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有着几次和假释官员的谈话,唯独最后一次才成功,你怎么看?

思悟影视


《肖申克的救赎》真的是一部非常!非常!非常有意义的电影,相信不少网友和我一样,刷了不下三遍,但是每一次的感觉都不太一样,每一次都能感悟到新的东西,对生活的希望,人性嘴脸的丑陋,对自己命运的掌控......

都说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瑞德从怀揣着迫切的希望到希望的热情一点点被磨灭,他看透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是一点点被体制化,被顺从化。其实这三次的谈话结果都是必然的,从影片的细节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接下来我分析一下我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次谈话对面坐了五个人,瑞德被问了两个问题。从他进门的行为举止来看,表现的很拘束,嘴唇是紧紧抿着的,手不停的在攥动着自己的帽檐,第一次被问到:“你因被判终身囚禁在此服刑了20年”第二次是“你是否认为自己已经改过自新。”他的回答显然充满了急迫感,尽自己全身的努力,想让自己尽量的表现的好一些,从而能得到释放。在解释自己是否改过自新时,他甚至换了三重不同的解释,从“是的,先生,绝对改了,先生”到“我是说,我已经接受教训了”再到最后的“说实话,我已经完全改变了,不会再对社会有危险了,我向上帝保证。”一层一层的递进解释,其实是他认为自己还有机会能得到释放,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依然是抱有些许期待的,对外面的花花世界还是很向往的。

第二次谈话是十年之后,场景是一样的,问题也是一样的,他被问到“你因被判终身囚禁在此服刑了30年”他的回答也和第一次大同小异,但是神态之间似乎多了一丝的不在乎,嘴角多了一丝丝的微笑,不知道是在嘲讽询问者,还是在自嘲。因为他自己心里清楚,这一次同样只是走一个流程,并不会放他出去,但是他还是抱有希望,因为这是他自己内心的一个矛盾点,同时也是这部电影对细节刻画,令人深思的一个剧情点。之前布鲁克斯的不愿离去事件其实就已经为他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埋下了一个伏笔。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些围墙很奇怪,刚来的时候你会很讨厌它,但是日子久了你会发现自己离不开它了”其实这就是被监狱体制化的一个表现,同时也侧面凸显出了人性的一些黑暗点。

最后一次进来的时候,有3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第一:虽然审核的人数还是五个人,但是其中的一个却换成了女的;第二:他们落座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前两次的清一色无人连坐了,二是侧边两个,中间三个;第三:他们让他落座时,不像之前的两次那样直接用命令的口吻让他坐下,而是加了一个敬词“请”。由此可以看出这次的审核似乎在暗示着他可以得到释放了。反观他,再也不像是之前的两次那样,对自己抱有希望,认为自己有机会可以出去,并且言行举止似乎流露出一丝丝的不屑与不耐烦,甚至用调侃的口吻让审核官赶紧敲下与前两次一样驳回的印章。然而,第三次他通过了,不再被驳回,他被假释了,重新获得了自由。

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希望多多留言沟通呀,如果哪里回答的不好,也十分欢迎留言交流。

最后,希望大家能留下手中那个宝贵的赞,要是能给个关注的话,那将是万分的感谢!


乔巴带你看电影


小时后我父亲养过一只鸟,关在笼子里养的,养了很久,每天早上它都在叽叽喳喳的叫唤,吵个不停。某一天小鸟的叫唤不再那么频繁,我跑去观察了会,以为它生病了,试着逗它,看它眼睛依然活灵活现,我打开鸟笼,鸟飞了出去,吓的我半死,以为它跑了不再回来,没承想,过了不到几分钟它又自己飞回到鸟笼里。我赶紧关好笼子不禁暗喜,这鸟真傻,给机会都不跑。

后来我看了《肖生克的救赎》,里面的老布,那个监狱里的图书管理员,刑满释放了,在监狱里呆了一辈子,不知道是五十年还是六十年,总之是从小犯错就坐了牢,在监狱,他的生活有规律,受人爱戴,不愁吃穿,也有事干。出狱后的老布就上吊自杀了,起初觉得挺可怜,终究认为还是没必要自杀吧。直到我想起了我家鸟的事,如果这人是鸟,把鸟放到陌生的环境里,让他自己觅食自己找伴,自己搭巢,你以为是给他自由,其实是让他自生自灭。

电影里瑞德跟假释官谈话的前面几次,是报希望出去的,有着积极的愿景,想出去看下多年没有接触过的世界。他给假释官的谈话里充满了期待和渴望,各种承诺和保证,他的生活技能,思路看起来还是社会上那一套阿谀奉承,阳奉阴违,尽管他多么的真诚与善良,可在他不纯粹的内心里依然活着那个犯错的小孩。事与愿违,假释官没能给瑞德机会,是制度的强悍和不近人情把他的自由扼杀了,要把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沾染上社会陋习的灵魂彻底给洗掉。直到他心灵深处完全觉得连悔恨都是多余的时候,才是那个"小孩"被消灭的时候。他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机会溜走,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自由被剥夺。后来他想明白了,他清楚的知道出去和不出去只是换个环境生活,与其在外面的世界找生机,不如安逸的在监狱里活着,这样他还可以靠自己在监狱里的资源过得比外面精彩。

无所谓出不出去,心被囚禁,到哪里都是监狱。所以到最后那次申请答辩他已变得无所谓,内心已不在被囚禁。假释官看出来他内心的自由度和心理空间,也依赖司法制度的管理给刑满释放的犯人找到超市收银的工作。其实在瑞德来看只不过是换个地方坐牢。外面的世界似乎比监狱还充满不确定和恐惧。每当他上厕所打报告,吃饭打报告,旁边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出入也都是一个人,跟外面的社会格格不入,他就像关在笼子里多年的鸟被放出,可他找不到伙伴和实物,那时候的他知道这才叫绝望,外面比监狱更加无情。出狱后的社会才是他人生路上又一堵高墙。是制度剥夺了他内心里那个渴望自由的小孩,硬生生地把枷锁铐在了他的心里,即使走出监狱,也是牢房。

附加:

有人留言说文章没有直面回答为什么前两次不放偏偏最后一次才放他出狱?

还是借用鸟的比喻说吧,如果把鸟放进鸟笼没养几天,它会叫唤不停,这代表它想逃离这个笼子,它渴望自由自在的飞翔,把笼子打开,鸟就不会飞回来了,这时的鸟还是鸟的本性。瑞德的前两次答辩他有各种保证和期待,这就表明了他对自由的渴望。他向往美好,这无可厚非,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美好期待蒙蔽了观众的眼以为假释官不讲人情。恰恰不是,因为假释官知道他的渴望背后是想逃离,一个想逃离的人会是真正的救赎吗?犯错就要勇敢承担,逃离就是对后果的无视,就不是真正的救赎。电影想告诉我们的恰恰是这个道理。



心理拍案


我也经历过办信用卡,给我发信息让我办,申请了打电话审核以后不通过,后来又发信息让我办,办了以后给我打电话审核,我直接给它挂球了,爱下不下,最后竟然给我下了,觉着应该是差不多的,瑞德最后是去你妈的,爱放不放,老子无所谓了


忽而今夏M


我认为他最后一次才跟假释官员谈话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先说他进监狱的原因,原著里瑞德给他的妻子投了保险,并把妻子汽车的刹车系统做了手脚,想杀害妻子,没想到把搭车的两个邻居也赔了进去,三个人都死了,被判无期徒刑。

第一次谈话是在被关了第20年的时候

他非常认真的积极承认错误,并且满怀期望想出去,从他的目光中能看出他非常积极,结果是没能出去。

第二次是第30年的时候,他回答得有点散慢了,当然态度依然很诚恳,表示已经认识到错误了。并且痛改前非,目光有点忧伤了,因为他的狱友60岁的时候出去,因为适应不了外面的生活自杀了,对于他们那种已经在监狱几十年的人。已经习惯了体制化,他怕自己出去会像狱友一样被社会淘汰,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在监狱里有朋友,出去的欲望自己不是很大了。结局当然是没能出去。



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第40年的时候,他的态度已经无所谓了,可是他认错的态度还是那么诚恳,他是那么懊悔,可以看出他真的老了,他想待在监狱的决心已经有点坚定了,也不想挣扎,可能觉得没有作用,即使他还是有点想出去。他无所谓的态度可能是想到他的好友安迪越狱成功了,他已经没有什么遗憾和牵挂。

第二个原因我认为跟他的好朋友安迪有很大关系,最后一次跟假释官谈话,也是安迪越狱成功的时候,前面的狱长因为贪污罪自杀了,假释官觉得前狱长肯定也没让犯人们好过过,肯定有打过他们,虐待他们,新的狱长他们觉得他可怜又有积极的态度,觉得他很可怜,被他的话动容了,所以把他释放了。

第三个原因有点扯,当一个人态度积极表示想出去的时候,假释官觉得他还没意识到错误,当然不让他出去。当他觉得不在乎了,不想出去了,别人会觉得改造他成功了,就放他出去了。我听说在精神病院里,越说自己正常的,没病的,越不能出去,反而最不在乎的那个人,医生觉得他好了,就把他放了。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这个道理不?


内在气质


考研二战“失败”的时候,我刷过5遍,写过一篇很长的影评:

《肖申克的救赎》丨我挖出了所有秘密,找到了永不消逝的希望

两年后,我在深圳,看了那个问题和网友的回答,刷了第6遍,读懂了3次假释、希望和救赎的真正内涵。此时此刻我以为自己更懂了,但谁知道以后怎样呢?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除了男主,有一条很重要的线:安迪好友瑞德(弗里德曼饰)。他有过三次假释,只有第三次假释成功。

请注意官员和瑞德的对白和神态举止,做好对比,脑子里还要有整部电影的剧情变化。

第一次

第一次假释,瑞德被判无期徒刑,已关20年,最终驳回。

获得的信息:

1、官员秃顶,年龄偏大。

2、瑞德看似言语陈恳,改过自新,但那句「我已得到教训」似乎暴露了一些东西。

3、瑞德眼睛眨了几次最后垂下,内心忐忑不安,害怕假释驳回,可能也有心虚。

注意瑞德说完“上帝为证”之后眼神和表情的诠释:

4、剧情是在安迪进监狱之前。

是真的对过往罪行悔过还是因为「教训」,换言之,因为「剥夺自由的惩罚」太沉重?

第二次

第二次假释,瑞德被判无期徒刑,已关30年,最终驳回。

获得的信息:

1、官员秃顶没那么严重,比第一次那些人年轻。

2、瑞德言语比第一次诚恳,对白少了那句「我已得到教训」。

3、瑞德神情举止比第一次释然。

再来看第二次假释,瑞德说完“上帝为证”之后眼神和表情的诠释:

4、剧情是,安迪在监狱放黑胶唱片给囚徒们带来希望,被独囚归来之后,他说了这样的话:音乐之美是夺不走的。有音乐才不会忘记,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是完全属于你的。希望!尽管瑞德嘴上反对,内心早已悄悄起了变化。接着瑞德迎来第二次假释。再往前推,安迪从狱警海利那里要来的啤酒,给州政府写信建起的图书馆。他带来了太多希望。

第三次

第三次假释,瑞德被判无期徒刑,已关40年,最终核准。

这段官员和瑞德的对白是重中之重:

官:你改过自新了吗?瑞:改过自新?我不懂什么意思。官:就是重返社会。瑞:这我懂,年轻人。它对我只是虚词儿,政客发明的词儿,使你们穿西装的打领带的有活儿干。你到底想了解什么?我后悔犯罪吗?官:你后悔吗?瑞: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并非受惩罚才后悔。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跟他沟通。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了,但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我得接受事实。改过自新?狗屁不通的词。你盖章吧,别浪费我的时间。告诉你一句实话,我他妈的不在乎。

提取信息:

1、官员没有秃顶,年轻甚至还有女性。官员说的是Please sit down请坐,而不是Sit坐。

官员代表的是政府,它是在一点点变好的,电影将这种变化浓缩在瑞德的三次假释谈话中。

2、瑞德的神情是:我不在乎。

3、瑞德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不要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了,你们不过是和之前那些人一样例行公事,你们无非想问我是否为自己犯下的罪行后悔?我后悔,不是因为受到惩罚后悔,是为我犯下的罪行后悔。但是后悔没用,我已是垂老之躯,必须接受现实,放下过去。盖章吧,你们这些例行公事的官僚,老子他妈的不在乎。

第一次说「我已得到教训」,是因为受到太多惩罚,苦不堪言,没有真正为自己的罪行忏悔,第三次是真的为自己的罪行忏悔,但也看透了政府官僚例行公事的作风,就在已经失望透顶的时候,假释核准了。

4、剧情:安迪越狱成功,老瑞继续呆在监狱苟活。

归纳一下:

瑞德第一次并没有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忏悔,只是因为自己受到的惩罚太过残酷;第二次是安迪来了之后,通过他的所作所为给狱友带来希望,带来精神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瑞德开始慢慢改变;第三次是在前期经历了那么多事以后,安迪和瑞德进行了一次至关重要的谈话,在所有经历和反思的累积之下,瑞德才真正忏悔,放下过去,假释核准。第三次假释谈话,是瑞德实现精神上自我救赎的转折点。


重要谈话、救赎和希望

安迪脱罪无果,一句“蠢蛋”触怒了典狱长,迎来牢狱生涯最长的一次独囚。独囚后,安迪和瑞德的这次至关重要的谈话,是安迪实现精神上自我救赎的转折点,也是他下定决心越狱的转折点。


安迪:老婆说她很难了解我,像一本合起来的书,她整天这样抱怨。她很漂亮,我多么爱她呀!我只是不善表达,是我杀了她。枪不是我开的,但我害她离我远去,是我的脾气害死她的。瑞德:可以后悔,但你无罪。

这次谈话之后,安迪越狱,给瑞德希望:如果假释,记得去找到那块火山玻璃下的东西。

安迪和瑞德的经历都是一次次经历失望,然后重拾希望。安迪最重大的一次打击就是这次独囚,唯一能证明他清白的汤米惨遭典狱长杀害,瑞德受到最重大的打击是老布之死让他对外面的世界产生巨大的恐惧。然而再大的打击也无法磨灭人内心的希望。

安迪带着希望,在一次次失望面前,保留希望的火种,用它点燃周围世界的人,最终越狱成功,让自己和瑞德,实现了精神上的救赎和身体上的自由。

就像生活,它一次次给你希望,又一次次给你失望,直到你像安迪和瑞德一样,完成精神上的自我救赎,在你近乎绝望的时候,你会意外地收获世界给你的大礼。

希望是火种,让你放下过去,自我救赎,抵达自由的彼方。


追答评论区问题:皮卡车牌号和后视镜


小说、电影、随笔,

胡说八道,别太当真。


胡诌白扯


这部电影我真是看了一遍,很吸引我。是儿子先看的、然后推荐给我。我们当时还各自写了一篇观后感...

这个瑞德是影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关键人物,虽然不是主人公但我感觉他就好比是这部影片的灵魂一样,由他的言行传递出影片的中心:救赎是自我的灵魂解脱。他一直在努力,所以说瑞德是一个坏的好人!

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足以让一个好人再变成坏人的社会,他最终成功的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这也意味着他解脱了。

也就理解了影片中关于他的假释失败。他的几次失败这样的情节设计也暗示了对于一个人救赎的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无奈和无助的过程。

这里我觉得瑞德与主人公的传奇救赎相比,他更代表了世间大多数人,以及他们内心的向善,是可以蜕变的,这个人物更现实、更有血有肉、更让观众释然。

这部电影真值得一看,里面演员演技太棒了,太真实了。




风景的生活


瑞德在《肖生克的救赎》中有过3次申请假释的场面

1

第一次,他表现得异常紧张,语气不自然,目光闪躲,回答狱警的问话时是小心翼翼且带着一丝恐惧的,说出来的话也比较没说服力,比如说,自己已经得到了教训洗心革面了,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套话。

第二次,虽然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肢体语言变得自然了,也没那么紧张了,但是说出的话还是让人听着没诚意,还是哪些套话,比如,我已经好了,不会危害是会了,上帝作证等等。

第三次,他再次面谈时终于打动了狱警,我们先来看看这次能是他获得自由的对话。

官员:你已经服刑40年了,告诉我你改过自新了吗?

瑞德:我想想看,我不太明白这个词的含义。

官员:就是说准备好重返社会···

瑞德:这个我懂,年轻人。但对我它只是一个虚词,政客发明的词。让你们年轻人穿上西服系好领带有活干。你想了解我什么,是否后悔犯罪吗?

官员:你后悔吗?

瑞德:我每一天都在后悔,但不是因为受到了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想给他讲道理告诉他什么是对是错。可我办不到,那孩子消失了,只剩下我一个垂老之躯。我得接受这个现实。改过自新?狗屁不通的词儿,你盖章吧!别再浪费我的时间,跟你说句实话吧,我他妈的不在乎了。

很明显,这次瑞德没有用到任何“我会改过自新”、“上帝作证”等套话来取悦狱警,而是摆出了一副已经无欲无求的状态去讲述自己的感受,甚至到最后都有种自暴自弃的感觉了。

2

剧中在图书馆养鸟的Brooks的情况证明,如果不惹事生非,遵守规矩,安安静静地呆在牢里的话,待的越长,获得假释的机会就越大,而此时的瑞德已经在牢里待了40年了

再次瑞德的谈话技巧也帮了不小的忙。现实中我们也会碰到这种情况,找人帮忙,一开口便说,算了,说了你也帮不了。这反而会激起对方的兴趣或引起对方的关注。瑞德的一句话就有点看穿对方的意思,而

权威一般不希望被别人看成自己是按常理出牌的人

还有一点,里德关于后悔的谈话,看似说得很随意,但却准确无误地表达了自己已改过自新的事实。

最后一点就是,狱警似乎也觉得瑞德待的时间已经够长,已经消磨掉他的锐气了,现在出去他也没什么动机做出违法的事,放他走应该也不会在对社会做出什么伤害。

所以,综合时间、谈话方式和动机方面的因素,瑞德得以在最后一次谈话成功获得假释。


郭儿


当你还在意外面的世界时,说明你对外面的世界还抱有幻想。那么,也说明,监狱并没有把你改造好。而当你已经麻木的时候,你已经无所谓的时候,你对外面的世界并不有抱有幻想的时候。说明监狱已经把你改造成了一个没有野心的人。





厦禾路灯


我来说说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是男人一生必看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上映于1994年,

三次和弗里曼谈话是剧情里面最经典之一,里面的剧情真的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表达完的,真心希望你们去看看

【肖申克的救赎】上映至今20多年,观影热度依然不减,豆瓣评分9.5,超98%的人给予四星或者五星评价。这是一部需要时间慢慢去看的电影,不同的人看完后有不同的感悟

如果让你在监狱里度过20年你会花将近19年做这样的事吗??

没错,安迪在刚开始到结束一直都在做这件事要知道,待监狱里的人时间久了会形成体制化,就像里面从20岁坐到70岁的老布,还有坐了30年的瑞德,当他们在一次吃饭时,听说老布刑满获得释放时,老布却拿着刀对着狱友的脖子,哭着说,不想出去。

瑞德说了那句很经典的话,“监狱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刚开始进来时,你恨之入骨,然后你习以为常,最后却无比依赖这里。你被判处无期徒刑,就像交出了自己的一生。”

最后,老布还是在旅馆里自杀了。

这句话就像我们的工作,我们不敢去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那他那个领域有多好,因为我们工作时间长了就会被体制化

最后一张图是大家看完这部电影的启发,当然我自己的启发也很多,希望大家也去看看这部非常不错的电影







东东的vlog


在电影中,瑞德在开始一直想要得到保释。他想要离开监狱,想要得到救赎,却一直找不到法门。

为了得到保释,瑞德不惜伪装起了自己,把真实的自己隐藏了起来,他痛恨这个限制自己自由的监狱,厌恶那些高高在上的职员。

瑞德被关了四十年,关于保释的那段话瑞德可能想了无数遍,思考了无数遍。那段话可以说无懈可击,没有任何的漏点。

可就是这么一篇接近完美的文稿,让瑞德吃了两次闭门羹。

瑞德一直在说;自己对这个社会已经没有危害了,自己已经洗心革面了。上帝为证

这段话,重要嘛?不重要

这是所有罪犯都会说,都可以说的一句话,没有任何意义。

他们想知道的是: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最后一次瑞德爆发了,他把自己内心最最最深处的想法说了出来:

我后悔自己犯下的错,可我并没有改过自新。错误已经犯下,我没有办法去弥补。我也因此受到了处罚。

那是年少时所犯的错误,如今我已经老了,白发苍苍。那个少年已经死去,只剩下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瑞德看清了自己,他承认了自己曾经所犯下的错,而不是一昧的逃避。他的真实打动了假释官,瑞德自己救赎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