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惠券”打得是什麼商業套路?

優惠券是什麼?一張白紙,加印“N折”、“抵扣NN”的大字,然後鋪天蓋地的散開!1886年,美國亞特蘭大市的一位藥劑師約翰·彭伯頓發明了“可口可樂”,不過這種口味奇特的飲料在當時並不受歡迎,銷量始終上不去

兩年後,約翰·彭伯頓把“可口可樂”股權轉賣給經營藥房生意的商人艾薩·坎德勒

艾薩接手之後,謀劃了一次刺激可口可樂銷量的“營銷計劃”

艾薩印作一批命名為“免費試飲優惠券”,通過街頭髮放、雜誌夾帶、郵件直郵等方式共發放了836萬份,按照當時美國人口除以份數來計算,平均每9人就有一個可以享受免費的可口可樂

隨著知名度的逐漸提高,可口可樂的銷量直線上升,最後發展為風靡全球的飲料產品

在此次“營銷計劃”中,優惠券處於核心地位,其商業邏輯就是“由點到面”、“先名後利”商家做生意是為了盈利,如何使盈利最大化,則一直是商業中研究的主要問題

在商業邏輯上,我們把“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減去“實際支付的價格”的差額稱之為“消費者剩餘”

消費者剩餘越小,盈利越高

例如,麥當勞的一份炸雞套餐售價30元,成本10元;我們假設濟寬裕的“甲”願意支付購買、經濟一般“乙”只願意支付20元購買

第一種情況:商家定價30元

則利潤為30-10=20元(乙不願意購買)第二種情況:商家定價20元

則利潤為(20-10)x2=20元(甲乙同時購買)比較之後發現,第二種情況盈利要高於第一種,但是第二種盈利並非“盈利最大化”,甲手中還存在10元的“消費者剩餘”

在這種情況下,商家開始引入優惠券,發明第三種銷售方式:定價30元,並通過“大數據檢索”向“乙”發送10元優惠券,刺激“乙”消費,此時滿足甲乙兩類人都願意支付的條件

這樣總利潤為:甲(30-10)+乙(30-10-10)=30元,結果高於前兩種方案

這種區別對待的銷售模式被稱為“價格歧視”,又叫“價格差別”,它可以幫助商家從不同消費者身上賺取差額利潤,實現利潤最大化

商家定期推出不同套餐並配套相應優惠券,交叉銷售,不斷刺激顧客消費

長此以往,顧客就會逐漸降低對優惠券的敏感度,只記得使用優惠券會比門店價格低廉

優惠券的另一打法在於,它只降低了商品“實際成交價格”、並未降低“商品原有價格”和“品牌價值”

如果直接降價,則會讓顧客覺得產品價值在下降,或者說產品本身就值這麼點錢,用戶會在心底給產品貼上“低價標籤”,直接拉低產品定位

日後再想提價,顧客可不會買賬

二戰時候,艾森豪威爾簽署二戰結束盟約用的是派克鋼筆、麥克阿瑟接受日本投降簽字用的是派克鋼筆、1972年尼克松訪華贈給毛澤東的也是派克鋼筆

後來使用派克鋼筆,就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派克也走向了高端市場的銷售路線

但20世紀90年代,受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鋼筆市場銷量下滑,為了挽救公司業績,當時派克公司CEO詹姆斯·彼特森做出了一個決定:拓展和開發低端鋼筆市場,推出了一款每支售價僅3美元的鋼筆

結果,派克公司的營業額不但沒有提升,反而持續走低

這種做法讓派克鋼筆的用戶感覺受到了愚弄和羞辱,原來用派克筆是一種高貴身份的象徵,現在用派克筆成了跌身份的象徵

這種做法,很快讓派克公司失去了大量的銷售市場

優惠券的商業價值毋庸置疑,其玩的形式也層出不窮

商家今天出一個“滿300減50”、“滿500減100”,明天出一個“七折八折”、“買二贈一”,後天再出一個“零門檻抵扣”,“隨機立減”

這背後或有“先提價、再發券”、或有“去存量、賺名氣”、或有“貼心精品熱銷”

我們無法預估下一次優惠券的花樣是怎樣,但我們可以瞭解優惠券背後的商業打法

“自古真情留不住,偏偏套路得人心”

各位小主,你帳戶的優惠券多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