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大片农田耕地丢荒,它的反面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用户13857590251


农村土地出现土地搁荒,首先说明中国农村,发展速度加快,农民意识转变,由依农靠地的思想,已经逐步走进,务工从商的意识轨道。种地不再是他们最重要的选择,因为种地给他们带来的利益,是微乎其微,甚至是零。更重要的是农民知道,不会因为无粮而熬煎,他们不会再受,吃了上顿没有下顿那种生活的折磨。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科技教育滞后,摆在农民面前唯一的出路就是种地。打工没出路,做点小生会有人说你不务正业,割资本主义尾巴,闹的农民每天在温饱线上挣扎,日子过的紧巴巴。改革开放后,科技教育,工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也可以甩开膀子干了,有的农民走出农村,来到城市开始了打工生涯,使他们开阔了眼界,长了见识,他们不愿再固守农业这个阵地,因为尝到务工从商甜头,他们清楚的意识到靠种地,难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物质需要,生儿育女,老人赡养,子女教育,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生活的压力,也迫使他们要谋取更大的利益。我也是农民,在这方面我深有感受。我们一家四口,母亲,妻子我和儿子,有责任田3.6亩,一年种两料,小麦玉米每亩年总产拿1500公斤计算,每公斤平均卖2元,每亩卖3000元,3.6亩总共卖10800元,,还没有除掉各方面成本。再算算开销,一家4口一年的通讯费用,四部手机年共支出费用2400元。儿子上大学,每年学费和生活费一年,最少也得两万多,老人的医疗费,等等,一年下来最少没有5万元,根本就满足不了现状。这些钱对一个农民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你说靠种地够吗?谁不想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过上幸福生活。谁不想拥有自己的一套房子,谁不想开上自己的小汽车去旅游,谁不想让子女受最好的教育,谁不想让自己的父母,幸福的安度晚年,可这些那样不依赖钱去经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的生活结构发也发生了变化,农民的愿望不再是吃饱肚子那么简单。他们的思想变了,追求变了,渴望金钱的欲望,愈来愈大,他们不满现状,也不甘落后。不是农民不爱土地,而是土地无法满足中农民的愿望。所以一支由农民组成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的涌进城市的各个角落,“农民工”这个以不曾听说的词语,响遍大江南北。部分县,市政府还把农民进城务工,当做工作重点来抓,以此提高当地农民收入,长期以来,土地搁荒现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

市场经济,改变了贫穷的农村,改变了农民的观念,加快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富了,土地荒了。党和政府针对实情,采取了一定措施,免税,发放种地补贴,兴修水利,以此来唤醒农民的种地意识,提高他们种地积极性,但收效甚微。搁荒土地现象会越来越升级,由浅到深,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是农村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各级党和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希望各级党和政府,沉着冷静采取措施,积极面对适应新形势,号准脉,下猛药,加大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改变搁荒土地这一严峻问题,适应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要。


鄠邑赵权力


我是老农民。现在的确有许多农田抛荒。原因是农民有更好的谋生手段!比如青壮年,随便到城市打工,或当保安,送外卖都比农业收入多。婦女进城当得姆,每月都在四,五千以上。所以农村少量土地抛荒,真的无须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担心。等城里无工做了,农民自然会回乡认回自家土地耕种!


我是风弄铁


在农村,特别是在边远农村,很多地方确实存在大片农田耕地丢荒的现象,它的反面是农民思维在进步,农业生产以外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正在加速发展,说明了我国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大国逐步走向农业、工业生产制造业、商业服务业等综合发展的大国。同时,农村土地大片丢荒的问题也令很多国人担忧。


为什么农村土地会大片丢荒?

很简单,粮食不值钱,种地不如打工,更不如随便做点小生意。有人说7毛钱一斤的玉米,买瓶矿泉水需要卖三斤玉米,买包香烟需要卖几十斤包谷。就连人类的主粮,大米和小麦也是非常不值钱的,年轻人出门打两个月的工就要当农民种一年的地,很多农民划算下来,当然不愿种地了,一个地方有的人出门打工挣钱买买房买车,原本舍不得离开土地的农民看见别人打工赚钱了也放弃种地跟着打工赚钱,心动了,于是都出门打工做生意,家里面的土地出租或者送人做,由于农村各家各户的土地分散,交通水源条件不足,成片流转没人要,租不出去送不出去就任其丢荒。于是有些地方就出现了农村土地大片丢荒的现象。


农村土地大片丢荒说明了我国农业以外的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我国原本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业为主,但由于人多地少,种地没有出路,我国必须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其他产业发展。首先,城市化的发展转移了大量农村人口。大量农民工能够在城市立足,愿意在城市生活,说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成功的,农民不种地,只要不懒,在城市随便找样事情做都比打工强。其次、工业制造业加速发展。农村人开始进城打工,开始是去广东深圳,浙江上海,这些率先在全国开发的城市的用工需求,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种地的思维模式,于是外出打工成了主流,没人愿意种地,特别是年轻人根本不愿种地。这反应了我国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好的成功,城市化的发展也有效转移了大批农村人口。


农村土地大片丢荒令很多人担忧。

发展任何产业都有两面性,解决了农村剩余人口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农村土地大面积丢荒的新问题又出来了。就像农民养猪的一样,由于环保,很多农村地方禁止小散户养猪,加上养猪赚不了钱,像去年温州猪疫的这种突发情况,让国内猪价疯狂上涨,让国人吃不起猪肉。这也让很多人担心大量农民不种粮食将来国人口粮安全问题的担心,甚至有人还担心大量农民不种粮食比新冠病毒传染的灾难更可怕,必须提前预防。

个人观点。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农村大量土地丢荒的问题国家是心知肚明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发展国家经济的头等大事给农村土地带来的一些土地丢荒的新问题,孰轻孰重其实国家是知道的,国家经济发展是头等大事,粮食安全也是头等大事,国家不是不重视粮食问题,一直都很重视粮食问题,国家政策明确规定,确保18万亿多亩的绝对基本农田并立法保护,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大家看看有没有成片丢荒的土地?当然没有。我国出现大片丢荒的土地,大多数是边远农村地区比较明显,这些地方土地丢荒问题,国家正在抓紧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设施问题,解决土地的集中规模流转问题,解决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但是,解决农村土地丢荒问题并不是涨粮价,是如何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我国粮食产量即使不进口,不出口,我们国家的粮食总产量也能确保国人基本口粮安全问题的,18万亿亩的基本农田足以保障国家基本口粮安全。国家引导农民转行转业,改变种植模式其实也是让粮食不能泛滥,解决粮食上涨的问题,只有种粮食的人少了,种粮食的质量提高了,成本降低了,粮食出口大于进口,国内粮食供需达到平衡,粮价才能够自然提高。全球经济贸易化的今天,国家是不能直接规定粮食价格的,现在国家本身不缺粮食,再鼓励农民种粮食不等于是粮食泛滥吗?国家不可能收购农民的粮食来堆起来烂掉。目前农村土丢荒存在的问题是产业调整的问题,规范土地流转的问题,确保粮食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解决粮食出口与进口的竟争问题,这些问题国家一直都在做,如果国内种粮食的人刚好,又能保证国内生产的粮食从质量和价格上具备进出口竟争优势,粮食价格涨起来是必然的。如果国人大量去种粮食,种出来的粮食从质量上和价格上都不如进口粮食,你说你种来够吃就行,多了卖给谁呢?有人说让国家控制不进囗粮食,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进出口的大门就得敞开,公平竟争,关闭粮食进口,等于国家又走闭关自守的老路,所以不进口粮食是不可能的,要控制粮食不进口,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国内粮食质量,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只有国内生产的粮食又好吃价格又低,中国的粮食才能出口大于进囗,说到这里很多人该明白了吧。

感谢大家阅读!关注阿洪头条号,了解更多政策知识及生活趣事。

阿洪168


我们村是乡镇所在地,也有荒芜了的土地,以我看对粮食丰收没影响。我们这里是丘陵小盆地,小山头的地不长,又小交通不方便,土质不好。荒芜的都是这种地。

即使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不种的地,只要是连片的肥地,在家里出不去的人抢着种,机械化全部解决,

荒芜了的小地,政府必须整改一下:修一条路,把面积推大点,改善一下土壤,没有农民不种地的道理,五十岁以后,退休了的职工只要老家在农村还有房子,也自愿成就一片金秋的金黄!





郭前年


它说明了现在的政策是重视工业和商业,轻视农业。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排行榜是士农工商,第一位是士,即文士,武士,医士,学士等等读书人。第二位是农,即农业,农村,农民,因为农民平时能种地,战时能打仗。第三位是工,即手工业者,可以生产加工各式各样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如木匠,石匠,铁匠,皮匠,泥瓦匠等等,第四位才是商,即商业,商人。

现代社会由于受工业文明影响,出现了重工业,重视商业的重商主义影响,凡事要计算成本,投入产出,农民也学会了成本计算,核算结果是干农业是亏本的卖买,于是大家选择外出打工,放弃农业,农村。


飞飞猫说话


我家乡耕地,全属丘陵山地,根本不适合大型机械作业。如果非要一刀切,搞合作社农业,那就只有拋荒,别无他路,因为人工雇不起。黑肥。



银河系来者


网上都在说农村土地大面积抛荒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分户经营很不实应中国实际,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户和种植水平低下的户,加之体制的不适应,劳动力的投入效益和务工成反比,所以中国的土地大面积的抛荒现象。


用户3369100689515


大片土地荒着的主因是,粮食价格太低,农民种地亏本严重,一句话价值太低,全国人民都会算账,如果粮食价格向猪肉那样,还没有人种地吗?不用咱们说三道四了。


张治广


没有利,谁会早起?中国农民是国民的最大群体,也是上贡的最大群体,种田只能维持生命,要想发展,必须放弃种田。


用户7309892730388


粮价太低,种一年田不人如打几个月的工,如果再不提高粮价,恐怕情景还要糟。只有适当提高粮价,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其它的都是徒劳的无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