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春天」脫貧攻堅進行時隴南系列報道之十四蒲陳村變樣了

「那山,那水,那春天」脫貧攻堅進行時隴南系列報道之十四蒲陳村變樣了

初春時節的蒲陳村 韋德佔 攝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

一大早,家住隴南市禮縣雷壩鎮蒲陳村的村民楊春映快速吃完早飯後,走出家門一路往北步行5分鐘,就來到了幹活的地方——蒲陳村正在建設的扶貧車間。

“在這都幹了10天了,離家近,活也不累,一天能掙130元。”在扶貧車間建設現場,楊春映運水、運料、攪拌混凝土,然後裝車運送……別看楊春映是女同志,但她手腳麻利,是個幹活的好手。

「那山,那水,那春天」脱贫攻坚进行时陇南系列报道之十四蒲陈村变样了

蒲陳村正在建設的扶貧車間

楊春映家栽了兩畝花椒,種了3畝菜籽。可每年到了花椒採摘、菜籽收穫的時候,楊春映就開始犯難。

“花椒晾曬是個問題,往年都是天不亮起床,吭哧吭哧將幾十斤花椒搬到院子裡晾曬,天氣好還行,要遇上個天陰下雨,全家人動手往進搬都來不及,就算天氣好,一兩天也曬不幹,來來回回、反反覆覆,很麻煩。菜籽收穫以後,要拉到十幾裡遠的油坊裡榨成油,然後再運回來逢集運到集市上去賣。”

現在還這樣嗎?

楊春映看著眼前主體結構已經建造完成的扶貧車間,臉上的愁雲瞬間消散。“現在可不一樣了,這扶貧車間要是建成啊,我們家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

伴隨著攪拌機轟鳴聲的戛然而止,西北師範大學駐雷壩鎮蒲陳村幫扶工作隊隊員牛定煒推著裝有混凝土的手推車走了過來。

“20天后,雷壩鎮農產品深加工扶貧車間即可投入使用。”牛定煒一邊用袖子抹著額頭上的汗,一邊說道。

「那山,那水,那春天」脱贫攻坚进行时陇南系列报道之十四蒲陈村变样了

初春時節的蒲陳村

扶貧車間佔地700平方米,包含花椒、菜籽油、土蜂蜜3個生產車間。建成後,將形成一條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業鏈,在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的同時,還能讓雷壩鎮的農產品變成商品,提升農產品的價值鏈。

走進蒲陳村村委會,土蜂蜜、花椒等農產品製作而成的伴手禮格外顯眼,這些“換裝”之後的農產品,與以前的普通包裝尼龍袋甚至“蛇皮袋”相比,新潮時尚、文藝範十足,讓人眼前一亮。

“這是西北師範大學幫扶工作隊幫我們包裝設計的,擺脫了‘土氣’與‘俗氣’,改變了消費者對傳統土特產的認知。”雷壩鎮黨委書記楊宇琛說。

村有致富產業,戶有脫貧門路。“6年以前,蒲陳村可不是這樣的。以前這裡的路面全是大坑,又陡又窄,雨天路滑沒法出門,常有人和牲畜滑到陷坑底下。”楊春映說。

「那山,那水,那春天」脱贫攻坚进行时陇南系列报道之十四蒲陈村变样了

新建的蒲陳村村委會大院

地處秦巴山區的蒲陳村,6年以前屬於典型的貧困村,185戶村民靠天吃飯。除種地、務工收入外,幾乎沒有其他經濟來源。

2014年,西北師範大學開始聯繫幫扶禮縣雷壩鎮蒲陳村。如今走進蒲陳村,入眼是寬暢整潔的水泥路面、規劃整齊的磚瓦新房、灰白相間的牆體、嶄新的垃圾箱、道路兩側新式的路燈……

王河壩灌溉工程、陳坪灌溉工程,解決了王河壩500畝耕地以及陳坪300畝花椒的灌溉難題;“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的股份制合作社,帶領貧困戶以土地、山林、草地、勞動力等資源入股搞蔬菜大棚;“蒲禮”牌系列優特產品,讓村裡的“山貨”華麗轉身為“高大上”的伴手禮……

蒲陳的老漢指著寬敞的水泥路說:“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扶貧幹部們幹了正事,老百姓也使出了真勁兒,如今的蒲陳村啊,變樣了!”

「那山,那水,那春天」脱贫攻坚进行时陇南系列报道之十四蒲陈村变样了

如今的蒲陳村,村美民富

「那山,那水,那春天」脱贫攻坚进行时陇南系列报道之十四蒲陈村变样了

“蒲禮”牌系列優特產品

「那山,那水,那春天」脱贫攻坚进行时陇南系列报道之十四蒲陈村变样了

“山貨”變身伴手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