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漢民:中國一定能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更大奇蹟

2020年,中國要向絕對貧困告別,全體人民要共同邁進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雖然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對脫貧攻堅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歷史告訴我們,疫情衝擊是暫時的、短期的、階段性的,總體上是可控的。災害性事件不會改變我國經濟中長期走勢,在疫情穩住之後,中國經濟能夠恢復性增長,脫貧攻堅任務也一定能夠完成。”在接受人民政協報記者採訪時,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一再表示,我們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要堅定信心。

戰疫進行時——

我們正步入迎春花開時節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人民所表現出來的團結奮進精神令周漢民感到震撼。“一次次緊急馳援行動,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充分體現了中華兒女守望相助的同胞親情,體現了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體現了心懷天下的拳拳赤子之心。”與記者談及當下感受,周漢民難掩內心感動。

周漢民告訴記者,以他所在的民建上海市委為例,第一時間連續發出倡議和號召,全體民建人踴躍捐款捐物,認真建言獻策,深入一線服務。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上海民建會員幫扶武漢金額超過4583.97萬元,還有不少會員活躍在防控救治、物資保障、志願服務等各條戰線上。

“有一分熱,就發一分光。”周漢民說,民建上海市委僅僅是舉國上下貢獻抗疫力量眾多群體中的一個,在重大疫情面前,全國上下已經凝聚起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我們欣喜地看到,經過全國上下的艱苦努力,我國疫情防控已出現積極向好的態勢。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到湖北武漢考察,更是激盪起億萬人民的必勝信念。中華民族歷史上從來沒有被艱難險阻壓垮過,送走凜凜冬日艱難,我們正步入迎春花開時節。”周漢民堅定地說。

抗疫同時謀發展

——經濟發展鑄就堅強後盾

“面對疫情衝擊,促進經濟穩定運行,不僅能夠為儘快打贏疫情防控的總體戰、阻擊戰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也關係到確保脫貧攻堅的如期完成。”周漢民一再強調,在奮力防控疫情同時,要儘快恢復經濟社會發展,經濟發展鑄就堅強後盾。

“當前,我們要全面分析研判疫情之後中國經濟恢復和高質量發展之路,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入手,連綿不絕、絲絲入扣地開展研究,變壓力為動力,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把我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就業容量大,特別是對貧困人口就業、增收至關重要。因此,當務之急要儘可能地復工復產復市,刻不容緩。”周漢民表示。

為了瞭解復工後中小企業的現實情況,民建上海市委已經針對中小企業展開了一系列調研。從調研結果來看,由於疫情影響,企業經營普遍面臨諸多困難,資金壓力、停工停業、取消訂單等因素導致企業上半年用工普遍減少,大部分企業降低了對上半年收入和利潤的預期。但大部分企業也表示,近段時間從中央到地方陸續出臺了為企業減負的措施,極大地鼓舞了企業家的信心,為企業恢復生產注入了“強心劑”。“可以看到,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企業復工復產已有了一定規模,這不僅為防控疫情提供了物質保障,也為經濟的恢復帶來了動力。”不過周漢民也提出,隨著復工復產的深入,目前還存在著政策效果仍需進一步顯現,信息公開問題仍需進一步解決,企業獲得感仍需進一步提升等問題。

為此,周漢民建議,從近期來看,應進一步完善配套細則,加快政策落地,特別是針對人力成本、物業成本等影響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因素,應探索更加靈活的支持方式,補充與完善相關扶持政策併兼顧政策的長期性和有效性;從長期來看,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建立評估考核機制,營造公平正義的市場環境,最大程度激發企業主體的活力。

咬定青山不放鬆

——脫貧攻堅曙光在前

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按時實現全面脫貧帶來重大考驗。周漢民表示,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必勝的信念。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在脫貧攻堅領域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政治優勢,在這一堅強制度保障下,在經濟發展的堅強後盾下,我們有能力、有信心奪取最後的全面勝利。

全面脫貧並非易事,越到最後越是要啃“硬骨頭”。周漢民表示,分類施策還需體現在解決實際困難上。“第一要素是扶志。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要激發他們萌生出擺脫貧困、勞動致富的內在動力。如產業扶貧是在開拓就業門路和機會,要精準識別貧困對象,深入分析致貧原因,對本身具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政府應給予必要的資金、技術、就業等支持;第二要素是教育。要將貧困地區職業教育培養目標與產業發展現實需求相結合,通盤考慮貧困地區群眾教育需求,健全完善教育體系。在發展職業教育同時,也要增強職業教育的融通性,通過政策打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的銜接通道,拓寬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畢業生繼續求學培訓的道路,為充分就業夯實基礎。”周漢民說。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展望下一階段,周漢民提出,首先可以建立動態更新機制,充分運用信息化、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健全扶貧基礎信息。在實現脫貧後可以設定一段時間的緩衝期,在緩衝期內相關幫扶政策不變、力度不減,堅持脫貧以後再送一程。同時根據已脫貧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適時調整幫扶政策的形式和內容;加強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動態監測,引入第三方參與評估,發揮包括民主黨派在內社會方方面面的積極作用,加強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民主監督力度。如在備受關注的扶貧資金使用方面,可引入專業的社會中介機構,密切跟蹤已建成並投入運行的扶貧項目,重點關注其是否產生持續穩定的經濟效益,是否真正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有效脫貧發揮預期作用,持續監測返貧率指標。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緊繃脫貧攻堅這根弦,始終保持不停頓、不大意、不放鬆,中國就一定能啃下這塊最難啃的‘硬骨頭’,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周漢民最後說。

記者:孫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