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属民国政府,军统和中统会经常内斗?

laughing_lin


历史上的军统和中统不仅一直在内斗,还斗得你死我活的,大明朝都还设有东厂和西厂了,狡猾的蒋介石怎么可能只设立一个特务机关了,我们先去看看军统和中统的区别。

军统成立于1938年,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前身是复兴社的核心组织"力行社"的特务处,它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情报机构,负责的就是收集情报和进行间谍战斗。

军统在抗日期间,也的确起了不小的作用,刺杀了张啸林、唐经等汉奸,也收集了很多情报,这和戴笠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而戴笠对蒋介石也是死忠,只是很悲惨的是,戴笠飞机失事,接替的毛人凤远远赶不上他的能力,1950年军统被解散了。中统成立于1938年,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他的前身是1927年由C.C系分子所组成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中统是国民党中央的情报机构,为国民党CC系的陈立夫、陈果夫哥俩掌控。

中统的职责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监控国民党机关内部情况,

第二是打击异己党派,

第三是控制社会舆论和思想。

在军统和中统成立的初期,因为中统管辖的更广,他曾经是无比辉煌,超过军统的,可是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军统凭借着强大的谍报工作,又超越了中统。

抗战结束后,中统改成了党通局,军统改成了保密局,不过在戴笠和二陈去世后,两大特务机构都日薄西山,走下历史舞台了。

军统和中统斗属于蒋介石的特务机构,

可是他们为啥一直要斗了?

第一,他们的分工领域虽然有不同,但是也有交集的地方,于是都想证明自己最能干吧,双方一直在明争暗斗邀功了,戴笠千方百计搞垮了中统的负责人徐恩曾,还曾经还派毛人凤的妻子向影心接近二陈,企图掌握对方的动静。

第二,实际上两个部门效忠的领导人是不一样的,中统属于陈立夫、陈果夫哥俩掌控,而军统在戴笠的领导下,是绝对忠于蒋介石的,戴笠为了维护蒋介石的安全,把自己的结拜兄弟王亚樵都给杀了。

第三,不得不说,蒋介石这个人其实是有私心的,军统和中统斗来斗去,可以互相制衡,不会一家独大,生性多疑的蒋介石应该是很乐意看见这样的局势吧。

最后说一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其实军统和中统斗来斗去,得利的还是蒋介石,不过最终都不得人心,全部都走下历史舞台,以失败告终了。


湘西小木鱼


先了简单解一下中统和军统:

中统和军统都是蒋介石的特务机构。徐恩曾是中统负责人,戴笠是军统一把手。

中统局的工作重心在党政机关内部。

军统局的工作重心在军、宪、警部门,但也担负了对行政机关、金融等要害部门的监控。这样就引起了中统与军统的权限冲突。

作为旗鼓相当的两大特工组织,代表着不同势力派系的利益,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所以会经常内斗,相处起来势如水火。

蒋介石应该是乐于看着中统和军统之间狗咬狗,因为这是历朝历代最行之有效的制衡术。

最终,戴笠搞垮了徐恩曾,这好比军统战胜了中统。

今天讲讲出手不凡的戴笠是如何搞垮徐恩曾的:

戴笠抓着徐恩曾第一个把柄:偷运假钞案:

1943年,中统在湖北查扣了一卡车钞票。

这一卡车钞票原本是中国银行的。押运员在运钞时遇到了日军,为了保命,押运员将运钞卡车遗弃在半道上,逃跑了。

押运员回来后,谎称已经焚毁钞票和卡车。财政部无从查证,信以为真,便将这批钞票按编码全部注销了。

按理说,徐恩曾查扣这卡车钞票后,应该就地销毁或者上报蒋介石。可是,徐恩曾却让湖北方面把钞票运送到中统总部来,名义上是调查,实际上是想挪用私吞。

这种大事怎么可能躲过军统的耳目。戴笠立刻以“中统局偷运假钞”为定性,汇报给蒋介石。

蒋介石相当生气,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战事吃紧,经济困难。如果这些被注销的钞票流入市场,会让困顿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

蒋介石对徐恩曾的好感一落千丈:国家危难之际,作为军政要员,徐恩曾不想着身先士卒,反而做出这种中饱私囊、危害国家利益的事,不是党国栋梁。

戴笠抓着徐恩曾第二个把柄,贩卖伪钞案:

上海沦陷后,国民党把一批印制法币的铜版放到香港中华书局保存。但是,日军占领香港后,找到这些铜版,并仿制了一些十元面值的法币。

徐恩曾指使手下买了200万元的假钞,想运回重庆,发一笔横财。

不想,半道被军统的戴笠截获。

这么看来,徐恩曾真是一个腐败、贪得无厌的家伙,根本没有爱国之心。

蒋介石很是震怒,想严惩徐恩曾。但徐恩曾是国民党大佬陈国夫、陈立夫的表亲,属于“朝中有人”的那一类人。若不是陈家兄弟二人一再在老蒋面前帮徐恩曾开脱,徐恩曾可能当时就栽了。

蒋介石看在陈家兄弟的面上放过徐恩曾,却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有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贴了一条标语“总裁不裁,中正不正”。这让蒋介石憋了一肚子怒火。

戴笠抓着徐恩曾第三个把柄,徐恩曾的老婆王素卿走私贩私,致人死亡:

徐恩曾知道自己做的过分,收敛了自己利用权势搞大钱的行为。可是,他老婆王素卿不肯收手。

王素卿打着徐恩曾的招牌,仗着中统这一大靠山,大肆买卖黄金、美钞,放高利贷,还承包了成渝、宝成、滇缅等线路的交通运输。

王素卿大发黑心财早已让众人不满,正好有一天,王素卿的一个司机醉驾撞死了人。一个放高利贷的逼债逼死了人。

这可真是致命把柄。戴笠便把徐恩曾夫妇这些年走私贩私、中饱私囊,并纵使爪牙伤人致死的铁证一股脑儿上报给蒋介石。

这让老蒋再也忍无可忍,亲自提笔写下手令“免去徐恩曾本兼各职,永不录用。”几天后,又补了一道口谕:“徐恩曾今后不许再作政治活动!”

这场狗咬狗的争斗,徐恩曾因贪婪而失败。

戴笠和徐恩曾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徐恩曾咎由自取,在官场上彻底完败,灰溜溜地铩羽而归。但是,他后来逃到了台湾,商场开始得意。日子过得很是滋润惬意,直到1985年去世,活了89岁。

而戴笠仅一年后,就因飞机失事而死于非命。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喜欢请关注。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民国政府的中统和军统,两个都是属于民国政府的情报机构,一个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一个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之所以“军统”和“中统”都带“统”字,是因为中文的“调查统计”是情报部门的基本职能,而这两个特务组织工作重心本来是不同的,为什么会经常内斗?

先来说说中统

中统成立于1938年3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以抗战为理由,将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科改组成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领导控制,中统的工作重心是监控国民党机关内部情况,打击一切国民党之外的党派,控制社会舆论和思想,从性质上来说,中统是负责党内事务,由国民党组织部控制,系统庞大,掌握了基层很多事务。

中统以各级国民党党部为基地,在各省市国民党党务内都设有调查统计室,在大学院校、重点中学、文化团体都广泛建立了所谓的党员调查网,蒋介石成立中统的主要目的是对付共产党,这是因为1938年初国共达成合作,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共产党在国统区由完全秘密转为公开,中统的党员调查网就是在中国国民党党内进行防共和监视其内部人员,从而巩固国民党的统治。

在四十年代以前,中统的势力非常庞大,国民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都是中统的特务网延伸。

再来说说军统

军统的前身是复兴社,这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的集权,效仿墨索里尼的“黑衫党”,组织了一个以军人为主体的复兴社,1932年又在复兴社内设核心组织力行社,设有一个专门进行谍报活动的特务处,戴笠任处长。


1938年8月,军统由复兴社特务处、军事委员会密查和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整合而成,军统属于国民党军队序列,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类情报,对军队监视整治,对敌对势力逮捕暗杀。

“两统”相较而言,军统的核心是戴笠替蒋介石组织的一批浙江黑帮,靠地域关系和江湖规矩提供凝聚力,所以善于抢钱和暗杀。

这两个都属于民国政府的特务组织为什么经常内斗?

按理说,两个部门各管各的,一个管军、宪、警及对外情报,另一个是管党务调查及情报,其职责范围非常明确,收集到的情报和线索,如属于对方负责的范围,必须移交给对方接收。


而恰恰就是因为收集到的情报要移交给对方让两个部门不合,两个部门都是搞情报的,很多时候会发现目标是一样的,两方为了收集情报都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这时候谁愿意放弃功劳,把自己辛苦所得送给别人?这也就有了争权夺位、邀功请赏的竞争关系,谁赢了谁就会升官发财,自然就产生了矛盾。

还有就是有互相调查监视的矛盾,军统的高层很多是国民党党员,中统自然有权监视他们,这让军统的高层很不爽,而军统在国民政府西迁后,就是从南京迁到重庆,因为形势的严峻,军统也担负了一些对行政机关、交通、金融等要害部门的监视,这就会涉及到中统局的人,中统是情报人员,自然害怕调查会泄露自己的身份,也就产生了矛盾。


中统的陈氏兄弟是位高权重,两兄弟掌管国民党党务机构,有“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中统的人事蒋介石是不能直接控制的,而戴笠属于权重但位不高,是蒋介石的亲信,军统后来能超过中统,有因为战争破坏中统基层的原因,也有蒋介石扶植的原因,而两大特务组织经常内斗,说白了就是因为争夺秘密工作主导权,为了各自的利益引起的冲突!


历史红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军统、中统所谓的内斗,主要是小说《红岩》以及一些电视剧里面说的。

这些只是传闻和小说,不是真实的历史。

实际上,中统和军统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

军统侧重于搞军事情报,戴笠本人也是军人。军统主要强调对敌,也就是包括军阀、日寇还有中共在内的敌人。战时军统不但有专门的敌后情报系统,还有暗杀组、游击武装等等。

相反,中统则侧重于地方情报工作,陈立夫兄弟本来就是搞党务出身。中统主要渗透进入党政以及文化界、教育界,还有社会其他各种组织,侦测异动,提供情报。

军统和中统,一般会同时部署在一个城市,这样便于情报的互相印证,可靠性更高。同时,也可以避免情报系统的问题,比如出现叛徒或者被人收买之内。

军统和中统,也有互相监督的任务,但绝非主流。

军统和中统也有合作,但合作很少。这主要是两个机构有自己的关系,蒋介石不希望他们有所串联,导致情报系统的不可靠。

所以,军统和中统主要是独立活动。

既然都独立活动了,互相内讧的可能性比较低,也没有必要。

因为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大家各管一块,也不存在抢地盘的问题。

况且,情报工作本来就是秘密的,双方很难知道对方工作的详情,那就难以破坏。

在敌占区,中统和军统都是秘密活动。

他们采用单线单向联络方式。比如我是小队长,只有我知道队员是谁,队员之间互相并不认识,只和我单线联络。就算队员偶尔因为合作认识了,也不许私下接触,不知道对方真实身份甚至名字。不同的队,执行不同的任务。比如我是暗杀队,是不从事情报工作的,也不知道搞情报的是其他队是什么人。

我这个小队长,也只是同上级组长单线联络。一个组有好几个小队,但我不知道其他队长是谁,我只认识组长。

所以,如果我的队员被抓了,只要我能够及时逃脱,最多损失一个人,小队不会被破坏。

同样,如果我被抓了,叛变了,最多也损失一个小队,不会影响整个组。


萨沙


先说军统和中统的由来

1938年3月,老蒋以抗战为由,将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科改成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过了5个月以后又将复兴社特务处、军事委员会密查组和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整合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这就是当时最为臭名昭著也是让人闻风丧胆的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的由来。

中统和军统的区别

从性质上看,其实中统和军统都是特务组织,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收集情报、打压异类。但如果细分的话就可以看出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分的。

  • 中统的主要职责是监控国民党机关内部情况;打击除国民党意外的党派;控制社会的舆论以及思想。

  • 而军统的是军队的序列,主要是收集各类情报、对军队进行监视、对敌对势力逮捕和暗杀等。

他们虽然都是特务组织,但两者的工作领域并不一样,中统是属于党内,而军统是军队的。两者职责范围非常明确,都是收集自身负责的情报,如果收集到的情报属于对方的职责范围,必须由对方接收。

为何都同属国民政府,却经常内斗?

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中统的前身就高于军统,而他们又控制了邮政系统,当时的邮政是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因此中统多次立功,受到高层表扬。可是随着战争爆发,军统获得的战争信息更强于中统,再加上戴笠极速发展势力,慢慢的压过了中统。

(军统头子戴笠)

那时候就连国民党高级将领,也是谈军统为之色变,从双方成立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都是水火不容,不管是明争还是暗斗,双方从来都是下死手。

  • 鲁东行辕事件

当时最出名的莫过于鲁东行辕事件。鲁东行辕主人卢斌与副主任厉文礼二人分别属于中统和军统,因为职责不同,两人也是一直不和睦,并且两人的手下还经常火拼。

1939年2月26日,厉文礼指使下属胡鼎三和王海带兵头信息了卢斌以及下属,把他们掳走后在夜里用乱世砸死,造成十多人死亡。

这次的鲁东行辕事件震惊了国民党高层,也造成了中统和军统永远也不可能化解的矛盾,双方从此更是见面就火拼。

老蒋的权术

除了双方为了争权夺势、邀请求赏外,里面滋生的矛盾也个老蒋有着莫大的关系。中统名义上是听从老蒋智慧,但其权利却控制在陈立夫、陈果夫手里,国民党内部各种派系都有,陈氏兄弟为了派系的利益更是以权谋私。

而军统的负责人戴笠则对老蒋是忠心耿耿,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了老蒋的利益而出发。因此,军统的一切都听命与老蒋,老蒋也自然更偏袒军统。

权力虽然控制在双方负责手上,但最高领导人依旧是老蒋,而精于权术的老蒋虽然喜欢戴笠,却不敢让其做大,所以他一直耍手段让两边互相牵制。并且军统和中统两边产生的摩擦,老蒋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压根就不想化解。

因此说,双方虽然都同属国民党政府,但因为两边都有各自的私心和利益,这就产生了不可化解的矛盾。再加上老蒋从中作梗,更是让两方老死不相往来,恨不得弄死对方,这些都是双方经常内斗的原因。


大国布衣


中统和军统两大特务系统内讧的根源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不简单。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效忠于中华民国政府的两个特务组织,居然内讧不已,甚至大打出手,实在是令人费解。可是,当你仔细观察这两个特务组织的渊源,然后再看民国政府的渊源,一下子就明了了。

相对于军统,中统的历史更加悠久。早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就命令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到各地发展党务工作,吸收大量的土豪劣绅作为地方党部的负责人。为了保证各地国民党党部的忠诚性,1928年陈果夫特意成立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后来这个组织先后改为党务调查科和党务调查处,直到1938年,才最终定名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

1931年,顾顺章叛变,差点导致我党上海总部遭遇毁灭性打击。即便如此,中统靠着这个大案,一下子得到老蒋的青睐,权利越来越大。对此,蒋介石表示很担心,于是效仿德国纳粹党,成立了中华复兴社,并且在复兴社设立了调查处。至此,中统的前身党务调查科和军统前身复兴社调查处明争暗斗,都想立大功,都想得到主子的青睐,都想得到更多的经费和权力支持。

最为危险的是,陈果夫甚至在党务调查科之外,成立了特工总部。这个特工总部设立在南京市夫子庙附近瞻园路 132号 (即是明朝中山王徐达的王府 )。 “特工总部不对外公开 , 在国民党的组织条例中也没有这个组织机构, 它既不属于国民党的任何党务部门, 也不属于政府的任何部门, 不属于任何的社会团体 , 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社会团体。实际上党务调查科和特工总部是一而二 , 二而一, 两者完全是一回事 。”

这样的一个特务组织,如何能不让老蒋不寒而栗。

再联系起陈果夫叔叔陈其美的暗杀手段,谁能不害怕?谁能不防备?

陈其美是蒋介石的恩师,也是蒋介石的结义兄弟,就是他领着蒋介石亦步亦趋走上了国民党高层。陈其美在上海结交黑帮,成立精武武术学校,聘请霍元甲当师傅(难道陈其美就是陈真?)。上海起义时,陈其美被俘虏,李燮和当了沪军都督。陈其美就用暗杀方式赶走李燮和,自己当了沪军都督。光复会首领陶成章在浙江招兵买马,权势越来越大,陈其美就派蒋介石刺杀陶成章,光复会在同盟会的刺杀下,实现了“功成身退”的理想。新成立的国民党总务宋教仁在陈其美地盘上被杀,刺杀宋教仁的武士英又在陈其美的监狱里被杀。陈其美是宋教仁案的主要嫌疑人之一。

再看蒋介石,一生中始终把刺杀陶成章作为自己政治生涯的起点,他认为,正式刺杀陶成章,促成了同盟会和国民党内部统一,因此即使是陈其美死了,孙中山也对他另眼相看。蒋介石在党内的主要对手汪精卫,恰恰也是一个刺客。光复会章太炎一句“同盟会都是远距离革命家”,他就气血上涌刺杀满清摄政王。

与国民党长期作对的北洋派,从来不害怕国民党的枪炮和军队,他们害怕的是国民党的刺客。国民党这样强悍的刺客传统下,这样强大的黑社会背景下,对以刺杀和破译情报为主的特务工作自然是十分重视,又万分提防。

军统没有让老蒋失望,黄埔六期毕业的戴笠,带着一大批黄埔学员,组织起强大的特务组织。戴笠此人,在黄埔读书时,就总是爱打小报告,每次向校长高密,都得到赞赏。戴笠一开始单枪匹马刺探黄埔学生动向,后来逐渐成了一个小团体,当老蒋组织复兴社时,自然想到了这个喜欢刺探情报和秘密告发的忠臣。

中统和军统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

中统最擅长的工作方式是“策反”,他们称之为“细胞战术”。中统总是能打入中共和其他反蒋团体中,每当发现嫌疑对象,第一时间不是抓捕和审讯,而死策反他。1941年,陕北的小学教师杨红超收到中统策反信件,随后被我党发展为双面间谍。这大概是电视剧《潜伏》中佛龛李涯的原型,与电视剧中不同的是,杨红超始终都没人直到他到底是效忠哪一边的。

军统最擅长的工作方式是“刺杀”。军统的骨干王天木、陈恭澍、赵理君等人,无一不是刺杀行动的高手。而戴笠本人,最喜欢的三件事枪、汽车和女人,枪是杀人的,汽车是杀完人逃跑的,女人则是逃跑后压惊的。

随着国民党工作重心越来越转移到反共反人民上,而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国民党甚至连一个普通群众都策反不了。于是中统就给人留下了“草包”的形象,相对军统那种快意恩仇的工作方式,中统的工作太闷了,不容易出名,也不受人欢迎。

不管是中统还是军统,都是蒋介石建立独裁统治的工具,与德国纳粹的盖世太保党卫军没什么两样,根本不值得。


历史知事


从性质上看,中统和军统都是特务组织,两者有何区别呢?中统的工作重心是监控国民党机关内部情况;打击一切国民党之外的党派;控制社会舆论和思想。

而军统属于国民党军队序列,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类情报、对军队监视整治,对敌对势力逮捕暗杀。他们的工作领域不同,中统的是党内,军统的是军中。其职责范围非常明确,收集到的情报和线索,如属于对方负责的范围,必须移交给对方接收。

军统头子戴笠



刚开始,中统及其前身的地位高于军统,加上控制了邮政系统,能获取到大量的情报,因此立功无数。

但军统趁着战争爆发,急速发展势力范围,还获得了资源的倾斜,地位上超越了中统,就连国民党高级将领,也畏之如虎,谈军统色变。 这两者都是国民党统治的马前卒,并且分工清晰,按理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实际上并非如此。它们从成立之时起到国民党败退大陆,没有一刻停止过明争暗斗,势同水火。

姑举一例,鲁东行辕主任卢斌和副主任厉文礼分属中统和军统,两人素来不和。两个派系下的武装时不时火拼。1939年2月26日,厉文礼指使部下胡鼎三与莱阳县长王海如带兵偷袭卢斌以及部下,掳走之后趁着黑夜用乱石击杀,死亡十余人。这起“鲁东行辕事件”震惊一时,是中统和军统矛盾不可化解的结果。

中统和军统矛盾重重的原因很多,除了争权夺位、邀功求赏的竞争关系之外,和蒋介石关系最大。中统虽然名义上听从蒋介石指挥,却控制在陈立夫、陈果夫之手,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陈氏兄弟代表的CC系为了派系利益会图济其私。而军统头子戴笠对蒋介石忠心耿耿,言听计从,工作原则就是“秉承领袖意旨,体验领袖苦心”,军统一切听命于蒋介石,蒋介石自然偏向军统,让中统和军统的矛盾日积月累,越来越深。 另一方面来说,蒋介石精于权术,明白中统和军统相互牵制,才能让他容易掌控,对许多矛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不想化解,这也是中统和军统纷争不断的一大原因。


奕帆爱动漫


曾经号称“蒋介石头号智囊”的杨永泰,1936年在湖北省主席的任上不明不白的就挂了,案子一直没有破。明眼人都知道,这与陈果夫陈立夫的“CC系”脱不了干系,并且这样明显的暗杀行动,恐怕二陈控制的“党务调查处”(中统前身)也是第一嫌疑单位。



试想一下,蒋介石身边如此身份的高级幕僚长和封疆大吏,都逃不掉中统的小黑手,精于权谋的蒋介石如何不惊惧有加?陈氏兄弟虽然是蒋的嫡系,但当时的权力膨胀实在过快,并且陈立夫此人的最大毛病,就是特别喜欢抓权,民国党政和警察系统的要员,多为CC保举和安插。

杨永泰被贬出中枢和横尸街头,就是因为动了二陈的奶酪,因为杨某人也非常擅于弄权。CC虽然没有军权,但是却掌握着当时最大的特务组织,是秘密活动的行家里手,所以杨永泰事件,其实是给蒋介石敲了一记警钟,从此以后,他开始大力扶植戴笠的“复兴社特务处”(军统前身)。



所以,黄埔系的“特务处”从一开始就是制衡中统的有力工具,戴笠自然也清楚蒋介石的意图,从来对中统毫不客气。按照戴笠黄埔六期都没有毕业的资历,凭什么有胆量跟老字号中统叫板?当然是背后有人撑腰嘛。当特务处接管“南昌行营密查组”的所有人员和设备后,已经一跃成为最大的特务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为了整合所有的秘密行动和情报人员,蒋介石下令成立了“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以陈立夫为首任局长、南京警察厅长陈焯为副局长。原党务调查处改编为一处,原复兴社特务处改编为第二处,同时还成立了负责邮电检查的第三处,搞笑的是,这个军统局从局本部到三个处,居然是分四个地点各自办公的。



按理说,局长既然由“中统创始人”担任,第一处应该很吃香很牛叉吧?no,戴笠对陈局长至多是表面恭敬,暗地里根本不鸟他,更与徐恩曾的一处因为权力、经费和办案权争得不可开交。很多时候,戴笠有事情根本不向“军统局长”汇报,而是直接面呈蒋介石,陈立夫亦无可奈何。

在戴笠与徐恩曾较量的初期,双方还顾忌着一些面子,没有撕破脸皮明着干,只是暗中憋着劲互搞。到了抗战爆发以后,军事情报和谍报工作成为重心,徐恩曾的第一处渐渐力不从心了,因为戴笠第二处多为黄埔军官,行动力和专业性较强,所以戴笠权势日重,双方的争斗把军统局闹得乌烟瘴气,反而削弱了整体特工力量,蒋介石无奈下令分家。



1938年戴笠的一处升格为军统局,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属于现役单位;徐恩曾的二处独立出去成立中统局,隶属于“中央党部”,属于党务机构,其实严格来说,提问是有暇疵的,因为只有军统算是国民政府的下属单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而中统是党务机构,并不算民国政府机关。

分家时对双方的职责范围也进行了分工,不染指军队是给中统划的红线,所以《人间正道是沧桑》里杨立仁及其部下一身军装是错误的,中统不是军事单位,不穿军装不挂军衔。既然双方职责划分已经清晰,那么争斗就应该消停了吧?



当然不是,在蒋介石手下的三大政治派别中(政学系、CC系、黄埔系),始终存在着争当主流派别的矛盾,其中政学系是一群老官僚(杨永泰、张群、熊式辉等),他们主要控制政府部门,与主军的黄埔系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所以在黄埔系看来,CC系及其附属的中统,才是他们成为唯一嫡系的大敌。

比如像陈诚、胡宗南等人都暗中以蒋的接班人自居,就是这种思想作祟。黄埔时期就担任校长机要秘书的陈立夫自然也不甘示弱,因此这两个派系必然通过各种办法,抬高自己,贬低对方,以便在蒋介石面前争宠夺利。



而军统正是黄埔系的急先锋,中统则是CC系的代表性机构,因此这俩单位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且双方老大也很清楚,蒋介石既不会坐看中统吃掉军统,也不会允许军统打垮中统,双方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只要不威胁蒋的权力和地位,他不但会默许,甚至会希望这种矛盾存在下去,其结果就是军统和中统互相掐个不停,狗咬狗并且嘴里的毛越来越多。

在戴笠的强势运作下,到抗战末期军统的势力极为庞大,已有打垮中统之势,封建思想严重喜欢搞派系平衡的蒋介石又不放心了,再密令钱大钧、胡宗南、唐纵、宣铁吾组成“五人秘密小组”监控戴笠和军统,名单上这才四个,怎么少个人呢?因为组长正是蒋介石自己。


度度狼gg


1942年,军统“追命太岁”、“四大杀手”之一的赵理君,在戴笠保荐下出任了军委会华北战地督导团专员。

因私与中统河南调查室主任韦孝儒发生矛盾的他,竟将后者连同八名随从人员绑架杀害后丢入了枯井之中。

中统幕后老板及中统局实际主持工作的副局长徐恩曾,命令部下搜集相关证据,在蒋介石面前告军统的状。

在蒋介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的关注下,此案告破,赵理君在洛阳被执行了枪决。戴笠领衔的军统与徐恩曾话事的中统之间的这次大斗法,没有人是胜者。

戴笠

那么,军统与中统这两大特务机构,为什么会斗的死去活来呢?不外乎有两点,一则为名,一则为利。

为争功邀宠,军统、中统相互拆台,甚至互下死手

本来,军统与中统的职责范围已经有所明确:前者负责军事、警察、保安等领域的特务工作,后者负责党政、经济、文化领域的特务工作。

但真正操作起来有时又很难真正区别开来,也会交叉甚至重叠,这就出现了军统、中统同时插手的怪异现象。

比如宪兵司令部,理论上属于戴笠的工作领域,但由于徐恩曾兼任了宪兵司令部的整治督查,就掌握了宪兵司令部的核心部门,并把很多主要人员吸收进了中统,这让戴笠非常恼火。

就连遭中统前身——中央党部调查科秘密逮捕并叛变的顾顺章,后来也在收买下答应为军统前身——戴笠的“特务处”效力。

极度震怒的陈立夫、徐恩曾,派特务将顾暗杀了,这就是“我失去的,你也得不到”的变态心理。

徐恩曾

有时对同一个目标,一方想放长线钓大鱼,另一方为抢先邀功而会提前收网,往往会破坏整个行动的最终效果。

为争夺权利,军统、中统相互掣肘,甚至暗下黑手

对军统、中统来说,所谓权利权利,无非就是权和利。

抗战期间,财政部在湖北印了一大卡车的新钞,准备运往重庆。结果车刚开出不久,就遇到了空袭警报,加之听说日军马上就会开到,安保人员及司机便弃车跑路了。

这一卡车新钞落到了中统手里,徐恩曾想吞掉这份飞来的横财,就让人押送到重庆,结果被军统的交通检查所截获了。戴笠于是就把这事报告给了蒋介石,差点搞到徐恩曾掉脑袋。

一年之后,徐恩曾又有把柄落到了戴笠手里。他用中统的卡车做走私生意,在四川境内又被军统查获了。

这事又被戴笠捅给了蒋介石,后者本来就对徐恩曾已严重不满,于是就借机撤去了徐的各种本兼各职。中统的“老大”,这次算彻底“翻车”了。

中统局局长朱家骅

对蒋介石来说,同时启用军统和中统,看似等于设置了双保险。而从实际上来说,二者之间的严重内讧内耗,却极度降低了行事效率。但蒋可能也无所谓,或许他也很享受二者在他面前拼命争宠的快感吧


我是@司马砸光,敬请关注、交流


司马砸光


军统和中统都是同属国民政府的特务组织。蒋介石同时扶持军统和中统,目的是为了左右逢源,防止一家独大,垄断情报,最终造成隐患。自然不希望他们争斗不休、内耗不断,因此在组建之初亲自出马,对他们的工作范围加以划定。


蒋介石规定,军队、军事院校、兵工厂及直属后勤的军需用品工厂,划归军统的工作范围;党、政、教育、经济、文化、一般民用工厂等等,则划归中统的工作范围。但是在实际中,他们的工作范围时有交叉,其次,两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明争暗斗那是绝对少不了的。其实也就是黄埔系和CC系的撕逼大戏。

军统,隶属军队序列,全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属于“黄埔系”。那为何军统会和黄埔有联系呢?请看“力行社→革命青年同志会→复兴社→特务处→军统”。中统,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CC系”的自留地。CC系的基本盘包括了中央组织部、中统局、国民党地方党部和教育系统,以陈立夫和陈果夫两兄弟为首。

业务纠纷。二者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跨界”的现象,某个目标在调查的过程中慢慢变了性质,从中统的范围中跳到了军统范围中(或者相反),那么自己就必须把费劲收集到的情报全部交给对方。是你你会交吗?我tm冒着生命危险辛辛苦苦搞到的情报,瞬间成为了别人的邀功之物,给别人做嫁衣。时间久了双方就开始耍阴招,彼此也就没有了好感,都是站在自己利益考虑问题。比如戴笠就曾经扣下了本该属于中统负责的案子,让自己人处理。中统知道后,也是直接报复,有关于军方的线索,也不给军统。


互相监督。中统在职权方面对军统有着天然的监督权力,这对于搞情报的人来说是致命的,毕竟神秘感是他们最基本的条件。军统人员的资料被中统了如指掌,这让他们对中统没有一点好感。后来,军统的职权也进一步扩大,他们也分担了一些行政机构、交通、银行方面的监控任务,而这时候的军统也就很自然的掌握了很多中统人员的底细,这让中统人员有了同样的不满情绪。于是双方就是在这种局面之下不断加深矛盾,以至于最后基本不能相容。

争宠夺权。中统一直由CC系把控,有时甚至连老蒋都不能直接掌控,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老蒋这才下定绝心组建军统。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对中统逐渐冷落,而对军统则越发倚重,在这种政治偏向的影响之中,军统不断增加手中权利,其中很大一部分权力都是从中统手里“抠出来”的,这样一来双方形势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军统的出现使得中统“受宠”的程度大大降低。


两个机构虽然隶属于同一政党,但由于争宠夺权,导致双方始终不能同心协力,当然这也许是老蒋的特意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