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戰“疫”》系列22:戴好“心理口罩”,增強心理免疫力

《用“心”戰“疫”》系列22:戴好“心理口罩”,增強心理免疫力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疫情引發了民眾個體的一些負面情緒如焦慮、恐懼、無助等;還在一定範圍內導致了對特定人群的過度恐慌、社會群體的心理距離加大、親人好友之間的心理產生隔閡等不良社會心態。我們需要客觀認識和疏導當前人們的不良情緒,認識和引導形成戰勝疫情所需要的理性平和、積極樂觀的社會心態。

一、傳播抗疫成果,消除過分恐懼

各種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鋪天蓋地,人們對於疫情和傳染的恐懼,成為一種普遍性的社會負面情緒。“恐懼”是人們對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產生的強烈的害怕情緒。恐懼心理出現時,明明知道沒必要那樣恐懼,就是不能自我控制,嚴重時還伴有煩躁不安、焦慮、呼吸急促、頭昏、噁心、嘔吐,甚至休克等生理症狀。如果恐懼的事物或情境消失,害怕情緒就會恢復正常。

當人們感知到無法控制和無法預計的危險的時候,就會產生這種害怕的情緒反應。完全消除恐懼,就必須消除恐懼源。本次人們擔心的是自己和親人會不會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擔心感染病毒之後出現極端的危及生命的情形。

因此,權威機構或媒體要及時發佈疫情防控的消息和成果,嚴厲打擊各種謠言。

對個體而言,要冷靜下來細心梳理一次自己當前的環境和接觸情況,逐步排除被感染的可能性,嚴格按照防控措施來防控,這樣自己心裡也會更加踏實,降低疫情恐懼感。當然,個人要在感到恐懼的時候,有人能夠說話交流;如果在隔離期間,要與親朋好友等進行溝通交流,保持一定的電話或視頻溝通。

、重視隔離期的心理擔憂與緩解

目前,為了有效防控疫情,實行14天隔離觀察和小區封閉管理。隔離和封閉,都會給當事人帶來一些心理問題。

如何維護好在隔離期的心理狀態?

首先是對隔離期不抱怨不反感,從內心認同隔離的正確性與必要性,接納自己現在的情形;其次要嚴格按照要求做好隔離期的事情,如測體溫、勤洗手、通風、適度鍛鍊等;第三是通過每天做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或完成一個任務來將注意力集中到事情上,這樣子“胡思亂想”的時間就會減少。第四,與外界如家人和好友等保持電話或視頻交流,獲得更多信息,分享隔離期自己的身心狀況和完成的任務情況。

如果是漂泊在外無法回家的人群,要做好心理安撫。一是要能夠保持與家人的聯繫,及時知道家人的狀況,也能夠把自己的情況讓家人知曉;二是從認知方面,對不能回家的原因進行外部歸因,是因為疫情防控、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三是從情緒上,體會與同感這些人一定程度的無奈、埋怨等心理,多傾聽,讓他們訴說;四是從生活方面給予這些人方面,提供好生活保障,WIFI保障,電視或電腦等,物質生活的關心是基礎性的溫暖。

、健康的心態增強個人免疫力

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對人體的免疫功能起著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如果人長期處於焦慮、猜疑、急躁、憤怒、抑鬱、後悔等心理狀態,會減弱機體的免疫功能;如果心理壓力是短期的,會抑制免疫力;如果是強大的心理壓力和長期的心理負擔,可能會對免疫功能造成傷害。而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如感激、滿足、愉悅、幸福等,能夠促使體內的內啡肽與生長激素等上升,從而能夠增強人的免疫力,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目前,疫情無疑會讓廣大人群產生一些焦慮、害怕、自責等負面情緒,隔離等措施也會讓人際交流方式受到影響,預防和抗擊新冠肺炎,特別需要大家儘快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把負面情緒降下來,讓平和、理性、樂觀、感激等積極心態升上來,促進自身免疫力增強,更好預防或治療病毒感染。因此,健康心態是預防新冠肺炎的“心理口罩”,在戴口罩、勤洗手的時候,也要戴好“心理口罩”。

從社會心理層面來看,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積極的社會心態有助於齊心協力戰勝疫情。人們對於戰勝疫情的信心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在經濟發展中,“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在防控重大疫情中,信心和藥物同樣重要!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鼓勵、肯定、幫助的心理氛圍,整個社會傳遞出的溫暖友愛和信任,眾志成城、同心同德的心理氣勢,無疑是戰勝疫情的重要力量。(作者: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佐斌 編輯:崔禕璁)

《用“心”战“疫”》系列22:戴好“心理口罩”,增强心理免疫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