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趙 燕
這可以說是一種狂妄,但又不能用狂妄下定語。
有讓別人面對你寫的文字發呆的氣魄,說明你是具有遠大志向的,但不要未出茅廬便讓許多人給你下那個不應下的定語。
居才傲物,這是中國曆代文人的高貴,同時也是他們的悲哀,你可以透過歷史發現這個真理。大凡被世人或後世所稱道的此稱,均是先在名利場上繞上一圈,亦如陶潛、鄭板橋。如果該有嶄露頭角的那一瞬,便無他們身後的名。而更有許多憤世嫉俗者所以憤世,其實都是因別人不理解不器重。這是文化人的兩大弊病,當審視清楚。
中文系的學生是與其他系的不能一樣,應該具有獨特的思考。你頗俱這方面的品質。但是,不能將自己的睿智用偏,如果偏激過度,那麼,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社會,總有一個規律的,只有抓準這個脈博,才不至於陷入那個陷阱的。看不入眼的保持沉默,沉默到一定時候,看準缺口,戳上一矛,那是有力度的。但,挺矛之前,你一定要有剌出去的資本,否則便無力。
我是走過來的人,不會誤我的學生。中國歷史也好,中國文學也罷,這都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有些東西你看不慣,想提筆批判。但批判之前,你首先應具備批判的本領。這本領便是要全方位掌握它,否則,你便沒有發言權。勉強冒了炮,也必導致偏激,偏激了,便給反駁者留有了口實,這是實實在在的。
性格頑強是好的。不隨波逐流是好的,沒被粉飾過的東西迷了眼是聰明的,不向荒廢低頭,是有硬骨頭精神的。這首先是一箇中國文人應該具備的品質。
但是,具有了這品質,不懂得適應也是不行的。社會就是這樣,不是多多適應少少,而是首先要求"個"適應"眾"。因而文字取一為"個",三人為"眾"。
"文以載道"是沒錯的。有錯的是"道"亦"無道"。這正如老師的教學。師之職,為"傳道"。若"道"正,其傳不謬,若"道"歪,則謬之千里。所以,師之肩頭重矣!
今者,你為老師出了個大大的難題,我覺得,若為師講不出道理,或令你不稱意,或許就是師之道偏。若尚能令你有所悟,則即為正道。故而,為文也是此理。寫作課是讓學生通過可行的理論指導寫作實踐的。那麼,檢驗師之傳道,就要通過學習之實踐。無實踐,道亦不道。你應該明白"善小而不為"與"善小不可為"的道理,此即師之道也。訴與你,望斟酌之。
閱讀更多 字符空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