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佛教与文化于一身,特别概念在宋元文学中的描写尤为突出

前言:孔雀明王是一个佛教里的概念,在佛经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形象最早起源于古印度时期

。在当时的各寺庙中,不管佛教派别有何不同,也不管是僧人或俗家,对于孔雀明王者十分崇拜。孔雀明王这一做为佛的形象,在公元4世纪时,就已经通过佛经等形式传入中土。在众多佛教的派系甚至不同宗教派别中,这樽佛都受到广泛地崇拜。对于我国的汉传密教、藏传密教乃至于滇密无不如此,甚至连是日本的东密和台密等,都把它当成十分重要的救世神仙去跪拜,因此它除了在中国外,在东南亚各国,连同印度、日本等国,都有众多的信徒。对孔雀明王的信仰,历史文学作品中均有所描写,其中在宋元文学艺术中有突出的描绘。在密教的世俗化上,宋元文学对其进行了集中描绘。

集佛教与文化于一身,特别概念在宋元文学中的描写尤为突出

孔雀明王像

孔雀明王原来是古印度发明的佛教形象,在20世纪初期,也就是1928年左右,法国人烈维取古印度佛经相关题材创作了《孔雀经与正法念处经研究》一书,并由冯承钧将其汉化,于是国内展开了一轮对孔雀明王经典文著的相关研读。

对于这一轮的研读,人们侧重点各自不同,有人侧重于图像的探讨,有人则专攻经典文本的挖掘。多数人对其图像感兴趣,对于宋元的文化对这一形象的描绘与对后世的影响,没有出现系统性的分析。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让我们来说说这一方面的内容吧。

集佛教与文化于一身,特别概念在宋元文学中的描写尤为突出

法国人烈维

孔雀明在佛教中是个什么样的神呢?他又是怎样产生的?

1、在佛教中密教这一派别里,有几个重要的佛,人们称之为本尊,孔雀明王就是其中之一。僧人们给他取了一个梵名,用古印度语叫:"Maha^-mayu^ri^-vidya^-ra^jn~i^",这个读间翻译成汉语,叫"摩诃摩瑜利罗阇"。很难念吧?那是因为这是印度话,它的意思叫作孔雀王、或佛母大孔雀明王等等,人们对他进行简称,就是叫"孔雀明王"了。孔雀明作为一个佛被人们所崇拜,是有其原因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本佛经,此佛经被唐不空给译成中文,经书就叫《佛母大孔雀明王经》。此经书中记录了一则动人的故事,原文写道:

"时有一苾刍,名曰莎底。出家未久......有大黑蛇从朽木孔出......尔时具寿阿难陀见彼苾刍,为毒所中......而白佛言:'世尊!莎底苾刍,为毒所中,受大苦恼。'......如来大悲......尔时佛告阿难陀:'我有摩诃摩瑜利佛母明王大陀罗尼,有大威力,能灭一切诸毒......所有苦恼,皆得消除。'"

集佛教与文化于一身,特别概念在宋元文学中的描写尤为突出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

这则故事声称,有一条大黑毒蛇从一块很大的朽木里钻了出来,放出毒气,害了很多人。这时如来大发慈悲之心,要去降服毒蛇解救万民,可惜不知道哪位神有这一能力。这时有位好事的老仙就对如来推荐了这位孔雀明王,说他还是有能力去出这趟差的。

如来于是就派出了这位合该他出名的孔雀明王。结果,他果真不负众望,一举成名了。

从上述描写中,我们看出了,这陀罗尼有很大神力,可以袪除鬼魅、毒害及恶疾。这就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孔雀明王咒符了。阿难这一故事中的小配角在经过如来应允后,立马拿着孔雀明王的法术符咒去救护莎底这毒蛇的一受害者了。因此就有了经书里的记录"时莎底苾刍,苦毒消散,身得安乐,从地而起"从此以后,孔雀明王可就在尘世里出名了。

集佛教与文化于一身,特别概念在宋元文学中的描写尤为突出

唐不空和尚石碑

2、佛经中关于孔雀明王的记录并不止上面一则,还有一则相关的故事,对持讼他的符咒也有描写。这故事称:很久以前(到底多久,只有佛知道),在雪山之巅,生活着一位金色的孔雀大王,他平时里辛苦勤劳地持诵这一符咒。由此他得到了永恒的安稳。然而有一天,他太过于贪图享乐,他同身边方数众多的孔雀美女去远处的山上嬉戏游玩,忘记了诵读这一符咒。这时,他只能化成了孔雀鸟被猎人捕获。就在此危险当口,记起了念咒,于是神奇的一幕发生了,他解脱了猎人的束缚,飞离了危险重新获得自由。这也是孔雀明王及陀罗尼被世俗之人接受的开始。

经过对古印度历史的分析,目前许多学者认为,那时之所以会产生一个叫孔雀明王的佛教形象,原因在于古印度出现过一个朝代,那就是孔雀王朝了,这一朝代极力扶持佛教,因此此时产生孔雀王朝的形象是值得理解的。孔雀在当时的孔雀王朝,就是其国家的图腾。当时阿育王也就是被人们叫孔雀王的人,

他将他这一国家的守护神,也就是孔雀神纳到佛教经典中,当成整体佛教的守护神了。这样一来,跟随着佛教被广泛传播,孔雀王的形象京定格于历史进程中,而演变成密教的孔雀明王。

3、在实物画像上,有一樽巨大的像,就是在四川大足宝顶山摩崖中,造像大佛湾第13号龛中。这是孔雀明王的巨大造像,其左壁上层有一只巨手向上伸出,手臂上雕刻着云饰。这一造型让很多人迷茫,不知其有何意义。对此,陈灼先生经过分析得出答案,他说:"是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时'一手遮天'的故事。"从这一解释可知,孔雀明王与孔雀王阿育王二者的形象及发生的故事已经从二人融合成一人了。

集佛教与文化于一身,特别概念在宋元文学中的描写尤为突出

四川大足宝顶山佛像

从古印度对孔雀明王的发音上看,含有光明之主的含义。在寺庙中,那些雕刻得很大的佛,形象上通常十分面目狰狞,让人一见就觉得害怕。很多人不明白为何会这样。其实,他们是用来降妖除魔的,在降妖除魔时,他们会发怒,因此,形象上需要如此雕刻。那么,孔雀明王的形象亦是一样,面目狰狞人害怕。

不空和尚翻译的《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经书中对此记载道:"于内院中心......于莲华胎上画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萨,头向东方,白色,着白缯轻衣......乘金色孔雀王,结跏趺坐白莲华上,或青莲花上......有四臂......第二手执三、五茎孔雀尾。"这样的一个有四只手的画像,如果让小孩看到,恐怕晚上都会吓得不敢睡觉了。

集佛教与文化于一身,特别概念在宋元文学中的描写尤为突出

《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

4、很早以前,《孔雀明王经》就已经传入我国。这一经书在历史上有多人对其进行过翻译,目前传世的汉译本就有6种有位和尚,名叫帛尸梨蜜多罗,早在南京建寺庙时,他就开始对这一经书进行汉化翻译。这样一来,此人成为江南区域中最早的传经之人,这里的经指的是密教经典。显然,此人是我国最早汉化翻译"孔雀经"的人。

在经书的翻译上,据史料记载,从东晋开始到注重佛教的盛唐时期,这段历史共有三百余年时间,当时由官方或民间或僧侣,先后有九次翻译过"孔雀经",这也是所胡密教经典翻译中数量最多的一段时间。这里面,上面说过的帛尸梨蜜多罗这位老和尚是最早翻译的一位,而且其一生有两次参与其中。他翻译了佛经《佛说大孔雀王神咒经》及《佛说大孔雀王杂神咒经》这两部经典。

通过他的努力,孔雀经典流传于中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了。

集佛教与文化于一身,特别概念在宋元文学中的描写尤为突出

《孔雀明王经》

5、世界各地人们信佛的人数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展,信孔雀明王的潮流在地球各地传播,不同语言的关于孔雀明王经典著作的译本推陈出新。目前出现的梵、汉、藏、西夏、日、尼泊尔等等众多不同语言的译本流传于世界各地。

在日本寺庙里,孔雀明王深为当地人们所信仰,因此香火鼎盛

这里有一点值得提出,那就是在中国,孔雀明王出现了本地化。所谓本地化,就是被本地产的宗教所吸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佛、道两教出现过长时间的交融互汇,此时道教吸纳密教中孔雀明王经,将其命名为《太上元始天尊说宝月光皇后圣母天尊孔雀明王经》,此经共三卷,后人简称之为《孔雀明王经》。这样,孔雀明王从佛教形象演变成道教中的一个仙人。

集佛教与文化于一身,特别概念在宋元文学中的描写尤为突出

寺庙供奉的孔雀明王

二、宋元时期人们如何传承对孔雀明王的信仰?

历史上,人们信仰孔雀明王信,相信他会去鬼消毒,这一代又一代人们的信仰除了口口相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那就是通过文学艺术作品传承在宋元时期,这一点表现得十分突出,因为当时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对此有过详细而生动的描述。这些文学作品主要有诗文小说、戏曲、绘画、造像,等等。这些描写的原始素材都来自于《孔雀明王经》及图绘的孔雀明王画象。《孔雀明王经》在有关孔雀明王信仰发展过程中,十分有代表性。这是一部杂密经典,在佛教中,是"五护秘经"中的一经。它在密教经典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到了宋代以后,佛教深入民间,密教的孔雀明王信仰开始从皇宫专用,开始在民间普及,之后扎根于民间。那么,世人为何要模拜孔雀明王呢?这是因为密教里描写的孔雀明王,有所谓止雨、消灾并为信徒带来幸福平安安乐的神力。

正是人们认定这位神有如此巨大的法力,所以他香火旺盛,人们才会纷纷地去对他进行跪拜祈福。

集佛教与文化于一身,特别概念在宋元文学中的描写尤为突出

孔雀明王形象

信仰孔雀明王的人们日益增多,文学记载的数量不断增加,不绝于史。文人著作的佛经作品里,频繁出现孔雀明王的形象。比哪宋朝的惠洪就创作了《林间录》一书,其中编出一则故事,称有位老和尚叫洪准禅师,他即将归西时:

"门人弟子皆赴檀越饭,唯一仆夫在,师携磬坐土地祠前,诵《孔雀经》一遍告别,即安坐瞑目"。这里说,老和尚念着经,就安坐着瞑目了。

绘画和造像艺术方面,也是传承孔雀明王信仰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许多寺院及石窟里,有相关的变相画,而其中造像也是极为重要的传承方式。密教中有关的佛像,特别是几乎所有的明王,形象上都表现得愤怒狰狞。但孔雀明王在面部表现上,却呈现出慈悲菩萨的形象。这一不同,有助于这一形象的流传。

敦煌壁画早已名传中外,其中有关密教的壁画内容非常丰富。当中,保存着五代到宋初密教遗迹的洞窟,数量多达156个。在莫高窟壁画中,出现了不少孔雀明王画像,这些画像是目前可知的存世时间最久远的孔雀明王画像。这里亦是孔雀明王造像最多且最领跑的地方。

对比各不同时期的孔雀明王的形象,我们发现在五代以前,这一画像,几乎遵循着礼仪的要求去创作

但是到了宋代起,汉人地区崇拜的孔雀明王的像,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按仪轨要求却作画了,样式上变得多采多样。

集佛教与文化于一身,特别概念在宋元文学中的描写尤为突出

敦煌壁画孔雀明王

结束语:们欣赏了上述有关孔雀明王的内容,我们知道,经书《孔雀明王经》是所有佛经中最早传入我国的密教经书之一。

在世人眼中,跪拜信仰孔雀明王,能获得许多利益。由此,不管僧界或世俗人们,乃至于道教信徒,都纷纷地加入到对孔雀明王信仰的行列中。在这一过程中,文学艺术上,文人们亦纷纷加入其中,并创作出许多的手写本等版本,传承这一历史进程。

由此可见,对孔雀明王的信仰,不论在汉传密教、滇密、藏传密教,甚至是在国外比如日本,信仰他并忠心崇拜的人广泛存在,是最重要的宗教之一。时间经历千百,人们的日常生活被这一信仰所侵入,在密教世俗化大潮中,此信仰植根于广大民众的心中。正因此,于文化艺术上,孔雀明王的故事也就代代相传了。在中国古典文学,比如《夷坚志》、《西游记》及《封神演义》等众多作品中,特别是在与佛经相关的文学记录里,以及在众多石刻雕像中,还有敦煌壁画的传承里,此外民间戏曲中,都在传承着孔雀明王的种种艺术形象。

可以说孔雀明王形象,是集佛教与文化于一身的形象,其在宋元文学中,被记录及描写得尤其突出。

参考文献:

[法]烈维.孔雀经与正法念处经研究.冯承钧译

刘长久,等.大足石刻研究

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

黎方银.大足石窟艺术

重庆大足石刻研究会等编

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

大正藏

僧佑撰,苏晋仁点校.出三藏记集

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

成寻撰,王丽萍点校.新校参天台五台山记:

卍续藏

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

黄休复撰,何韫若注.益州名画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