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張飛能跟劉備一起征討東吳他能起多大作用?

用戶81515925527


夷陵之戰,縱然張飛還活著並且也參加了作戰,對結局的影響依舊不大。




先看下劉備夷陵戰敗的原因:

1.輕視敵人。

劉備“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又過於輕視東吳,輕視陸遜。張飛不在尚且如此,若是又添了張飛這員猛將,恐怕劉備更加驕氣日盛了。


2.不察地利。

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數百公里的連綿山道之中,而吳軍佔據高勢的有利地形。後來又把營寨移到密林之中,最終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個乾淨。而張飛若在,雖有時粗中帶細,但關羽被殺,張飛也是個劉備一樣被仇恨衝昏了頭腦,恐怕也難以察覺其中要害,也是於事無補了。

3.水軍不強。

東征伐吳,沿江而下,水陸並進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蜀漢自從丟失荊州之後,拿得出手的水軍早已蕩然無存,面對強悍的江東水軍,自然是無法抗衡,所以只得依賴陸路的兵馬突破。而黃權所率領的江北水軍,也是不敵江東水軍,無法突破封鎖,最終被迫投魏了。在這一點上,即便張飛在此,也毫無用處。



因此。綜合以上幾點,不難看出,即便張飛一起參加夷陵之戰,對局勢的突破依舊毫無意義,也免不了戰敗的命運。


首席水軍大都督


征討東吳這麼大的戰役,勝負取決於許多因素。

僅僅是增加一個張飛,估計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01

劉備伐吳的軍事部署

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劉備這次伐吳到底是帶了多少人馬,就以通行的說法具體分析一下。

221年七月,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繼而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

儘管劉備沒有遇到很大的困難,經過巫地吳軍的抵抗,劉備一定會有所消耗,佔領秭歸後,滿打滿算,劉備就是三萬人馬。

所說的劉備親率數萬人,指得就是這點人馬。

之所以稱為先頭部隊,是由於夷陵戰敗,劉備退守白帝城後,趙雲帶來一到二萬兵力作為後援。

不清楚劉備所帶領的三萬人中有沒有原來張飛的部屬。

張飛遇害,很可能他率領的部隊,軍心不穩,劉備沒有調用。

如果張飛能夠跟隨劉備,參與攻伐東吳,應該增加一萬人馬,總兵力達到四萬。

孫權給曹丕上書說的是劉備帶領四萬兵力,進攻東吳。

張飛是在準備出兵時被害,看來劉備準備討伐東吳的兵力,計劃就是四萬,孫權的情報是很準確的。

劉備入蜀,帶去了大量的荊襄人員,這裡面孫權的潛伏人員恐怕不少,因而情報準確也不足為怪。

佔領秭歸以後,劉備兵分三路:為防範曹丕乘機襲擊,派遣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沒有記載劉備給黃權多少人馬,估計五千差不多,太少起不到作用,太多劉備拿不出來;水軍一路,沿江而下;另部分陸軍沿長江南岸進軍。

另派遣侍中馬良到武陵,爭取當地首領沙摩柯等出兵協助,這也得給馬良幾千人馬吧。

憑一張嘴恐怕不行,後期沙摩柯等首領帶領一萬多人參加劉備的軍事行動。

從這個部署來看,如果張飛跟隨劉備出兵,很可能會取代黃權作為防範曹魏的主將。

從知名度來看,張飛遠比黃權大得多,似乎武力值也高很多。

張飛就不多說了,說一下這個黃權吧。

黃權原是劉璋的主薄,曾力諫劉璋不要迎接劉備而被劉璋外放。

劉璋戰敗,黃權才投降劉備。


劉備討伐孫吳,黃權勸諫而不被採納,但劉備依然讓他跟隨討吳。

夷陵戰敗,黃權退路被曹軍阻斷,被迫投降曹丕。

曹丕很賞識,拜鎮南將軍,後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具體分析一下:

黃權既然不主張用兵,戰鬥激情肯定要打折扣,自然不能用作前鋒。

但劉備還是把他帶來了,這就說明,劉備實在是沒人可用了。

如果張飛在,防範曹魏的大任可能就不是黃權。

劉備就不怕黃權投降嗎?

不會,黃權是巴西郡閬中縣人,老婆孩子都在益州哪!

曹丕很賞識黃權,曹丕也是識貨的主。最後升遷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這是需要戰功的,這足以說明黃權的軍事能力。

巧合的是,劉備自立為帝后,封張飛也是車騎將軍。

相比而言,劉備的車騎將軍比曹丕的車騎將軍,恐怕競爭力要小很多。

這也說明黃權的能力並不差。

黃權駐紮長江北岸,並沒有與曹魏有很大的軍事衝突,也就沒有對夷陵之戰起到多少作用。

以此推論,即便是張飛代替黃權,跟隨劉備出征,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對夷陵之戰影響不大。

另一種情況,就是張飛不代替黃權,帶領自己的一萬人馬,與劉備主力部隊在一起。

真實的張飛並不是演義所說的猛張飛,而是國士無雙的萬人敵,智勇雙全。

但我認為,就夷陵之戰劉備與陸遜對峙的局勢來看,張飛恐怕很難有奇謀妙策。

最明智的選擇就是暫時退兵,天氣轉涼後再來。

但張飛能否勸動劉備撤軍,這是個疑問,恐怕很難。

因此,陸遜火燒連營的事,恐怕會依然發生。張飛在與不在,結局差不多。

最大的懸念就是張飛會不會投降曹魏,這個與本題無關,就不多說了。

有興趣的友友,自己去琢磨吧,我是不知道啊。


豹眼看歷史


打出張飛的旗幟,四面出擊,順江二下,滅了他,張飛出名時,陸遜還沒吃奶


風葉2785sam


戰局影響不大,假如還是沒有打破陸遜在夷陵的防線,那有可能江北軍就變成張飛指揮,但也有可能會跟著劉備一起去迂迴。

不過即使張飛在,基本上我並不看好局面會有多大的改變,以夷陵之戰的經過來看,問題的關鍵在於蜀軍的水軍沒有辦法配合陸軍行動,其他因素都是次要的。在夷陵以西還在三峽範圍內時,險峻的江面限制吳國的大船發揮作用,所以蜀軍能夠水陸並進,但從夷陵開始進入較為平緩的江面後,蜀軍水師就再也沒有發揮積極作用了,僅能勉強守住陸軍側面而已。這也導致儘管劉備在長江以南成功迂迴到了吳軍戰線的側面,卻還是不能打破僵局。從孫桓被關在夷道城內這件事來看,劉備的迂迴本身應該是很成功的行動,甚至可能是出乎陸遜的意料之外,只是陸遜反應迅速,很快組成新防線,且關鍵的水軍不能配合,無法讓劉備渡江威脅陸遜的補給線,所以最後只是徒然延伸戰線,而沒有實際效果。

如果要讓夷陵之戰有不一樣的情況,大概要有幾種可能:

1.蜀軍太威,正面撕開陸遜部署的防線。 ---雖然吳軍進攻時常常軟腳,但打防禦戰則多半還挺頑強的,這機率不是很高。張飛會在累的時候吃點予鄗的罐頭。

2.蜀軍奇襲陸遜得手。 ---有幾人認為這機率高的?

3.曹丕決定不摸魚了,提早出兵壓迫孫權。 ---機率也不高,除非蜀軍取得一定程度的勝利,或很明顯吳軍損失慘重,但在陸遜龜縮防守下機率很低。

4.孫權被崇禎附身,宰了陸遜或強逼陸遜出戰。 ---再過20年有機會,那個時候的話...張飛會在累的時候吃點予鄗的罐頭

5.劉備不但迂迴成功,還把吳軍江南防線整個打爆。 ---這大概是上述唯一比較可能出現的情況,比如張飛跟著劉備迂迴,而以他的肌肉與經驗一舉打爆孫桓,乘勢攻下夷道並進一步向公安方向進攻,而吳軍江南部隊被殲滅的話...那雖然劉備還是渡不了江,不過可能會牽引荊州出現更大規模的騷動,甚至曹丕也許就真的提早插手了,那或許真會改寫歷史。

不過還是要說,機率並不是很高,至少無法保證張飛的存在能達成這樣的效果。


來自天外星


張飛假如和劉備一起征討東吳的話從結果上來說對於劉備來說肯定優勢會多很多,首先劉備為什麼會征討東吳看三國大家知道 是因為徐州丟失,關羽敗走麥城,關羽被殺,關羽是劉備二弟情同手足如此大仇不得不報。我們的問題是張飛跟劉備一起,張飛是三國中不懼呂布的一員猛將,當年一人一馬當陽橋嚇死夏侯傑,嚇退曹操千軍萬馬。這是張飛的勇猛,很多人說張飛有勇無謀,其實不然張飛與諸葛亮打賭入川之戰中張飛發揮特別出彩,大破嚴顏,義釋嚴顏,平定巴郡。瞭解了張飛的這人想必大家能夠知道劉備伐吳有張飛絕對是多一個猛將肯定多很多優勢,在一個前面說到為什麼劉備伐吳因為張飛關羽被殺,如果張飛沒死劉備也許就沒有那麼傷心,做事就不會那麼魯莽可能理智一些,至於對戰局的改變我覺得不會太大。看下面分析,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劉備能夠三分天下有其一也非等閒之輩,之所以伐吳那是因為劉備太想回復漢室一統天下,吳國相對魏國勢力小點先從吳國下手也沒錯。但是劉備低估了吳國的實力,吳國陸遜是周瑜之後吳國有一人才謀略也很好,伐吳時機不好導致大敗。所以說這種情況有沒有張飛不能改變戰局,因為這樣的戰役不會因為張飛一個人的力量而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