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想長大不容易?為何說印度距離超級大國始終遙遙無期?

靜夜史


印度長年戰爭,經濟條件不好,想成為大國必須解決當地戰爭問題,就算經濟在好,每一天都在打仗,經濟一定會回到起點


純文案


乾了這杯恆河水,來生還做印度人。


冷戰時期,三哥曾經是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既不倒向蘇聯,也不依賴美國,而是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組成一個獨立於美蘇之外的第三陣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不結盟運動。

印度也以不結盟運動的領袖自居。國際地位僅次於兩個超級大國。


直到1962年10月,印度在中印戰爭中遭遇慘敗,多年來積攢的聲譽和威望毀於一旦,國際地位也一落千丈。

多年來印度一直試圖東山再起,可複雜的國際環境以及難以化解的國內矛盾,在可以預見的日子裡,印度成為超級大國的願望難以實現。


不可否認,印度有核武器,火星探測器,據說最近還完成了反導試驗,但這些高科技成就很難轉換成造福於民的生產力,而印度糟糕的基礎工業,註定使他成為廉價商品的傾銷地。

印度製造的坦克,航母,飛機,無一例外都淪為笑柄。


印度龐大的人口基數也是制約發展的重要因素,跟一個擁有四億文盲的國家談發展,無異於天方夜譚。

印度雖然擁有世界上第二多的耕地面積,但糧食產量並不高,主要原因是土地大多集中在高種姓人手中,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矛盾也越來越深,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引爆。


印度的種姓制度雖然有弊端,卻能保證精英治國。

現在的選舉制度,每次勝出肯定是低種姓的賤民,因為他們手中握有更多的選票。

當選的新貴,缺乏大國領導人的胸襟和視野,很難在經濟上有所建樹,南非的教訓就在眼前。

為了轉移普通百姓對政府的不滿,窮兵黷武就是印度必然的選擇。


他們從美、俄、歐洲、以色列等大量進口武器,看似加強了國防建設,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的發展,500多億美元的軍費,佔到GDP總量的5%。



有這些錢,多做點基礎設施建設多好。只要一低頭,遍地是茅樓落後現象真無法改變嗎!


花近高樓1


首先,回答第一小問題,印度為什麼不容易長大?其實,我是不太理解不容易長大是個什麼意思,是否可以說成很難強大起來吧,那我姑且以這個意思簡單回答一下吧。

印度是一個崇尚吃素的民族,而且自古以來並不是很尚武。它是佛教的發源地,人口大國。好像在歷史中很多處在熱帶地區的國家都不怎樣。對於印度和中國要復興,中國現在已經走在復興的道路之上,同樣印度也是,只是我們走得快一點,好一點罷了。當年,又有誰看得起咱們中華家呢?所以,今天我們同樣要客觀地看待印度的發展,厚積薄發,對於他們也一樣適用,只不過是積的過程快慢而已。

一個多民族國家管理起來是非常複雜的,不像歐美和東亞一些單一民族的國家。人家是在民族單一的基礎上去實行民主的,而印度是一個鬆散的的國家,他所實行的制度並不怎麼好。要強大,首先要掃清內部矛盾,這是印度領導人正在做的事情。

為何印度成為超級大國遙遙無期?

我想,阿三哥要成為超級大國是有那麼點遙遙,但以個人愚見,並不是無期,而是可期的,只要三哥把人口,民族,國家的戰略方向處理得當,超級大國是近百年來的事情!



大小隱隱


第一經濟。經濟的強大首先工業要強大。印度的製造業沒有可圈可點之處。它的強項便是製藥業發達和軟件業比較靠前。其它造船工業一般,飛機制造技術平,他們的基礎設施還很落後。港口、碼頭等不發達,道路以及高速公路跟不時代,鐵路也不夠用。沒有強大的基礎設施很難撐起強盛的商貿、物流。雖然印度近十年GDP增速有很大增長,但含金量不高,離民眾生活提升還很不足,其貧困率是世界上最高的。

第二,軍事實力。由於印度的工業基礎溥弱,其軍工製造很一般。大部分武器都靠外買,自己只能生產比較低端的武器。象它製造的光輝戰機連自己軍隊都嫌棄,造一艘航母花費十年時間還沒下水,效率低。陸基導彈還行,能自已研發生產,它的烈火系列導彈在世界上還拿得出手。還有主戰坦克也是買的多,自造的少。大型水面艦船也大部分從外國買來的,不能自己研發和建造。

第三,政治影響力(即全球影響力)有限。印度的影響力主要在南亞,全球影響力不夠。當然,沒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又怎能在全球施加更強的政治影響力呢?

故綜合以上幾點,在主要成為超級大國的主要條上的不足,其成為超級大國時間還很遙遠。

(個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古色古秀


第一,中國人勤勞奮發,能吃苦,不服輸。中國認識到教育為本。有人才才能撐起各個行業。印度教育程度不夠第二中國民族融合包容性好。第三中國歷史完整大部分都有記錄,印度又燦爛文化記錄不多。以古鑑今以前的錯誤今天避開。第四印度被殖民久了好多糟粕當成行為準則比如種性。印度人自由散漫,高傲自大,一直認為印度孟買才是最好的城市。到現在為止印度還沒做到書同文車同軌。第五印度人信神,中國人信人定勝天。歐洲在文藝復興後(黑死病肆虐完歐洲後)才意識到神不是萬能的。科技加速發展。第六超級大國是打出來的,新中國成立以後對外戰爭從來沒有輸過而且是和體量相同或者更大的對手。印度對於同級別對手沒贏過。第七印巴戰爭是超級大國持續對印度和巴基斯坦放血,消耗綜合國力。


逆流紋章


想成為超級大國,前提條件是經濟實力超強,軍事實力超強,文化水平超強,整體的綜合國力遠遠超出其他國家。目前被公認的世界超級大國只有美國,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被認為是有成為超級大國的潛力。那麼印度離成為超級大國有多遠呢?

先來看看印度的經濟水平,按照2018年的GDP數據,印度的GDP為2.7萬億(全球排第7),而美國和中國分別為20.5萬億和13.6萬億。從經濟總量上來說,印度經濟想要趕上中美至少需要和平發展三十到五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目前困擾印度發展的包括地區發展不平衡、宗教文化的衝突、基礎建設落後等等問題。所以印度要想成為超級大國,首先要解決的是的大力發展基建和改變印度的宗教文化,廢除一些不合理的制度,這也是最難推行和實現的。

再看看印度當前的軍事實力水平,根據印度的國防預算507億美金,全球排第四。在先進的軍機&軍艦航母方面,印度完全靠進口,沒有任何的自主研發能力。印度的兩艘航母均為進口,且已經有1艘已經退役。軍機方面,印度主要從俄羅斯和美國進口,30年來,印度先後墜機高達300多架。最近的印巴衝突,印軍居然把自己的直升機誤認為是敵方無人機,發射導彈擊落。這在戰爭史上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由此可見印度的軍事實力是有多麼的不值得一提。

印度曾經被英國殖民了30多年,雖然印度的國際化進程推進比較快,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能加容易,但是印度國內依然有2.7億文盲,國內的種族歧視,宗教衝突不斷。整體來看印度的文化水平在全球排名靠後。發展文化的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快速實現的,印度的文化也許需要幾代人才能改變。

所以綜合經濟、軍事、文化來看,印度想成為超級大國,也許要到下個世紀才能實現!對於回答有疑問的歡迎關注和留言,我會定期為大家更新印度最新資訊!


小明觀世界


土地是一個原因。

印度在1947年獨立時事實上有著非常良好的工業基礎,英屬印度留給獨立印度的不僅僅是印巴分治,還有龐大的、許多方面是亞洲第一的工業體系。雖然不能與之前的日本相比,但是在獨立時,印度的工業總產值仍然可以排名世界第七。

印度鐵路系統中1947年時是當仁不讓的亞洲第一

然而時過境遷,經歷了70多年多發展,印度居然被獨立時一窮二白的中國越甩越遠。兩個類似體量的國家發展道路迥異,呈現出非常獨特的自我脈絡。1950—1999 年,歷經半個世紀,中國的綜合人類發展指數由0.225增至0.718,而印度同時期從0.247只增加到0.571。1980年時,印度GDP為1896億美元,到2017年時為2.597萬億美元,經濟規模擴大13.697倍。中國1980年時GDP為1911億美元,到2017年時為12.24萬億美元,規模擴大64.05倍,中國的增幅是印度的4.68倍。2013年時,印度仍然有1/5的成年男性和1/3的成年女性是文盲,而中國的識字率兩性都達到了94.3%。

印度識字率仍然偏低

為什麼會這樣?土地是其中一個因素。

與中國革命的第一目標就是土地不同,印度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裡並沒有發展出類似中國這樣精細的土地管理技術,以及伴生的官僚體系。而英國人控制印度後,首要目標是汲取印度的資源,土地制度構成了重要的一部分。1784年的《東印度公司法》和1793年的《永久定居法》頒佈,莫臥兒帝國時期形成的柴明達爾(Zamindar)製得以以自耕農廣泛喪失土地並依附於土地所有人“馬力克”(Malik)為代價實現普及,與外來殖民者一道,柴明達爾形成了有利於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高度集中的制度,並培育了英帝國的堅實支持者。柴明達爾制地推廣其瓦解了傳統村社的土地公有制,培育出了龐大的地主階級。而勞動者,比如自耕農、佃農和無地僱農,則基本沒有獨立的權利。

柴明達爾是波斯語的地主一詞

1947年印度獨立時,這一土地制度被廣泛的繼承下來。特別是由於英屬印度事實上只實際控制了印度的三分之二,還有三分之一的土邦和部落地區事實上處於自治狀態,因此為了粘合這些較為碎片的政治實體,印度國家層面也需要對此作出妥協。不過印度並非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獨立不久,印度密集出臺了大量土地法律,主要內容包括廢除柴明達爾制及包稅制、規制租佃合同、設定土地擁有量上限、整頓各自為政的不同租佃制度。但是除了包稅制真的被廢除外,其他方面的改革基本被地主以及其動員的利益集團規避了,特別是許多邦的代議機構事實上被地主集團綁架了,因此土地改革根本沒有全面推廣。而作為對比,土地改革則得到了很大範圍地實現,不僅僅是中國大陸,包括中國臺灣、日本和韓國都自己發起,抑或由美軍軍管時期發起了土地改革,徹底打破了延續數千年的土地制度,為現代化起飛鋪路。

印度農民

時至今日,印度仍然有大量的土地被掌握在少數地主和日益增長的資本主義農場主手裡,而新自由主義全球秩序中,這些地主和農場主獲得了與現代金融制度相掛鉤的可能性,這進一步強化了其地位。而由於操縱了邦議會,這些土地持有者可以將其他產業的利潤大量重新迴流到自己手中,而不是進入其他產業領域,從而限制了印度工業化發展。印度製造業為何一直不靠譜,因為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根本無從談起,帶來的不可控成本根本無法讓中高端製造業走向成熟。工商業者與小片土地的自耕農、佃農和僱農一道,在印度的很多地方都被吸乾了血液,成就了許多印度富豪。至於印度文盲率高、街道衛生狀況差、基礎設施薄弱,也都與土地有密切的關係。

印度國產航母下水4年還沒什麼變化,與土地制度是有關的

當然,也並非全印度都是如此,喀拉拉邦的發展相對而言就不錯,經濟總量2018年在印度32個邦中排名第8,其人類發展指數高達0.77-0.79之間,與中國的平均水平一致,識字率也有94%,受教育程度為印度第一。該邦的預期壽命達到74歲,城鎮貧困率為9.14%、鄉村貧困率為4.97%,都低於印度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該邦在1973年整體貧困率為59%,高於印度47%的平均水平,這說明喀拉拉邦的減貧工作事實上是卓有成效的。這個邦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其不僅僅有國大黨,而且還有印度共產黨(馬派)領導的左翼民主陣線。喀拉拉邦的左翼政治力量在1957年進入邦議會後,歷史上不斷推動土地改革,頂著地主階級的強烈反對堅決貫徹現代土地政策,為一系列社會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類似的還有西孟加拉邦,其經濟排名為印度第6,而且非常罕見地女孩受教育程度略高於男孩,這也與1977年後印度共產黨連續執政三十年推行的土改和農村社會改革實踐有密切關係。

喀拉拉邦的街道就比北印度整齊乾淨些

不過這些終究是局部的,印度大部分的土地制度以現代民主政治的外衣展現的世人的同時積極阻礙印度自己的現代化。西方媒體對於印度非常重視,常常對印度有非常高的期待,然而印度在可預見的未來裡不太可能真的去觸及這一核心利益,被民主政治合法化的地主們可以以公開合法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利益,拒斥有助於現代化的改革。2014年年底莫迪政府推動的《土地徵收法修正條例》先後三次被印度最高法院、上議院和反對黨以及農(di)民(zhu)組織反對而流產,這就是個十分典型的例證。

歷史上後發國家大部分土改其實都是由強有力的中央或者外部力量強力推動帶來的,而印度的民主政治很可能已經將這種強力推動的可能性消滅於無形。沒有整體社會改革的民主化很可能是有害的,不僅印度,類似菲律賓也有這種問題。因此,印度的體量和多樣性可以保證印度仍然會一直髮展,但速度可能始終無法提高到亞洲四小龍和中國大陸曾經達到的高速,將其作為中國未來的戰略競爭對手實在是有點勉為其難了。印度很有潛力,但如果沒有大規模深度改革,潛力很可能永遠是潛力。

印度空軍經常摔機背後也有土地的原因


怪蜀黍老囧曾


我今天把話擱這裡,當中國經濟超越日本、美國以後,中國面臨的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不是美國,德國,而是印度!他們人口很快就要超越中國,印度從來就沒有計劃生育!而且印度也在效仿中國,大力招商引資,現在已經吸引了大量全世界,包括中國在內的公司的投資,現在印度經濟增長速度比中國還快,中國為了維持不低於百分之6.5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停的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因為如果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低於百分之6.5,超越美國將不可能實現,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長期低迷

按照現在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不發生大的戰爭的情況下,中國GDP將在2035年超越美國,印度GDP將在2065年左右超越美國,印度GDP將在2095年追平中國,感興趣的可以自己按照複利(也就是利滾利)計算方法去計算

印度擁有大量年輕人,而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了,印度擁有僅次於美國的軟件業,擁有比中國強大得多的製藥業,擁有很牛逼的理工大學--印度理工大,擁有大量肥沃的土地,比中國還多!擁有中國無法比擬的國際環境:他們可以買到大量的世界先進的技術、裝備,歐美日不對印度禁售各種高精尖裝備,還有印度大部分人都會講英語,極其有利於他們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在美國高科技公司裡,印度裔高管佔了一半!

有些人認為,以後是5G、6G……nG時代了,人口優勢將不復存在,沒錯,以後工業生產很多領域將會被機器人代替,但是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絕對不可能全面替代的,就比如服裝、箱包行業,原材料質地柔軟、輕薄、彈性大,你機器人工裝夾具怎麼夾?很容易走位!

所以,人才是活寶!況且你機器人、機器人的很多零部件、控制軟件、維修保養、研發銷售需不需要人??機器人、5G、6G也是需要人去研發的,

美國憑什麼制裁這個,制裁那個?因為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你不聽它話,它就不讓你的產品出現在美國市場!所以很多國家被逼就範,加拿大、俄羅斯比美國還大,為啥形成不了最大的消費市場?人口少啊!

為什麼越南和菲律賓在美國的慫恿下跳得那麼兇,最後都乖乖的老實了?因為中國海關會默契配合政府嚴查他們的香蕉、榴蓮、大米等等農產品,後果自己腦補吧,呵呵

挪威、瑞士、瑞典好幾個國家人均GDP比美國高得多!為什麼成不了強國?因為地方小、人少!人口少是關鍵!工業再發達也無濟於事,日本面積也不大,為什麼實力如此強悍?因為人多加工業發達!加拿大、澳大利亞工業也很發達,面積也大,為什麼成不成強國?人少!


大匠皮具廠


近日,印度成功進行反衛星武器試驗,讓大選前的莫迪揚眉吐氣了一次,宣稱印度是“世界第四太空強國”。太空將是未來大國的角力場,印度在此方面投入巨資,並且取得實際成果,也可以看出印度也想在空天戰略分得一杯羹。



(印度反衛星導彈試驗成功)

不過這也重新燃起了印度的大國夢想,其實,印度一直都有著“大印度”思想,英國殖民者撤出之後,留下的是一個完整的印度版圖,相比之前四分五裂的城邦,此時的印度更像一個國家。開國總理尼赫魯就提出:“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之後的印度統治者也是這麼實踐的,可是半世紀多過去,印度在離強國的路上似乎總有那麼一點距離,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呢?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阻礙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種姓制度雖然在法律上早已廢除,但是其早已在社會上根深蒂固,影響難以消除,不同種姓之間禁止通婚,而且低種姓人甚至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慢慢就形成了階層固化,低種姓的人從事各種低下工作,世代生活在農村。阻礙了人們的交流。另外,印度也是文盲率最高的國家,文盲率高達30%,這與印象中印度發達的IT行業似乎很矛盾,但這確真實地發生了。雖然印度很早都普及了義務教育,但是在廣大農村地區,師資缺乏,很多孩子沒有接受教育,也造成了印度童工數量龐大。



(印度童工)

這一切一切的源頭可以歸結在種姓制度上,令印度農村廣大低種姓人難以向上發展,只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進行生活勞作生小孩,下一代繼續重複上一輩的生活,雖然這種狀態不利於社會整體發展,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印度社會穩定的根基,要是這部分人意識覺醒了,對印度上層社會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印度盛行“拿來主義”,缺少獨立的工業體系,是阻礙成為大國的關鍵。



(落後的交通設施)

這點也許是從宗主國那裡學到的,缺什麼買什麼,從不想著自己做,就是自己做,也很難沉下身子去鑽研,想來想去,還不如外購算了。就連棉花也要賣出去,然後再進口紡織品。印度的軍工體系最為人們所詬病。自主研發的坦克,軍隊根本瞧不上,不是這兒出問題,就是那兒出問題,只得象徵性地列裝了十來輛。國產航母更是讓人驚叫下巴,建造了二十年,還沒有出窩。這些薄弱的工業體系無疑是其發展為大國的短板。

印度雖然是聯邦制國家,但是政府卻無法有效控制各邦

數千年來,印度這塊土地上一直是大大小小的城邦,統一的時候極少。近代在英國的治理下,各邦逐漸消除隔閡,融合成一個國家。但是如今的印度,依然是按照宗教與種族劃分地區。這會產生更深的隔閡。尤其是語言,印度在1960年廢除了將英語作為第一官方英語,改用印地語。在下面的聯邦還有各自的官方語言。我們常說“書同文”,如果連官方語言都這麼多,那麼全國上下怎麼能政行令通呢?



(印度街頭的神牛)

另外,印度各城邦之間的貧富差距也很大,城市基礎設施也很落後,大街上交通擁堵不堪,牛羊隨意穿梭在街頭。依舊用著百年前英國人建造的鐵路,我們常說“要致富先修路”,印度人似乎不怎麼開竅,交通依舊和二十年前一樣。

以上種種,都是印度難以成為大國的絆腳石,也許印度難以成為世界大國,但是在南亞做一哥也是綽綽有餘了。


高校集結號


首先,從政治層面,印度其實還不算是個現代的社會結構,印度依舊相當程度的保留了印度教裡的種姓制度,這也是印度近期在國內打壓佛教的原因,還是要進一步的鞏固種姓制度。(這個制度就是生是什麼階層,生生世世都是這個階層)。婦女地位低下,

其次,經濟方面,印度的財政支配大量的放在面子工程,而不是放在社會生活中,最近打衛星的事就是個好例子,為了面子把一個自己剛發射2個月不到的小衛星打下來,就是為了吹牛🐮。以前還有印度老農玩筆記本報道,後來也被曝光了是故意擺拍,那老頭家裡連電都沒有。。孟買作為印度最好的城市之一。還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睡在街上。(證據請看侶行。我忘了是哪一季了)。

再來,軍事層面,印度軍事號稱世界第三,這是他自己在國內鼓吹的,但是從作戰能力上估計是要打折扣的。最近的印巴衝突就能看出來,這裡要給梟龍點個贊👍,印度對於自己的軍工發展也非常隨意,我覺得多數時候他都是本著中國有我就得有的想法,隨意的體現就是印度自行研發的阿瓊坦克的過程,整個設計過程沒有個定案,設計過程中,想怎麼改就怎麼改,最後出來這東西,自己軍方都不想要。。。其他的請大家看局座的日常黑阿三系列。

最後說說印度人,可能是這個民族的夢想很大,但是現實太骨感,導致他們不願意醒來。我覺得這也是印度的根本問題就是不認清現實,一味地做著自己的大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