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7年“非典”老兵董波再战疫:采样排雷24小时“在线”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梅刚)“摘口罩,请张嘴,伸舌头……”董波迅速用咽拭子对咽喉两侧的扁桃体和咽后壁擦拭,这是他在“战疫”第一线与病毒“零距离”接触的主要工作。

时隔17年“非典”老兵董波再战疫:采样排雷24小时“在线”

当大年初一与家人欢聚时,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样四组组长董波接到“战疫”任务后,没有考虑病毒的危害、家人的失落和恐惧,义无反顾再次奔向抗疫第一线。

17年前,董波就在抗击“非典”第一线,承担消杀工作,刚参加工作的勤奋和上进,让他没有考虑防疫工作的潜在危险。17年后,已近不惑之年的他作为疾控检验队伍的老兵,从大年初二投入抗疫工作至今,已连续工作近两个月,采集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隔离场所人员、不明原因发热人员等样本并运送标本,最多一天采样20多份,检测送样多达10余次。近60天里,两双运动鞋磨坏了,脚底水泡变成了老茧。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咽拭子标本采样是离病毒最近的岗位之一,病例采样过程虽然只有2-3分钟,但被感染的危险系数最大,董波要与疑似患者面对面接触,受采对象必须摘掉口罩,张开嘴才能在口腔中采集样本。由于条件反射,张嘴时常常忍不住咳嗽、喷嚏,甚至呕吐,可能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飞沫,在这些危险的情况下,稍有不慎,采样人员就有可能被感染。

时隔17年“非典”老兵董波再战疫:采样排雷24小时“在线”

戴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穿隔离防护服,是董波每天去采样接样前的首要工作,防护装备的防护性虽好,但透气性不佳,常常是头发、眉毛上沾满了水汽,等脱下厚重的防护服时,整个人累瘫在地上。

董波每天不定时的奔波于医院、隔离酒店、居家去采样,采集后为了尽快拿到测试结果,就要及时把标本送到呼市疾控中心进行监测。即便工作量大、危险系数高,但在采样过程中也常会遇到隔离人员不接电话、不开门、恶语相加,甚至完全不配合的情况。2月15日,董波先后去9名居家隔离者采样,其中1位密切接触者拒不开门接受采样。他一方面积极劝导密切接触者,详细解释工作方法,消除对方疑虑和恐惧,另一方面请求村委会及派出所协助,经过不懈努力,最终顺利完成样本采集任务后,又继续奔赴下一个采样点。

作为采样组组长,董波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技术,为了让组员更快适应采样工作,他提前一天领取好采样装备,下单后核实受采对象基本情况、居住地、接触史、有无发病等信息,调配车辆及时到达采样地点。采样中做好个人及队友安全防护,再次核实受采对象信息。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受采对象信息错误情况,这需要丰富的经验进行判断并及时更正。

3月5日,采样组接到去居家采样的派遣任务,但经过去前核实,发现疑似患者已准备好去隔离酒店,于是直接前往酒店采样。采样时自称母女关系的两位疑似患者,填写年龄信息仅相差14岁,董波马上问询并查验身份证,发现她们故意隐瞒事实,导致信息出错。

董波说:“这种情况需要采样人员具有敏锐的觉察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及时更正,确保采样信息的完整、准确。”

时隔17年“非典”老兵董波再战疫:采样排雷24小时“在线”

在采样后正确填写送样单,对送样包三层防护确保样本无泄漏无污染。在保证安全防护的同时,既准又快。

董波从投入抗疫工作以来一直没有回家,9岁的儿子在日历上用“白”“白”“黑”的字样标注着父亲工作的节拍,想爸爸的时候打个电话,就能知道爸爸是白班还是夜班……虽然惦念年逾古稀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子,但他却主动请缨驰援武汉抗击疫情。但因为采样工作同样艰巨,他留在了疾控一线继续战斗。

当3月16日呼市最后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出院,现存确诊病例“清零”。董波第一时间收到儿子发来的“清零”信息,附言是“爸爸,你可以歇歇啦!”。然而董波明白,清零不等于疫情结束,目前赛罕区承担着全市返呼外籍人员和赛罕区的所有境外返呼人员留观任务。他要继续对定点隔离酒店中大批国内外留观人员以及入监人员进行核酸检测采样,不能松懈半分。

有征必战,奉命唯谨。3月17日,全区103个旗县(市、区)疫情风险等级全部调整为低风险。然而作为疾控人员,董波深知此时更加不能掉以轻心,更要坚守疾控人员的初心和担当,为赢得疫情防控的全面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