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古城最后的地标建筑景观


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是钟楼和鼓楼的合称。

钟鼓楼一般建在三种地方:一是建于宫廷内,二是建于城市中心地带,三是建于寺庙内。城市中的钟鼓楼最早用作报时, 古代里坊制城市实行宵禁,早晚击鼓为启闭坊门的信号。后来寺庙也开始设钟和鼓,钟楼、鼓楼左右相对而建,专供佛事之用,以致于出现一个成语晨钟暮鼓,不少地方还成为八景之一,如南屏晚钟。

钟鼓主要有四方面的用途:一是号令性钟鼓;二是伴奏性钟鼓;三是礼仪性钟鼓;四是祈福性钟鼓。随着时代变化,城市中的钟鼓楼多已废弃或坍塌,功能早已不复存在。但是,钟鼓楼作为一个建筑,无疑也是一道景观,更多地寄寓了一种传统文化,作为文化遗存和印记,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地标。


钟鼓楼作为中国古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最早只是先出现钟楼,后来才有钟楼和鼓楼相对而建。钟鼓楼建在哪里,有什么作用,如今保护完好的钟鼓楼还有那些?我们以事物的多样性视角,来了解和欣赏钟鼓楼这一古建筑。


01 钟鼓楼的建筑多样性

(一)建筑位置的多样性钟鼓楼分别建在皇宫、城市和寺庙。皇宫钟鼓楼始于隋止于明。隋唐的皇宫在西安,只有遗址;北宋皇宫在开封,早已北黄河带来的沙土淤埋在了地下。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都是位于古城或寺庙里的钟鼓楼。

城市钟鼓楼应晚于皇宫钟鼓楼,早于寺庙钟鼓楼。城市钟鼓楼与皇宫、寺庙的钟鼓楼相比,规模、气势宏大,位于城市的中心,又是整个城市的最高点。

在佛寺里建钟楼始于唐代,后来逐渐形成了有寺必有钟的传统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是我国唯一现存的唐代钟楼。北宋时鼓楼引入寺庙,形成钟鼓楼相对而建。后来道观也仿效,有了“道钟”。苏东坡“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的诗句,说明宋代道钟已很普遍

(二)建筑布局的多样性。

像北京、西安这样的大城市的钟鼓楼,都是分别建钟楼和鼓楼,为使城市四周都能听到报时声,钟楼和鼓楼一般建在市中心。布局方式大多为东钟西鼓,但北京的钟楼和鼓楼却在中轴线上南、北向布局。

钟鼓楼:古城最后的地标建筑景观

南北向中轴线上的北京钟楼和鼓楼

寺庙里最初只有钟楼,布局是钟楼与塔、藏经阁对峙。到宋代发展为钟楼、鼓楼相对而建,变为东钟西鼓或左钟右鼓布局模式。少林寺的钟楼、鼓楼就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东南、西南两侧。

(三)建筑结构的多样性。钟鼓楼总体结构多为下台上楼,极个别为下柱上楼。建于城市中心的钟鼓楼,为了解决交通问题,下台多为砖石多为四孔十字穿心结构,台中心就是十字路口;少数为一孔穿心,解决两个方向的交通问题。台上一般为两层木质宫殿式建筑。

钟鼓楼:古城最后的地标建筑景观

浚县文治阁下部的四孔穿心结构。为了保护需要,车辆环岛通行,两轮车和行人仍可穿行

建在寺庙里的钟鼓楼,不存在解决交通问题,所以下台三面为实墙,另一面留门登楼;台上建筑有两层,也有三层的。

钟鼓楼:古城最后的地标建筑景观

少林寺的钟楼、鼓楼,台上都是三层建筑

(四)建筑模式的多样性。大城市多采取钟楼和鼓楼分建模式,如北京、西安、南京都是如此;小城市出于实用和俭省的需要,一般采用钟、鼓同楼,或钟鼓楼与望楼、文星楼合建模式。如山海关古城钟鼓楼就是钟、鼓同楼,而且与文昌殿三体合一,这种独具特色建筑形制,在国内非常少见。

钟鼓楼:古城最后的地标建筑景观

钟、鼓与文昌殿同楼的三海关钟鼓楼

位于河南浚县古城中心的钟鼓楼与文治阁同楼,也属于一楼多能。

钟鼓楼:古城最后的地标建筑景观

河南浚县古城中心的文治阁,兼有钟鼓楼作用


02 钟鼓楼功能多样性

(一)城市钟鼓楼的功能。古城钟鼓楼的主要功能或日常功能是报时。唐代城市实行里坊制,里坊夜间实行宵禁,早晚击鼓作为开闭城门、坊门的信号, 钟鼓楼鼓报最初是为了城市宵禁管理需要。刘禹锡在《同白二十二赠王山人》诗中,有“笑听咚咚朝暮鼓,只能催得市朝人”的诗句。除了日常报时,遇到外族入侵、火灾等特殊情况,钟、鼓声还起到警报作用。

明末,随着欧洲钟表传入我国,钟鼓楼报时功能大大减弱;自清代中叶以后,钟鼓楼制度走向衰落;民国初,钟表逐渐普及和流行,钟鼓楼的实用功能基本消失。

云南大理古城的五华楼,是明洪武年间易址重修古城时,将城中的钟鼓楼改名为五华楼。五华楼除了钟鼓楼作用外,还具有接待贵宾、举行重要活动等多种功能。

钟鼓楼:古城最后的地标建筑景观

大理古城中心的五华楼

(二)寺庙钟鼓楼的功能。寺庙钟鼓有四方面的用途,一是号令性钟鼓。如早晨起床和黄昏就寝、开闭寺庙大门以及紧急集会时,都是号令钟鼓,这也是寺庙钟鼓的主要用途;二是伴奏性钟鼓。在礼佛的时候敲击伴奏,充当佛教乐器、法器,所以我们称寺庙里的钟是梵钟;三是礼仪性钟鼓。有重要庆典、迎宾等活动,敲钟鼓作为礼仪;四是新年祈福性钟鼓。为了迎接新年,除夕这一天,寺庙都要敲种祈福。

明末,随着欧洲钟表传入我国,钟鼓楼报时功能大大减弱;自清代中叶以后,钟鼓楼制度走向衰落;民国初,钟表逐渐普及和流行,钟鼓楼的实用功能基本消失。如今城市里的钟鼓楼已成为城市的地标建筑和景观,而寺庙里的钟鼓楼还发挥着原有的作用。不管是城市还是寺庙钟鼓楼,每年的除夕夜还会敲响钟声,为大家送去新年美好祝福。


03 撞钟鸣鼓节奏的多样性

明清时期,北京钟鼓楼采用的报时方法是:“漏刻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

钟鼓楼:古城最后的地标建筑景观

北京鼓楼内的铜壶滴漏器

“漏刻计时”的方法是设四个铜漏壶,分别叫:天地、平水、万分、收水。漏壶正中安装了1个名“饶”的铜乐器,以机械操纵,时到每刻击饶报点。钟鼓楼管理人员根据漏壶报点再击鼓鸣钟。

钟楼和鼓楼每天戌时(晚7时至9时),击鼓18下,再击钟18下,各击三遍,共计108下,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 称之为定更。次日寅时(早3时至5时),击鼓击钟与戌时相同,称为亮更。晚上9时至次日5时,每两小时一节,分别为亥时(二更)、子时(三更)和丑时(四更),只撞钟不击鼓,且每个时辰只撞一次。

天下晨昏钟声,数皆一百零八。一百零八正好是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相加所得,代表一年。天津鼓楼有一副抱柱联云:“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

钟鼓楼:古城最后的地标建筑景观

明代初建,其后两拆两建。现为2001年重建的天津鼓楼

一百零八钟鼓声之节奏,各地也有所不同 。杭州是“前发三十六,后发三十六,中发三十六” ;绍兴则是“紧十八,慢十八,六遍辏成一百八”;台州为“前击七,后击八,中间十八徐徐发;更兼临后击三声,三通辏成一百八。”钟鼓声的轻重缓急,打破了钟鼓声的单调,赋予了音乐的特质。

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也反映了古时寺庙也要击钟的。


04 现存钟鼓楼年代的多样性

由于钟鼓楼大多为木石结构,个别为纯木结构,所以极易损坏。又因钟鼓楼对于一个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上的钟鼓楼,大多是建了毁,毁了建。重建原因大多为毁坏后重建,西安钟楼是因移址而重建,可以说,每一座钟鼓楼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现在看到的钟鼓楼大多为明清所建,一部分为改革开放后重建。

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钟楼,位于河北正定开元寺内,这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唐代钟楼。

钟鼓楼:古城最后的地标建筑景观

右侧为砖木结构的钟楼

北京鼓楼为元代初建,后在战争中被毁。目前的鼓楼是明代重修,二楼在顺治时候又被烧毁,然后再次重建。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明清两代共建建筑。

钟鼓楼:古城最后的地标建筑景观

老北京钟鼓楼

西安钟楼是明代古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

钟鼓楼:古城最后的地标建筑景观

南京鼓楼始建于1382年,上半部分毁于战火,清代又重建鼓楼的上部分,基座还是保留明代的。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初一,康熙南巡时来到江宁,初二登上鼓楼城台凭高远眺,纵览金陵风貌。初四康熙返京前一再告诫官员要“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隐”。第二年两江总督王新命等将圣谕刻石,在鼓楼城台正中树“戒碑”,为了保护碑,又在它上面建楼,清代南京鼓楼又称碑楼。故鼓楼有“明鼓清碑”之称。从鼓楼改为碑楼,可以看出,清朝中叶,钟鼓楼的报时功能已基本废了。

钟鼓楼:古城最后的地标建筑景观

南京鼓楼

大同永泰街鼓楼为明代建筑。明朝的大同,钟楼、鼓楼、太平楼、魁星搂等楼阁林立,建筑华丽;可惜这些楼阁大部分被毁,只有鼓楼幸存下来。

钟鼓楼:古城最后的地标建筑景观

建筑华丽的大同鼓楼

山海关古城的钟鼓楼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修筑长城、兴建关城时所建, 明成化七年重修,万历十三年重建,三十八年改建。清代又历经三次重修,因年久坍毁失修拆除。2004年又重建山海关古城钟鼓楼。

少林寺钟鼓楼原建筑于1928年被冯玉祥部将石友三烧毁,我们现在看到的钟鼓楼是1994年和1996年照样重建的。

国内现存较好的钟鼓楼,除北京、西安等古都外,还有四川泸州钟鼓楼、广东茂名钟鼓楼、宁夏银川钟鼓楼、甘肃酒泉钟鼓楼、河南安阳钟鼓楼等。这些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必须好好保护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