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 可能只有中國有“語文”教育


世界上, 可能只有中國有“語文”教育

世界上, 可能只有中國有“語文”教育

語文是個很古怪的詞,上下幾代人都上過語文課,大家習以為常,古怪也就不古怪了。但當你環顧世界時,比如英語、西班牙語、法語等,沒有一種課本叫“英語文”、“西語文”、“法語文”。其國家課程標準直接就叫語言課程標準(Language Standard), 而非語文課程標準。

我很熱愛中文的優美簡潔,也熱愛文字傳承的悠久歷史和文化。但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語文教育還需要走得更遠。

.......................................

一、

100多年前,中國被迫睜眼看世界,1905年清廷不得已“廢科舉,辦新學”。新學中所有諸科皆來自西學,除了語言這一科——依舊教歷代古文言文,學科命名為:國文課。

世界上, 可能只有中國有“語文”教育

“國文”最大的問題,是書面語與口語脫節,而整個世界的語言發展潮流卻是書面語與口語逐漸趨同。

其實當時英倫和中國一樣,受過教育的人,手裡操持的文字與口語也是分離的,書面的拉丁文或希臘文,普通人根本看不懂。牛頓大神的《自然哲學的科學原理》就是用拉丁文撰寫的。

世界上, 可能只有中國有“語文”教育

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建議語言課以“語文課”命名。

至此,這個詞語廣為傳播,“語”乃指與口語幾乎保持一致的“白話”,“文”乃指古代書面文言。

如果英語世界也有一門“語文”課——英語文,那麼孩子們要學習的就是英語,外加拉丁文,或者希臘語。

但他們不是這樣的。

二、

中文文字優美,也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尤其是古代的詩詞和古文,行文方式與日常白話不同,需要大量背誦。

我並不反對背誦,尤其是古詩詞,對孩子積累文學素養很有益處,但純粹為了考試標準答案的背誦就有點功利了。

我們先看看,教室裡孩子們的背誦篇目吧:

“小白兔跳三跳,小公雞嗚嗚叫,太陽公公給他送了一頂小花帽”——背誦並默寫


“教室,像一隻蜂巢。排列的桌椅,是一格一格的蜂房,井然有序。上課鈴一響,你一格,我一格,大家坐好。在老師的傳授中汲取,在各科的書籍裡尋覓。時而循著歷史的長河飛向遙遠的古代;時而飛翔在當今的科學天地;時而書聲琅琅;時而書寫沙沙。在知識的大海里採集、探索、積累。像金色的小蜜蜂在花海里採集花粉,嗡嗡營營地飛鳴、渴求。在各自的蜂房裡忙碌地儲積著蜜。” ——背誦並默寫

我們要求學生背誦:教室,像一隻蜂巢。

那也許在其他人的寫作中,教室,像一個果殼——“我雖身居果殼,卻像宇宙中的君王”。

哪種比喻是對的呢?沒有標準。在沒有固定標準的事情上,堅持背誦固定的詞句,會束縛孩子們本來有的各種可能。

再請看小學考試中的一道填空題:

是的,人的一生是( )。只有( )的人,才可能( )。在( )裡,再( ),也許就能看到( );在( )中,再( ),一定會迎來( )。

如果沒有背過這段課文,這個填空題,真的是莫名其妙。

世界上, 可能只有中國有“語文”教育

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說:“語言是人類的本能,教育只是為這種本能提供發展環境,在同一種環境下,有各種不同的發展可能,語言結構相同,卻可以表達不同的思維。”

美國的英語教育,已經擺脫了拉丁文的影響,將語言教育的重點放在了“思維”上——學生低年級時,會用複述或者寫總結的方式訓練“提練重點”的能力;等到高年級,則需要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尋找相匹配的證據。

沒有我們語文教育中一板一眼的標準答案,而是一種半開放或全開放的形式。

世界上, 可能只有中國有“語文”教育

兩種不同教育原理下,語言學習的差異表現在:一個激發學習者的各種潛能,一個將學習者束縛在固定思維模式裡。

所以,我們的孩子寫好人好事,幾乎都是大同小異,因為被套在了“模版”裡。而美國語言教育中,能看到每一個不同的人。

而現代語言教育中,最可寶貴的是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的能力,而不是“標準答案”。

三、

美國國家語言課程標準中,語言教育分為語言藝術(English Language Art)與語言素養(English Language Literacy)。

什麼是語言藝術教學呢?就是我們熟悉的詩歌、故事等“虛構類”浪漫語言的學習;那麼何為語言素養教學呢?就是在歷史、社會、科學“非虛構類”作品中,學習邏輯,發展思維,其目的是發展出高階思維能力(High-order thinking):

  • 形成觀點:學會收集數據,形成推理
  • 清晰表達:呈現證據,有邏輯的表達
  • 促成合作:促成他人與自己的合作
  • 判斷真偽:面對一個觀念時,能夠區分觀點與證據,判斷證據的真假,作出符合事實的判斷。

大綱背後有一條清晰的進階主線:隨著年齡、年級增長,促進邏輯、高階思維的閱讀、寫作、溝通會漸次展開。

世界上, 可能只有中國有“語文”教育

在美國教材中,虛構類作品與非虛構類作品的比例如下:

世界上, 可能只有中國有“語文”教育

(2008). Reading frameworkfor the 2009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Washington, DC: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年級、年齡的增長,虛構類作品在次第減少,非虛構類作品次第上升

同時,在美國的課程標準中,語言與科學、歷史、社會學之間是相互融合的。

語言在歷史中形成,赫胥黎與阿諾德有過一段很出名的辯論,辯論中,阿諾德認為:科學同樣是人類經典文化的組成部分,比如,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達爾文的進化論等等。

世界上, 可能只有中國有“語文”教育

在西方語言教育標準中,會專門闢出一塊語言素養,來界定科學、歷史、社會學在語言教育中,促進高階思維發展的重要功能。

而我們的語文教育中,基本不區分虛構類作品與非虛構類作品;需要背誦的古文比例逐年上升;高年級或初中才涉及的科學、歷史等科目,和語文教學仍然是割裂的。

世界上, 可能只有中國有“語文”教育

同時,我們的語文課本,大都是節選後支離破碎的文章,從“營養”的角度遠遠不夠。雖然教改後越來越重視閱讀,但隨著學生進入初高中後學習壓力的加大,能真正花在閱讀上的時間並不多。

四、

此外,在我們的語文教育中,還缺少邏輯訓練、思維訓練。

什麼是邏輯?邏輯是藉助證據,作出合乎真相的推斷。在這個過程中,要學會收集證據,辨別證據真偽,識別推斷過程是否合乎邏輯,甄別一切可能引起誤導的邏輯論證形式。

而我們語文教育強調的論證方法,恐怕是訓練邏輯思維的死敵:

  • 舉例論證——以偏概全,選擇性篩選證據掩蓋真相的方法,為了證明高壓線引發白血病,只在白血病患者裡面找住在高壓線下的人,而忽略高壓線下健康居民,或白血病中非高壓線下居民對結論的影響。
  • 道理論證——拿權威的話來壓制真相,比如某某名人說了
  • 比喻論證——這是邏輯中偷換概念誤導別人的方法
  • 對比論證——兩個不相干的體系類比,比如天人類比,得出與真相不符合的結論。
世界上, 可能只有中國有“語文”教育

再來看看寫作要求。

美國的語言課程標準中,6年級以前,允許學生講零碎觀點,擺證據,言之有理即可;6年級以後,漸次出現完整的文章結構、形式訓練。這樣,孩子就會願意寫自己的觀點、證據,表達也是天性。

可我們的語文課,恨不得從幼兒園階段,就開始強制要求要100字以上,或200-300字以上。在字數上搞大較真兒,而不關心思想內容。

好的寫作,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觀點、事實、思考角度。先讓孩子樂於表達自己,如果過於關注字數,一下子就把表達的慾望拍死了。

最後,只好湊字。湊字,也很有意思:週末我和媽媽去了百貨大樓,爬樓梯,爬上了1樓,2樓,3樓…….100樓。

世界上, 可能只有中國有“語文”教育

缺乏邏輯和思維訓練的教育理念下,凸顯出來的後果是:中國學生的高階思維嚴重缺失。

高階思維的閱讀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歷史、科學,在這個閱讀中,讀者要判斷證據的真偽,邏輯的合理與否,並且形成自己的觀點與證據鏈。

網上流行的一份北大、哈佛等中美名校圖書館借閱書目榜中可窺一斑:

美國十所高校圖書閱讀綜合排名:

1.《理想國》柏拉圖

2.《利維坦》霍布斯

3.《君主論》尼可羅·馬基亞維利

4.《文明的衝突》塞繆爾·亨廷頓

5.《風格的要素》威廉·斯特倫克

6.《倫理學》亞里士多德

7.《科學革命的結構》托馬斯·庫恩

8.《論美國的民主》亞歷克西斯·托克維爾

9.《共產黨宣言》馬克思

10.《政治學》亞里士多德

中國十所高校圖書閱讀綜合排名:

1.《平凡的世界》路遙

2.《藏地密碼》何馬

3.《盜墓筆記》南派三叔

4.《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

5.《冰與火之歌》喬治·馬丁

6.《讀庫》

7.《貨幣戰爭》宋鴻兵

8.《三體》劉慈欣

9.《天龍八部》金庸

10.《追風箏的人》卡勒德·胡賽尼

閱讀內容體現的是一個人思維層級,這兩份讀書單可以看到,中國名校學生更多停留於通俗、輕鬆讀物;而美國名校學生在思考更嚴肅的社會、歷史問題。

世界上, 可能只有中國有“語文”教育

公民思維幼稚,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表現就是:謠言很容易傳播,因為沒有基本的判斷真偽體系;全民整體閱讀習慣停留於輕鬆快餐文化水平;無法精益求精完成更復雜的智力工作。

真正的語言教育,應該促成學生的高階思維與創造表達,我們的語文教育在如何提高思維能力與創造力發展方面,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

往期精彩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