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写诗的人反而特别在意平仄?读诗必先校对格律?

清溪诗词


题主提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问得很好!

西山诗词客以为,不写诗的人特别在意平仄只是一个过程问题,这是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的认识过程!

不写诗的人,一般对诗的构成、要素和欣赏标准不清楚,认为诗是那种高雅人才玩的文字游戏,需要复杂的格律要求。这样,他在意识中就会认为‘此山有虎’,不可轻视,而这个‘虎’就是格律。

所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才会特别在意平仄,遇到不符合平仄格律的就认为这首诗有问题。

记得我初学写古诗的时候,遇到一个做包工头的老爷子。他是七十年代的中学生,认为我写的诗不符合格律要求,比较‘和蔼’地给我上了一课。当时我在现场做技术管理,也年轻气盛,就反过来给他上了一课。告诉他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平仄格律只是古诗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不注明是绝句或律诗,可以不遵守平仄规律。

老爷子当时不信,我又给他举了《古诗十九首》和《诗经》中的例子,他才恍然大悟。后来,我们就成了忘年交。

校正平仄是对写近体诗的人而言的,真正读诗的人反而很少看格律。

如果你标明了是绝句、律诗,就要遵守平仄的规律,因为绝句和律诗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针对近体诗而言的。

但是,还有一种诗体叫做古绝、古律,这种诗体是针对仄声押韵的诗而言的,其平仄格律和近体诗一致,除了偶数句要押同音部的仄声外。

对于诗的鉴赏,古来有之。

而以西山诗词客之见,诗以意境为胜,以格调、味道、情感为主要鉴赏要素,平仄格律只是外在形式,若非必要,可以不遵守。


西山诗词客


在意平仄的人肯定会写诗,说不写诗的人反而特别在意平仄,这个应该是想当然得出的结论吧!

律诗之所以有平仄,并不是古人吃饱了没事干,硬生生给写诗定个门槛,汉字有四声,只有平仄交替读出来一个句子才最具美感,诗乃汉字之精华提炼,目的就是让汉字之美达到极致,我们说一个人声音真好听,说话抑扬顿挫,抑扬顿挫指的就是平仄交替。

题主言外之意就是无需在意平仄关系,那么近体诗就真的没有门槛了,打油诗也可以登上殿堂了,是以为,中华文化就真的要断层了,摒弃掉汉字组合之美,取其随意,去其精华,是对优秀中华文化的背叛。

很多人以为平仄是一种束缚,真是门外之言。平仄是束缚,那么舞蹈的基本功,书法绘画的的功夫,那些不是束缚么?乱写乱画乱舞,岂非更容易成为艺术?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的规则和约束,不是胡乱弄就行的。

在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中,这种基本的功夫,永远是最容易的,而意境、艺术却难多了。当你试图超越这种基本的东西,想要直达“艺术”层面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你从此与这门艺术无缘了。





择一堂书院刘汇江


因为这种人精通或略懂古代韵文中的骈文。骈文是借古代马车四马或两马并行拉车步伐整齐合一声响韵近的特点演进成的文体。这种文体上下句要求字数相等且对应的字音平仄按律相配。平仄声韵演化成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平上折去四声,也称汉语拼音的一二三四声调。骈文盛兴于秦汉,唐宋吸收其艺术之美并完善于楹联的运用。及至元清诗文中的平仄开始灵活选择运用,主张重意境轻平仄,以强化字面本意和含蓄境界的拓展。这也是现代诗文中特别是对联对偶句创作的主流。

诗词对文体是用艺术手法将汉字组合成既可欣赏又意义深远的作品,其最终目的是让读者通过音韵美感受并体会到意境美。如果只强调诗对的平仄音韵格律为唯一标准,有时就选不出意思好的文字,即使安上平仄合格的字也会别扭意思不清更谈不上意境之美,让读者失望不感兴趣。这就是僵死运用音韵平仄无法创作出优秀诗对的原因。


存铭岁月1


不写诗的人特别在意格律这个结论不知你从何处得到,我猜想这些人不是完全不写诗,而是对诗有兴趣,也略写一些,但水平较渣。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只有一个原因:因为不懂诗,只好从格律方面讨论诗,表达一下自己的水平了,否则他们没话说。

我见过很多摄影水平渣渣的人整天讨论哪个单反和镜头好,道理是一样的。

真正写诗的高手,其实很少讨论格律。为什么呢?

因为对于高手来说,格律根本不是限制他们创作的桎梏,格律绑不住他们创作的手。

只有水平不高的,才会觉得格律是一种束缚,是一个限制他们跳舞的笼子。

所以对于高手来说,格律这东西早已运用自如,他们更注重将精力集中到诗创作本身的文学艺术性上。

毕竟一首好诗,思想性艺术性才是生命。

不是说格律不重要,对于近体诗来说,格律仍然要遵守的。但那是最基本的东西。就象高级厨师,他们会讨论一个菜的色香味怎样怎样,怎样才能改进味道。只有新东方那些第一天入厨房的学徒,才会问要用哪种菜刀,哪种炒锅。


大晟府小书僮


[捂脸]写诗词的人不在意格律平仄吗?不错,意境第一,但各种文体必须要约束在一定框架内,不然还分什么散文,说明文等等。推而广之,若不加以约束,还分什么人类和畜生,还分什么男和女?

学习古韵,能让我们更好的体会古诗词魅力,你创作古诗词不用《平水韵》《词林正韵》,那是你的自由[捂脸]你逼逼再多,也不会被正统诗家承认。[捂脸]我也不是一味复古,但你看现在的所谓大家,所谓的诗人写的都是什么玩意!诗词一旦平铺直叙,没了意象,卧槽,那不就是几句简单描写或者对白吗?阁下可以多看看现代人写的“各种体”,指望这些复兴繁荣?我们为什么提倡学古文,懂格律,知诗词韵?因为现在文学的断层,在一定程度上与西化有关,“新文化运动”虽然解放了人的思想,但对古文化是个重创!民国之后,有几个巨匠?你们大可以扪心自问,是什么导致了现在文化“虚假繁荣”现象的出现?一是低素质人群出现。指一些低水平的评论家和看客,墨水不多,人云亦云。楼主,你是不是这样的人?二是眼高手低,崇洋媚外。一些人知道诗词文章创作是一个苦差事,自己没那能力,所以独辟蹊径,妄想利用一些“打油诗”,“✘✘”体引领诗坛。所以提出“无韵无格律”也是诗的论断。那么请问,我写的上边这些大白话是不是诗?中国人,不乏夜郎自大者,也不乏追求“精神胜利”的呐喊者,楼主,是不是这样?想我千年文化,诗词源远流长,从《诗经》到现代诗,你以为仅仅是一种写作体裁的存在?那是我大中华文明的结晶,切不要数典忘祖!不信?你们大可自己静心想想,自己的知识到底几斤几两?在生活的压力下,你们喝了几瓶墨水?竟然不羞耻的摇唇鼓舌,唁唁狂吠!一个无名小丑,去批评一生致力国学的大师?还tm这么多人点赞赞同?一群段脊之犬!说白了,就是由于你们这些“文学利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存在,才让现在的作家鱼龙混杂!那诗是诗吗?那小说是小说吗?那大师是大师吗?没事多看看《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不求你懂,领略一下诗词魅力可好?不要像个哈巴狗,总是被别人牵着走,呼来喝去 。

我不是喷子,但也不绝对不是喷子[泪奔]



文学小火炉


因为不写诗的人对诗词还不是很了解,还没有掌握对诗词的信心。(但他们内心很可能渴望写诗)所以相对谨慎,每当他们一看到有诗词就先看韵律,这是一种潜在的急切的求知心理,以及发现别人的作品有问题后能得到一种满足感认同感。所以往往都会忽略诗词的优美处,有时哪怕你写得特优秀。对于读诗必先阅读格律肯定是不可取的。但当你阅读完作品内容的优劣后,再看诗句平仄是否与诗题标称相符,用韵是否规范等。


子风长歌


看过很多人在写诗,读诗时把平仄关系给搬出来当专家,内心里有点崇拜的,毕竟想做一个诗人,要懂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不过也查过一些史记,最初写诗的人写诗时是没有平仄关系的,那时写诗是为了抒发写诗人当时心里的情感,谁会在意别人看或读时要读出韵律,可能也是后来,大家把诗作为了欣赏,艺术修养的一部份,并且需要读出来,表达出来,才会慢慢去寻找一个规律吧。

平仄就是高低音,语速的控制(说白了就是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也是让读诗歌的人,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让诗歌像音乐一样,有高低起伏,听者赏心阅目,所以也就慢慢搞出一些规则,让诗有了一定的规范标准。

我个人有时也会写几句诗句,但说事实话,从未去考虑平仄关系,因为我写的是此情此景下的一些感想,如果你一定要符合于平仄关系,那我的一句诗里的词根据平仄关系,改来改去,可能再后写出来的是一句符合于平仄规律的诗,但却不是我当下的心情了。再加上我普通话本来就不标准,很多诗在我读来,本身就含吐不清,那按照平仄关系来讲,我就和诗无缘了,就像前段时间我自己写的诗:“艳如朝阳,羞似闭月”另一句“凤叶蝶舞霜满天,红颜春花泪飘远”,按照平仄关系来说,我现在都还是蒙的。也只能慢慢学习怎么样把平仄关系融入到诗里面,因为我自己写诗主要考虑到押韵,字与字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依我个人意见,如果自己写,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写,怎么舒服怎么来,先培养好自己的兴趣爱好,毕竟作为兴趣爱好,陶冶下情操很不错的,也没说不专业的人不能写诗,当然如果能应用好平仄关系里面就更好了,毕竟从古之今,一直流传,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所以如果写出来是需要给别人去读,或是要参与比赛,那最好要讲究好平仄关系的应用,毕竟专业的作品需要用专业的标准与规范去衡量,所以如果要写好诗,我个人建议还是多学习平仄关系。


忆苦思田


野狐试答

题主好,你的问题描述一个现象,我们在头条中可以看到很多读者,在读古诗的时候常在评论里说这首诗不和律,那个地方平仄不合适等,就这个问题和诗的格律我很高兴和你交流一下。

一 什么是格律

诗歌、诗歌,诗在产生的时候就是用来唱的,它必然有节奏和韵律,这也是中国诗歌的本质特色。格律是诗歌的格式和音律,诗歌都存在格律问题。近体诗在格律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所以一般说格律只是指近体诗的格律。

近体诗以五七言律诗为主,兼及五七言绝句、排律。格律就是“格”和“律”,“格”主要指对仗、字数,八句四联,颔联、颈联要求对仗,字数固定为40和56,绝句又叫截句,律诗的一半,要求同律诗。格还包括起承传合,甚至有格调要求,打油诗和律都不能算数的,因为格调不够。“律”主要是用韵和平仄问题,属于音律方面的要求,很具体细碎,不具体展开了,有兴趣自己网上可以查看。

二 格律与诗

任何艺术都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任何艺术的形式都是服务于内容的。就是在唐代很多诗人也会出格、出律的,崔颢的《黄鹤楼》因为出格而成绝唱,出律的诗就更多了。科考不出律就好,涉及前程问题,平时抒发情感,古人也不会那样死板地削足适履,玉有瑕,有瑕才是玉。

形式强调过头必然会伤害内容。在大讲格律的唐宋,为什么古体诗依然很盛行,就是它的限制没有律诗那样严格,李白的成就主要在乐府歌行体,就是他不喜欢约束。当然也有不少人喜欢在这方面展示才能,李贺愿意把自己写到吐血,他高兴这样,也没啥不好。

三 现在的格律

现在写古诗,我觉得还是写古体诗为好,既有古味、古趣,又没有太多的束缚。再说古音和现在的音在很多字上面早已不同了,按古代还是现代的呀,多累呀。平仄就那几种固定格式不憋屈吗?要是音乐的1/2/3/4/5/6/7也排成几个固定的格式,像律诗一样,那音乐还有生命力吗?

所以我个人认为写诗也好,读诗也好,不要太过于在这方面纠缠,就是作律诗也应该在守与不守之间,毕竟是为了悦己愉情,不是为了折磨自己,又不参加科举考试。

对律诗的格律问题,现在高中学生也只是简单了解一下,知道有这回事,大学中文系四年出来,也没几个人精于音律。

话又说回来,如果个人喜好音韵学,有志于在这方面有所成就,那很难得了,这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内容,而且很冷门,需要有人传承。

个人浅见,有此雅好的朋友多有得罪,见谅。


野狐习禅


老夫前几个月还在写被网友戏称之为打油诗,听起来实在害羞,说什么没有平仄。现在改写格律诗,为了标明,特注明是格律诗,好让网友甑别,特别是让爱好平仄的人给逐一检查,等检查无误后再看内容,这样好让网友们多打发些无聊的时间,特别是肺炎期间宅在家。昨天武汉下了一场大雪,这是天神助我人间来消灭冠肺病!

2020.2.15.

排律,雪花。

有诗为证:

楚汉寒风起,

川江冷雾加。

衰桐凝玉蕊,

败柳挂银花。

雪落三街静,

冰结六市滑。

粉蝶压野舍,

碎羽盖温牙。

冠病休肆虐,

花神镇孽拿。

山川虽异域,

日月可同霞。

雪化红梅艳,

云开绿麦佳。

春风拂万柳,

皓月照千家!

注:温牙指病毒。






老张35536


问题:为什么不写诗的人反而特别在意平仄?读诗必先校对格律


前言

不写诗的人在意平仄似乎有点奇怪,真正对于格律比较了解的一般都会写诗的。完全不写诗的人也不太可能去研究什么格律,最多是浅尝辄止。老街就遇到不少人喜欢指点他人的格律有问题,其中有一部分人其实是一知半解。

读诗必先校对格律吗?

这要看什么人了,老街自己读诗一定会先看是什么诗体,如果是古体诗当然不需要看格律,但是会注意它押韵的字;

如果是格律诗的话一定会看其格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首先,可以帮助自己记住更多的入声字。

《望蓟门》唐代: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万里寒光生积雪,仄仄平平平仄仄这种句式第六字一定是仄声,所以可判断“积”一定是入声字。

看得多了,自然记住的就多,更利于领悟古诗词的妙处。

二、其次,有助于理解古人的句法。

诗是精炼的语言,而格律诗又是精炼语言中带着镣铐的文体,因此诗人在创作格律诗的时候,为了符合格律会使用不同于文章逻辑的句法。

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例如“佳人拾翠春相问”,“春相问”这种用法很多现代人作诗不敢用,这是条件状语“在春天”的意思,用散文句法看上去“春”似乎成了主谓结构的主语。

香稻啄馀鹦鹉粒两句也是诗家语的典型案例。

三、另外,又有利于记住同韵部的字。

学习格律诗的朋友知道,古韵中,元寒删先不是一个韵部,很难记住,平时阅读时注意观察,会有利于记住一些常用的字。

例如杜甫的另一首就是押删韵,背过了这首诗,自然就记住了这五个删韵中的字:山、间、关、颜、班。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四、了解不同时期律诗的演变

《赋得华亭鹤》唐代:孔德绍

华亭失侣鹤,乘轩宠遂终。三山凌苦雾,千里激悲风。
心危白露下,声断彩弦中。何言斯物变,翻覆似辽东。

这首五律两处失黏,基本可以判断这位诗人是盛唐以前的人,孔德绍生活于隋末唐初时期,格律诗的粘连并没有形成严格的标准,可以看出五言律诗从南北朝到隋唐的过渡演变。

又如《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李白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懂格律的朋友会发现,这首五律通篇不对杖,这种不对仗或者少一联对仗的格律诗被严羽称为古律,也是格律诗演变过程中的现象。

五、学习古人的对仗

自己创作格律诗的诗词,当中拿两幅对子如果不好,整首诗都会失色不少,多看古人的作品,潜移默化也好,庖丁解牛也好,照猫画虎也好,都会提高自己的水平。

唐代: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上联:猿啼洞庭树,下联:人在木兰舟。

上联:广泽生明月,下联:苍山夹乱流。

结束语

如果以诗人之眼读诗,自然会注意格律,格律诗就按照格律诗来阅读领悟,古体诗就按照古体诗来学习欣赏。

格律诗不符合格律,就要看其年代,看其作者,了解原因和背景,以免造成误解。

例如唐诗三百首中,有不少失黏失对的诗被归为五律七律中。后人以此为标准学习格律就学糊涂了。唐诗三百首中的五绝和七绝是不分古体诗和格律诗的,所以要有辨别能力。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