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我們都記住這抹微笑

  新聞述評

  

願我們都記住這抹微笑

  ◎《南方》雜誌記者/蔣玉

  笑,很容易,只需要輕輕牽動嘴角;笑,不稀缺,我們身邊隨時都存在著微笑甚至大笑的人。而在採訪溪碧村的半年多時間裡,我們發現了笑有多難。

  從2019年7月,筆者帶著金筆故事,第一次邁入位於陸豐市橋衝鎮溪碧村的周恩來治病居所開始,在長達大半年的時間裡,《南方》雜誌採訪團隊多次見到為周恩來總理請醫抓藥的“水珠叔”後人陳英錦,卻竟然沒有人見到過他的笑容。2019年11月中,筆者編髮第六篇系列報道《溪碧村被金筆撬動的100天》時,文章的編輯和記者曾經花了幾乎一晚上的時間去翻閱所有采訪照片和視頻,希望找到一張陳英錦面帶微笑的照片,可是竟然沒有找到。我們向村幹部求助,請他也幫忙找一找,村支書告訴我們,陳英錦在村裡一直是低著頭,不吱聲,沒怎麼見過他笑。這成為筆者心裡的一根刺,很難想象,一個連笑容都沒有的人的生活是怎樣的。

  令人欣慰的是,現在,陳英錦笑了。照片中,他站在自家新落成的房屋門前,接過陸豐市委副書記、市長許偉明手裡遞過來的慰問金,他笑了;在3月5日的採訪中,在大門前迎接省扶貧辦和省扶貧基金會調研組一行人的時候,他笑了。筆者第一次發現他的笑容這麼溫暖。

  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在20世紀20年代曾親身經歷過貧窮,他的一句話被廣為流傳:“貧窮的本質在於它消滅了未來。”筆者相信,儘管70多歲的陳英錦接下來還要帶著患有精神疾病的兩個兒子繼續生活下去,但村裡管理市場的那個公益崗位的工資和這座窗明几淨的房子,把“未來”重新帶回到了他和兒子們身邊。同時,來自省扶貧基金會的850萬元扶貧捐款及其所撬動的鄉賢捐款和陸豐市的財政支持資金,也將為溪碧村帶來全新的未來。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不是誰都能夠與時代同頻。在中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年,溪碧村和陳英錦成了中國扶貧事業的一個同頻共振者、一個有價值有溫度的註腳。

  向貧困宣戰,消滅絕對貧困。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偉的夢想之一,如今正在今日中國一步步走向現實。中國的扶貧減貧方案是中國千年夢想的傳承,是14億百姓的殷切期待,在老區蘇區普遍相對落後的背景下,它更是這一代共產黨人對我們黨的來路的回望和追尋。

  似乎是一種冥冥中的巧合,當省扶貧基金會扶持溪碧村建設的資金走完流程,下達至溪碧村所在的橋衝鎮後,省扶貧辦和省扶貧基金會第一時間組織了溪碧村相關建設的調研,因為日程安排原因調研定在了3月5日,竟無意中撞上週恩來總理誕辰122週年紀念日。這是一個美麗的巧合,筆者更願意將它看作是在這裡流淌了百年的初心的一種溫暖暗喻。

  願我們都能記住今天陳英錦來之不易的笑容,記住2020年這個必定會被載入史冊的年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