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完孩子就开始后悔?教育孩子可不能上头,试试“去情绪化管教”

或许是疏于管教,又或者源于叛逆,“熊孩子”的群体愈加壮大,对内整天戴着一顶“小祖宗”的高帽,对外无理取闹又成了常态,家长拿他们没辙,外人又为此将“矛头”一并指向父母,接下来便是一场激烈而冗长的“拉锯战”。

骂完孩子就开始后悔?教育孩子可不能上头,试试“去情绪化管教”

对于熊孩子们的“一哭二闹三上吊”,家长们并非束手无策,绝大部分的家长在解决“问题”时,最擅长于“以暴制暴”,经常一遇到孩子的不懂事就发出河东狮吼,怒斥他们,甚至于抄起棍棒。可是十个脾气暴躁的家长,在打骂完孩子后,会有九个心疼的不得了,不停的内省:刚刚不该这样对待孩子的。

骂完孩子就开始后悔?教育孩子可不能上头,试试“去情绪化管教”

有调查研究发现:当父母看到孩子闯出的祸后,情绪会立即不受控制,一并迸发出来,即便原本心情愉悦,因受孩子的干扰,照旧会大发雷霆,直接进入“非理性管教”误区。

所以在这里敬告各位家长,情绪化管教是教育中的最大的误区,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扎根生存,那么说到这,家长应该用何种方法对孩子进行理想化的引导呢?

“去情绪化管教”最重要:什么是去情绪化管教?

该词来源于美国著名作家丹尼尔·西格尔的一本畅销书籍《去情绪化管理》。顾名思义:既然情绪化管教不可取,那么就教家长们如何“去”情绪化管理。当然,这就是一本为父母量身打造的一本教育书籍,如何让自己控制好即将爆发的情绪?这本书就告诉了大家答案。

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教育好、管理好孩子最根本的法子就是让孩子从父母那里感受到“平等”,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也要给予尊重。让父母明确:大声训斥、吼叫、打骂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唯有让孩子的成长环境充满爱与温暖的气氛,一切难题便化为了乌有。

骂完孩子就开始后悔?教育孩子可不能上头,试试“去情绪化管教”

当然,西格尔在书中解释道“去情绪化的”真正目的为“教育”而非“暴力”,同时点出了该种方式的几大优点:

  • 对于家长自己来说,去情绪化管理可以遏制住“死循环”教育方式,即一看到孩子调皮捣蛋、闯祸就不由自主的发火的条件反射。如若家长掌握此,那么管教孩子不就如释重负了吗?
  • 用温柔的方式讲出最掷地有声的道理,与无意识的打骂更能让孩子信服与反思,除此之外,家长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因此孩子对“管理情绪”这方面也会有比较早的掌握。
骂完孩子就开始后悔?教育孩子可不能上头,试试“去情绪化管教”

对于家长而言,为什么要进行“去情绪化管理”的方法呢?

试想一下,当孩子不小心打破邻居家的玻璃、欺负同学后,作为家长第一时间会做的事是什么呢?无非是训斥、体罚、教训接二连三的压制住了孩子的反抗能力,让他们表皮上唯唯诺诺的答应了家长:我保证以后不敢了。

那么以后真的就不会再犯错误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当然不会,家长过于暴力的手段会进一步衍生孩子内心的逆反心理,他们打心底的对刚刚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是质疑的、口服而心不服的。丹尼 西格尔就认为,该种方式不仅不会达到想要的结果,反而会“帮倒忙”。

去情绪化管教的主旨是“对孩子进行理性引导并建立情感上的连接,不论孩子做法对与误,都应该首先认清自己的定位,身为成年人应给予孩子理解和耐心,并尽量的换位思考,与孩子产生共情随后问题的解决思路就清晰可见了。

骂完孩子就开始后悔?教育孩子可不能上头,试试“去情绪化管教”

推荐此方法也并非毫无凭据,去情绪化管教另外还有两个作用:

(一)成为“佛系”的父母

此佛系非彼佛系,这样的说法具体是指,让父母在即将爆发脾气时及时抑制住,内发性或者外压性,都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总想着对孩子爆发脾气,让孩子“臣服”于自己的威严下,正确的做法是及时止损,换一种视角来解读孩子“为何犯错、何种心理、是否有悔改心”等等。

这样不仅能够让本身施予孩子的教育力度更加人性化,也能让孩子明显的感受到来自于父母的关爱和帮助。“佛系”的处理方式最终会断裂原本恶性循环的“情绪化怪圈”。

骂完孩子就开始后悔?教育孩子可不能上头,试试“去情绪化管教”

(二)从客观事实转为孩子的主观性想法

大多数家长在“收拾”孩子的烂摊子”时,都会下意识的把视线焦点放在孩子“犯下的错误上”,但是这么做的结果反而有很多弊端。

若是换种角度,从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和真正的需求上出发,问题会被简化许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将解决问题的矛头指向“帮助孩子”而不是指责他们,那么管教上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了。

骂完孩子就开始后悔?教育孩子可不能上头,试试“去情绪化管教”

(三)减少冲突,增添和睦

于孩子而言,被父母斥骂肯定是一件令人沮丧且恼火的事情,这不仅挫伤了亲子关系,更会让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一条巨大的鸿沟。

作为家长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与孩子“交往”亦需要一颗充满爱的、平等的、赋予尊重的心,只有这样才能慢慢的缩短错辈的距离。

骂完孩子就开始后悔?教育孩子可不能上头,试试“去情绪化管教”

家长怎么做到“去情绪化”管教?

1、探寻孩子犯错背后的“故事”

不知家长们有没有这种感觉:管教孩子像“压弹簧”,你一使劲他也就开始给你“杠”。的确,当孩子对着父母发脾气、顶嘴时,其实背后的原因大多就有这么几种:父母管教过于严厉、霸道,不顾孩子的心里感受一味地实行批评教育,抵制孩子的思想,将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作比较等等。

因此孩子为了为“自尊心”赢得一片余地,就不自觉的开始反抗父母,在这里最好的方法就是:作为父母,多多关注一些孩子发脾气的背后因果,同时反思自己的做法。

骂完孩子就开始后悔?教育孩子可不能上头,试试“去情绪化管教”

2、让爱充满“尊重与理解”

与人交往即一门艺术,过疏过度都会产生弊端。当然父母与孩子的交往也不例外,父母如若只是一味地给予孩子溢满的爱,或者习惯于严厉凌厉的批评孩子,那么最终与孩子的关系都会走向破裂。

亲子关系建立稳固的基础是“理解与包容”,缺乏这两种因素就会被孩子不明所以的“排斥与抗拒”。当爱充满理解和尊重后,那么孩子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温暖且平衡的心理情绪了。

骂完孩子就开始后悔?教育孩子可不能上头,试试“去情绪化管教”

3、用行动去影响孩子的思想

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是身为父母最应当承担起的责任,许多父母在训斥孩子百遍“我给你说了多少次你怎么还是这样做?!”后,既而发出疑问:为什么我的话对于他来说就像“耳旁风”?原因显而易见:言语的力量远不如行动给予孩子更深刻的影响力。

没有良好的事后沟通,孩子当然也会受到父母“暴戾”的影响,从而情绪管理失控。不妨在生气时作好深呼吸,谨慎细心的思考反省,既而组织好与孩子沟通的言语。

骂完孩子就开始后悔?教育孩子可不能上头,试试“去情绪化管教”

4、了解行为的起始原因,孩子改变在即

在管教孩子时,一系列的麻烦接踵而至了:因父母的体罚打击活纵容溺爱,导致的孩子的极力反抗。其根本矛盾依旧存在,唯有家长们用心去探索孩子“这样做”的根本原因,从事情表面观察深层本质,那么就可以改变孩子的坏情绪和逆反心理了。

骂完孩子就开始后悔?教育孩子可不能上头,试试“去情绪化管教”

5、雄鹰自有翱翔时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拥有快乐、健康的生活,因而爱太满,孩子就会悄悄排斥,适当的“放手”、“解绑”,还给孩子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由,让他们不断的摸索自己的人生轨迹,结果往往会比“控制于掌心”更胜一筹。

6、把“杆儿”放平

父母应该灵活的转换自身的角色,不要总用父母的视角去审视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倒不如,把彼此之间的杆秤茌平,父母也可以与孩童一同玩耍游戏,孩子也必要的学会承担责任,互换角色,何尝不可?

骂完孩子就开始后悔?教育孩子可不能上头,试试“去情绪化管教”

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吼叫往往是最低级的解决方式,不妨试一试以上所述的“去情绪化管教”方式,说不定会从中另寻一番“新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