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靈魂奇妙的瞬間——《最後的房客》創作談


封閉空間內人物的命運糾葛一直是懸疑小說鍾愛的情節套路,從《無人生還》起被無數次的重複,濫觴至今似乎很難再取得突破。筆者新近創作的長篇小說《最後的房客》(作家出版社,2019年9月版)再次向這個題材發起了挑戰。

雷電交加的暴雨夜,四男一女五位房客受困於一所民國時期建成的古舊府邸中。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五個人在無聊中輪流講故事打發時間。隨著深夜的來臨,一系列奇怪的事情相繼發生,五個人都愈發感覺到自己陷入莫名的危機中,而似乎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們漸漸發現,這一切又與從未露面的房東密切相關。然而事情的真相是什麼呢?天亮之前,必然會有答案。


描繪靈魂奇妙的瞬間——《最後的房客》創作談


《最後的房客》擺脫了多數同類型小說謀殺、破案等模式,將懸疑方向轉向內心,這與筆者之前的中篇小說《沙漠孤影》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雖然沒有兇殺、偵探、本格推理等懸疑元素,但故事仍能帶領讀者撥開重重迷霧,在千迴百轉中與作者一起探究人性的幽處、體味命運的無常。

《最後的房客》採用了《十日談》式的敘事模式,將筆者近些年創作的若干短篇小說以人物講故事的方式套嵌入一個大故事中,而敘事結構則是傳統的三幕式,並滿足古典戲劇的“三一律”要求(故事發生在一個封閉的府邸中,整個發生時間不超過12小時,並且情節連貫)。因為故事發生時間和地點都非常集中,所以採用的三幕式結構也很清晰。第一部分即眾人“講故事”環節,此為鋪墊。第二部分是離奇事件的集中爆發環節。第三部分是最後的解密環節。值得一提的是,小說雖然採用了《十日談》式講故事的模式,但與之不同的是,《最後的房客》中的各個小故事並非完全獨立的存在,它們與主情節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聯繫,這也提高了小說的趣味性和閱讀體驗。另外在情節的發展中,或明或暗的埋下了很多伏筆、暗示和呼應之處,讀者的一次閱讀不可能完全體會到這些設計。可以說,《最後的房客》是一部值得反覆閱讀和尋味的小說。

個人認為就通俗文學而言,優秀的小說應該包含四個方面。一是故事本身,即精彩、獨特、犀利的故事情節;二是講故事的方法,或者說小說的結構,怎樣將這個故事展現給讀者;三是小說的風格和文筆,小說能否帶給讀者順暢甚至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四是故事所能體現的價值,或者說是意義。

前兩點上文已做了說明,而小說的風格則是見仁見智,《最後的房客》通過電影化的場景描寫儘量給讀者代入感,小說的行文偏向灰暗和陰鬱,但又非絕望和恐怖。結局冷中帶暖,無奈中帶著些許的溫情。

就第四點來說,我近年來創作的這些短篇,大多看似是靈光乍現之作,似乎只是些奇妙的小故事,但這其中卻蘊含著我對社會、科技、人性、哲學等等的思考和感悟,而主線故事,不僅統領全篇,也通過人物之口對小故事進行了解讀和評價。正如米蘭·昆德拉說的那樣“小說家既非歷史學家,又非預言家,他是存在的探究者。”各個故事指向的是敘述者和被述著的靈魂,筆者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留住那奇妙的瞬間。

(購買小說請在京東、噹噹搜索《最後的房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