棣偷袭南京的机会。

应州大捷:十余万人激战四天,双方竟然只伤亡六十八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一直想要像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那样立下赫赫战功的正德帝朱厚照,不顾大臣们的规劝、教训和威胁,亲自驾临明朝抵御北方蒙古军队的第一线——宣府。同年十月,鞑靼小王子率军五万进犯大同。

大同总兵一听敌人来犯,连忙劝朱厚照回京避难,而朱厚照非但不走,反而亲临前线,沉着冷静的调集各方军队,应对蒙古的进犯。十月甲辰日,战斗在陕西应州展开,王勋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命令全军决一死战,下令猛冲猛打,最终因寡不敌众而趁大雾逃入应州城,并与尾随蒙古军队的副总兵朱峦所部会合。

次日,王勋在得知各路援军已经相继抵达后,再度率军对蒙军发动猛攻,明军虽然处在前后夹击的有利位置,但因总兵力处在下风,久战之下再度陷入危局。第三日,就在王勋陷入绝望的关键时刻,正德帝亲率援军赶到,并立即对蒙古军队发动了进攻,蒙军猝不及防,被迫全线撤退。第四日,双方决战爆发,朱厚照不仅来回狂奔为士兵打气,甚至多次冲到一线和敌人直接拼命。在皇帝的鼓舞之下,明军士气大振,激战至下午,只撑不住的小王子只得率军撤退。

△何炅饰演的正德帝

根据《武宗实录》的记载,这场双方投入十余万军队,激战数日的战争,竟然只取得了“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的战果,从伤亡数字来看,明军甚至更像是战败的一方。当然,这种记载无法令人信服,显然是文臣有意为之。


香茗史馆


战争史上最诡异的一幕,孙元良兵团八九万人竟然一夜之间烟消云散!

淮海战役,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极其难得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从解放军方面来说,不管是围歼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杜聿明三个兵团,亦或者是徐东阻击战、宿县攻坚战,都可圈可点。反观国军方面,几乎是整体上系统崩溃,完全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即使有零散的规划,也因为各作战兵团各怀鬼胎内讧严重而付诸东流。

淮海战役中最诡异的一幕便是,孙元良十六兵团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引发了后人无尽的遐想。

在孙元良自述的版本中,他身先士卒,冒死突围,最终九死一生脱离战场回到南京。当然,这也是蒋总裁和一众果粉相信的观点。在这个版本中,孙元良兵团重创解放军,才获得了突围逃生的机会。

在更多网友的版本中,孙元良带着三个军突围,自己先脱离战场,远远逃离,而三个军群龙无首发生营啸,国军士兵自己人打自己人,有一夜之间从8万人缩减到了400人。

真实情况到底怎么样呢?听我给你仔细说说。

孙元良兵团于1948年9月成立,辖47军、41军和99军,虽说是孙元良叔叔孙震川军的老底子,却也是一水的美式装备,虽然比不上黄维邱清泉那样的主力兵团,却丝毫不亚于黄百韬和李弥这样的一般兵团。不过,这个兵团既然落到了孙元良手里,自然就是凶多吉少了。

淮海战役五大兵团,黄维兵团(原胡琏兵团)和邱清泉兵团,一直就是争夺中原的主力兵团。黄百韬更是在解放战争以来功勋卓著,尤其是豫东的帝丘店战役一举击溃华野重围,相当神勇。李弥虽然是第八军的,却也在临朐战役实现中央突破,重创华野,功劳不小。只有孙元良,是靠着裙带关系上来的。

淮海战役中国后期,黄百韬在碾庄被全歼,黄维在双堆集也是命悬一线,徐州已经成为孤城,于是杜聿明带着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个兵团向西南方向撤退,保全国军最后一支主力部队。当撤到河南永城附近时,蒋介石忽然命令转向东南,去双堆集营救黄维。就这样,杜聿明三个兵团30万人就被华野十几个纵队围在了陈官庄。

12月6日,华野已经完成了对杜聿明集团的包围。为了保住这30万大军,杜聿明与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人商讨突围部署。会议最终决定放弃南突解救黄维的作战计划,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分别从西面、东北和西北突破。孙元良终于拿到了分散逃跑的命令,于是部署手下的军长和师长,“迅速脱离共军包围,转移到淮河北岸,与共军决战。今晚开始突围,一举脱离战场,到阜阳集中。”

突围前,孙元良命令手下数万大军将重型武器和装甲运输车辆及笨重行李全部破坏,炮兵牵引骡马改为骑兵乘马。可是,当大军即将出发时,孙元良忽然接到杜聿明派来的联络官,要求停止突围。孙元良哪里肯听,不仅打发了联络官,还命令通信营把所有电话线截断,电台也停止发报,即使是杜聿明指挥部发来的电报,也一概不收。

你以为孙元良是突围吗?你想的太简单了。孙元良认为,一旦自己突围,邱清泉和李弥不可能无动于衷,一定也会一起行动。于是,孙元良的部队居然直接绕到了邱清泉的阵地上,想跟在邱清泉屁股后面混出去。没想到,邱清泉命令部队死守阵地,不许乱动,孙元良兵团直接越过邱清泉第二兵团阵地,冲到了解放军的阻击阵地上。

这些丢掉了重武器的十六兵团士兵,自然无法攻破解放军防线,一触即溃。解放军趁势发起追击,十六兵团只好往回逃,进了第二兵团阵地。就这样,解放军、第二兵团、第十六兵团三方开始了一夜的大混战。最惨的,自然是既没有防御工事也没有重武器的孙元良兵团了,一夜之间全部崩溃。

经过一夜的混战,孙元良兵团只剩下不到一万的残兵败将,十六兵团的副参谋长熊顺义汇报,“第十六兵团在突围前根本未侦察突围路线,也未打突破口,没到黄昏就把重武器破坏,希望钻空子出去或靠第5军打出去。不料第5军没突围。我同孙元良乘吉普车一出火线,就遭敌人机枪扫射,大家滚下车,失了联系。现在许多官兵在第5军后方,被扣押起来了,请示处置办法。”

杜聿明觉得,这场突围本来就是孙元良坑了邱清泉,就干脆把十六兵团的一万残兵给了邱清泉。

作为兵团司令的孙元良化装成中尉副官,混在乱军之中,和师长陈仕俊等一些人逃至河南夏邑西南附近。孙元良所带的大部分士兵如惊弓之鸟,战战兢兢,大都主动向解放军和民兵缴械。但孙元良躲匿在农民床下,躲过了解放军的搜查。尔后又化装成农民,辗转12天,于18日逃到了河南信阳。

更搞笑的是,孙元良逃到南京,对蒋介石谈起自己如何大杀四方、奋勇突围、机智脱险。蒋介石对孙元良的机智十分赞赏,于是派他到四川重建第十六兵团。可是,孙元良重建了十六兵团不多久,这个兵团就集体向解放军缴械投降了。

事后,孙元良回忆这场战斗,非常生气地埋怨邱清泉,“邱清泉自己不突围,反而还命令第五军组织我军突围,让十六兵团被解放军和第二兵团两面夹击,最终覆亡。邱清泉实在是党国罪人!”

令人无语的是,孙元良一直活了103岁,成为黄埔一期将领中最后一个去世的。造了那么大的孽,还有这样的福气,真是老天无眼啊!


历史知事


中国历史上诡异的战争有点多,比如淝水之战有人还说是清朝时期洋枪队穿越过去开战,还有朱厚照与蒙古人一战,双方数十万大军激战十几个小时,伤亡一共68人,差点把人吓死。不过我们今天不说这两个战役,而是说一说另外一场诡异战争昆阳之战。


一、战役经过

昆阳之战是号称“穿越者”的王莽与刘秀之战,两人当时决一死战,或者说是王莽打算把刘秀灭掉。王莽带领号称百万大军(实际有43万)与刘秀的17000余人大战,实力悬殊可不是一丢丢。


一开始刘秀畏手畏脚,担心被团灭,只能悄悄在外围突袭一下王莽,以求自保,后来突然天象大变,天落陨石,陨石将王莽的士兵一部分打死,剩下的看到阵势十分害怕,纷纷伏倒在地,不敢前进,害怕被陨石打死。

就在这时,刘秀却带领大军英勇前进,冲进王莽大军之中,杀出一条血路。上天就是要帮助刘秀,不仅下陨石,还狂风四起,电闪雷鸣,暴雨交加,让王莽军队看不到前进方向,并且洪水骤起,将王莽军队冲散,让刘秀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胜利,实在诡异至极。

关于这场战役,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单从史书记载来看,就觉得十分诡异,恰似朱厚照与蒙古人数十万大军的战争一样,最后记载竟然是“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几十万大军激战十几个小时,最后死了68人,说了谁会相信?


二、事件分析

这场战役被描述得如此神奇,其实意思就是天助刘秀,这就是最主要的目的,要说当时战争真的那么诡异么?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真假,要是真的天降陨石,洪水泛滥,为何只对王莽的军队形成伤害,对刘秀的却没有伤害呢?

这完全有违科学常识,都是一样的人,面对天灾,会不一样?难道上天真的会眷顾刘秀?完全就是无稽之谈,再者而言,要是真的天降陨石,不是两军直接被陨石击灭了?还能继续战争?


历史一般都是后人所写,难免有添油加醋的成分,比如上边说的朱厚照与蒙古人战斗,史书是清朝时期才写的,清朝人推翻了明朝,对前朝的态度可想而知,自然刻意抹黑一些东西,两军数十万交战十几个小时,按照常理而言除非只是站在那里谈判,要不然怎么可能死伤那么少,关键是蒙古人从此不敢侵犯明朝,要是蒙古仅仅死了十六个人,就被打怕了,你相信么?

史书原本应该以一种客观理性的角度去编写,就像我们写历史一样,应该理智面对这些东西,不应该被自己的个人感情所影响,而捏造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出来。刘秀与王莽一战,显然是刘秀采用什么战术以少胜多,顶多能说明刘秀军事才能不一般,非要把那些神奇的东西加进来,也许在当时人们还会相信,但是后世又会怎么看待他们呢?



结语

没有什么诡异的战役,要说人们吹嘘的那些诡异战役,有的就是年代久远,人们无法研究当时为何以少胜多,就编撰一些神奇理由来进行解释,虽然解释的有头有尾,可是却也让后人觉得有些可笑可悲!



嗔痴历史观


1947年2月21日夜里,黄埔一期的李仙洲终于决定突围了,因为小小的莱芜城根本装不下两个整编师50000多人马,吃的喝的住的以及弹药补充都太成问题。在此之前,老道的李仙洲并不想突围,认为野战于已不利,反不如坚守待援,但是他拗不过顶头上司王耀武。

(韩练成将军)

李仙洲这个临时兵团有三个整编师(军)70000多人,即整编第73师、整编第46师和整编第12师。他与整73师韩浚是黄埔一期同学,但是毕业后就没有共过事,而与整46师韩练成和整12师霍守义干脆就不熟,按国军的内部习惯,李仙洲根本指挥不动手下部队,作战指挥基本听凭济南王耀武的遥控。

当李仙洲发觉周围出现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时,曾急电王耀武派兵增援,后者亲自乘飞机赶往战场观察,也发现华野正在向李兵团两翼运动包抄。王耀武判断:第一,莱芜城太小,粮弹两缺,而李兵团每天需要200吨的物资,靠空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第二,济南已非常空虚,短时间内无力组织有力部队增援。



(韩练成将军)

于是王耀武下令李仙洲立即撤退,同时派副参谋长飞往南京汇报,蒋某人认为此时撤退非常不利,但既然王耀武撤退命令已经下达,为避免军令混乱,只能予以追认。2月21日晚间,李仙洲召集韩浚、韩练成、作战处长陶富业等人开会,商讨撤退的时间和行军方案(整12师在后方维持交通线)。

韩浚认为兵贵神速,应于次日凌晨开始行动,有望在包围圈没有合拢前逃出生天,韩练成坚决不同意,说明现在各部建制混乱,怎么也得需要一天时间整顿,建议2月23日上午出发。李仙洲最终同意了韩练成的意见,下令以整73师为左路、整46师为右路,23日凌晨6时一起突围,兵团部随整46师行动。

(李仙洲)

1947年2月23日早晨六时,李仙洲与韩练成一起来到东门外集合地,韩练成突然说有一个团没有通知到,需要亲自去一下,李仙洲说派个传令兵就可以了,韩练成坚持自己前往。于是解放战争史上最诡异的一幕出现了,韩练成这一去就没了踪影,李仙洲等到八时也不见人来,急得跳脚大骂:“TMD,46军胡闹,这是搞的什么鬼”!

韩浚等不及了派人来催,李仙洲于是下令部队出发,还特地从整73师调来一个团保卫兵团部。原拟攻坚的华野司令部根据战场情况,趁势下达了在野战中全歼该敌的命令,已经到达预定位置的五个纵队和6纵18师,从两翼向敌人压来,无人指挥的整46师20000多人在华野4纵、8纵的冲击下,迅速向西溃退。

(原型韩浚的叶立三)

这20000溃兵又立马冲垮了整73师的行军队列,导致韩浚与手下旅长、团长全部失去联系,两个整编师50000多人开始竞相逃命,这才叫兵败如山倒,除白崇禧外甥海竞强的旅稍有抵抗之外,整个李仙洲兵团全部乱了套,战至下午17时,华野全歼当面之敌,生俘李仙洲和韩浚等人。

在战场上空观战的王耀武痛不欲生,急令整12师立即调头逃回济南,致使我军未能扩大战果全歼该兵团,是役共毙伤敌军10000余人,俘虏46805人,缴获各种口径火炮414门和子弹30余万发,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并乘胜收复县城13座,成为华野空前的一次重大胜利。

(韩练成中将)

第二天夜里,微操大师秘密飞赴济南,在机场把王耀武骂了个狗血淋头,由于担心济南不够安全,连城都没进即于次日天明飞离。王耀武被骂得不敢言语,只好把一腔怒火发泄在被俘的李仙洲头上,愤骂不止,这就是“五万头猪”的由来,其实只有“46000余头”。

而韩练成究竟去了哪里,李仙洲始终不得而知,后来又听说韩练成只身逃回了南京,更加百思不得其解,战场上出现的这个诡异事件整整困扰了他13年。



(战场上的韩练成)

直到1960年李仙洲被特赦后,曾得到了周公的亲切接见,李仙洲执弟子礼甚为恭敬,但仍然忍不住问到:“当年莱芜战役,我率60000大军杀不出一条路,韩练成将军是如何孤身突出重围的呢”?

周公含笑答曰:“韩练成同志就在北京,你们可以相见”,这一声同志,李仙洲登时秒懂,莱芜战役那诡异的一幕,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想了十几年的问题,此刻终于有了答案,所以最终李仙洲也没有见韩练成,而一直到韩练成将军逝世,这段历史才被完全公开。

(王耀武剧照)


度度狼gg


当数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之战了,

战后,毛主席见粟裕时说;有两个人没想到你还活着,一个是蒋某人,另一个便是主席本人了。

因为在此次战役中,国共双方都认定这个局是死局,当时,国军不仅在武器上,人数上占绝对优势,而且又好几层把我军包围在孟良崮这个口袋里了。然而,谁知在漆黑的夜里往外撤时,同往里行进的国军是肩擦肩相遇的,对方居然发现不了。试想下,如有一个国军喊声“口令",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粟裕撤出后又把敌人反包围消灭掉了。

有人风趣地形容:谁能想到死鸟能上活树,而且死鸟又把活鸟咬死!



否极是我


必须说说1988年的南沙海战!

在这场战斗中,我军以优势兵力完胜侵犯我主权的越军。最终,我军以1人受伤的代价,击沉越船2艘,重创越船1艘(后来也沉没了),毙伤越军300多人。可以说,此战中,我军是一边倒的碾压了越军。

不过,今天我要说的重点不是战斗结果,而是战斗开始前的“冲突”。

在双方对峙的时候,越军首先派出43名士兵登上我赤瓜礁,并在赤瓜礁北侧插上2面越南国旗。我军当然不能忍,在用军舰上的高音喇叭喊话的同时,我军先后派出58名解放军战士登上赤瓜礁和越军对峙。这个赤瓜礁虽然礁盘长约4.4公里,宽约2.6公里,但是,绝大部分都在水面以下。当时,双方一百来人对峙的区域只有210米长。基本上就是脸贴脸,枪抵枪的对峙。

可是,由于双方都接到了上面的指示:“不能开第一枪”。谁先开枪,谁就等于理亏了。所以,我军和越军只能打嘴仗。

而此时,我军是占据优势的,只100毫米炮就有11门。我海军出动舰艇三艘护卫舰:

502号"南充"舰,装备3门100毫米口径炮、4座双联37毫米口径炮、2挺双联14.5毫米口径机枪。

531号"鹰潭"舰,装备2座双联对空型导弹发射器、2座双联100毫米口径炮、4座双联37毫米口径炮。

556号"湘潭"舰,装备2座双联对海型导弹发射器、2座双联100毫米口径炮、4座双联37毫米口径炮。

越军处于劣势,最大口径炮是40毫米的:

HQ505登陆舰,装备4座双联40毫米口径炮。

HQ604武装运输船,仅装备14.5毫米口径机枪。

HQ605武装运输船,仅装备14.5毫米口径机枪、

但是,由于远离我军基地,拖得时间越长的话,对我军越不利。光动嘴不行,要动手,逼越军打第一枪!我海上指挥所发出命令:"把他们挤出礁盘。"于是,在不动枪的前提下,解放军痛揍越军。越军技不如人,各个被打的鼻青脸肿。一个越军打红了眼,拿起枪打伤我军一名战士。我军赶紧一边往船上撤退,一边还击。

据说,我军船上的战士看到越军开第一枪的时候,愤(gao)怒(兴)的说:打了!打了!

8点47分10秒,我军指挥部下令还击。

我军502舰用9分钟,击沉敌604船,船上越军举白旗投降。

与此同时,越南505登陆舰用40毫米炮打我军531舰。531舰用7发100毫炮弹把敌军505船打着火。燃烧了五天后,敌军505成了废铁。

我军556舰对越605船开火约20分钟,将其打残,并与当晚沉没。

总之,越军率先打了第一枪后。越军的三艘船被我军全部击沉。这一枪的代价,真是不低。其实,说到底,还是越军军事素养不如我解放军!如果,越军打得过解放军,我军真有可能白挨一顿打。幸好,越军打架不行,动了枪。我军趁机光明正大的,将其全部歼灭。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10万大军互相砍杀10小时,结果死了就68人

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明朝的第10位皇帝,也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皇帝,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贪玩,代表作是建立豹房。 其实朱厚照除了贪玩外,还有着过人的“军事才能”,单从他的谥号“武宗”,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能征善战,崇尚武功的皇帝。 朱厚照从小的梦想就是像祖先朱元璋、朱棣那样骑着马,南征北战,大败天下无敌手,只是由于环境的原因一直没有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 时间到了公元1517年,朱厚照接到边关急报:蒙古王子率5万大军来犯,朱厚照听到消息后,不是惊慌失措,而是喜出望外,因为他终于等到一展宏图的机会了。 当群臣听到皇帝要御驾亲征的消息后,严厉拒绝了皇帝的要求。 当然大臣们是替皇帝的安全着想。 要知道,距离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才过去了70多年,明朝大臣们现在心里还有阴影呢,所以一万个不愿意让皇帝御驾亲征。 朱厚照呢是铁了心的要出去,于是在手下江彬的帮助下,顺利的出了居庸关,然后来到了宣府。 朱厚照想要打仗,以皇帝的身份是不行的,他自己给自己封了一个官: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同时还定了级别和俸禄,看起来像模像样的。 1517年10月份,蒙古小王子的5万大军准备攻打大同,边关守将和下人们都急了,苦口婆心的劝皇帝赶快回北京,无奈朱厚照已经下定决心,要和蒙古军一决雌雄。 朱厚照不慌不忙,调兵遣将,从容应战。 前几次都是小规模的接触战,未分出胜负。 明军和蒙古军真正的较量是在应州城,蒙古军负责攻城,明军则是守城。 战斗从早上天不亮一直持续到下午日落,蒙古军撑不住了,小王子只好下令退兵。 史称“应州大捷”(战斗的过程大捷自行脑补一下哈)。 值得表扬的是朱厚照自己还亲手杀死了一名蒙古兵。 奇怪的是朱厚照死后,大臣们写的《武宗实录》,里面却记载了很诡异的结果: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 我们知道,当时蒙古军是5-6万人,明军比蒙古军还要多一些,双方加起来10万多人,在一块火拼了十几个小时,最后竟然死了这么几个人,显然是有问题的。 只能说明一个结果,大臣们在黑朱厚照,毕竟这位皇帝玩世不恭,贪玩,自然不受到大臣们的待见。 另外从史书来看,从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鞑靼部再也没有敢侵犯明朝,这得给蒙古人留下多大的心理阴影,才不敢来犯呢? 如果仅仅只是死了几十个人,就不敢侵犯,这也太不符合蒙古的血统了。 显而易见,应州之战,蒙古军伤亡惨重,被打怕了。


悠然哦


有一次战争,不仅诡异,还很可悲。

清道光二十年,英国人坚船利炮来到广东,意图入侵。废物琦善一番弱智懦弱操作,让英国人节节胜利,攻破了虎门等炮台,局势非常危急。道光帝无奈,只得罢免琦善,派伊犁将军奕山出战。湖南提督杨芳作为参赞,紧急带领人马前往救援。

当时,所有人都是对杨芳寄予厚望的,“奕山等不知兵,惟倚芳”。而杨芳确实“战功赫赫”,他镇压过湘黔地区的起义,打击过四川地区的白莲教,而且在喀什平叛中叶立下了大功劳,算是当时难得猛将了。当时广州的老百姓听说杨芳来了,都非常高兴,认为此战必胜。

但是,杨芳面对洋人的坚船利炮,陷入了沉思。

当时的清军并非普通人想象的,还是靠骑马射箭。清军也装备了火枪和火炮,而且作为防守方占据有利地势,按理说不该败的这么惨啊!为什么,洋人的炮能打的这么准?

对啊,为什么人家的炮打的又远又准呢?很简单,因为人家的制造工艺已经大为进步,提高了射程和精度。


当然,杨芳没有这么想,他通过认真总结,认为洋人一定是懂“妖术”。

也就是说,洋人的炮被施了妖法,所以才这么厉害。如果想战胜,就必须破除这种妖术。

怎么破呢?火药属阳,阴阳相克,所以要找至阴之物。

于是杨芳在广州城贴告示,派兵四处收集妇女用过的马桶,然后将这些马桶绑在木筏上,桶口冲着前面洋人的军舰……对面的洋人一样看懵了,这是什么战术?这是什么秘密武器?

于是,洋人军舰一轮齐射,竹筏和马桶漫天翻飞,一时间天昏地暗、屎尿如雨……广州老百姓也看傻了,居然是这样的结果,于是大家开始编段子:“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

这种靠“妖术”对战洋人的事情,不止一次发生,早就证明毫无作用。但是,大清官员们依然乐在其中。


1841年英军第二次北上的时候,道光帝看局势紧张,就派出了吏部尚书奕经迎战。

奕经是典型的草包,带兵躲在苏州不敢去打仗,花天酒地了两个月,实在说过不去了才继续往前走。到了杭州之后,他赶紧去关帝庙求签,结果签上有“虎头人”这几个字。奕经百般领悟也无法解释。结果,他看到了藏族援军身穿虎皮装束,立刻醍醐灌顶!

虎克羊!老虎才是洋人的克星啊!

于是,奕经让生肖属虎的总兵带队,士兵们穿上虎皮装束,选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寅为虎)——五虎灭羊!

结果,洋人们又看傻了。一个英国人写道:“他们的帽子具有一种特别不普通的样子,是用老虎的面部皮制的,附有老虎的尾巴垂在他们的身后……”

结果,英军一顿火枪招呼,老虎们落荒而逃。

当然,面对洋人,还有更奇葩的“阴门阵”(这里就不写了,有兴趣的自己查),天雷滚滚的尴尬和诡异……

诡异,更多的是可悲。


七追风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大概有:

1、长平之战: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2年-前260年,最后秦国获胜。此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卒45万,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2、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的巨鹿,起义军中的楚国项羽【五万士兵】同秦国的王离、章邯【共四十万】发生的战争。此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最后击败王离,章邯投降。战后项羽坑杀秦军降卒20余万。

3、彭城之战:发生在楚汉相争时期的彭城,项羽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最后刘邦仅带10余名骑兵突围而逃。其父、其妻被楚军俘获。

4、昆阳之战:发生在新朝末年的昆阳,当时王莽篡汉。双方兵力是:新军43万,刘秀指挥的绿林军17000。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5、官渡之战: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双方兵力约为袁绍军约110000人,曹操军约20000人。

6、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的赤壁、乌林,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兵力上孙刘联军5万,曹军20余万(称80万),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7、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之后的战争就没有前面那些出名了,比如秦灭楚之战等,隋灭南陈之战,三征高丽,唐灭东突厥之战,岳飞北伐,戚继光抗倭,山海关大战等,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有这些战争,但知名度都没上面的那么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