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門口的黃阿姨,管你出入也管你錢包

“從哪回來的?”,“來,給我打一槍。”在蘇州一老小區的門口,黃娟(化名)左手握著紅外線測溫儀,右手抱著信息登記表,兜裡的手機還時不時地發出的震動。她知道,又有鄰居找她買東西了。

裝束從口罩、防護服過渡到做飯的圍裙,黃娟在換班後著手購買食材,手指靈活地在手機屏幕上運轉。

年輕一點的鄰里街坊親切地稱她為黃阿姨。年紀擺在這,她也認了。除了以上身份,黃娟還是一名蘇寧小店團長,每個月兼職收入數千元。

小區門口的黃阿姨,管你出入也管你錢包

黃娟建立了若干個用戶社群

每天清早,黃阿姨會趁著空閒給群裡“發發廣告”。

“給和尚推薦梳子”始終是偏門路。黃阿姨認為,符合自己日常習慣的產品才能喚醒大家內心的購買慾望,也更加親民。

“初五那會,我還遇到從智利來的。咱小區都多少年了,還有外國人住進來啊。”驚歎之餘,黃阿姨也把他們拉進了自己的微信群裡。

前段時間,有的商品因為物流原因送不到小區,黃阿姨還會充當“客服調解”的角色,幫助聯繫商家退換貨。

如今,供貨、運輸都逐漸恢復了,黃阿姨每天的訂單量也是水漲船高。

樓下獨自挑著大米的年輕女孩,也開始買上了鮮花。

藉著全民營銷的熱潮,黃阿姨可以給大家推薦的商品更多了,佣金比率也在提高。但她覺得,佣金什麼的都是其次,買的合理、買的放心才是重點。“現在大家手頭的錢都不少,容易瞎買東西。跟著我買,不會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