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佛教與文化於一身,特別概念在宋元文學中的描寫尤為突出

前言:孔雀明王是一個佛教裡的概念,在佛經中佔有重要地位。這一形象最早起源於古印度時期

。在當時的各寺廟中,不管佛教派別有何不同,也不管是僧人或俗家,對於孔雀明王者十分崇拜。孔雀明王這一做為佛的形象,在公元4世紀時,就已經通過佛經等形式傳入中土。在眾多佛教的派系甚至不同宗教派別中,這樽佛都受到廣泛地崇拜。對於我國的漢傳密教、藏傳密教乃至於滇密無不如此,甚至連是日本的東密和臺密等,都把它當成十分重要的救世神仙去跪拜,因此它除了在中國外,在東南亞各國,連同印度、日本等國,都有眾多的信徒。對孔雀明王的信仰,歷史文學作品中均有所描寫,其中在宋元文學藝術中有突出的描繪。在密教的世俗化上,宋元文學對其進行了集中描繪。

集佛教與文化於一身,特別概念在宋元文學中的描寫尤為突出

孔雀明王像

孔雀明王原來是古印度發明的佛教形象,在20世紀初期,也就是1928年左右,法國人烈維取古印度佛經相關題材創作了《孔雀經與正法念處經研究》一書,並由馮承鈞將其漢化,於是國內展開了一輪對孔雀明王經典文著的相關研讀。

對於這一輪的研讀,人們側重點各自不同,有人側重於圖像的探討,有人則專攻經典文本的挖掘。多數人對其圖像感興趣,對於宋元的文化對這一形象的描繪與對後世的影響,沒有出現系統性的分析。這是個有意思的話題,讓我們來說說這一方面的內容吧。

集佛教與文化於一身,特別概念在宋元文學中的描寫尤為突出

法國人烈維

孔雀明在佛教中是個什麼樣的神呢?他又是怎樣產生的?

1、在佛教中密教這一派別裡,有幾個重要的佛,人們稱之為本尊,孔雀明王就是其中之一。僧人們給他取了一個梵名,用古印度語叫:"Maha^-mayu^ri^-vidya^-ra^jn~i^",這個讀間翻譯成漢語,叫"摩訶摩瑜利羅闍"。很難唸吧?那是因為這是印度話,它的意思叫作孔雀王、或佛母大孔雀明王等等,人們對他進行簡稱,就是叫"孔雀明王"了。孔雀明作為一個佛被人們所崇拜,是有其原因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一本佛經,此佛經被唐不空給譯成中文,經書就叫《佛母大孔雀明王經》。此經書中記錄了一則動人的故事,原文寫道:

"時有一苾芻,名曰莎底。出家未久......有大黑蛇從朽木孔出......爾時具壽阿難陀見彼苾芻,為毒所中......而白佛言:'世尊!莎底苾芻,為毒所中,受大苦惱。'......如來大悲......爾時佛告阿難陀:'我有摩訶摩瑜利佛母明王大陀羅尼,有大威力,能滅一切諸毒......所有苦惱,皆得消除。'"

集佛教與文化於一身,特別概念在宋元文學中的描寫尤為突出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這則故事聲稱,有一條大黑毒蛇從一塊很大的朽木裡鑽了出來,放出毒氣,害了很多人。這時如來大發慈悲之心,要去降服毒蛇解救萬民,可惜不知道哪位神有這一能力。這時有位好事的老仙就對如來推薦了這位孔雀明王,說他還是有能力去出這趟差的。

如來於是就派出了這位合該他出名的孔雀明王。結果,他果真不負眾望,一舉成名了。

從上述描寫中,我們看出了,這陀羅尼有很大神力,可以袪除鬼魅、毒害及惡疾。這就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孔雀明王咒符了。阿難這一故事中的小配角在經過如來應允後,立馬拿著孔雀明王的法術符咒去救護莎底這毒蛇的一受害者了。因此就有了經書裡的記錄"時莎底苾芻,苦毒消散,身得安樂,從地而起"從此以後,孔雀明王可就在塵世裡出名了。

集佛教與文化於一身,特別概念在宋元文學中的描寫尤為突出

唐不空和尚石碑

2、佛經中關於孔雀明王的記錄並不止上面一則,還有一則相關的故事,對持訟他的符咒也有描寫。這故事稱:很久以前(到底多久,只有佛知道),在雪山之巔,生活著一位金色的孔雀大王,他平時裡辛苦勤勞地持誦這一符咒。由此他得到了永恆的安穩。然而有一天,他太過於貪圖享樂,他同身邊方數眾多的孔雀美女去遠處的山上嬉戲遊玩,忘記了誦讀這一符咒。這時,他只能化成了孔雀鳥被獵人捕獲。就在此危險當口,記起了唸咒,於是神奇的一幕發生了,他解脫了獵人的束縛,飛離了危險重新獲得自由。這也是孔雀明王及陀羅尼被世俗之人接受的開始。

經過對古印度歷史的分析,目前許多學者認為,那時之所以會產生一個叫孔雀明王的佛教形象,原因在於古印度出現過一個朝代,那就是孔雀王朝了,這一朝代極力扶持佛教,因此此時產生孔雀王朝的形象是值得理解的。孔雀在當時的孔雀王朝,就是其國家的圖騰。當時阿育王也就是被人們叫孔雀王的人,

他將他這一國家的守護神,也就是孔雀神納到佛教經典中,當成整體佛教的守護神了。這樣一來,跟隨著佛教被廣泛傳播,孔雀王的形象京定格於歷史進程中,而演變成密教的孔雀明王。

3、在實物畫像上,有一樽巨大的像,就是在四川大足寶頂山摩崖中,造像大佛灣第13號龕中。這是孔雀明王的巨大造像,其左壁上層有一隻巨手向上伸出,手臂上雕刻著雲飾。這一造型讓很多人迷茫,不知其有何意義。對此,陳灼先生經過分析得出答案,他說:"是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時'一手遮天'的故事。"從這一解釋可知,孔雀明王與孔雀王阿育王二者的形象及發生的故事已經從二人融合成一人了。

集佛教與文化於一身,特別概念在宋元文學中的描寫尤為突出

四川大足寶頂山佛像

從古印度對孔雀明王的發音上看,含有光明之主的含義。在寺廟中,那些雕刻得很大的佛,形象上通常十分面目猙獰,讓人一見就覺得害怕。很多人不明白為何會這樣。其實,他們是用來降妖除魔的,在降妖除魔時,他們會發怒,因此,形象上需要如此雕刻。那麼,孔雀明王的形象亦是一樣,面目猙獰人害怕。

不空和尚翻譯的《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經書中對此記載道:"於內院中心......於蓮華胎上畫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薩,頭向東方,白色,著白繒輕衣......乘金色孔雀王,結跏趺坐白蓮華上,或青蓮花上......有四臂......第二手執三、五莖孔雀尾。"這樣的一個有四隻手的畫像,如果讓小孩看到,恐怕晚上都會嚇得不敢睡覺了。

集佛教與文化於一身,特別概念在宋元文學中的描寫尤為突出

《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

4、很早以前,《孔雀明王經》就已經傳入我國。這一經書在歷史上有多人對其進行過翻譯,目前傳世的漢譯本就有6種有位和尚,名叫帛屍梨蜜多羅,早在南京建寺廟時,他就開始對這一經書進行漢化翻譯。這樣一來,此人成為江南區域中最早的傳經之人,這裡的經指的是密教經典。顯然,此人是我國最早漢化翻譯"孔雀經"的人。

在經書的翻譯上,據史料記載,從東晉開始到注重佛教的盛唐時期,這段歷史共有三百餘年時間,當時由官方或民間或僧侶,先後有九次翻譯過"孔雀經",這也是所胡密教經典翻譯中數量最多的一段時間。這裡面,上面說過的帛屍梨蜜多羅這位老和尚是最早翻譯的一位,而且其一生有兩次參與其中。他翻譯了佛經《佛說大孔雀王神咒經》及《佛說大孔雀王雜神咒經》這兩部經典。

通過他的努力,孔雀經典流傳於中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了。

集佛教與文化於一身,特別概念在宋元文學中的描寫尤為突出

《孔雀明王經》

5、世界各地人們信佛的人數不斷增加,範圍不斷擴展,信孔雀明王的潮流在地球各地傳播,不同語言的關於孔雀明王經典著作的譯本推陳出新。目前出現的梵、漢、藏、西夏、日、尼泊爾等等眾多不同語言的譯本流傳於世界各地。

在日本寺廟裡,孔雀明王深為當地人們所信仰,因此香火鼎盛

這裡有一點值得提出,那就是在中國,孔雀明王出現了本地化。所謂本地化,就是被本地產的宗教所吸納。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佛、道兩教出現過長時間的交融互匯,此時道教吸納密教中孔雀明王經,將其命名為《太上元始天尊說寶月光皇后聖母天尊孔雀明王經》,此經共三卷,後人簡稱之為《孔雀明王經》。這樣,孔雀明王從佛教形象演變成道教中的一個仙人。

集佛教與文化於一身,特別概念在宋元文學中的描寫尤為突出

寺廟供奉的孔雀明王

二、宋元時期人們如何傳承對孔雀明王的信仰?

歷史上,人們信仰孔雀明王信,相信他會去鬼消毒,這一代又一代人們的信仰除了口口相傳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途徑,那就是通過文學藝術作品傳承在宋元時期,這一點表現得十分突出,因為當時許多文學藝術作品都對此有過詳細而生動的描述。這些文學作品主要有詩文小說、戲曲、繪畫、造像,等等。這些描寫的原始素材都來自於《孔雀明王經》及圖繪的孔雀明王畫象。《孔雀明王經》在有關孔雀明王信仰發展過程中,十分有代表性。這是一部雜密經典,在佛教中,是"五護秘經"中的一經。它在密教經典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歷史到了宋代以後,佛教深入民間,密教的孔雀明王信仰開始從皇宮專用,開始在民間普及,之後紮根於民間。那麼,世人為何要模拜孔雀明王呢?這是因為密教裡描寫的孔雀明王,有所謂止雨、消災併為信徒帶來幸福平安安樂的神力。

正是人們認定這位神有如此巨大的法力,所以他香火旺盛,人們才會紛紛地去對他進行跪拜祈福。

集佛教與文化於一身,特別概念在宋元文學中的描寫尤為突出

孔雀明王形象

信仰孔雀明王的人們日益增多,文學記載的數量不斷增加,不絕於史。文人著作的佛經作品裡,頻繁出現孔雀明王的形象。比哪宋朝的惠洪就創作了《林間錄》一書,其中編出一則故事,稱有位老和尚叫洪準禪師,他即將歸西時:

"門人弟子皆赴檀越飯,唯一僕伕在,師攜磬坐土地祠前,誦《孔雀經》一遍告別,即安坐瞑目"。這裡說,老和尚念著經,就安坐著瞑目了。

繪畫和造像藝術方面,也是傳承孔雀明王信仰的一種重要方式。目前許多寺院及石窟裡,有相關的變相畫,而其中造像也是極為重要的傳承方式。密教中有關的佛像,特別是幾乎所有的明王,形象上都表現得憤怒猙獰。但孔雀明王在面部表現上,卻呈現出慈悲菩薩的形象。這一不同,有助於這一形象的流傳。

敦煌壁畫早已名傳中外,其中有關密教的壁畫內容非常豐富。當中,保存著五代到宋初密教遺蹟的洞窟,數量多達156個。在莫高窟壁畫中,出現了不少孔雀明王畫像,這些畫像是目前可知的存世時間最久遠的孔雀明王畫像。這裡亦是孔雀明王造像最多且最領跑的地方。

對比各不同時期的孔雀明王的形象,我們發現在五代以前,這一畫像,幾乎遵循著禮儀的要求去創作

但是到了宋代起,漢人地區崇拜的孔雀明王的像,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再按儀軌要求卻作畫了,樣式上變得多采多樣。

集佛教與文化於一身,特別概念在宋元文學中的描寫尤為突出

敦煌壁畫孔雀明王

結束語:們欣賞了上述有關孔雀明王的內容,我們知道,經書《孔雀明王經》是所有佛經中最早傳入我國的密教經書之一。

在世人眼中,跪拜信仰孔雀明王,能獲得許多利益。由此,不管僧界或世俗人們,乃至於道教信徒,都紛紛地加入到對孔雀明王信仰的行列中。在這一過程中,文學藝術上,文人們亦紛紛加入其中,並創作出許多的手寫本等版本,傳承這一歷史進程。

由此可見,對孔雀明王的信仰,不論在漢傳密教、滇密、藏傳密教,甚至是在國外比如日本,信仰他並忠心崇拜的人廣泛存在,是最重要的宗教之一。時間經歷千百,人們的日常生活被這一信仰所侵入,在密教世俗化大潮中,此信仰植根於廣大民眾的心中。正因此,於文化藝術上,孔雀明王的故事也就代代相傳了。在中國古典文學,比如《夷堅志》、《西遊記》及《封神演義》等眾多作品中,特別是在與佛經相關的文學記錄裡,以及在眾多石刻雕像中,還有敦煌壁畫的傳承裡,此外民間戲曲中,都在傳承著孔雀明王的種種藝術形象。

可以說孔雀明王形象,是集佛教與文化於一身的形象,其在宋元文學中,被記錄及描寫得尤其突出。

參考文獻:

[法]烈維.孔雀經與正法念處經研究.馮承鈞譯

劉長久,等.大足石刻研究

閻文儒.中國石窟藝術總論

黎方銀.大足石窟藝術

重慶大足石刻研究會等編

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藝術

大正藏

僧佑撰,蘇晉仁點校.出三藏記集

贊寧撰,範祥雍點校.宋高僧傳

成尋撰,王麗萍點校.新校參天臺五臺山記:

卍續藏

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

黃休復撰,何韞若注.益州名畫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