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倉院分為南倉、中倉、北倉。
正倉院中倉35-天平寶物筆,是僅有的一支有五層構造(四層紙)的毛筆,但這支筆卻不是唐筆,而是於日本天平勝寶4年(公元752年)在東大寺大佛開眼法會上使用過的天平筆。
這支筆在日本文治元年(公元1185年)重建大佛時,在文治元年的八月二十八日做開眼供奉,被後白河法皇作為御筆為大佛進行過開眼儀式。筆桿上有相關銘文可以作為佐證。
雖然它不是唐筆,卻完全按照纏紙筆的工藝製作。而且因其特殊用途——給大佛點睛,所以不能採取常規寫小字的規格製造,而是按大型規格來製造,堪稱纏紙筆的放大版,特別適合研究纏紙筆的構造。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這支天平筆的相關信息。
一、外觀與結構數據
1、筆管數據
筆管長56.6公分,管徑4.3公分。
從竹節方向上看,筆頭是插入在竹根端的管內,從竹子頂部和底部的區別來看,這是反軸使用(注:筆桿細端為正軸,粗端為反軸,),與現在的制筆手法相符合。一般這麼做是為了防止筆桿破裂。
2、筆頭構造
第一層(芯毛)
狀態:筆芯大體上都被保留,上面還附著了大量墨水,目前這支筆還可以用來寫字。
材質:推測最大可能為馬毛,其次可能為鹿毛。
材質推論依據:因為芯毛有墨附著,所以很難觀察。毛色為濃茶色近乎黑色,結合顯微鏡觀察,筆毛皮質較厚,毛髓質較細。被推定為馬毛或者鹿毛。但因為鹿毛柔軟不適合用於毛筆芯毛,所以覺得“馬毛”的可能性較大,但是這支筆的第二層~第五層都用的是“鹿毛”,它又只是用來開眼儀式上的毛筆,所以用“鹿毛”的可能性也有。
工藝:使用了專用的纏紙把芯毛卷緊並用線綁住,此道工序叫卷筆,一般先用線把毛紮緊,再捲紙,筆頭就會固定,筆頭的彈力也會更強。從X射線透視圖像可以看出纏紙的狀態,從捲毛和捲紙殘留的凸凹狀態推斷出紙纏繞方式和強度。包括數根紮緊芯毛的線,第二層~第四層用線捲成螺旋狀。把第2段~第4段捲紙製作成麻雀頭形狀。最後用線勒緊筆頭的根部,插入筆管中。
第二層(副毫,一副)
狀態:只剩下部分殘毛,殘毛尖端部分附著些許殘墨。
材質:確定為鹿毛,
材質推論依據:毛髮白,毛皮質薄,毛髓質空隙多。
第三層(副毫,二副)
狀態:只剩下部分殘毛,殘毛尖端部分附著些許殘墨。
材質:確定為鹿毛
材質推論依據:毛髮白,毛皮質薄,毛髓質空隙多。
第四層(副毫,三副)
狀態:只剩下部分殘毛,殘毛尖端部分附著些許殘墨。
材質:確定為鹿毛
材質推論依據:毛髮白,毛皮質薄,毛髓質空隙多。
第五層(裝飾毛)
狀態:全部脫落,顯微鏡發現此層由三類不同的毛分層組成。
材質:確定有鳥的羽毛,推測可能含有鹿毛、馬毛。
材質推論依據:
第五層由兩層動物毛(下層、上層)和最外側鳥羽毛共計3層構成。
下層的毛色是茶褐色,形狀是圓的,接近直髮,看起來是糖色的透明,聯繫一旁的鬃毛,由此推斷為沒有毛髓質,但有髮梢的尾肋或鬃毛,可能為馬毛。
上層的毛,磨損顯著,毛色白,毛髓質多孔質(格子狀),毛的分佈為比例尺花樣的橫行狀,推定為日本鹿和中國鹿或者山馬(東南亞產大鹿)的鹿毛。
另外,根據正倉院事務所的調查,觀察到最外側因磨損而折斷的白色、黑色的鳥毛。鳥種不明。一般認為這個鳥毛是作為儀式用筆的裝飾毛。
綜上所述,天平寶物筆的構造與材質整理如下表:
如果大家對日本正倉院的唐筆感興趣,接下來還會陸續分享其他17支正倉院的毛筆藏品。謝謝
閱讀更多 偷聽制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