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赵 燕
这可以说是一种狂妄,但又不能用狂妄下定语。
有让别人面对你写的文字发呆的气魄,说明你是具有远大志向的,但不要未出茅庐便让许多人给你下那个不应下的定语。
居才傲物,这是中国历代文人的高贵,同时也是他们的悲哀,你可以透过历史发现这个真理。大凡被世人或后世所称道的此称,均是先在名利场上绕上一圈,亦如陶潜、郑板桥。如果该有崭露头角的那一瞬,便无他们身后的名。而更有许多愤世嫉俗者所以愤世,其实都是因别人不理解不器重。这是文化人的两大弊病,当审视清楚。
中文系的学生是与其他系的不能一样,应该具有独特的思考。你颇俱这方面的品质。但是,不能将自己的睿智用偏,如果偏激过度,那么,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社会,总有一个规律的,只有抓准这个脉博,才不至于陷入那个陷阱的。看不入眼的保持沉默,沉默到一定时候,看准缺口,戳上一矛,那是有力度的。但,挺矛之前,你一定要有剌出去的资本,否则便无力。
我是走过来的人,不会误我的学生。中国历史也好,中国文学也罢,这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有些东西你看不惯,想提笔批判。但批判之前,你首先应具备批判的本领。这本领便是要全方位掌握它,否则,你便没有发言权。勉强冒了炮,也必导致偏激,偏激了,便给反驳者留有了口实,这是实实在在的。
性格顽强是好的。不随波逐流是好的,没被粉饰过的东西迷了眼是聪明的,不向荒废低头,是有硬骨头精神的。这首先是一个中国文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但是,具有了这品质,不懂得适应也是不行的。社会就是这样,不是多多适应少少,而是首先要求"个"适应"众"。因而文字取一为"个",三人为"众"。
"文以载道"是没错的。有错的是"道"亦"无道"。这正如老师的教学。师之职,为"传道"。若"道"正,其传不谬,若"道"歪,则谬之千里。所以,师之肩头重矣!
今者,你为老师出了个大大的难题,我觉得,若为师讲不出道理,或令你不称意,或许就是师之道偏。若尚能令你有所悟,则即为正道。故而,为文也是此理。写作课是让学生通过可行的理论指导写作实践的。那么,检验师之传道,就要通过学习之实践。无实践,道亦不道。你应该明白"善小而不为"与"善小不可为"的道理,此即师之道也。诉与你,望斟酌之。
閱讀更多 字符空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