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共享員工是否的可行性方案

最近因為封城、嚴格管制等等措施,一些企業在復工的時候,遇到了人員不足的問題。我注意到,有一些企業採取了“共享員工”這種創意性的解決方案。比如,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鮮生,和雲海餚、西貝等餐飲大牌達成合作,臨時借了一部分員工來盒馬的門店工作。

京東7FRESH、蘇寧、聯想等公司也先後宣佈了類似的共享員工計劃。

很多人都覺得“共享員工”是個雙贏的解決方案。不過我注意到,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企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比如說,盒馬缺口最大的崗位是騎手,但騎手需要非常熟悉配送的小區,餐飲業的借調員工顯然不具備騎手的經驗,無法在短期內填補這個缺口。而且借調員工是暫時性的,是否要花精力培訓、培訓到什麼程度,往往也是企業困擾的點。

企業共享員工是否的可行性方案

其實在商業史上,“共享員工”並不是新鮮事。在2002年,瑞士的家族企業“維氏”就曾經出租過員工。靠這個方法,維氏不僅成功挺過了一次危機,而且還在幾年後拓寬了企業的賽道,重新崛起。維氏的做法,也有一些今天的企業可以借鑑之處。

我一直說的“維氏”你可能沒概念,但是他們家的標誌性產品,你一定聽說過,可能還用過,就是瑞士軍刀。就是那種多功能的摺疊小刀,一個刀身裡有刀、有剪子、有開瓶器等等。這種刀,正是維氏公司的創始人在100多年前發明的。

很多人都愛拿瑞士軍刀來送禮,因為它功能多、便攜而且質量好。據說美國的約翰遜總統就曾經送出過4000把他自己簽名的瑞士軍刀。曾經一度,瑞士軍刀的銷售額撐起了整個維氏企業的半壁江山。

可是在2001年,維氏卻經歷了一次大危機。

什麼危機呢?2001年,美國發生了“9·11”事件,當時劫機的恐怖分子,被證實曾經購買過摺疊刀具,而萬能刀或摺疊刀,根據當時的規定,這種刀具是可以帶上飛機的,即使安檢人員發現了這種刀,也應該交還乘客。

“9·11”以後,政策就不一樣了。美國通過了航空與運輸安全法,不僅禁止乘客隨身攜帶刀具上飛機,也禁止免稅店銷售刀具。

企業共享員工是否的可行性方案

長期以來,在消費者心目中,維氏瑞士軍刀是寄託了人文情懷的紀念品和禮物,甚至是救人工具、太空時代的應急裝備,而現在,它突然跟兇器沾上了邊。所以“9·11”事件之後,維氏的銷售額一夜之間下滑30%,維氏經歷了成立以來的最大危機。

在這場危機裡,維氏沒有因為經濟原因解僱一個人,儘管那是非常困難的一個時期。那麼維氏是怎麼做的呢?當時維氏高層採取的其中一個措施就是主動拜訪其他企業,問對方有沒有大訂單需要臨時支持,請求他們從維氏臨時租借工人。這場員工出借,一直持續了2年多的時間。

你可能會好奇,為啥不直接裁員,非要出借員工呢?

從商業角度來說,不難理解,這是為了日後能絕地反擊。還記得我昨天在人間值得裡,講眉州東坡的案例吧?2003年後的非典過後,很多餐飲企業把員工遣散了,導致非典過後,這些企業沒能力接住消費反彈。眉州東坡卻抓住了機會一躍而起。所以對於維氏來說,出借而不是裁掉員工,顧慮的是企業發展的長期性。

不過維氏這麼決定,也不光是考慮到商業。李育輝老師告訴我,作為一個百年家族企業,維氏一直都有兩個經營上的原則,就是保留足夠的儲備金和不裁員。即便是一戰、二戰以及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維氏也沒有裁員過。

所以在經歷2001年這次危機的時候,維氏想了很多靈活用工的方法。比如,凍結了招聘,取消了加班,將輪班時間減少了15分鐘,鼓勵員工多休假、提前休假。

在此基礎之上,軍刀業務下滑,有的生產線員工,就被分散到了軍刀以外的其他部門去搞生產。

再比如,有一些有潛力成為管理者的員工,還被送到學校去深造。公司負擔他們的學費,讓他們去唸MBA。

當然,還有一個措施,就是借調員工了。根據估計,當時被借調到其他企業的員工,大約有60-90名。這並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李育輝老師說,即便是小規模的借調,維氏其實也做得相當深思熟慮。

你想,借調員工,聽起來容易,但真的實踐起來可有不少坑啊。就像我們在開頭提到的,對於接收方來說,不同的公司,需要的技能不一樣,員工能不能快速適應?

再有,對於把員工送出去的企業來說,萬一危機過去了,員工卻不願意回來了,怎麼辦?

還有,對於員工來說,工資、福利這樣的利益問題,應該靠什麼機制來保障?


企業共享員工是否的可行性方案

在這幾點上,維氏當年都做得不錯,值得我們參考一下。

第一, 維氏租借出去的是高素質的工人,這恰恰是同類企業急需的。

其次,在戰略上,維氏對於把員工借給誰,是有特定考量的。維氏選的公司,是周邊一些做刀叉餐具或者鐵藝的中小企業。一來,工種和維氏員工接近,這些小企業不需要花太多的培訓成本。二來,這些企業和維氏雖然屬於同一賽道,但由於它們規模小,並不至於給維氏造成威脅。

第三,維氏規定了出借員工的時間,是3到6個月。期滿之後,根據員工勞動合同期限維氏允許到期的員工自主選擇,是回來還是留在租用的企業。這其實有點像,維氏給員工介紹了一個實習。這麼做,不僅給員工很大的自由度,而且也給租借的企業吃了一顆定心丸,讓他們願意投入更多的資源來培訓這部分員工——因為培訓好了,你可以把員工留下。

但是有意思的是,這件事後來並沒有發生。後來租借出去的員工都高興地迴歸了維氏。對這些員工來說,在其他地方工作是非常不錯的經歷,他們不僅沒有失業,還帶著在其他企業學習的新技能回到了維氏,比如製造餐具、鐵藝等等,某種程度上也給企業帶來了新增長。以至於,後來借過維氏員工的一些中小企業抱怨,維氏員工學會了自己的技術,讓他們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其實所有員工都是用腳投票的。維氏的員工願意回來,不僅是因為維氏的強大,更是因為這個家族企業平時就做到了關心每一位員工,跟員工之間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基礎。她還打了個比方,如果是海底撈的員工被借到其他公司上班,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危機過後,其他企業的員工,有不少跟著一起回了海底撈。

所以說白了,想要實施“共享員工”,企業也需要先考慮一下,自己的企業有沒有給員工提供這樣的歸屬感和信任感。歸屬感強,員工信賴自己的企業,才會“有借有還”。

基於維氏的案例,都是企業在現在這個特殊時期可以參考的。

我給你念幾條:

1.企業要從自己的儲備和戰略發展角度考量,判斷此次員工共享,究竟是一次共享還是一場吞併。

2.確定共享的具體模式和租借的市場,針對可能的人員流失做好預案。

3.把員工共享出去之前,先行一步,對員工進行新業務和公租環境的介紹,提升他們的適應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