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版的長三角一體化什麼樣?看看周漢民的回答

2.0版的长三角一体化什么样?看看周汉民的回答

CFIC導讀:

2.0版的长三角一体化什么样?看看周汉民的回答

周漢民

周漢民,法學碩士,教授。現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院長,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中華職業教育社主任。近日,周漢民在澎湃問吧就長三角一體化答網友問。

長三角一體化的內涵豐富,如何使得長三角成為國家最具活力的區域,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價值。期待您與我一起討論。

2.0版的长三角一体化什么样?看看周汉民的回答

周漢民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在長三角一體化的基礎上建設國際一流世界級城市群,今年以來長三角一體化已進入快車道。其中幾個焦點不能忽視:

一是一體化強調的是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從傳統的勞動力、土地和資本要素,到現代的科技創新、政府體制改革要素,到底怎樣流動需要破題。

二是國際一流城市群建設,離不開城鎮化。長三角的城鎮化始終走在我國最前沿,但二元結構仍然存在,需要有新的認識。

三是長三角的產業結構調整,如何依照各自特質產生差異化佈局,協同發展的動力問題仍然存在。

四是長三角一體化既有自上而下的要求,也有自下而上的努力。在營商環境的改善、調動各層面推動一體化積極性方面要繼續努力。

2.0版的长三角一体化什么样?看看周汉民的回答

以下為精彩提問與回答:

2.0版的长三角一体化什么样?看看周汉民的回答

網友靈海:周教授,您好!若要在長三角實現市場一體化民生一體化,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行政區劃問題以及由行政區劃而來的地方立法的協調。請問:如何在區域內協調?

周漢民:長三角一體化歸根結底是頂層設計的一體化。其實長三角立法協調已經有了成功經驗,2014年三省一市就大氣汙染防治有過協調機制。可喜的是,現在立法機構的互動在加強。我認為將來我們的立法協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在宏觀發展規劃方面的協調;第二個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協調;第三是在產業結構佈局方面的協調;第四是在環境整治方面的協調。當然地方立法我們用的是“協調”,而不是“統一”,因為大家各自擁有獨立的行政建制。由於大家都已經有了共識,對某一領域的立法今後很有可能採取互補的方式來推進。當然,也有可能會立一些鬆散型的法,如同寫一篇散文一樣需要形散而神聚,儘管各自立法但具有很好的相關協調性。

網友博學物:能不能將一體化理解為若干年內長三角各地居民享受公共福利、如醫療、教育等權利的同城化?我是老漂一族,為家鄉城市獻出青春,子女又在另一城市打拼,我的醫保報銷卻偏偏要兩頭跑,能否在我有生之年內解決"只跑一次"的待遇?

周漢民:我們的三年計劃涵蓋了許許多多內容,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要滿足人民的期望。之前的回答中也提到了許多領域,比如異地就醫的直接結算,民生檔案的異地查詢,互聯網+醫聯體的建立,城市軌交掃碼便捷運行等等。作為網友您有這樣的期盼,既合理又真切。我相信三年計劃的落實,不要說有生之年,您會瞬間感受到曾經碰到的天大難事會變成通途。我們共同高度期望。

網友comer:請您從與珠三角粵港澳一體化的對比中,透視出2.0版長三角一體化的大致輪廓。

周漢民: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三者都承載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職責,如同一架高速運行的飛機上多個發動機。

京津冀,準確的說叫京津冀協同發展。它的協同發展最明顯的標誌是雄安新區的橫空出世,預示著未來的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要在雄安做更多的試驗,以期形成更好的氛圍與環境。兩省一市1.1億人民在21.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要完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職責。

粵港澳大灣區是合作也不用“一體化”,所以長三角是唯一用“一體化”的。因為我們要充分尊重一國兩制這樣的政治制度和安排,更強調粵港澳之間的合作。

長三角一體化,要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方面更大程度服膺國家戰略,服膺地區發展,形成更加緊密地聯繫、聯動和聯合。因此,三者重心不同,相互接近,相互學習,這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當下極為重要的任務。總而言之,我們一定要明白長三角一體化的定位與使命。定位在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更好地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網友forever:上海在歷史文化繼承保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周漢民:

上海是一座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上海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既有實體的,又有非物質的,更有立法的。從實體而言,上海市政府在11年前就出臺相關意見,要讓上海的64條馬路永不拓寬。這永不拓寬的64條馬路,是上海文化獨一無二的印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既有具體措施,又有相應立法。比如將上海話、滬劇作為文化傳承和保護的主要對象。用方言上海話寫的小說《繁花》獲得了國家文學最高獎,滬劇的經久不衰,這些都是海派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上海在歷史文化繼承保留最主要的工作,我以為體現在立法方面。上海對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方面的立法保護始終走在全國各省市前列。總之,上海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既有鮮活的,又有固化的,既有立法的,也有全民行動。

網友Miss杜:《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包括“長三角地區共建新零售網絡”的內容。據說阿里將與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長三角城市簽署協議,將傳統零售業轉型、共同推動新零售創新業態落地、區域物流網絡等加快合作快速落地,協助長三角進一步建設成世界領先的新零售一體化網絡。請問周教授,您如何看待新零售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的作用?您覺得這種新業態能助力長三角地區達成哪些一體化效果?謝謝周教授。

周漢民:新零售無非是對傳統零售的改革改良,一次又一次地改變銷售的方法,這並不是一個全新概念。過去我們講要有實體店,現在我們講要有網店,線上線下都在改進他們的送達方式,所以才會有發展迅猛的快遞業。現在又發展無人銷售店,據新聞報道,只需要5平方米就可以開一家無人銷售店。全程機械化的銷售,顧客可以通過手機預訂,按約定時間到店領取熱氣騰騰的麵包或者其他保溫餐飲等。

阿里巴巴總部設在長三角,它與三省一市簽訂的協議不僅僅是傳統零售業的轉型,首先會在區域物流網絡的形成以及零售供應鏈創新上做文章。其次還會全面改革支付方式,真正實現所謂的豐富、便捷、高效的人性化消費環境。長三角在新零售業上是領先的,北京、上海、杭州分別位列全國城市新零售排行的一、二、三位。長三角中有兩座城市位列前三甲,所以新零售在我們這個地方大有前途。與其說新零售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倒不如說網絡化建設讓人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網友阿拉小振哥:長三角一體化下民航機場群會怎樣進行一體化發展?

周漢民:最近中國民航總局與三省一市共同簽署了合作協議,2030年要在長三角建立世界級機場群。要有良性的競爭,錯位發展,做到合理分工定位,差異化經營,尤其是努力做到空域的優化,還要加強軍民融合等。

網友凡阿達轉世玩童:請問周教授,長三角三年行動計劃文本公佈了沒有了?

周漢民:這份計劃目前還沒有全文公佈。

周漢民:6月1日,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上海召開,會議審議並原則同意《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這份計劃儘管還沒有全文公佈,但是從已經披露的相關指導思想中,我們可以非常欣慰地看到,這份計劃抓住了問題的根本。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根本就是要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營造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所需要的基本環境。

據我所知,在這次三年計劃中一共涉及了12個合作專題,概括起來就是交通要互聯互通,環境要聯防聯控,公共服務要普惠便利,市場開放要有序推進。比如在基礎設施方面,5G會先試先用,實現共用一張通訊網的藍圖;要逐步建立信用體系,這是社會交往的基礎;要打通省際的斷頭路。現在省際有三十幾條斷頭路,此次規劃中強調要打通其中的十幾條;規劃中提到要建設G60科創走廊,並設立相關的科技創新園區;實現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異地查詢民生檔案;互聯網+醫聯體得到充分發展;城市軌道交通的掃碼更加便捷運行;旅遊、體育、養老等方面都有一系列的規劃並會落到實處。

網友ZHANG Shucheng:周主席,您好。近年來,長三角人才爭奪日益激烈,蘇州、杭州通過資金、項目、社會公共服務等政策吸引高層次人才,有與上海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請問周主席對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的體制機制有什麼解決之道?謝謝。

周漢民:人才從來都是國家和地區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和不竭動力之所在。3月25日,蘇、浙、皖、滬人社廳(局)共同簽署了《三省一市人才服務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相關部門簽訂了《人才服務項目合作協議》。為什麼要提這兩個協議?這是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的導向,要力爭做到服務的協同、合作的具體落實,最後是發展的積極推動。長三角人才機制的發展不在於日趨激烈的競爭,而應當是佈局的一體化,讓人才各歸其位,各盡其能,各得其所。

人才一體化與人口流動的相關政策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所在的民建上海市委最近做了專題研究,我們向中共上海市委提出了相關建議,我們認為長三角的人才一體化和人口流動,需要聯手製定出都市圈人才一體化和人口流動的計劃。起初並不能覆蓋整個長三角,而是要設定先導區,在試驗的過程中往前推進。

此外,在推進中過程中不得不提到戶籍制度、行政區劃以及公共服務等方面。如何加快戶籍制度的改革、打破藩籬,這需要認真考量。長三角人才一體化和人口流動,關鍵點在於儘可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共服務的需求,打破行政區劃的掣肘。總而言之,長三角人才的地方人口流動,一定要堅持經濟增長是導向,城市宜居為基礎,社會和諧是根本。

網友tony臧:如何展望上海在新一輪一體化機會中的定位和作用?什麼才是上海的核心競爭力?

周漢民:上海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就是它的歷史傳承、城市發展至今的特徵。首先,上海的歷史沉澱以及國家所賦予的使命。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上海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一定程度上表明瞭它的核心競爭力。1984年,上海作為14個沿海城市之一,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對外開放城市。1990年4月18日,國家第一個新區,浦東新區橫空出世。2013年,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為國家推進新一輪改革的試驗田。2014年,國家賦予上海要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新使命。改革開放建設到今天,上海已經完全確立了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國家中心的地位。上海擁有全球第6位的金融中心競爭力;上海口岸的進出口總量超過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量的1/4,產生1萬億美元的價值;上海的集裝箱吞吐量連續八年世界第一的地位不可搖撼;上海浦東浦東國際機場的貨運能力位列世界第三等等。上海在這四大方面作為全國中心,自不待言。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經濟、金融、航運和貿易四個國際中心,將國家中心上升到國際中心。

其次,上海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尤其是2010年世博會成功舉辦之後,上海的國際化程度得到極大提高。第三,人民的勤勞勇敢,永不止息的奮鬥以及海納百川,大氣謙和的上海精神。第四,上海擁有良好的法制環境和社會氛圍。第五,上海的海派文化因其包容特色為大家稱道。總之,上海這座城市,從政治到經濟,從文化到社會,最後落實在法律上,都形成了它獨特的,也可以說是極為難得的綜合競爭力。

網友陸平:請問長三角一體化是否會影響甚至取代各省及其所屬市縣原先的已經被批准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一體化會對長三角城市群裡人口流動產生什麼影響?

周漢民:規劃是非常重要的,並應當參照執行。但是當時的規劃是大家在各個地區自行制定,還沒有考慮到今天一體化這個重要前提。因而這些規劃有些要廢,有些要改,有些要留,有些要立。規劃的廢、改、留、立一定是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保障,否則如果大家還是各幹各的,保留過去一成不變的規劃方針,那麼何以來實現長三角一體化?

網友團幹部:周主席您好,在一體化的建設當中,城市群會出現產業化分嗎?還是以上海為主,周邊城市配套發展?

周漢民:長三角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地區的人口總數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6,經濟總量佔全國的1/4。現在所提出的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推進世界級城市群的建立。那麼既然是城市群的發展,那就一定會有中心城市,有共同發展的其他城市,才能稱之為群。2020年要基本建成世界級城市群的框架體系,這個框架體系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是樞紐型的。有中心城市,其他城市各展所長,形成一個樞紐型的結構;第二是功能型的。長三角城市群由26個城市組成,生活著2億多人口。因此功能要齊備,而且這些功能不能集中在一個城市上;第三是網絡化的。形成這樣的一個城市群發展,要以協同為核心,擁有立體的交通,不同產業的分工等。

長三角一體化,上海是龍頭。以上海為龍頭是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對我們上海的具體要求。上海作為龍頭城市、中心城市,我們一定要做到兩個“更好”。要更好地服務於我們長三角經濟帶的發展,引領長三角經濟帶的發展;要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發展大局。具體而論,如何把長三角一體化與上海自貿區發展、一帶一路的國家倡議更好地結合是當下一個重要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