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趙之謙的書法?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文藝之城


起之謙作為一名“複合型”書畫家,他在書法領域將篆書、隸書、化碑、糟書、行書等多種書體,以及篆刻、繪畫等多個領域融會貫通,是中國歷史上值得特別重視的書畫家之一。

01、趙之謙的篆書是鄧石如、吳讓之脈的延伸,用筆個人特色鮮明

總體而言,清代篆書經歷了從工藝性到書寫性的遞進過程。可以說,趙之謙的篆書是鄧石如、吳讓之脈的延伸,然而,對於北碑、隸書筆法的引人,使其篆書具有別樣的風貌。從體勢來看,趙之謙的篆書延續了鄧石如、吳讓之書法體勢修長、重心偏高的特點,這與王渤書法體勢方正、重心平穩有別。

轉角之處,趙之謙書法兼具鄧石如之方正、吳讓之之圓轉。從筆法上看,趙之謙的書一方面帶有細微的北牌筆法特徵,即起筆之處略微有北碑起筆處刀頭形狀,並有轉換運筆方向的痕跡。

另一方面,在收筆之處,尤其是橫畫的收筆之處,將略帶隸書意味的波挑筆畫緩緩送出,如書於同治丙寅年的《篆書四條屏》。而鄧、吳兩家都是將起收筆與線條中段含蓄地融合在一起,與之相比,趙之謙的篆書至少在筆法上時間性更強,也更具有書寫性。就結構而言,鄧石如、吳讓之都服從於結構平衡對稱、端莊停勻的原則,筆畫的起承轉合大致與結構的準則看齊。

趙之謙與此不同,其單字的偏旁、部首經常有著上下左右的錯動。其書作中經常出現的橫向波挑意味的筆畫,橫向之勢更為明顯;而盡力舒展排滿的弧線,使之更具體格健旺的特點。如果說鄧石如篆書如玉樹臨風之少年,吳讓之篆書如婉轉婀娜之少女,那麼趙之謙篆書則更接近豪闊雄健之壯漢。如果說鄧石如風格的取得屬於“援隸人篆”類型,那麼趙之謙篆書風格的特殊性,則與他兼具北碑、隸書筆法不無關聯。

02、趙之謙書法從北碑中獲得營養

趙之謙是清代較早從北碑中獲得營養,並與其他書體結合,從而確立自己風格的書法。在臨習北碑或者其他石刻書法方面,清代書家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盡力描摹、呈現石刻斑駁的“金石氣”,如李瑞清等;

另一種是儘量恢復石刻之前,即書丹階段的“書寫性”,趙之謙即屬於這種類型,這從其《楷書南唐四百九十六字冊》中可以看出。其線條的起訖均乾脆利落,運行流暢無礙,體現了書寫的流利感,同時也呈現出些微刀刻的銳利邊廓。

03、趙之謙書法隸楷皆善,具有兩種筆法

趙之謙作品中還有隸楷結合的類型,也就是既有隸楷兩種筆法,也有這兩種書體的體勢。隸楷結合,或者說呈現隸楷兩種書體特徵的書法作品在書法史上不乏先例。魏晉南北朝因為是多種書體流變的過渡期和成熟期,兩種或多種書體雜糅的現象比較多見,比如《爨寶子碑》,筆法和體勢即介於隸楷之間。

與這種自然雜櫟的情況不同的是,趙之謙是在千餘年之後,主動地以自己的方式將兩種書體做了嫁接。其隸楷書作,筆法上既有楷書的提按,也有隸書的擺動結體則大多寬扁,重心偏低傾斜,外部形狀接近圓形,因此頗具古拙樸實之趣隸結合的行書化使趙之謙的書法更具有複合特徵。


靜態書體的動態化被稱為“破體”,這種書體由來已久。隸書的行草化即章草、可被看作“破體”。秦漢隸書中,除了具有禮儀性質的漢碑之外、其他民間書體、如漢簡、碑額、銘旌上的隸書,大多具有草化的跡象。之後,東晉的王獻之創作了“破體”書法作品,在書法史中被稱為“破體”書家,而傳為唐代顏真卿的《表將軍詩》.以及晚明趙宦光的“草纂”,則被認為是“破體”書的重要代表。

“破體”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一件作品中出現了兩種或兩種以上書體,但單字並不存在書體之間的交融:;一是整件作品中的單字出現了兩種或兩種以上書體的交融。

趙之謙屬於後者,其書法特點是:結體寬扁,重心偏低傾斜,保留了隸書的體勢;筆法多為中鋒用筆,轉角處多為方筆,呈現了北碑的特徵:而字內筆畫的連接,以及字與字之間的簡省連筆,則是靜態書體的草化痕跡。


與趙之謙同時代的何紹基是與他較為接近的類型,即他們都由北碑而出,並將碑派書法行書化。何紹基是將單一書體行書化,如將漢隸、北碑和顏體楷書中的某一書體行書化,趙之謙顯然與他不同。更重要的是,何紹基的靜態書體行書化,並不太追求節奏的跳蕩。或者說,他並不追求書寫的時間性。相反,他想盡量呈現蒼茫古意。

而趙之謙的書法即便是篆書、也都引入了北碑和隸書的筆法和體勢,筆法、結構、空間等具有跳蕩感和時間感,多種書體的雜糅所呈現的時間性和節奏感自不待言,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其信札的書寫中。


04、總結:

總之,趙之謙書法中的篆籀、北碑筆法,以及行書化的特徵與其繪畫作品具有深刻關聯,這是宋元“書畫同源”現象之後的巨大拓展,也為我們探討有清一代的同類問題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


文藝城堡


趙之謙是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字益甫,號泠君,浙江會稽人。

他早期學過顏體書法,用功尤勤,在《章安雜說》中記道:"二十歲前,學《家廟碑》,曰五百字。″後來受《藝舟雙楫》北魏書的理淪影響,轉學北魏書法。

趙之謙將魏碑結體加入行書筆意,意態飛動,方圓兼備,字取橫勢,雄強勁道,不計工拙。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上圖書法作品為趙之謙先生書。)


神韻軒書法


趙之謙是晚清最重要的書法家之一,他的才情使他的書法藝術註定成為那個時代的經典,他魏碑書風,使清代碑派書法體系趨於完美,從而成為清代碑學技法的典範。

趙之謙的書法,由於創新,在當時社會是不被人理解和看重的,特別是何紹基那樣的當時的書界大佬,康有為也對其提出過尖銳的批評,但後人對他的書法確是大受追捧,以至於到現在,他的書風依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趙之謙的書法藝術是非常有特點的,他有非常高的駕馭筆鋒的能力,他書法的點畫是精熟的,具有很好的連貫性;他的字形結構是生動的,靈活的,不是生硬扭捏的擺佈,筆隨字勢而變,具有很好的多樣性和靈動性。沙孟海先生對趙之謙有著客觀的分析,沙老說:能把森嚴方樸的北碑,用宛轉流利的筆子行所無事地寫出來,這要算趙之謙第一副本領了。其實,趙之謙是一個全能藝術家,他的詩書畫印無所不精,也就使他的書法借取了他所精通的各個領域的營養,進行了努力的融會貫通,尋求到一種融北碑與傳統書技於一爐的方法,使這些資源有機的整合進他的作品中,從而形成了清代書法中的“趙之謙風格”,開拓了書法歷史上具有獨特魅力的創造之路。


醉墨齋48915840


趙之謙是清末最著名的書畫篆刻大師之一,浙江紹興人,與吳昌碩、鄧石如等齊名。他的書法,前期的主要是學顏真卿,因為功名所羈,書法尚處在館閣體階段,34歲後,受包世臣崇尚北碑理論的影響,開始專攻北碑,並且與帖學有機融合,再加上他本人天賦極高,終於成一家之面目。他的書法最大特點是碑帖融合。他書作以行書為主,成就極高,結體上比較比較寬扁,用筆比較粗重,提按較多,線條一波三折,耐人尋味,個人面貌非常突出,既有碑的朴茂、雄強、渾厚、寬博,又有帖的圓通、委婉、華麗。趙之謙對後代書法產生很大的影響,取法、借鑑、學習者眾,比如山東師範大學書法學院的蔣樂志,獲得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一等獎,所取法的就是趙之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