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逼孩子,生活就会逼孩子”,这句话祸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你不逼孩子,生活就会逼孩子”,这句话祸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你不逼孩子,生活就会逼孩子”,这句话祸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你不逼孩子,

生活就会逼孩子。

这句话,

夹杂和鼓动着你

急不可待的情绪。

当你一心只有“逼”时,

你就背离了真相,

孩子就成了我们情绪的牺牲品。


“你不逼孩子,生活就会逼孩子”,这句话祸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疫情对我们的袭扰临近尾声,对孩子学习的焦虑随着开学季的到来与日俱增。

前两天,有位妈妈咨询我们,说自己的孩子一想到要完成各式各样的打卡和写作业就“头疼”,千百个不情愿。

为此,这位妈妈没少说孩子,但依然无法改变孩子“不爱学习”的状况。

“你说,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完成行吗?你说,孩子现在(小学二年级)就不想学了行吗?你说,我不说能行吗?”这一连串对我的发问足以印证她内心的焦虑。

我问她:“你觉得孩子喜欢干什么?”

她想了半天,告诉我:“孩子喜欢做饭,总想着如何做这个,如何做那个。”

我又问他:“他怎么学做些吃的?”

妈妈说:“自己跟网上学的。”

我问她:“你觉得这是学习吗?”

她没有吭声。

我接着问:“你有没有逼他学过做饭?”

妈妈摇摇头说“没有”。

“那他怎么会喜欢干这件事?”我很好奇。

妈妈说:“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喜欢吧。”

说到这里,谈话并未结束,我恳切地说出了自己对她心存偏见的看法:“你觉得做饭算不上什么知识,也不是你心中的那个‘学习’?”

妈妈想了想,说出了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他总不能以后当个‘厨子’吧?”


后来,我给这位妈妈举了一些例子,说假设孩子现在喜欢拆装手表,将来就是修表匠;喜欢摆弄机械,将来就是修理工;喜欢做饭就只能活成你眼中的“厨子”吗?

妈妈不语。

……。

“你不逼孩子,生活就会逼孩子”,这句话祸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事实上,我并没有说“孩子可以不写作业”,但孩子“爱上学习”归根结底是孩子与适宜的环境相互作用之后,发自内心的自我选择。

因为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只是任何人都不喜欢枯燥干瘪的求学求知。

倘若孩子已经“厌学”,与他们求知的天性渐行渐远,那注定是遇到了一个不合时宜的环境——比如,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教养方式。

其实,任何人在探索和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时,总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儿,而且不用你说就能专注其间,通过这样的行为打磨自己的意志品质。

所以说,兴趣“导演”的不光是一个人喜欢什么,随着他对自己兴趣的坚持,他的情感、意志、专注、思想、自我认同,以及新的发现和选择等等都会顺势而来,水到渠成

这就有点像《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只要不停地向前奔跑,经历的风景就会不停的变化。

“你不逼孩子,生活就会逼孩子”,这句话祸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以我自己的孩子为例,疫情这段时间,上小学一年级的他没少抱怨网课、作业和打卡。

尤其是在上十五分钟一节枯燥乏味的网课时,总是“毛病”不少,但我们并没有因为他的这些“毛病”去批评指责和说教他。

但是,这个小家伙在上一个小时一节的网上编程课时,却能心甘情愿地端坐桌前,身体板直,小手交叠放在桌面,眼盯屏幕——但没有任何人要求他这样“纪律”自己。

一个小时下来,他总能很快完成老师布置的编程任务和课后作业,课后看到爸爸妈妈玩自己编程的游戏时,兴奋不已。

更重要的是,孩子会自己把握每天上编程网课的时间,自己提前做好各种准备,课后从来都是主动做作业上交,主动琢磨所学。

“你不逼孩子,生活就会逼孩子”,这句话祸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孩子的的确确是在自己和环境的互动中自我建构、自我决定、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所以父母如果不愿不想和不去主动发现、激发、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兴趣,那还能指望谁和指望何种方式呢?

但是,你可能会想到——

你说的是孩子感兴趣的前提,可是孩子的作业和“应试学习”是摆在眼前的问题,又怎么办呢?

就像那位妈妈当时给我说的:“我如果不让孩子立竿见影的话,但是作业要立竿见影,这教育就是要立竿见影呀!”

在这种普遍的“认知”之下,相信还有很多父母都会这样想——

我不逼孩子行吗?孩子耽误的起吗?将来谁来对孩子负责?

可以想见,无论立竿见影和急于求成是多么不现实,但迫于这种“压力”,更多的父母选择了违背规律行事。

这就好比孩子本来满怀奔向知识海洋的憧憬,但是父母总是在一旁正告孩子:“你下海之后必须给我游到前面,而且你周围已经有同学游到前面了,你看见没有?”

仔细想一想,如果孩子每天这样逼你“上班必须游到前面”,你会有怎样的压力和想法?更何况这种想法符合我们生存的吗?

学习本该是快乐的,但因为父母缺失引导教育的能力,枯燥的痛苦就会不断煎熬孩子。

“你不逼孩子,生活就会逼孩子”,这句话祸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比起急于求成所引发的教育焦虑,更恰当的做法是认同和肯定孩子对“枯燥求知求学”的感受,并和孩子一起探索摆脱这种枯燥求学的方法,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孩子引入一个更高层级的学习过程

记得我家孩子学字那阵儿,我并不要求他要写的多好和死记硬背,而是与他一起阅读和鼓励他尝试“链接知识”。

以“木”字为例,我会在他的小黑板上画个圈,在圈里写下“木”字,然后与他一起玩思维导图的小游戏。

圈上画出一个旁枝,然后我和他一起想“木”字加一笔能变成那些字?我想的总比孩子“慢”,他总是捷足先登地告诉我有“禾”、“本”、“术”。

而后,我会引导他思考这条枝上的三个字为何都与“木”有关,用这种有趣的思考练习加深孩子的印象,这期间我们还能一起组词、造句和辨意。

接着,我又在圈上画出另一个旁枝,问他“木”减两笔会变成什么字?

这次,他说出了“十”和“八”两个字。紧接着,我又在圈上画出一个旁枝,问孩子“木”是什么材质“做”成的?

孩子猜了半天,摇摇脑袋说“不知道”。

我问他:“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他冲进自己的房间拿出了平板,打开搜索引擎,说出了自己的疑惑,知道了答案是“纤维”。

问题是“纤维”种类很多,“木”的纤维结构和我们的衣服又有什么不同呢?

这是孩子自己发现的问题。

……。

再后来,我们又在圆圈上画了一个旁枝,发现了“木”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C₆H₁₀O₅)N。

……。

我还清楚地记得,后来有一次为了看看“木”的物理特性,变成碳灰的木头到哪里去了,还我们一起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木头,还烧了一块木头。

这一个“圈”衍生出了很多令孩子印象深刻的内容——里面包括语文、数学、历史(文字演化)、化学、物理等等。当然,如果你愿意还能加进去英语。

……。

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习惯于解决问题,养成跨学科、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这将注定会影响孩子如何看待学习和如何学习。

“你不逼孩子,生活就会逼孩子”,这句话祸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

我们没有办法把知识强行塞进孩子的脑袋里,就像没有人能逼你习惯和喜欢阅读一样,但我们一定有办法让知识活起来,让学习生动起来,让孩子的思维活起来。

正是因为孩子是我们的,教育是父母的天职,所以如何“教”就是父母责无旁贷的责任

而且,应试教育或许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和差异,但这正是家庭教育的功能、责任和义务所在,除此以外,再无其他可以替代。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需要的就是尊重和耐心,而非身边站一个指手画脚让孩子快快向前游的指挥官。

而且,这种忤逆孩子认知天性的教育,正是我们对“学习”和“如何学习”固有的偏见所致。

也正是因此,凡是只会逼孩子走上梁山的父母,都是已经黔驴技穷的父母。

说到这里,我突然感受到这段时期网上流行的那句“你不逼孩子,生活就会逼孩子”,其实害惨了太多孩子,逼傻了太多爹妈。

因为,对这个“逼”字来说,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愚者见愚,但后者显然要多与前者


“你不逼孩子,生活就会逼孩子”,这句话祸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