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漢末農民起義?

軍豪君951


漢未農民起義是導致三國鼎立的直接原因。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外戚專權,國力日衰,土地兼併日趨嚴重,人民生活越發困苦,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冀州鉅鹿人張角,創立“太平教",以給人看病及傳教為掩護,秘密組織起義。公元184天下大旱,朝廷賦稅不減,豪強地主盤剝益甚。張角等準備發動起義。

起義軍打出"蒼天己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起義軍以頭裹黃巾為標誌,史稱“黃巾起義”。很快起義烽火遍及大半個中國,人數達幾十萬人,起義軍攻城掠地,東漢王朝岌岌可危。腐朽的東漢朝廷難以應付,漢靈帝只得倚仗地方豪強勢力,組織對起義軍的鎮壓。同年張角病死,在各路地主豪強勢力的瘋狂絞殺下,起義失敗。

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是東漢王朝受此重創,更加羸弱不堪,各地方勢力乘機坐大,逐漸形成尾大不掉的割據政權,劉漢政權風雨飄搖。我們所熟知的三國人物也是在鎮壓黃巾起義的屠殺中紛紛登場。

黃巾起義是張角等農民領袖,在東漢末年,為反抗封建統治;地主剝削而舉行的大起義,由於自身限制,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和鬥爭經驗,很快就失敗了。但是這次起義是東漢王朝的掘墓人,是三國亂世的揭幕者!在歷史進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我也不知道這次回答能不能還會被刪?心有餘悸,就說這點吧!




滄州老夫子


其實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次農民起義,都是一群可憐的草根無路可走的悲壯之舉。漢末的農民起義也不例外。

當時政治的昏暗一定是到了非常嚴重的境地,這時候再來一個什麼自然災害的話,就具備了起義所有的客觀條件。然後缺的,不過是一個振臂高呼的人。當張角兄弟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時候,未來怎樣?他們並不清楚。

黃巾起義的最終結局是被東漢末年的軍閥和朝廷聯手剿滅了。起義雖然失敗,但卻正式敲響了漢王朝的喪鐘。天下開始狼煙四起,軍閥混戰,終於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隨著魏文帝曹丕的即位,漢朝宣告滅亡。


任十三讀史


一家之言

人類社會最底層的階層永遠處於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生存環境最為惡劣,同時,忍受力也是最強的,但凡有條活路,有口吃的,就不會造反。

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是一部部反剝削,反壓迫的起義。漢末農民起義,其實和歷史上的其他農民起義性質是一樣。

當時的大環境在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罵王朗的話中說的很明白“昔日桓帝、靈帝之時,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李傕、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漢帝,殘暴生靈,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狼心狗行之悲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

東漢末期,經歷了質帝,衝帝兩個短命皇帝,皇權更迭頻繁,不可避免的被士族門閥侵蝕,兩相爭鬥,外戚,宦官交替上臺,你方唱罷我登場,政治動亂。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過來影響經濟,漢末的政治格局,士族門閥壯大,這是在東漢建立之處就存在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就是借力門閥士族的力量。但是東漢前期,社會終於安定下來,各個階層都在發展,都在療傷,人口大量減少,土地荒蕪。人少地多,階級矛盾不怎麼劇烈。所以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王朝初期,只要皇帝不作死,不折騰,都會迎來一個盛世,例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洪武,永樂盛世,(包括女真入關所謂的康熙盛世,這個水分很大)。但是隨著社會安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恢復,土地矛盾加劇。門閥士族要發展壯大,必定要掌握更多的社會資源,而底層農民只能在生死線上掙扎。士族門閥政治在兩晉壯大,甚至可以決定皇帝的更替,一直持續到唐末,最後到唐末黃巢起義,士族門閥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紂無道,起而伐之”,農民活不下去,種地不行,要麼餓死,要麼逃荒。明末流民就是這樣慢慢壯大的,流民乞討活命,乞討不行了就發展到最後就發展成流匪。

說白了,農民起義就是想討個活命。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人物湧現出來,作為首領,領導起義。這時候農民被迫無奈的自發的起義,演變為具有一定政治目的性的割據勢力,進而王朝更迭,皇權交替。





楓吹雨


兩漢農民起義的根源都在於經濟的崩潰,西漢時期由於王莽篡逆,整個西漢時期的政治資產全部被王莽所篡奪。因此王莽可以隨心所欲的實行他的那一套天方夜譚似的經濟政策。

首先,他主張改變幣值。將原本的五銖錢全部廢棄,而使用他種類繁多的新幣。據《漢書》記載:

“莽即真,以為書‘劉’字有‘金’、‘刀’,乃罷錯刀、契刀及五銖錢,而更作金、銀、龜、貝、錢、布之品,名曰‘寶貨’。 小錢徑六分,重一銖,文曰‘小錢直一’。次七分,三銖,曰‘么錢一十’。次八分,五銖,曰‘幼錢二十’。次九分,七銖曰‘中錢三十’。次一寸,九銖,曰‘壯錢四十’。因前‘大錢五十’,是為錢貨六品,直各如其文。

這項改革在短短數年中就將國家經濟搗毀,由於它是全方位的經濟革命而不是部分的改革完善。所以,因為王莽改制而破產的人不計其數,這些人都投入到了反王莽的隊伍中,也就是後來的農民起義軍。

東漢時期的黃巾軍起義也是由於經濟的困難造成的。東漢桓帝時期國家經濟就已經開始面臨極大困難。桓帝延熹四年就開始明碼標價出售實際官職和高級爵位:

“佔賣關內侯、虎賁、羽林、緹騎營士、五大夫錢各有差。”光和五年,“初開西邸賣官,自關內侯、虎賁、羽林,入錢各有差。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


在賣官鬻爵的過程中,所使用的錢幣數量非常驚人。“初開西邸賣官,自關內侯、虎賁、羽林,入錢各有差。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這樣的錢幣數量足以使五銖錢的價值跌到谷底。一般等價物的崩潰和貶值自然會讓小農的經濟破產,黃巾軍起義便是由此而來。


經典守望者


漢末農民起義是指黃巾軍起義。

東漢末,政府朝廷混亂,外戚、宦官干涉政務,中央集權體制已然衰落,地方分權格局加劇。

地方上連年旱災,賦稅卻依舊延續徵收,不見減少。

所以農民暴動是歷史必然,然而地方軍閥也開始了磨刀霍霍。

農民為了吃飯為了生存,為了爭取自身的安定生活,拿起各式農具討伐漢朝的昏庸無道,但最終失敗了。

皇帝從農民身上獲取了全部的資源,最後卻還不斷壓榨人民。人民何罪之有?!


往事隨風飄流


漢末農民起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中國歷史上,它第一次把農民戰爭和宗教結合起來,宗教強化了農民戰爭的動員能力,包括思想的號召力,這是一次在宗教思想支持下的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那麼農民戰爭和宗教結為什麼會結合起來?以及它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東漢流民:

“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人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這是東漢晚期流傳的一首歌謠。大意是說:小麥還在生長,大麥已經成熟,在田間收割的只有婦孺。家裡的男人在哪裡?男人都在西北胡地服兵役。基層官吏自備車馬,一路向西。百姓苦不堪言,控訴無門,只能含淚吞聲,私下論議。

國家有邊患,男兒服役從戎、保家衛國,本來是尋常之事。可是,東漢後期的西北兵役為什麼會讓百姓如此痛入骨髓而怨聲載道呢?

這主要是因為戰爭給東漢王朝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漢安帝時期(106—125年),為平息羌亂,花費二百四十多億。漢順帝時期(125—145年)的一場戰爭,又耗資八十億。而當時,東漢王朝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只有大約八十億。這無休無止的龐大軍費,自然都出在百姓身上。

曠日持久的對羌戰爭,成為東漢王朝始終無法甩掉的沉重包袱,也給黎民百姓帶來無限痛苦。男子出生入死,奔命邊關;婦孺勞作田間,還得負擔鉅額軍費和多如牛毛的雜稅。戰爭之外,東漢後期的土地兼併問題愈演愈烈,“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加上連年災荒瘟疫,百姓困苦不堪。很多人為了活命,不得不扶老攜幼,背井離鄉,四處流浪乞食,成為流民。

太平道:

早在西漢成帝時,一個名叫甘忠可的人,從濱海齊地千里迢迢來到京城長安,向朝廷獻上了一部名叫《包元太平經》的書。朝廷認為他假借鬼神欺上惑眾,將他關進大牢。東漢順帝時,齊人宮崇向天子奏上《太平清領書》,被沒收封存在帝國的書庫裡。桓帝時,著名的方士襄楷又向皇帝提到這部書,皇帝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也沒有追究他的過失。到了靈帝時期,張角接受並宣傳《太平清領書》的思想,創立了一個宗教組織——太平道。

張角的太平道,並不是當時唯一的道教組織。位於巴山北麓的午子山,壑幽林密,溪水潺潺,風景秀麗。相傳,東漢人張修曾在這裡創立了“五斗米道”,在百姓中收徒傳道。百姓交五斗米,就可以加入組織,“五斗米道”由此得名。張修在徒眾中建立起嚴格的管理組織,儼然成為一個與地方政府分庭抗禮的獨立王國。

太平道用符水療疾,給老百姓治病,正是當時廣大生活在死亡線上的老百姓生活上和心理上的一種需要。太平道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與東漢後期社會矛盾激化、廣大人民群眾困苦不堪有很大的關係。

黃巾舉事: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是太平道發動起義的戰鬥口號,也是他們起義前的輿論準備。“蒼天”,代表腐朽的東漢政權;“黃天”,則代表新生的太平道理想社會。“甲子”,是184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為農曆甲子年。實際上,“蒼天已死”的口號並不是張角發動黃巾起義時才發明的。20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在安徽亳州的曹氏宗族墓地發現了一塊墓磚,上面赫然刻著四個字:“倉天乃死”。“倉天”,也就是“蒼天”。“蒼天乃死”,與張角太平道宣揚的“蒼天已死”口號如出一轍。這塊墓磚有明確的紀年——漢靈帝建寧三年(170年),比張角起事早了十幾年。這說明,早在張角起事之前,下層百姓中間就普遍瀰漫著絕望和仇恨的情緒,這也是太平道迅速發展的群眾基礎和時代背景。一旦有星星之火,就會形成燎原之勢。

總之,張角領導的黃巾大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宗教形式發動的全國性農民暴動。它雖然沒能推翻東漢政權,但是使這個老邁腐朽的封建王朝遭受重創,奄奄一息。第一,東漢政府的統治秩序受到巨大沖擊,國家財政出現了巨大危機,宦官與士大夫群體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統治更加黑暗。第二,黃巾軍開啟了一個持續動盪的時代。在邊疆,漢族豪強與羌人、烏桓、鮮卑勢力聯合,邊陲再無寧日。在中原,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官軍疲於奔命。第三,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批大大小小的軍閥,他們逐漸由帝國秩序的維護者演變為東漢王朝的掘墓人。後來開創了三國鼎立局面的曹操、劉備及孫權的父親孫堅,都曾參與過鎮壓黃巾起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