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尔扈特部是因为在伏尔加流域呆不下去才东归大清的吗?

劳伦斯602


历史上对于土尔扈特部落东归都是大加赞誉,一个民族不远万里,突破重重阻隔,回归故土,落叶归根,怎么说都是一段佳话。从结果来看,确实是这样的。但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并不不是其东归的原因。

对于土尔扈特部落来说,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无论是之前的离开故土,还是后来的迁徙回归,生存才是一切的缘由。

具体来讲,土尔扈特部落东归回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沙俄的横征暴敛,使其在伏尔加河流域难以生存;另一个是因为清朝取得了对准噶尔汗国战争的最终胜利,准噶尔汗国灭亡,其占据的土地草原也就空了出来,土尔扈特部落想成为那里的新主人。

话说这个土尔扈特部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代,那时的土尔扈特部落还只是卫拉特人(瓦剌人)的一支。当时的卫拉特人和黄金家族世代联姻,作为卫拉特四大部落之一的土尔扈特部也是地位崇高。

元朝灭亡后,卫拉特人在北元的内部纷争中逐渐得势,一度压制西边得鞑靼人,成为了北方草原霸主。土木堡之变,卫拉特人击败了明朝,俘虏了明英宗,其势力也到达顶峰。

此后的卫拉特帝国盛极而衰,一度分崩离析,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以及杜尔伯特四部互相对立,想要夺取统治权。

17世纪30年代,土尔扈特部被准噶尔部击败,退出了争霸舞台。失去了草场的土尔扈特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向西迁移,进入伏尔加河流域。最终他们在乌拉尔河与伏尔加河之间定居了下来。

这里水草丰茂,同时远离蒙古各部的纷争,本该是个安居的好地方。可惜,虽然这里没有准噶尔,却有着更为凶残的沙俄人。

随着沙俄的逐渐扩张,土尔扈特部的生存空间再度受到了挑战。今非昔比,此时的沙俄帝国早已及不是当年在蒙古人脚下匍匐屈膝的莫斯科公国了,面对强大的哥萨克骑兵,土尔扈特人最终选择了臣服。

但沙俄对这个曾经给自己带来噩梦的民族并不放心,他们不断干涉土尔扈特人的内政,并巧取豪夺,横征暴敛;此外他们还让哥萨克人不断压缩着土尔扈特人生存空间。当然了,并不能说土尔扈特人就完全是受害者,因为土尔扈特人出于游牧民族的天性,期间也没少去掠夺沙俄的殖民据点。

但不管怎样,形势比人强,土尔扈特人还是败下阵来,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忍受沙俄的压迫。

但谁曾想到,沙俄人却愈发的变本加利。

十八世纪下半叶,沙俄帝国和土耳其帝国为了争夺出海口和挺土的战争不断,土尔扈特部落的大批青年被沙俄强行征召,送上了战场。数次战争下来,土尔扈特人损失惨重,离开的种子开始萌芽。

恰好,当时因为沙俄支持准噶尔汗国的缘故,清朝和沙俄的关系并不好,为了寻找盟友,土尔扈特人和清朝就已经连上了线。此时的土尔扈特人知道,自己的宿敌准噶尔汗国正在和清帝国对抗。如果准噶尔人失败了,那么自己就有了回归的可能性,所以东归回国的想法开始出现。

当然,此行路途遥远,而且有沙俄的监视阻挠,一切还得从长计议,土尔扈特大汗渥巴锡并未下定决心。

不过,一个叫舍棱先的人出现,却让事情出现了转机。此人从准噶尔部归来,带回了准噶尔汗国被灭掉的消息。

舍棱先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劝说土尔扈特汗渥巴锡,乘清军占领伊犁未久,率部东进抢占伊犁。

游牧民族本就有着征服迁徙的天性,加上在沙俄统治下过得并不好。特别是此前和土尔扈特人同为沙俄附庸的哥萨克盖特曼国被沙俄彻底吞并,哥萨克人的首都扎波罗热被拆除,首领也被流放西伯利亚。使得渥巴锡汗感受到了极大的生存危机。

于是渥巴锡汗决定,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1771年1月5日,土尔扈特人正式启程回国。不过遗憾的是,当时由于河水未结冰,生活在伏尔加河西岸的一万余部众并没能跟随大部队一起行动,最终永远的生活在了那里。他们便是如今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人。

土尔扈特人的东归之路是非常艰苦的。不仅有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还要在长途跋涉中忍受饥饿、严寒以及疾病的侵扰。当然,这里还是要提一下游牧民族的天性,这一路过来,土尔扈特人没少劫掠。所以,有些战斗不全是沙俄军队的堵截。比如在哈萨克境内,与哈萨克军队的对战,那完全就是因为哈萨克人不堪土尔扈特人的劫掠而奋起反击。

半年后,土尔扈特人终于来到了新疆,但伤亡惨重,至少一般人死在了路上。

而对于土尔扈特人的到来,清朝最初还是颇为警惕的。其实之前乾隆已经掌握到了土尔扈特人的动向,只是不清楚他们此行的目的。毕竟准噶尔刚刚灭掉,谁也不想再钻出来第二个准噶尔,所以乾隆在新疆布置了大量的防卫,用以防备和监视土尔扈特人。

这边由于路途上损失惨重,鉴于自身的实力问题,急需休养生息,渥巴锡放弃了武力夺取伊犁的想法,转而向清朝臣服,并接受其安置。

只不过,土尔扈特人还是晚了一步,当时好的草场已经被清朝统治下的蒙古各部瓜分完毕。好在乾隆大笔一挥,给了土尔扈特人一个家。不过出于保险起见,他们还是被分散安置。

其实乾隆的做法是比较合理的,虽然表面上少了些许人情味,但从安全角度上来讲,如此分化安置,乃是防备另一个准噶尔的崛起。

大家不妨想想,如果不是土尔扈特人路上损失过于惨重,清朝面对未必不会是又一个准噶尔。

而且,一码归一码,面对土尔扈特人的臣服,乾隆还是充分表现一个家长的态度。当时沙俄向清廷交涉,希望入境追回土尔扈特人。

乾隆皇帝回复:

“尔等若要追索伊等,可于俄罗斯境内追索之,我等绝不干预,然其已入我界,则尔等不得任意于我界内追逐,若尔等不从我言,决然不成,必与尔等交战”

此外,得知土尔扈特人损失惨重,清政府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贫困中的土尔扈特牧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所以,从结果来看,土尔扈特部落东归是一个好结局。

只不过,这并不是他们最初的目的而已。


白话历史君


土尔扈特人的东归,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客观的原因,确实是他们在伏尔加河流域快生活不下去了。但除此以外,还有鲜为人知的“主观原因”。

从客观原因的角度看,其实就是俄罗斯奴役土尔扈特人太厉害了。

土尔扈特人隶属于卫拉特联盟。17世纪前期,联盟内部出现内讧,再加上生存空间的受限,于是汗国的第一代领袖和鄂尔勒克就率领着部众,西迁到伏尔加河流域,在那里重新定居。

但是,随着俄国不断对伏尔加河流域的渗透,土尔扈特的部众开始受到沙皇的控制。

沙皇不仅蚕食土尔扈特人的生活空间,还多次向他们征兵。在1768年的第五次俄土战争后,土尔扈特人再也无法忍受沉重的兵役了,于是就决定东归故土。

当然,这只是故事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也是从主观的角度看,土尔扈特人原本是准备夺取伊犁河流域原准噶尔汗国的故地。

这件事记载于托忒文史书《卡尔梅克诸汗简史》:

ubaši qān lamanar kigēd noyod lona dolōn qonoγ zöbčilaγād. manzu qāni albatu ülü bolonas kemebisü. züün γar nutugi kitad ēče dain yār bulāqu.

渥巴锡汗与喇嘛、诺颜们商议七昼夜,若不为满洲汗的属民,只有与中国战斗才能夺取准噶尔的故地。

当然,这个念头随着他们的东归,是逐渐被打消了的。土尔扈特人看到清朝的强大,就不敢再去想这种事了。

总而言之,土尔扈特的东归是在客观和主观的双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


HuiNanHistory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灭准噶尔。原依附于准噶尔的土尔扈特台吉舍棱先逃到俄国,后投奔伏尔加河的土尔扈特部。

土尔扈特汗国建立后,沙俄势力扩张到来,以武力迫使土尔扈特臣服,攫取汗王册封权,插手贵族议事会,干涉汗国内政;同时令哥萨克人(东欧草原上以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为主的游牧族群)东迁,侵占土尔扈特牧场,最令土尔扈特人反感的是沙俄政府强迫他们从藏传佛教改信东正教。

1761年,渥巴锡继承汗位。此时正值好战喜功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当权,为争夺出海口和领土扩张,俄国和土耳其的战争不断,土尔扈特战士由于英勇善战、骑术娴熟而屡被征调,几年间数万青年死于与自己不相干的战场,使汗国民怨沸腾,东归思潮涌动。1768年,第五次俄土战争爆发。战争中俄国对土尔扈特部的盘剥加剧。


由于受到俄罗斯的压迫,心向故土,加上舍棱说服渥巴锡,乘清军占领伊犁未久,前去占领伊犁地区,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决定举部东归。但他们到达那里,发现有戒备,不得不投降。


1771年1月(清乾隆三十五年),土尔扈特人在渥巴锡率领下分三路,赶畜群携辎重浩浩荡荡踏上了归国的艰苦历程。渥巴锡原计划待伏尔加河结冰后启程,但计划为沙俄察觉,于是提前执行。由于河水未结冰,伏尔加河西岸一万余部众未能东归,后来成为卡尔梅克人,建立了俄罗斯联邦内的卡尔梅克共和国。当时东岸约三万户、17万人,他们都离开了生活了一个半世纪的伏尔加河,为了表决心,临走时将所有宫殿、村落付之一炬。

俄国女皇叶卡德琳娜二世得知立即派出哥萨克骑兵追击,并指使沿途哈萨克人出兵阻击。一路上,土尔扈特人歼灭俄国的驻军及增援部队,摧毁俄国的要塞,穿过冰封的乌拉尔河,进入大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将追击的俄军远远抛在了后面。


东归途中土尔扈特人身经百战,同时也损失惨重。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奥琴峡谷,是东归必经之路,然而哈萨克骑兵已抢占隘口;渥巴锡定下谋略,自己正面进攻,另派队伍包抄后面,最后全歼对方。在哈萨克草原上遭到哈萨克人袭击,激战中牺牲了9000多土尔扈特人。

除了战斗伤亡,饥饿和疾病也造成损失:穿过哈萨克草原、绕巴尔喀什湖南端入中国境内哈萨克地界,伊犁将军伊勒图命令哈萨克人不准渥巴锡通过其地。渥巴锡转道沙喇伯可,又遭到布鲁特(柯尔克孜人)的进攻,不得已北上戈壁。由于水草匮乏,牲畜倒毙,人们只能步行,又因食用病畜血肉而瘟疫缠身。“人皆取马牛之血而饮,瘟疫大作”。此时渥巴锡得知清军已严加防备,且己方人畜死亡过半,无力攻占伊犁,于是在清军常设卡伦以外徘徊。


伊勒图遣使存问其来意,渥巴锡与众台吉、喇嘛商议数日后,不得已率所部七万余人归降,称前来归附,其部众抵达新疆伊犁,回到他们称为的“太阳升起的地方”,并献上其祖所受明代永乐八年汉文篆书敕封玉印。舍棱也被迫一同归顺。据载,当初出发的17万人中,“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


伊勒图报朝廷后,乾隆皇帝命驻乌什的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舒赫德前往伊犁安抚土尔扈特。朝廷拨白银二十万两及粮草、牛羊、棉布等赈济土尔扈特部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九月,渥巴锡赴热河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被封为“旧土尔扈特卓里克图汗”。

乾隆皇帝虽知土尔扈特内附实为情非得已,仍称赞其“诚心归顺,甚属可嘉”,并“赐予封爵,以示渥泽”;同时在御制诗中表明了处理土尔扈特问题的态度:“弗受将为盗,俾安皆我民”。


乾隆下令在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竖起两块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他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乾隆帝谕旨安插土尔扈特部于新疆。以渥巴锡所领部落为旧土尔扈特部,以原先附属于舍棱的部落为新土尔扈特部。


鄜延路节度使李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分析一下,土尔扈特部为何会在明末选择从新疆出走,西迁到伏尔加河流域?100 年后又为什么决定东归?

1771 年,渥巴锡率部东归,历来被视为史诗壮举,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无论西迁还是东归,都与寻求生存空间有关。

土尔扈特部是漠西卫拉特蒙古(即明代瓦剌)的一支,原游牧于新疆塔城一带。其西迁的原因,通常的说法是,同为漠西蒙古一支的准噶尔部崛起后,企图控制土尔扈特部,土部首领不愿屈服,于1628 年毅然率部西迁,颇有点石达开负气出走的意思。

不过,据《满文土尔扈特档案译编》记载:土尔扈特部首领、「东归英雄」渥巴锡在归顺清朝后,曾与乾隆谈到祖先100 年前的西迁历史,他虽然承认「我卫拉特四部不甚和睦」,但同时认为「我所居之牧地不能容之」也是西迁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草原对游牧人口的承载能力十分有限,一旦人口增殖过快,出现大量剩余,出路无非两条:内部攻伐消耗剩余人口,或者向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土尔扈特部不忍看到同族相残,选择了跑路。

当时的伏尔加河下游一带,水草丰美,对西迁的土尔扈特牧民而言犹如天堂。土部驱逐了当地的原住民诺盖鞑靼人,将乌拉尔河以西、里海以北的大片草场据为己有,领地横跨伏尔加河两岸,并与周边大国俄罗斯保持名义上的宗藩关系。几十年间,人口迅速增长,在著名大汗阿玉奇在位时已经发展到二十多万人。

土尔扈特西迁与东归线路图

然而,好景不长,阿玉奇统治后期,土尔扈特牧场再次出现人多地狭的状况。阿玉奇于1724 年去世后,土尔扈特贵族争夺汗位,陷入内乱,又引来俄罗斯人的干涉。结果,汗国从原先相对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俄罗斯人的附庸。

随着俄罗斯对汗国控制的加深,不少俄罗斯人和伏尔加日耳曼人移居当地从事农牧业,使本已捉襟见肘的土尔扈特牧场进一步缩小,牧民大批陷入贫困,很多人被迫改宗东正教,甚至把孩子卖给俄罗斯人为奴。严峻的生存空间问题再一次摆在土尔扈特人面前。

1761 年,17岁的年轻可汗渥巴锡继承汗位后,鉴于牧场日益遭到侵夺,频繁向当时的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提出抗议。女皇不但统统置之不理,反而大量抽调土尔扈特士兵参加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并试图削弱土尔扈特贵族的权力,这就把土尔扈特上上下下都得罪了一遍。

几乎与此同时,从东方传来了与土尔扈特部同文同种的准噶尔部落被清朝灭绝,伊犁一带牧场清空、千里无人烟的消息。这对土尔扈特人无疑极具诱惑力,摆脱俄罗斯人控制,东归故土的想法在汗国蔓延开来。

明末清初,准噶尔部崛起,成为中亚、新疆、青海、西藏地区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不断挑战清朝的统治权威,造成康雍乾三代西部最严重的边患。1757 年,清朝彻底击败准部后,鉴于其叛服无常,乾隆决定对准噶尔人「全行剿灭」,加之天花疫情的助力,准部几乎灭绝。中亚各族掀起了抢占准噶尔牧地的热潮,消息很快传到了土尔扈特。

下面切入正题:渥巴锡东归,到底是一开始就打定了主意归顺清朝,还是企图重建独立的卫拉特帝国?学界对此颇有争议。

海外学者多持独立建国说。如苏联学界普遍认为,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流域出走的一大原因即沙俄试图削弱土尔扈特王公的权力,而归顺清朝等于刚出狼窝,又入虎口,绝非渥巴锡等人所愿。只因东归途中付出惨重代价,实在无力袭击新疆,才被迫投降清朝。「新清史」学者也多持此说。

由于土尔扈特部本身留存的文字资料极少,支持独立建国说的史料,主要来自当时俄国卡尔梅克人的口述,以及中国方面的相关史料。《清史稿》《皇朝藩部要略》等历史文献均明确记载了如下相似内容:渥巴锡率部到达清朝边境后,将军伊勒图派人询问来意,渥巴锡与其台吉、喇嘛计议数日后,始以投诚为词。

中国学者则大多坚持认为渥巴锡早就深受「民族向心力和祖国文化认同」的感召,因而不辞劳苦主动归顺大清。这种观点同样能找到很多史料文献上的证据,特别是大清有一位极为英明自信的乾隆皇帝,在土尔扈特尚在东归途中,满朝文武颇多疑虑之时,就已未卜先知,坚定认为土尔扈特部是真心归顺,而之后的历史事实果然也全都应验。

清、俄同为大国,土尔扈特竟弃俄投清,这是四方向化的明证,容不得乾隆不信。

不过,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渥巴锡一行人后,大皇帝对当初的判断显得不那么自信了。

对渥巴锡东归动机的疑虑,让乾隆帝下决心对土尔扈特严防死守。

好在,土尔扈特部在东归途中损失了大部分人口,为清朝的顺利安置提供了相当的便利。剩余部落人口被拆分安置,各部分远远隔开。渥巴锡最终也没能如愿以偿,获得伊犁附近的原准噶尔牧场。

清廷在平定准噶尔之后,抽调满洲、察哈尔、索伦、达斡尔、锡伯等八旗兵丁前往伊犁等地驻防实边,再加上哈萨克牧民争相涌入,原准噶尔地区并没有多少留给土尔扈特人的生存空间。佟丽娅的祖先即为1765 年迁居新疆驻防的锡伯人。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土尔扈特特档》记载,从伏尔加河草原出发的土尔扈特人共计三万多户,十七万口人,其中,渥巴锡直属部众有两万户,十一万人。半年多时间里,经历饥寒瘟疫和哈萨克人的攻击,最终到达伊犁河的仅剩15793 户,66073 人。

渥巴锡直属部众损失最为惨重,由于一路带头冲锋陷阵,到达清朝时,仅剩8251 户、35909 口。这三万多人中,贫病交加的占了15000 人。不久,部落又爆发天花疫情,渥巴锡的妻子、女儿、母亲及五岁的幼子相继染病死去,全家除了远在承德的渥巴锡,只剩一个婴儿存活。

由于担心渥巴锡对东归心生悔意并再度率众出走,乾隆帝于1773-1774 年将渥巴锡直属部众迁往水草丰美但远离边境的珠尔都斯草原(即今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1773 年冬天,随渥巴锡迁往新牧地的仅剩3800 户,11336 人。渥巴锡本人于1775 年病逝。

渥巴锡油画像

如今,中国境内的土尔扈特总人口在14 万人左右,渥巴锡直属部众后裔约有5、6 万,主要生活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渥巴锡东归时,伏尔加河西岸还有约6 万多卫拉特蒙古人(包含了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和硕特等多部),因天气原因没能跟随东归,滞留在了俄罗斯,他们后来被称为卡尔梅克人,目前在俄国境内的人口尚有17 万。


神州万年


1.土尔扈特是中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四卫拉特之一)。 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2.中国学者则大多坚持认为渥巴锡早就深受「民族向心力和祖国文化认同」的感召,因而不辞劳苦主动归顺大清。这种观点同样能找到很多史料文献上的证据,特别是大清有一位极为英明自信的乾隆皇帝,在土尔扈特尚在东归途中,满朝文武颇多疑虑之时,就已未卜先知,坚定认为土尔扈特部是真心归顺,而之后的历史事实果然也全都应验。3.哈萨克人与沙俄的联合打压和占领了土尔扈特人的草场。


天狼星下5


沙俄时代是俄罗斯地区管理集团比较落后的时代。

尽管出了一些雄主,也确实使得沙俄走向了辉煌,使得沙俄成为了世界上比较大,陆地面积比较大的国家,第一当然是英国,西班牙等国家。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沙俄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制度的进步了。

就军事制度来说,沙俄强征少数民族,使得少数民族更多的参与战争并且死亡,本来沙俄军事就是以忽视人民生命为历史惯常,到了那时对于土尔扈特等尤其如此。

所以土尔扈特领袖渥巴锡确实的感觉到了民族危机,因此出走,一个民族在一个国家承担一定的义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过于不公就不好了,当年就是如此。

从历史来看,土尔扈特蒙古在中国发展的确实比俄罗斯好,人数也更多。

同时,除了这个问题还有俄罗斯强行蒙古人俄罗斯化的问题,即消灭蒙古族文化,在这点上俄罗斯并未成功,但是也确实给了这个民族较大的伤害。所以这些都是土尔扈特出走的原因。

土尔扈特剩余部分在今天成长为卡尔梅克蒙古自治共和国。在二战中表现不太好,为了脱离苏联助纣为虐,帮助纳粹德国。因此被迁移民族到中亚。


图拉图拉根


那是因为土尔扈特部就快要灭族了,当年土尔扈特部被准噶尔部排挤,远走俄罗斯贝加尔湖畔,不料却被沙俄强行征召青壮加入沙俄军队,打仗时充当炮灰。土尔扈特部看出来了沙俄的狼子野心,感到了灭族的危机,正好乾隆皇帝又灭了准噶尔汗国,所以就举族迁回中国,史称土尔扈特东归


三山明月


是的。这个是主导因素。

土尔扈特部在伏尔加河流域居住收到沙俄的压迫!正值沙俄与西欧战争.强征土尔扈特青壮年服兵役到前线充当炮灰!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意识到长此以往会面临亡族灭种的危险,所以他召集个部族首领商讨对策当时决定的是到伊犁河谷附近!

他们还不知道伊犁河谷已经纳入到大清版图,扔认为是准噶尔汗国。当他们秘密的东归的时候沙俄派哥萨克骑兵围追堵截进入哈萨克汗国复地的时候已经死伤大半,经过打探原来伊犁河谷已经是大清(大清皇帝也是蒙古人的可汗)的地盘了!所以为了不让哈萨克和沙俄对他们灭族,只能归顺大清了!综上所述土尔扈特部的初衷并不是要归顺大清的


望城又望海


土尔扈特部在伏尔加河流域居住收到沙俄的压迫!正值沙俄与西欧战争.强征土尔扈特青壮年服兵役到前线充当炮灰!土尔扈特首领斡巴希意识到长此以往会面临亡族灭种的危险,所以他召集个部族首领商讨对策当时决定的是到伊犁河谷!(他们还不知道伊犁河谷已经纳入到大清版图)当他们秘密的东归的时候沙俄派哥萨克骑兵围追堵截!快到伊犁河谷的时候已经死伤大半!经过打探原来伊犁河谷已经是大清的地盘了!所以只能归顺大清了!综上所述土尔扈特部的初衷并不是要归顺大清的!


东岩11


十七世纪初,为了躲避准噶尔部的威胁,蒙古厄鲁特部四卫拉特之一的土尔扈特人移牧荒 无人迹的伏尔加河流域,历时百余年。伏尔加草原土肥水美、远离战争,饱经战火洗礼的牧人们终于找到了安静和平之地。进入十八世纪,强大起来的沙俄政权逐步加强对边疆民族的统治,他们变本加厉地奴役和控制土尔扈特人,缩小他们的牧场,征调大批的土尔扈特人与土耳其进行战争,数以万计的土尔扈特人丧生战场。 公元一七七一年一月五日,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健时刻,年轻勇敢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决心率领全民族人民起义抗俄,回归祖国。他率领二十四万族人,踏上了艰难险阻的东归旅途,俄罗斯女皇闻讯后立即派兵数万进行追击和阻截。渥巴锡和他的族人们历尽艰险,跋涉万里,喋血苦战,历九死而不悔,出发时的二十四万族人,到达伊犁者竟不足七万。经过为期七个月一万多里的长途跋涉与征战之后,土尔扈特人终于回到了故乡。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悲壮的民族大迁徙。现在在我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