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都记住这抹微笑

  新闻述评

  

愿我们都记住这抹微笑

  ◎《南方》杂志记者/蒋玉

  笑,很容易,只需要轻轻牵动嘴角;笑,不稀缺,我们身边随时都存在着微笑甚至大笑的人。而在采访溪碧村的半年多时间里,我们发现了笑有多难。

  从2019年7月,笔者带着金笔故事,第一次迈入位于陆丰市桥冲镇溪碧村的周恩来治病居所开始,在长达大半年的时间里,《南方》杂志采访团队多次见到为周恩来总理请医抓药的“水珠叔”后人陈英锦,却竟然没有人见到过他的笑容。2019年11月中,笔者编发第六篇系列报道《溪碧村被金笔撬动的100天》时,文章的编辑和记者曾经花了几乎一晚上的时间去翻阅所有采访照片和视频,希望找到一张陈英锦面带微笑的照片,可是竟然没有找到。我们向村干部求助,请他也帮忙找一找,村支书告诉我们,陈英锦在村里一直是低着头,不吱声,没怎么见过他笑。这成为笔者心里的一根刺,很难想象,一个连笑容都没有的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陈英锦笑了。照片中,他站在自家新落成的房屋门前,接过陆丰市委副书记、市长许伟明手里递过来的慰问金,他笑了;在3月5日的采访中,在大门前迎接省扶贫办和省扶贫基金会调研组一行人的时候,他笑了。笔者第一次发现他的笑容这么温暖。

  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在20世纪20年代曾亲身经历过贫穷,他的一句话被广为流传:“贫穷的本质在于它消灭了未来。”笔者相信,尽管70多岁的陈英锦接下来还要带着患有精神疾病的两个儿子继续生活下去,但村里管理市场的那个公益岗位的工资和这座窗明几净的房子,把“未来”重新带回到了他和儿子们身边。同时,来自省扶贫基金会的850万元扶贫捐款及其所撬动的乡贤捐款和陆丰市的财政支持资金,也将为溪碧村带来全新的未来。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不是谁都能够与时代同频。在中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年,溪碧村和陈英锦成了中国扶贫事业的一个同频共振者、一个有价值有温度的注脚。

  向贫困宣战,消灭绝对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梦想之一,如今正在今日中国一步步走向现实。中国的扶贫减贫方案是中国千年梦想的传承,是14亿百姓的殷切期待,在老区苏区普遍相对落后的背景下,它更是这一代共产党人对我们党的来路的回望和追寻。

  似乎是一种冥冥中的巧合,当省扶贫基金会扶持溪碧村建设的资金走完流程,下达至溪碧村所在的桥冲镇后,省扶贫办和省扶贫基金会第一时间组织了溪碧村相关建设的调研,因为日程安排原因调研定在了3月5日,竟无意中撞上周恩来总理诞辰122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美丽的巧合,笔者更愿意将它看作是在这里流淌了百年的初心的一种温暖暗喻。

  愿我们都能记住今天陈英锦来之不易的笑容,记住2020年这个必定会被载入史册的年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