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写诗有必要标注中华新韵吗,为什么?

云游24735908485


作为喜欢写诗的我,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我来回答。

何为中华新韵?

它是中华诗词学会搞的巜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由巜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反复征集讨论整理出巜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

如果按行业规范,可以推广,没规矩不成方圆。如果要很好发展就没必要标注。

自由畅想才是诗的灵魂,不应设圈限制发展空间

诗歌的发展已有千年,为何能发展到今天,就在于它的广泛,便于传唱而发扬。如果过于干涉也没有,李白,杜甫各种传派,优秀作品弥留世间。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更好繁荣文化。到了今天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喜欢创作诗歌的人从未有如此之多。因为他们的生活需要释放,勇于参予。社会提供了更多平台,像今曰头条,诗歌网开通创作平台,方便快捷,大众参予吸引了大批热爱诗歌的人。不像是过去单一纸媒,人为设限,靠大佬独垄江山的局面一去不返。现在民间也不少好多优秀诗人,只是之前淹没凡尘,今天大众眼尖,心明会发现。同样在诗歌界出现李宇春似的明星。也许正在赶来。

所以个人觉得今人写诗没必要标注中华新韵。


无语观潮


现代人写诗没必要标注中华新韵,拘泥于条条框框,用普通话汉语拼音作,用韵基础就好。

昨天写了一首诗,今天跟我推荐了这个问题让做作业。

冬去春来桃自开。

赏花信步闲悠哉。

可惜门禁今难出,

雅趣惟从画中来。

今人写诗给今人看,有感而发,随心随性,一挥而就,且都是业余爱好。

中华新韵,平韵没工夫研究琢磨。

中国国粹京剧,谢瑶环,俺初中时熬夜看,听到韵味十足的唱段,抑扬顿挫,如醉如痴,血液,呼吸都为之舒畅匀称。但京剧也在改良。一种艺术形式,一如中华新韵,过若干年后老了,衰了,就要嫁接,改良,与时俱进,滋生新芽。

中华新韵也和京剧一样,提倡者自提倡。

改良者自改良,百花齐放。

除却巫山不是云。





桔红苹果


1,我曾经拿着格律表对照比如杜甫,李白,白居易,陆游等的诗,发现即使有百分之六七十是和律的,也有不严格按照格律的。

2,我个人几年前开始每天都以仿写诗记录每天所见所想,因为水平有限,有时为了和律,做不出来了,索性就把所见所闻编排进去就算完成日记了事😀

3,如果你有时间、有水平推敲文字,那就按照严格和律,总要有规矩。

4,至于词,每个词牌都有各自格律,那是必须按照格律的!不过,词,也有变体格律,比如《清平乐》,李白的《画堂晨起》和黄庭坚的《春归何处》那是两种格律风格。

诗词亦是抒心意,越是经典越永恒!

仿写的几首日记,敬请斧正。[祈祷]








西北风行游记


中华诗词协会发布了最新版本韵书中华通韵十六韵,之前有赵京战编撰的中华新韵十四韵也流行了很长时间。本着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新不碍旧普遍获得广大诗词爱好者的认可,为方便读者赏读,使用新韵写的诗有必要标注新韵字样,使读者可以按照新韵来学习赏读品味,让新学写诗的爱好者有所甄别,让老读者们省去辨别的精力能更好的解读作品。


爱上南山1


如果古人写诗词也是先研究诗词发展史,还能写出优秀的诗词吗?那些少年唐宋诗才,哪一个是先研究好,再写诗词的?

研究只是学者的事情,诗词是生命体在生活实践中感悟、升华的妙笔,所以完全两码事。不管旧韵、新韵都是误人子弟。扼杀人才。我的话未免偏颇,未免伤人,但是是苦口良药。

宋及以后之所以没有媲美盛唐的诗作,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把诗的韵律格式化,教条化、死板化。同样的,宋以后之所以没有媲美唐末及宋代的词作,主要原因也同样是因为把词的韵律格式化,教条化、死板化。

今人以为根据现代语言特点,把古韵发展成新韵是诗词的进步与发展,是对格律诗的继承与发展,其实正好相反。这仅仅是继承,是在错误的道路上为错误画蛇添足,这是更加的倒退。

本来现代人已经逐渐忘却了韵律的固定模式,只是通过模仿、临摹,通过诗词欣赏背诵,领悟优美的古韵诗风,然后循着规律,自由创作,达到了不仅合韵,关键是合了神韵,所以能够海阔天空的自由发挥了,结果又被研究古诗词的学究们,把诗词的天然美学,再次给格式化、框架化,再次被阉割了。

诚然,有许多没有韵律的诗作,难登大雅之堂,像顺口溜一样令人不齿,然而,唐宋以来一样有太多的切合韵律的诗作没有任何质量连顺口溜都不如。诗词作品的好与坏,与是不是严格参照韵律,关系重大,但不是必须。韵律要懂,韵律要尽量契合,但是不能求之过切,不能照韵填作。应该是在基本结构大致合韵的情况下,更加注重于兴致、感悟和情怀;注重于诗词的语言流畅、朗朗上口、遣词优美;更加注重于心境、诗境、意境的奇妙与优美。这才是诗词的灵魂。而是否行云流水,是否一气呵成,是否妙笔升华,是否脍炙人口,是否容易理解、深入人心,令人过目不忘,不觉反复吟诵,这才是做出好的诗词作品的正道。在此基础上,韵律要循,得体即可,不必拘泥。否则作者就成了只会咬文嚼字的书呆子,不会写出任何语惊四座的好篇章。


小曾156761276


我以为在应用教学以及学术乃至诗友深刻交流方面,关于标注中华诗歌新韵方面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与传统格律诗对诗歌韵脚的要求必然产生冲突。因此 ,对中华新诗新韵的标注,是有利于中国新诗发展的。人类历史证明: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但它必须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同。今日之诗人对新诗新韵的标注,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当然,一大部分业余诗人写诗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么是否应该标注诗歌的新韵,我看就没有多大的必要了。

张延


张延4472


呵呵呵😊,无论是谁,果真是“心有灵犀”,写出了那么几句“自己十分满意的诗”,然后有挂上这个“韵”,那个“韵”的“自我标榜”。我都觉得笔者心态十分滑稽,有点象我家的母鸡下蛋,咯哩呱啦的叫得欢。有些叫人很有哭笑不得的感觉。大凡好的诗句,能不能感人,肯定不是他用了什么“旧韵新韵”,也肯定不是他堆积了多少华丽的辞藻,而是他能不能在有限的文字表达里写出人们普遍能够理解,乐于接受的“共同心声”。我们说,好的诗词可以引起人们普遍的共鸣,实际上就是诗词表达出来的共同心声产生的共鸣。你要作诗人,你就应该嚼碎人们日常生活里的喜怒哀乐,然后用诗的形式,诗的语言写出来。而不是告诉人家你的诗用的是什么韵。注的是什么脚。你这样一来,出于什么目的,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但,我知道,当你把读者当无知的时候,恰恰只能说明你自己有多么无知,幼稚,浅薄,可笑。

这样出来“写诗词”,“当诗人”,我看,这个“诗人”不当也罢。

真的。你再怎么懂“中华新韵”“华夏古脚”,你都写不出什么“好诗”的。


用户51182697922李思


没有必要,语言是活的,它的演变和进化是自然规律使然,最大的特点就是和当下的人联系最紧密,所以没有必要在形式和韵律都求古近古,很多发音乃至平仄在如今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更没必要一味的以遵古为准。

倒是严格按照格律或古诗、近体诗写的可以特别标注一下。



八风吹一一老兽


时代的步伐总是留下智慧的结晶,如今有多种表达形式,可以让我们自由发挥,经典永远可以给予我们很多启发。

在红楼梦中说到:

红楼梦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小说名著之一,这本书很伟大恢弘,写之前没有书能比过它,写出之后,也没有书能比过它,在世界文学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红楼梦中有相当多篇幅的诗词歌赋,很引人注目。作者曹雪芹不仅写了许多美丽聪慧的女子,把她们描写的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地,而且把她们每个人都刻画成了诗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诗的风格,有自己创作的诗作,可以说是真正的女诗人了。而且她们写的诗艺术价值极高,她们所做的诗,当然是曹雪芹按照她们的人物形象的特点为她们写的,由此看来,曹雪芹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大家,也是一名伟大而独特的诗人。

俗话说得好,字如其人,但不仅仅是字如其人,而且也是文如其人。在红楼梦里,每个人有每个人独特的文风。比如林黛玉自身多愁善感,诗也是哀婉灵巧,缠绵悱恻,薛宝钗为人大气周到,做的诗也是积极乐观。其他的女孩做的诗也各自有各自的风格。尽管如此,还有人质疑红楼梦不说曹雪芹的原创,那可以太可笑了,小瞧我们的诗人曹雪芹了。如香菱不会写诗,就很认真地向林黛玉学写诗,最后终成一个诗人。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我们学会了如何去读诗,品诗,写诗,也从侧面可知历来的大诗人在曹雪芹心中的排名和地位。细读可知,林黛玉曾说:不能够学习这样的诗,你们不能因为不懂诗,所以看见了如此浅显的诗作就喜爱,一旦学了这种简单的诗,熟悉了它的写作格局,就再也学不会其他的好诗了。你暂且听我的,你要是真心想学习诗,我有王摩诘的所有诗的全集,你读上一百首他的五言律诗,仔细熟读,用心思考,然后再读一百或是二百首杜甫的诗,还要读一百到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的古诗。读完这些人的这么多的诗,然后这样脑海里就有了这三个人的诗,这就作当作基础。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院等人的作品看一看,你本身有好学灵巧,聪慧灵敏,照我说的做,用不了一年时间,你就会写诗了。



怡兰国学文化


咱是农民工

韵侓闹不清

没事说两句

不知是否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