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不選南京就不能堅持11年: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南京


太平天國不選南京就不能堅持11年: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南京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太平天國不選南京就不能堅持11年: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南京。


太平天國不選南京就不能堅持11年: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南京


太平軍在1853年3月19日定都南京,到1864年7月19日南京失守,前後一共11年時間。

太平軍依靠江南的土地,同清政府作戰了這麼多年,實屬不易。

大家要知道,太平軍的鼎盛時期,地盤不過是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省各一部而已。

這個地盤滿打滿算,也只有中國南方面積的四分之一,放眼全國的話還不到十分之一。

太平天國以不到中國十分之一地盤,同佔據中國十分之九以上的滿清,在南京作戰了11年之久。

而太平天國所在的清末同治年間,滿清仍然有接近7500 萬兩白銀的財政收入,相當驚人。

當時一艘鐵甲艦(戰列艦)的造價,也不過100多萬兩白銀。

北洋水師就是憑著2艘鐵甲艦,在東亞橫行了多年。

那麼,太平天國為什麼能夠同滿清對抗這麼久?

這同他選擇定都南京,是有一定關係的。

太平軍佔領武漢以後,有好幾個方向可以去。

向北直接殺入河南,進入滿清的心腹地區,再向北就進入了河北省,可以威逼皇帝居住的北京城;

向西殺入四川,以這個易守難攻的地區建立王國,長期堅持。

最後,太平軍選擇在南京為中心的江南建立根據地,當然是有原因的。

楊秀清曾說:“專意金陵,據為根本,然後遣將四出,分擾南北,即不成事,黃河以南,我可有已”。這話有一定道理。


太平天國不選南京就不能堅持11年: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南京


第一,太平軍急於建立基地。

蔣介石曾說過“自古以來,沒有流寇成就大事的先例”。

當年的李自成,麾下有接近百萬之眾,實力非常強大,卻沒有穩定的根據地。

在一片石被吳三桂和清軍擊敗後,李自成充其量不過損失幾萬人而已。

讓人震驚的事情很快出現了,擁兵百萬的李自成迅速就垮臺。

李自成是1644年4月26日在山海關戰敗,1645年5月17日就在湖北九宮山被殺了,餘部四散。

大家算算,前後也不過才1年時間。

在那個年代,不要說打仗,就算大軍從山海關徒步走到陝西再到湖北,這還要多久?

可見,李自成的崩潰是非常迅速的。

為什麼會這樣?

李自成沒有可靠的根據地。

太平天國不選南京就不能堅持11年: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南京


沒有自己地盤的流寇,能勝不能敗,尤其不能出現主力被重創的局面。

面對清軍的追擊,李自成的大軍根本站不住腳,無法有效恢復實力,也不能集中兵力反擊,更缺少迴旋的餘地。

什麼叫做根據地?就是自己的地盤。

在這個地盤,你可以得到補給、兵員和修整,最重要的還是老百姓的支持。

有了這個地盤,一支軍隊即便被基本殲滅,假以時日也可以全部恢復甚至更強。

就算敵人追到地盤來,軍隊也可以在這裡同敵人周旋。

最好的例子是林彪的地盤東北。

1946年1月,東野總兵力為26萬人,一度被杜聿明打的丟盔棄甲,撤到松花江以北。

然而,到了1948年4月,東野兵力就高達98萬人。

這98萬絕大多數不是國軍戰俘,而是利用根據地徵兵得來的。


太平天國不選南京就不能堅持11年: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南京


太平軍當時情況,其實比李自成好不了多少。

表面上,太平軍有幾十萬大軍,實際上能夠作戰的只有區區幾萬人而已。

太平軍定都南京十幾天後,滿清大將向榮,就率5萬名清兵自武漢追至南京郊區孝陵衛,建立江南大營。

為什麼向榮能這麼做?為什麼他還能連續3年威逼南京呢?

南京城內太平軍只有二三萬而已,不足以打垮向榮。

太平軍的實力並不強,甚至不能驅逐南京城牆下的清軍。

這種軍隊,一旦遭遇主力損失嚴重的慘敗,就非常危險。

太平軍剩餘的十幾二十萬人,基本都是民夫、家屬等非戰鬥人員,還有很多老幼婦孺。

這些家屬們長距離從廣西、湖南、湖北一路轉戰行軍,早已疲憊不堪,不能再走了。

況且,帶著這麼多家屬又如何打仗?

劉備在長坂坡,怎麼被虎豹騎打的抱頭鼠竄,還不是因為帶著大量老百姓。

可是,如果丟掉家屬置之不理,太平軍恐怕直接就散夥。

現在這些家屬就是燙手山芋,處理不好會嚴重動搖太平軍戰士的士氣。

那麼,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建立一個根據地,讓家屬有個落腳之處。

同時,太平軍也需要一個,穩定能夠提供糧食和兵員的基地。

楊秀清很聰明,知道李自成、黃巢敗亡的原因,其一就是補給不足。

依靠太平軍現在這樣,每到一處就搬空官府糧庫,是朝不保夕的。

況且,中國農村也很窮,一個地方不能連續多次劫掠。

之前搶過的地方,後面也就不能去了。

說來說去,太平軍必須建立一個基地。


太平天國不選南京就不能堅持11年: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南京


第二,南京的軍事環境比較好。


大家注意,太平軍是1853年1月17日攻克武漢,2月初從武漢乘船長驅直入,2月25日就攻破清軍安徽防線,3月19日就攻克南京。

前後才2個月時間!

這絕對不是說南京不適合防禦,而是清軍過於腐敗,不堪作戰而已。

相反,就戰局來說,南京的軍事地位還是不錯的。

一旦太平軍定都南京,向東是大海,軍事威脅並不大。

向北有長江和淮河的地理屏障,只要掌握制江權就很安全。

向西和向南,都是地形非常複雜的安徽、浙江、江西地區,水網縱橫、山地崎嶇、叢林密佈,易守難攻,非常適合防禦。

清軍就算有絕對的軍事優勢,在這種地形下進攻,也是很難取勝的。

所以,定都南京就軍事上的威脅會比較小。


太平天國不選南京就不能堅持11年: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南京


第三,南京周邊的經濟很好。


選擇南京的重要原因,在於江南一帶的經濟。

早在宋代開始,江南已經是中國主要的糧食基地和商業中心。

到了清代就更誇張。

根據《元和縣誌》(元和縣,1912年併入吳縣,今天的蘇州吳中區)記載,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兩江總督查弼納上的奏摺有這麼一句:“蘇松所屬大縣 ,額徵地丁漕項雜稅銀米 ,多者至四十餘萬 ,是一縣糧額與四川 、貴州一省之額數相等。”

看看,蘇南一個大縣繳納的糧稅竟然相當於貴州、四川一個省!

而太平軍已經有二三十萬規模,未來擴軍以後數量就更多。

這麼多軍人和家屬,都要吃飯。

如果不是在江南建立根據地,恐怕只能在湖南、四川這種糧食高產地區才行。

去四川不可能,湖南又是湘軍的老巢,選擇江南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相反,華北早已衰敗,嚴重缺糧,自然災害頻發,當地老百姓口糧都要靠其他地區運輸而來。

太平軍選擇在河南等地建都,連吃飯問題都難以解決,還談得上什麼作戰和發展。

後來太平軍組織數萬北伐軍攻入北方,開始進展順利,很快就出現了嚴重的糧食問題,被迫不斷停下來籌集糧食。

而最終北伐軍的崩潰,也是因為糧草耗盡。

說來說去,太平軍不在南京定都,不佔據江南的地盤,絕對支持不了11年這麼久。


太平天國不選南京就不能堅持11年: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南京


第四,太平軍此時攻打北方未必有利。

太平軍都是南方人,在南方的環境下作戰還是比較擅長的。

簡而言之,太平軍擅長山地作戰、叢林戰和兩棲作戰,以及南方炎熱潮溼的氣候。

而中國北方的環境,有很大不同。

太平軍進入華北平原,就多以平原作戰為主。

這種地形,比較適合發揮軍隊的火力和機動性優勢。

誰都知道,太平軍的武器裝備是比較差的。

他們在1852年12月攻克湖南嶽州,意外的發現280門吳三桂多年前隱藏的火炮。

太平天國不選南京就不能堅持11年: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南京


把這批有100多年曆史的古董,被太平軍當做寶貝。防禦武昌時,滿清大將向榮這才回憶“賊各營火炮極多,聲震如雷,子密如雨”。

自然,滿清的武器要好得多,還可以大量向洋人購買洋槍大炮。

曾國藩能夠迅速建立強大的長江水師,購買上千門船用大炮。

而李鴻章甚至組織了洋槍隊,又擴大為西洋裝備的常勝軍。

顯然,就火力上,太平軍無法同清軍相比。

北伐中,太平軍因缺乏火炮,攻擊北方清軍固守的縣城都很困難。

如攻打河南沁陽市,打了50多天也難以佔領,只能撤退。

以劣勢火力在平原同清軍交手,太平軍豈不是自我毀滅。

太平天國不選南京就不能堅持11年: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南京


另外,進入華北以後,就要開始同滿清的騎兵交手。

滿清八旗騎兵雖爛,蒙古騎兵卻還是頗有戰鬥力的。

滿清可以使用的騎兵眾多,後來八里橋慘敗就調動了3萬騎兵。

在平原,太平軍步兵同騎兵交手,也是非常不利的。

騎兵可進可退可攻可守,步兵則只能被動挨打。

太平天國不選南京就不能堅持11年: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南京


後來太平軍的北伐也可以看到,太平軍在平原上即便有捻軍配合,相對清軍也沒有什麼優勢。

況且,京杭大運河已經淤塞嚴重,很多航道已經不通行。

太平軍依靠陸地行軍,如何能夠維持持續的糧食運輸是個大問題。

如果在當地搶劫糧食軍用,如果當地有糧食,也不會出現捻軍大規模叛亂了。


所以,從各種角度出發,太平軍定都南京是沒錯的。


太平天國不選南京就不能堅持11年: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南京


太平軍最後的失敗,同定都南京也沒有什麼關係。

關鍵在於,太平軍在軍事戰略、政治、外交以及內部穩定上,犯了很多致命的錯誤。


本文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