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搜索佈局很重要嗎?華為在哪個方面發力才能提高華為生態?

狂奔的野牛3656


必須佈局!從雲到端!從硬件到軟件!從線上到線下都必須去佈局!一步不到位說不定就影響華為生存問題!


紅了偷著樂


華為搜索佈局很重要嗎?

對於國內用戶來說,不重要。但對於華為來說,非常重要。

華為整個生態採用的是1+8+N的戰略,1便是手機,整個生態裡面最重要的一環。2019年畫手受到美國製裁,谷歌停止向華為提供GMS服務,華為不得不推出HMS服務。


不管是地圖、搜索、應用市場,都是國外用戶早已習慣的GMS的一部分,華為若想提高HMS的競爭力,必然只能比谷歌做得更好,絕對不能更差。所以我們看到在地圖方面,華為選擇了和地圖供應商合作,而在搜索選擇了自研。

華為在哪個方面發力才能提高華為生態?

在1+8+N戰略中,手機是最核心的部分,提高華為生態的前提是手機銷量不能下滑,受美國製裁的影響,國外市場顯然已經不如此前,所以華為目前所作的努力,很大一部分都是為了挽回國外市場。

個人認為華為還有另外一個發力點,提升整個生態的體驗和差異性。華為目前並不僅僅是在走三星的路線,其實也是在走蘋果的路線。蘋果已經走在了前面,用戶忠誠度目前最高,印證了這條道路的可行性。華為生態如果能趕上蘋果,用戶忠誠度自然隨著上升,1+8+N戰略中在穩固了1之後,後面的8自然隨著一起發展、進步。


如果贊同我的觀點,歡迎評論關注,我是神奇碼農,專注科技趣事、解答。

神奇碼農


我覺得硬是把華為一個做硬件和網絡終端設備以及消費者終端(手機、電腦、平板、電視、路由器等)變成了一個IT軟件工程企業。我想著後期華為會不會變成了中國版本的雅馬哈,哪些地方短板,哪些地方缺乏,哪些地方有壓迫,就在哪裡發展備胎,再者繼續發力轉正。

備胎轉正的事情華為這兩年很拿手,華為搜索佈局我覺得最核心的價值還是放眼全球的角度看待的,以前是說鴻蒙系統出現是為了更好的做好逃離安卓,和安卓競爭,但是安卓生態最大的王牌一定是谷歌,谷歌地圖服務、谷歌搜索服務都是谷歌的優勢產業,為手機提供者各項服務支持,特別是國外!

還是一點,華為打造地圖也好還是華為搜索也好,主要針對的我覺得是國外,因為如果完全沒有了谷歌方面的支持,華為在國際上的確很難勢均力敵,靠百度,百度在中國出名,靠那個搜索引擎能支撐整個華為在國外的市場,沒有?那就只能自己進行開發了!

地圖服務方面也是一樣,高德和百度地圖還是在中國出名,在國外也不見得能夠拿下全球的市場?所以這個情況下也只能靠自己,所以華為要想打造自主化生態體系,必須要從軟件開發底層支持、系統、硬件幾方面都能做到一定的水平,如果缺少了其中一環,就會影響整體的效應!

華為目前是腹背受敵的過程,他並不像小米做智能生態體系那麼有優勢,處理器有高通、系統有安卓、各項服務都可以購買,甚至還投資各大芯片企業來為自己打造智能硬件芯片,所以相比較華為更多重視自主化研發,很多都是一個整體化,所以人家說小米背後既有投資公司、也有強大的硬件技術和軟件技術的廠商支持!

而華為想要打造好整體生態,我覺得最核心的還是要開放,開放精神很重要,特別是團結國產的硬件和軟件以及芯片,一起走向全球市場,這個是很重要的,不然就很難發展好的,所以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歡迎關注我創業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創業者李孟


華為佈局搜索,其實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整個事件的起因,應該是和谷歌有關係的。要不是被禁用GSM,華為也不會這麼快反應的。自然華為需要走出第一步,就是打造HMS。

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複雜的,首先是需要更多的開發者進入到裡面,有著豐富的應用,用戶才會使用。唯一的辦法應該是用重金,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經過幾個月的發展,目前推特、臉書這些,已經是在裡面了。

可以說成績還是不錯的。其次,是有了這個生態以後,接下來就是完善了。地圖也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環,涉及到出行、購物等方面內容,所以又有了河圖的出現。而它也徹底和傳統的地圖區別開來。

除了基礎的導航功能外,在信息多元化方面,是給了用戶很多的選擇,多維度的向用戶展示信息。第三,如果說地圖是解決我們出行遇到的難題,那麼搜索就是解決我們所遇到的問題。

遇到什麼不懂的,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手機上搜索,看看有沒有解決辦法。這個自然在國外也是一樣的,方法快速簡單,時間更短,卻能及時得到我們需要的信息。另外谷歌的搜索,在國外是非常受歡迎的。

使用和下載也是排在首位的,既然華為要挑戰谷歌的地位,肯定要在搜索上與谷歌對標的,這個按道理是比地圖還重要的。那除了這些,還有哪些方面發力更能提高華為生態呢?

第一個,應該是應用更多元化,目前為止應用好像不到10萬個,和谷歌相比是差的太多了,這個得繼續加強。第二個,是移動支付,在我們國內,移動支付市場非常的成熟了。

可是在國外就不一定了,在這方面發力,對華為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三個,是提升國內用戶的體驗,上面說的HMS、河圖、搜索這些,國內用戶幾乎是感受不到的。因為國內手機廠商都擺脫了谷歌的約束。

然而在國外,卻是擺脫不了。我們國內用戶以後出國幹嘛的,用上華為的這些應用,那是非常的方便,一切都是中文,我的英語終於不用開口了。不知道你們對華為的HMS怎麼看的,期待哪些變化呢?


17看科技


在“沃土計劃”進行到第四年的時候,華為提前發佈了升級版本。

9月18日,在第四屆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副董事長鬍厚崑宣佈,新的“沃土計劃”將投入15億美元,使開發者的規模擴大到500萬人。

這將是華為在構建生態方面的又一大手筆。

“沃土”計劃

2015年11月,在首屆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宣佈將在五年內投入10億美元實施“沃土開發者使能計劃”(簡稱“沃土計劃”),打造面向開發者夥伴的開發使能平臺和聯合創新。

根據當時的方案,這筆10億美元的投資主要用於5個方面,即為夥伴創新的聯合解決方案提供實物支持、開發資金支持、技術專家支持的“創新基金”,專項投入開放平臺和遠程實驗室建設,讓夥伴聚焦業務、高效開發的“開發支持”,對夥伴開放能力和解決方案予以認證的“華為認證”,為夥伴提供研發、銷售和交付能力培訓的“人才培訓”,以及用於開發者的生態圈拓展、創新解決方案營銷活動及銷售激勵的“營銷基金”。

之後,華為逐步開源開放了CT產品、雲服務、騰AI計算、鯤鵬計算能力等,並在全球建立21個OpenLab,打造開發者社區,舉辦開發者大賽和人才認證等。“在過去的四年,‘沃土計劃’進展非常順利,已經發展了130多萬開發者和14000多家ISV(獨立軟件開發商)。”胡厚崑說。

此次發佈的“沃土計劃2.0”包括培訓賦能、沃土高校、華為認證、開放實驗室、聯合營銷、創新基金、沃土工場等7個方面的內容,針對開發者開發歷程的瞭解、學習、構建、上市這四個階段,優化相應流程、社區、資源配置等,使開發者在華為平臺上更高效地成長。同時,圍繞開發者學習、產品構建、產品上市三個階段,華為分別設立LDF(學習成長基金)、PDF(產品開發基金)、MDF(市場發展基金)三類基金。

“下一個5年,華為沃土計劃2.0將從5大方面進行升級。”華為Cloud & AI產品與服務CTO張順茂說。具體而言,包括產品升級,重點基於鯤鵬+昇騰計算處理器,打造開源開放的計算產業生態;賦能升級,打造360度的全方位賦能體系;聯盟升級,推動產業標準,規範,示範點,技術認證體系的建設,共同做大蛋糕;社區升級,按行業建設應用生態,按區域建設產業生態;激勵升級,讓每個開發者都能獲取到鯤鵬和昇騰算力。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計算產業的大藍海。”胡厚崑引用Gartner公司的數據來證明這一點——預計到2023年,計算產業的規模將超過2萬億美元,“因此,華為將堅定不移地投入計算產業。”胡厚崑介紹,主要從四個方面來佈局,包括對架構創新的突破、對全場景處理器族的投資,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商業策略,以及不遺餘力地構建開放生態。

“今天,各行各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如火如荼,計算產業蓬勃發展。華為堅定不移地投入計算產業,從最難的架構突破做起,自研處理器,以此為基礎打造產業,構建生態。”胡厚崑說。

2004年,華為開始投資研發第一顆嵌入式處理芯片,歷經15年,投入超過2萬名工程師,形成了以“鯤鵬+昇騰”為核心的基礎芯片,併發布了多個系列的處理器,包括支持通用計算的鯤鵬系列,支持AI的昇騰系列,支持智能終端的麒麟系列,以及支持智慧屏的鴻鵠系列等。

算力供給的關鍵在於處理器的效能,從產業發展角度,必須要在處理器架構上尋求突破,要用新的處理器架構來匹配算力的增速。因此,華為推出達芬奇架構,這是目前為止,業界唯一能夠覆蓋“端、邊、雲”全場景的處理器架構,也是華為打造計算產業的堅實基礎。

“然而,一個計算產業的成功,僅僅靠一個好的架構是不夠的,架構只是硬件和基礎,真正的成功,最終一定是依賴於成功的生態。”胡厚崑認為,計算產業的成功,不但需要打造架構帶來的硬實力,也要打造開放生態的軟實力。

在華為Cloud & AI產品與服務總裁侯金龍看來,生態包括硬件生態和軟件生態兩方面,華為對此分別採取了硬件開放,軟件開源的舉措。在此次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基於“鯤鵬+昇騰”雙引擎,正式全面啟航計算戰略。宣佈開源服務器操作系統、GaussDB OLTP單機版數據庫,開放鯤鵬主板,通過硬件開放、軟件開源、使能合作伙伴,共同開拓萬億級的計算產業大藍海。

在一場大會上發佈如此多的開源計劃,這在以前的華為是難以想象的。一位一年前離職的前華為員工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早期,華為在開源問題上做得不夠,曾深受業界詬病。隨著這些年全球化的發展,華為逐漸意識到開放的重要性。2010年,任正非提出,希望華為不要做“黑寡婦”,要開放、合作、實現共贏,多把困難留給自己,多把利益讓給別人。

“黑寡婦”是拉丁美洲的一種毒蜘蛛,在交配後,雌性會吃掉雄性,為孵化幼蟲提供營養。早期的華為,業務一味擴張,產品線過長,“跟別的公司合作,一兩年後,華為就把這些公司吃了或甩了。”任正非在一次內部會議上提醒說,“我們一定要尋找更好的合作模式,實現共贏,更加開放,對內、對外都要開放。”

這實際也是華為在發展階段的一次自我反思。在華為發展的初期,以運營商業務為主的直銷模式,客戶數量有限,行業也比較單一,只需做好客戶服務就行。然而,隨著華為轉戰企業業務,面對千差萬別的行業和客戶需求,產品線過長,研發力量就會捉襟見肘,明晰擴張的邊界,“有所為有所不為”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2012年的華為1號文,對華為重新進行了戰略定位,即做ICT的基礎設施提供商。

這一定位延續至今,也讓華為重新審視和企業客戶的關係,為後來的生態佈局奠定了基礎。

三駕馬車

2015年5月,華為發佈了面向企業市場的行動綱領——打造業務驅動的ICT 基礎架構(簡稱“BDII”),基礎架構、基礎設施與行業應用類軟件的深度融合,通過自身的基礎設施創新、合作伙伴的聯合創新以及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生態系統創新,使能新產業革命。

這被看作是華為構建生態的開端。同年8月,首屆華為中國ISV合作伙伴峰會在蘇州舉辦,對首批投入聯合解決方案的ISV合作伙伴授予合作激勵。2016年1月,華為正式將ISV夥伴納入到生態夥伴體系,發佈第一版ISV政策,確定分層分級的支持政策。2016年9月,正式發佈SPP(解決方案夥伴計劃),為解決方案夥伴提供從方案孵化到上市銷售的整體支持。

2017年,華為實行“3×3”ISV支持體系,在技術、營銷和銷售3個方面,助力解決方案的推廣和落地。其中,在技術支持方面,當年3月,首家中國區專屬OpenLab在蘇州成立,為夥伴提供豐富的產品和測試資源,使方案孵化週期降低30%。在營銷支持方面,加大線上線下聯合營銷的推廣力度,特別是當年11月上線瞭解決方案營銷平臺MarketPlace,幫助解決方案全球推廣。在銷售支持方面,則更加註重解決方案的落地。

在華為全聯接大會位於上海世博館的展廳裡,有個專門的OpenLab展臺,“OpenLab顧名思義,是個開放的實驗室。”據展臺工作人員介紹,通過這個平臺,合作伙伴可以一同創新思考,再依託平臺對創意進行孵化並推廣,OpenLab為合作伙伴提供基礎的應用設施、服務器操作系統,以及一些技術支持等,最終實現共贏。

隨著全球數字時代的到來,各企業紛紛開始數字化轉型,以雲、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ICT技術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據全球權威市場研究機構IDC發佈的報告,中國數字化轉型相關的ICT支出超過了3100億美元,約合2.1萬億人民幣。而到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將達到8.5萬億美元的規模,這其中,既包括數字的產業化,也包括產業的數字化。

在為客戶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持的過程中,華為發現,讓產業實現真正的有價值的數字化轉型,離不開多種技術的組合,除了新技術層出不窮以外,每一個企業都面臨著錯綜複雜的業務場景,而這些問題,任何一家ICT企業都無法獨立解決。

“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找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最大公約數,總結提煉出其中最大的共性,要找到那把打開產業數字化萬億市場化大門的‘金鑰匙’。”華為公司董事、企業BG總裁閻力大回憶,2016年開始,華為首先在集團內部找了九個領域做自身的數字化轉型。

之後,華為將這一探索延伸到其他行業,與一些在各自行業領先的客戶,共同進行數字化轉型和創新。在技術上,將大數據、人工智能、視頻、物聯網,地理位置信息等一些新ICT的融合,部署在華為雲底座上,同時,將過去煙囪式的各個數據系統打通,實現數據的融合。

今年1月,華為數字平臺發佈,在這個數字平臺的架構中,所有組件都可以開放給華為的合作伙伴,在架構開放的同時,能力也是開放的,向下能夠介入各種各樣的終端,向上能夠使能各種行業應用的開發。

“這個數字平臺採用平臺共建,利益共享的模式。”華為企業BG 行業使能平臺領域總經理康寧向《中國新聞週刊》介紹,由於夥伴提供的能力以及華為提供的能力不一樣,不同夥伴之間有各自不同的協議。針對能力型夥伴,華為希望和他們一起把平臺能力做強,幫助他們擴大銷售收入,用更靈活的方式進行標準化交付。對於行業夥伴,在提供服務的基礎上,希望能夠共同擴大市場,共享銷售收入。

“可能企業跟企業之間的數字化轉型有不同,但是我們把最大的共性部分都做了,這會大大提升我們行業應用開發的效率,提升我們整個系統集成的效率。”閻力大表示。

在9月19日下午的發佈會上,華為將這個數字平臺正式命名為“沃土”,並賦予“積澱、融合、快速、高效”的內涵。“構建數字世界的底座,架構智能社會的未來”成為華為對沃土數字平臺的定位和未來期許。

由此,沃土數字平臺、OpenLab和MarketPlace成為華為構建生態的“三駕馬車”,為夥伴提供從設計工具到方案孵化再到在線營銷等全方位支持。

亟待破題

在這次華為全聯接大會上,作為華為生態合作伙伴,北京四維圖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雙方合作的自動駕駛地圖產品項目。

從2017年開始四維圖新就跟華為合作,今年4月,雙方正式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建立了合作伙伴關係,此後,雙方圍繞雲服務平臺、智能駕駛、車聯網、車路協同等方向,展開深入而完整的智能網聯汽車解決方案合作。

“自動駕駛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不僅是地圖,還包括車輛的感知,車輛的決策,整個汽車底盤的控制等,都需要方方面面的計算。華為的技術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們剛成立了一個智能汽車事業部。”負責和華為對接的四維圖新總裁辦部門總經理霍敬宇看到了華為作為汽車行業新兵的進步神速,也看到了華為的能力,“我們希望與這樣合作伙伴聯手,我們去賦能它的同時,華為的集成能力和系統能力又反過來帶動我們的成長。”

然而,在這種合作的過程中,作為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華為將如何盈利?針對這一問題,華為眾高管都沒有給出確切的回答,只是強調面對2萬億美元的計算藍海,華為只是取極小的部分。

但在霍敬宇看來,像華為和四維圖新這樣的TO B企業,比起追逐一時快錢,一個長遠的,靠著創新發展不斷領先的行業才是更重要的,對於四維圖新來說,從長遠來看,面對中國汽車產業的新“四化”轉型和汽車產業的2025戰略,要佈局未來就必須拉上強有力的戰略合作伙伴。“所以合作不是看短期的盈利,而是佈局未來能讓我們始終立於行業領先。”他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

從行業角度,侯金龍也看到華為在生態佈局方面的意義。他向《中國新聞週刊》介紹,一方面,每個應用都具有行業屬性,針對每一個行業,將這個行業的合作伙伴聯合起來,從而打造該行業完整的生態鏈;另一方面,每個產業都有各自的標準,華為也會聯合各個行業組織,聯合合作伙伴,共同制定標準體系。

只是,在生態佈局的過程中,僅僅有一個開放的姿態還遠遠不夠,一系列的問題還亟待解決,如基於平臺開發的產品如何與華為兼容,孵化中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在打造全球生態的過程中,如何破除已有的生態壁壘等。

“我們的生態建設,起步目標就是面向全球!”華為Cloud & AI產品與服務CTO張順茂說。他同時也向《中國新聞週刊》承認,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最開始的時候,可能首先在中國把生態發展起來,“在短期內,可能中國的生態夥伴比重會更多一些。但隨著成熟度或時間的推移,華為的生態一定會走向全球。”

在張順茂看來,在打造全球生態的過程中,也會面臨一些來自技術上和商業上的困難,比如在技術上,服務器端操作系統還比較分散,華為將支持基於openEuler的合作伙伴發行商業版操作系統,支持各行業主流應用和軟件開發商把軟件和應用遷移到基於openEuler的操作系統上。此外,華為與深之度、中標麒麟、天津麒麟、中移蘇研、普華等夥伴計劃聯合推出openEuler開源社區。

此外,數據庫也會是一個技術上的挑戰和障礙,所以華為也將openGaus開源,可覆蓋企業70%以上的數據庫業務場景。

除了技術以外,由於商業上已經有一個成熟的市場,要從成熟市場遷到另一個新興的市場,商業驅動力在哪裡?張順茂認為,要讓新興的市場和產品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在這個市場有足夠的吸引力的同時,通過沃土計劃中的一些扶持,來幫助開發者在新的市場上開發出新的解決方案。

“這是計算產業新的大航海時代,我們期待的是千帆競發,而不是獨舟奮進。”正如胡厚崑在演講最後所說,華為期望和各行各業的夥伴共同努力,抓住歷史機遇,共創智能新高度。


縱橫交錯兮天下之局


新聞報道華為推出了自己的搜索,近日華為搜索已在海外測試上線,將提供網頁、圖片、視頻、新聞和本地內容的搜索功能,以及為用戶提供“反饋”功能。預計該應用很快將登陸華為應用商店AppGallery。華為可能用此應用代替谷歌搜索。華為搜索 app 將作為華為 HMS 生態系統的重要部分,目前,該服務正在海外小規模內測。

至於華為要推出搜索,主要的原因也是由於現在無法和Google繼續合作,原來使用Google的全家桶很方便,只要把硬件做好就可以了。

現在由於無法使用嚴重影響了華為手機在海外的銷量,痛定思痛,為了解決目前的問題,也是為了長遠打算,建立自己的生態系統,硬件軟件一起賣,蘋果就是一個好榜樣。當然Google也有自己的手機產品,但是更多是為了展示Android系統。

手機上的搜索屬於華為生態系統的一個環節,有些人說可以考慮使用其他搜索啊,比如微軟的Bing,但是市場份額擺在那,用戶習慣擺在那,換了效果肯定不好,還不如用自己的,用戶用著用著就會習慣的,對搜索結果很在意的必定是少數人。畢竟華為正在建立自己的生態系統,連操作系統都自己來了,還缺一個搜索嗎。

依託搜索可以參照蘋果來個華為音樂,來個華為news,當然這是後話。

華為已經確認,華為消費者BG旗下已經成立了一個全新的二級部門“全球生態發展部”,專門負責在全球範圍內推進華為HMS生態建設。該部門員工暫定36人,總裁為此前擔任華為東北歐消費者業務總裁的汪嚴旻,直接向餘承東彙報。

020年華為將全力打造HMS生態,並形成“自研芯片+鴻蒙OS”的新體系。

今年1月,華為面向全球發佈了HMS Core 4.0。HMS包含一整套開放的HMS Apps和HMS Core、HMS Capabilities、HMS Connect,以及相應的開發、測試的IDE工具。其中HMS Apps包括華為雲空間、華為智能助手、華為應用市場、華為錢包、華為視頻、華為音樂、華為閱讀、華為主題和生活服務等組成的核心應用。可以對谷歌的一系列服務和應用形成替代。

根據華為官方公佈的數據,目前華為全球註冊開發者已經超過130萬,全球接入HMS Core的應用數量超過5.5萬款。


平行宇宙修真界


很高興能夠回答你這個問題,我將詳細來論證華為搜索對於建立華為自有生態的重要性。

事件歷史背景

自從2019年5月華為被納入實體清單後,Google第一時間便跳出來積極響應制定製裁措施,對此後華為發佈的新機型斷供GMS基礎服務包,這意味著華為手機將不再能夠安裝使用Google應用商店,gmail,YouTube以及Google search等海外用戶黏性極高的應用工具。原本發展迅速的海外市場頓時陷入困境,第四季度甚至導致了華為全球出貨量的首次下滑,可見斷供GMS對於華為海外市場影響之深遠。

華為應對之策

面對Google的釜底抽薪,華為並沒有束手就擒而是果斷決絕地推出了自己的plan B。隨即華為宣佈自己的重磅投資計劃,將拿出10美金設立全球開發者扶持基金,邀請全球的開發者加入華為HMS移動應用生態。經過大半年的發展,目前華為HMS註冊開發者已達到130萬,基於HMS core的核心應用已達到5.5萬個,就連Facebook、Twitter等國際社交軟件巨頭也宣佈加入。

近期,華為宣佈為了能夠全面對標GMS,甚至超越它,即將推出移動互聯網時代最為重要的流量入口之一的華為search,並已進行眾測,不久的將來就能推出正式應用版以替代GMS中的Google search。

華為search,構建HMS移動應用生態閉環的最重要節點之一

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大小是檢驗一個平臺是否成功的標誌性參數。而流量的導入以及分流,需要高度依賴搜索應用來進行流量的分配。因此,華為在打造自身HMS生態時,必須需要擁有自己的檢索能力,用戶才能在你的生態平臺上通過檢索工具快速獲取自己想要的應用、產品、服務以及內容等東西。搜索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了用戶對產品使用的體驗感。不然想象,一個沒有search工具的平臺,即時你的生態相當豐富,用戶也沒有辦法從茫茫大海中尋找到其想要的產品以及服務,最終整個生態無法形成閉環而導致生態鏈最終斷裂而走向失敗。

構建合適的利益分享與約束機制,圍繞用戶需求,打造全球第三大移動應用生態

一個生態的形成與發展壯大,必然需要引入合適的激勵與約束機制,讓平臺內各個鏈條上的主體相互競爭與協調發展,並圍繞提升用戶的極致體驗為目標開發設計產品與服務。目前華為對2020年6月30日簽約入駐平臺的開發者上線APP,實行業內最高的1:9分成,充分讓利開發者,使生態儘快豐富起來,畢竟Google和apple應用商店上的核心應用超百萬款,華為需要儘快趕上。

在發展APP數量的同時,同樣也急需保證上線應用的質量與用戶隱私安全,這就需要華為不能搞大水灌溉,而是嚴選並加大扶持優質開發者,對上線的APP應用程序進行嚴格的刷選,保證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應用程序。

這就是我對該問題的解讀,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喜歡我的回答就給我點贊並關注。


創新的創新


很重要。

華為搜索對標的是Google搜索,HMS的核心目的是取代GMS,而搜索業務是Google整套系統的紐帶,擁有成熟的搜索系統意味著HMS具有足夠的信息和資源來支撐開發者開發,以及吸引足夠數量的用戶,搜索只是一種形式,其表現的是背後所能聯通的資源範圍。

HMS佈局最重要的還是對開發者的支持,現在開發者所懷疑的點在於自己開發的內容是否能夠真正被用戶接觸到,並且將這種接觸轉化為資金,這是開發者盈利的方式,華為需要證明這一點,並且儘快推行手機和pc端的系統部署,否則對於開發者來說,這個平臺始終是非主流平臺,只能在做完主流平臺支持以後再考慮這個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