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致富的“火種”點亮群眾脫貧路——濮陽市檢察院駐村工作隊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採摘、出棚、驗收、過磅、結賬……忙碌了一個下午,等裝滿蘑菇的車走後,範縣顏村鋪鄉前馮堌村的程褔明兩口子才肯坐下來喝口水。“我這8個蘑菇棚的蘑菇天天有人上門來收,這得感謝晁書記,要不這都得爛到地裡。”程褔明說。他說的晁書記是濮陽市檢察院駐該村第一書記晁嶽軍。

疫情緊張那一段道路不通,人出不去,車進不來,可把程褔明一家急壞了。“別急,賣蘑菇的事我們正在想辦法。”那幾天,晁嶽軍忙得像個陀螺。他一邊安慰程福明一家的情緒,一邊與鄉里、村裡溝通協商,終於打通了一條“綠色通道”,讓新鮮的蘑菇“走了出去”。

“為啥要這麼幫助程福明?是不是他給了你好處?”村裡有人嘀咕。原來,在晁嶽軍眼裡,程褔明家的蘑菇大棚,就好比前馮堌村脫貧致富的“火種”,也是全村人脫貧致富的“火車頭”。晁嶽軍說,這幾年程褔明家的大棚種植收益一直不錯,一年比一年好,這種讓老百姓看得見的收入和實惠,讓好幾戶人家明確向村裡提出了大棚種植的想法。如果這8個大棚的蘑菇受到疫情影響賣不出去,不僅程褔明受到損失,其他群眾致富的積極性也會被挫傷。所以鞏固好這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尤其重要。駐村工作3年來,他先後為程褔明爭取無息貸款5萬元,組織技術培訓交流6次,聯繫農超對接商家3家,解決土地租賃中的問題3個,解了他的全部後顧之憂。去年11月份以來,程褔明家的蘑菇每天平均交易量近1000公斤,毛收入約40萬元。

“這兩年村裡變化真是非常大,道路硬化了,路燈亮了,特色項目多了,村民們的腰包鼓了,輟學的學生少了,昔日的臭水坑也變成了今天的小荷塘……”前馮堌村的村民們說。

“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給我們駐村幹部指明瞭工作方向,我們駐村工作隊要把心沉下來,把扶貧中的每件事都辦實、都辦好。”晁嶽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