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12小時面對“佛像”是什麼樣的體驗?

寧波造像藝術家 | 一天12小時面對“佛像”是什麼樣的體驗?


『 人物身份 』

造像藝術家:

朱天宇


捏、畫、雕……佛像的塑造在手尖的輾轉間,迸發著手藝人的靈感。


朱天宇,作為一個青年藝術家,戴個瓜皮帽,身著黑襯衣,盤坐在茶桌前煮茗,把玩著爐扇,娓娓道來他和佛塑像的故事,還有他鐘愛的“東方微笑”。


寧波造像藝術家 | 一天12小時面對“佛像”是什麼樣的體驗?


- 1 -


結緣


佛學講究緣法,塑佛像亦講究緣法,朱天宇與佛也有著那一絲說不明道不清的因緣會際。


自小,他便隨父母去寧波周邊寺廟。不知緣何前往,卻知那裡是個熱鬧的地方,有著”金燦燦“的大佛,也有長得”凶神惡煞”的四大天王,還有慈眉善目的觀音像。


寧波造像藝術家 | 一天12小時面對“佛像”是什麼樣的體驗?


最吸引他的,莫過於寺院的那股他所說得“古”的味道。這味道瀰漫在觀音像的指尖,瀰漫在彌勒佛的眉宇間。

由於朱天宇的叔叔,是一位佛造像工作者。他打小見過一塊塊木頭一在叔叔的雕琢下,成了莊嚴而慈悲的佛像,因此,這令他對佛造像並不陌生。


中考過後,朱天宇做出了一個震驚全家的決定——放棄讀書,跟著叔叔學做佛像。對於他來說,中考的失利,便更加堅定了做佛像的決心。

寧波造像藝術家 | 一天12小時面對“佛像”是什麼樣的體驗?


“要麼把書念好,念不好就不念了,顯然我不是讀書的料,那麼就不讀了吧!”


自此,他便踏上了另一條求學之路。


- 2 -


佛造像


造像藝術中,以佛造像為代表。


寺院中擺放著的佛造像,亦或是敦煌石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上的佛像石刻,乃至家裡擺放的佛像都是造像。佛造像有高貴典雅,也有“世俗”,全看欣賞者,畢竟藝術的鑑賞門檻一直都在那。

寧波造像藝術家 | 一天12小時面對“佛像”是什麼樣的體驗?

(遼金時期的木雕造像/圖片來源於網絡)


很多人將造像藝術看作東方雕塑藝術,自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後,已經吸收融匯了中國古代藝術精華的佛造像確實可以稱得上東方藝術的代表之一。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就曾表示,中國的雕塑是建立在寫意情懷之上的,而非遵循西方的人體解剖學。


在中國曆代工匠的創造中,佛造像擁有著莊嚴和諧的美感,它所有外在的形式都是服從於內在的表達,超脫、安寧、和諧。


古代中國佛教徒在遵循佛教經典思想的基礎上,指導工匠大膽嘗試,以概念化的處理手法,創造出為氣韻、為形神表達的漢地佛造像藝術。無論是造型,還是線條的處理,都遵循傳統繪畫中白描的方法,講究節奏和筆意,具有非常的繪畫性。

寧波造像藝術家 | 一天12小時面對“佛像”是什麼樣的體驗?


當你站在佛造像前,無論你是否信仰他,抬眼凝視都會被他的華麗莊嚴與悲天憫人所打動。拈花微笑,滌盪了世間種種煩惱。那微笑像是在傾訴著什麼,似一種無形的風,吹拂心靈。

寧波造像藝術家 | 一天12小時面對“佛像”是什麼樣的體驗?


一花一世界, 一草一天堂。一樹一菩提, 一土一如來。一方一淨土, 一念一清靜。一笑一塵緣, 心是蓮花開。

寧波造像藝術家 | 一天12小時面對“佛像”是什麼樣的體驗?


這是中國最美的微笑,也是東方最美的微笑。


寧波造像藝術家 | 一天12小時面對“佛像”是什麼樣的體驗?


當然這種感受也看有緣人。瑞典著名藝術史學者喜龍仁(Osvald Siren,1879-1966)就曾在他的研究中,將西方文藝復興時的雕塑藝術與中國的佛造像藝術相比後說過這樣一句:“這樣的作品使我們意識到,文藝復興的雕刻雖然把個性的刻畫推得那麼遠,其實那隻不過是生命淵澤之上一些浮面的漪瀾。”


寧波造像藝術家 | 一天12小時面對“佛像”是什麼樣的體驗?

(北齊/彩繪佛立像/圖片來源於動脈影微博)


- 3 -


求學


剛走進叔叔的佛造像工廠,朱天宇就被擺放在廠子一角的那批仿古造像吸引過去,似乎與記憶中的佛像、菩薩像不同。未及他細思,就被叔叔安排做起了木雕的活。


雕刻需得靜心,有時一拿起刻刀便是一個下午,手上的功夫劃、挑、刻等技巧極考驗基本功。起初,他拿著塊木頭對著成品臨摹,直至惟妙惟肖時才算入了門。一門工匠的手藝活,3年是起碼的沉澱時間。

寧波造像藝術家 | 一天12小時面對“佛像”是什麼樣的體驗?


“用木雕製作佛造像,最關鍵的便是做手,把手做好了,便什麼都理解了。”

寧波造像藝術家 | 一天12小時面對“佛像”是什麼樣的體驗?


《海外遺珍》是他學藝道路上的維納斯。整本書裡有有很多古代造像,都是寺院中不曾出現的,書上的高古造像模樣,似乎更契合他記憶中寺院那股子“古”的味道。談至此,他的眼裡迸著光,這一次查閱書籍,給他打開了造像的大門,朱天宇腦子裡鑽出一個念頭:真正的佛造像就應該是這樣的!這是第一次和佛像“看對眼”。


緊接著,在對高古造像的興趣驅使下,朱天宇開始翻閱叔叔的藏書和找尋網上的資料。他找到了鍾愛的“東方微笑”,這是北齊時期的佛像所具有的微笑。同時,他還說,一個典雅的東方微笑配上一雙典雅的手,便是絕美。這是中國最美的微笑,也是東方最美的微笑。


自佛教傳入中國後,古代中國佛教徒在遵循佛教經典思想的基礎上,指導工匠大膽嘗試,創造出為氣韻、為形神表達的漢地佛造像藝術。

寧波造像藝術家 | 一天12小時面對“佛像”是什麼樣的體驗?

(古代造像石刻)


隨著朱天宇的造像技藝日漸嫻熟,叔叔也發現了他更喜歡古代造像,便推薦了一位老師,訓練基本美術功底。正是這一次虔心的沉澱,為他打下了古代造像的堅實基礎。


為了能更好地塑造高古造像的神態,朱天宇開始四處求學印證,去到各個石窟、寺觀、博物館。通過學習去體悟“到底人們為何要創作呢?”正如老舍在《文學概論講義》裡說道,“回答是簡單的:為滿足個人。”


寧波造像藝術家 | 一天12小時面對“佛像”是什麼樣的體驗?


- 4 -


方向


朱天宇作為90後,對很多造像藝術家而言他還只是一個新人,不過他確有著去延續“高古”的理想。


如何去做出超脫、安寧、平和的佛像?造像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修行,“什麼樣的修行作出什麼樣的作品”,每一件佛造像都有製作者賦予他們的靈魂。


寧波造像藝術家 | 一天12小時面對“佛像”是什麼樣的體驗?


偶爾看書、遊寺、喝茶、會友、揹著相機四處遊走,便是一整天。


有人曾提出,佛造像的製作者,是不該被稱作藝術家的。

這些人以修行的心神與單調而艱苦的生活融為一體,他們把信仰與敬重深深注入了手中的土木,一遍又一遍的塑造描摹,只為了心中淨徹的存在。

寧波造像藝術家 | 一天12小時面對“佛像”是什麼樣的體驗?


造像,既是造物像,也是造人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