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00多年长河:“蒙氏教育”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长

王君,今年12岁了,正在读初中。一次王君在姨妈家玩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新朋友玲玲,她比自己小半岁,但是已经学习舞蹈三年了。玲玲在家长的鼓励下表演了一段拉丁舞,这下刺激了王君妈妈的神经。

回到家后,就和王君的爸爸商量:“我们的女儿成天像个男孩子一样和小区的孩子们打打杀杀,不成样子。我看见老马家的女儿去学舞蹈了,跳的很有气质,不然我们也送女儿去学习舞蹈吧?”。最后父母达成一致,决定送女儿去学习舞蹈,并且马上就给她报了舞蹈课。

但是天生好动的王君根本不听老师的指挥,不仅上课讲话,学习也不专心,不到两周的时间就说什么也不愿意去上辅导班了,妈妈在家里急得直跺脚,但是眼前的“假小子”一点改观都没有,还对妈妈多了一丝反感,两个人的关系也开始紧张起来。

跨越100多年长河:“蒙氏教育”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长

上面这个小故事,妈妈好心给女儿报班学习,但是女儿却不领情,甚至和自己还产生了嫌隙,原因就在于妈妈没有尊重女儿的个性发展,强行干预的后果就是双方关系的紧张甚至破裂。

因为没有人喜欢让别人去决定自己的命运,孩子也是一样的,有时候尊重孩子,家长要学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的做法可能比替孩子做决定,更能够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其实这个做法的核心,就是自由,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自己的节奏,而这一点也是蒙氏教学法的核心观念之一。

蒙氏教育是以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1870~1952)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教育方法,出自《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这本著作在1912年与美国出版,同时很快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00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1915,蒙台梭利学校已经遍布世界各大洲。到40年代,仅仅美国就有2000多所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跨越100多年长河:“蒙氏教育”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长

干预孩子成长的两大主流方式

1、忽视了人的主导本能-揠苗助长

蒙氏教育告诉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去发展,才能够更好帮助孩子形成一个健全的“自我”。尊重孩子的天性,就要给他一定的自由,而这一点,正是很多家长朋友们做不到的,也是与孩子产生矛盾或者对立的主要原因:忽视了人的的主导本能。

主导本能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没有人喜欢被别人掌控,活在别人的指令下,失去了自我或者极度的弱化了自我。大人尚且不喜欢受人摆布,孩子也是一样,孩子也有主导本能。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在他逐渐长大的过程当中,他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自己的人格系统,他会懂得明辨是非,知道善恶美丑,经得起存折也能担得起光荣……其实这就是在他自己的成长轨迹当中,逐渐的形成一个独立完善的自尊体系。

但是这一切需要家长朋友们尊重孩子自己的节奏,不要打着“为你好”的大旗随意的支配孩子的生活,用一个又一个的辅导课来占据孩子的注意力,来抢夺孩子自己成长的时间。

其实蒙台梭利所倡导的尊重孩子自己的节奏,其实就是和我们传统的“揠苗助长”这个典故所传达的寓意是一个道理,就是要尊重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尊重自然的客观实际,不要人为的过多干预,否则的话只会损害它的成长节奏,产生不好的结果,也就是“好心办坏事”。

跨越100多年长河:“蒙氏教育”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长

2、“包办”行为,剥夺独立机会

当然,干预孩子的自己成长节奏,不仅仅只是增加了孩子的学习负担这一个方面,同样还有减少,也就是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当中,家长朋友们过多的代替承担了孩子的成长,也就是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包办行为。

这样的“包办行为”剥夺了孩子自己独立成长的机会。

比如说,教孩子系鞋带这件事,很多孩子上了小学,仍然不会自己去系鞋带,因为每次都是家长帮他去系鞋带,从来没有教会他自己去系鞋带,所以孩子就不具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能力。

甚至有些父母,为了省事给孩子买的鞋都是便利贴型的,一搭就好,一粘就行,确实是挺方便快捷的,但是孩子可能永远都学不会系鞋带了。

因为他从小穿的就是这种便利贴型的鞋,所以他将来买鞋的习惯极有可能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买,因为他不会系鞋带,也没有穿带鞋带的鞋的习惯。而这一切的源头,恰恰就是因为小时候家长朋友对孩子成长的包办或者干涉。

跨越100多年长河:“蒙氏教育”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长

所以这“一加-揠苗助长”,“一减-剥夺独立”其实都是在干预孩子的自由成长,都不利于孩子建立独立完整的人格和自尊体系,不利于他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在蒙氏教育的观念当中,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孩子,是有是非判断能力的,他是正直且快乐的,有社会责任感,能够承担压力,同时也能够探索这个世界,并且能够在成年之后觉得工作是愉快的,能够正确客观的评价自我和他人,能够与周围的人和环境相处融洽和谐的,这才是一个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自尊体系的孩子。

而一些错误的教育方法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利的表现,对于幼儿来说,合适的教育方式比教育成果更重要。

跨越100多年长河:“蒙氏教育”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长

有数据表明,孩子在3岁以前学习到的信息量,是他一生的总和。

各位家长朋友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家宝宝的成长历程,

孩子在三岁以前,他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远远超过成年人。

在这个期间,他学会了语言表达,学会了词,学会了句子,学会了和身边的环境和人对话。从一开始的不会走路,到翻身,到爬行,到最后会走路,再到四肢协调,这其实是一个生命系统的协调,精密复杂,但是孩子学会了。

还有孩子其实在3岁以前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他能够观察到父母的喜怒哀乐,并且对此作出回应,他可能找不到合适的词去表达,但是他能够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并对此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等等。

这些都是他在三岁以前学会的,所以孩子的接收和学习能力是很强并且可以自己进化的,孩子有自己的成长本能,并不需要父母过多的干涉。

跨越100多年长河:“蒙氏教育”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长

所以家长朋友们不用担心孩子自己没有独立能力,不会去成长,很多事情做不了什么的,放手让他去成长,我们只需要在一些大的方向上给他做出相应的引导即可,留心观察,细心点耐心点,你就会发现孩子有自己的一套成长系统,家长朋友们做好看护和引导即可。

幼儿的成长不要给他施加压力,也不要剥夺它独立的能力,孩子的节奏在前,家长的引导在后,这样才能够有助于孩子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和自尊体系。

跨越100多年长河:“蒙氏教育”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长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

1、尊重孩子自己的节奏

孩子有自我调整能力的,也是有自我成长本能的,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学习能力。

可以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当中,孩子是不是会时常的给自己来点小惊喜?

比如:路上走的好好的,从他嘴里突然蹦出一句很有道理的话?或者玩具撒满屋子,孩子自己就整理了?或者偶尔一次妈妈没来得及给他喂饭,孩子自己会动手吃饭了?……

我相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肯定会有这些小惊喜发生,细心点就能够看到。

所以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长节奏,首先,家长朋友们就要相信他有独自学习,独自做好事情的能力。只有家长朋友们把这颗心放下了,我们的干预也就变少了,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也就多了,孩子们才能够慢慢的有独立意识独立的能力。

给他充分的自由,在天性的引导下,他会朝着自己最合适最感兴趣的方向去成长。

跨越100多年长河:“蒙氏教育”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长

另外,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长节奏,不要揠苗助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需要的不是压力和负担,需要的是在一个宽松,自由自在的环境当中,轻松的成长。

过度的培养,过度的去学习一些超过这个年龄段的学习,其实是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学习障碍的。

比如说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就给他办各种辅导班,让他学习小学的课程,或者在他小学的时候就给他增加学习初中的课程,那这些过多的学习可能会导致孩子确实提前学会了同龄人还没有学会的东西,但这也可能助长了孩子的傲慢之心,甚至可能因为已经学会了,再上课就感觉到特别的没趣,失去学习的乐趣,开始厌学,最后成绩直线下滑,愁坏家长。

那这些其实都是家长朋友们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过多的给孩子灌输了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内容,打乱了孩子自己的成长节奏,剥夺了他的学习乐趣和探索乐趣,最终导致孩子产生了学习障碍和厌学的心理。

所以教育孩子,要尊重他的个人成长,不要过多的要求,不要强迫学习,只有他主动的探索,才能够发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积极自动自发的去学习,而

保持一颗热烈跳动的好奇心才是孩子最重要且需要的。

跨越100多年长河:“蒙氏教育”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长

2、给孩子尊严感

小煜今年5岁,每天晚上他妈妈最头疼的就是孩子睡觉的问题,因为孩子就像是一台使不完劲儿的“永动机”,几乎每天晚上都能够折腾到十一二点,不是沙发上跳跳,就是屋里跑跑,一会玩玩具,一会看漫画书,一会又找妈妈讲故事。。

一开始还有点耐心,但是妈妈真的是感觉这个“神兽”太折磨人了,加之睡眠不足,状态不好,就开始命令起来了“小煜,别跑了,快来睡觉!”、“把玩具收起来,睡觉了!”、“别玩了,快来洗脚睡觉!”、“秦小煜,去睡觉!”。

妈妈的声音越来越大,可孩子就是不睡觉,最后喊的自己也累了,就把孩子叫到自己面前,心平气和的跟孩子说:

“妈妈知道你很喜欢玩,也很开心,但是现在已经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了,如果不睡觉的话,太晚了,对你的身体成长和健康是不好的,孩子要早早睡觉,才能够早到起床。同样爸爸妈妈也会睡得很晚,爸爸妈妈明天还要上班早起,如果睡得晚了,对爸爸妈妈的身体也会不好,所以你现在能安安静静的上床睡觉吗?这样的话,对你对爸爸妈妈都会很好哦!”。

小煜听了妈妈的话,就乖乖的去睡觉了。妈妈也终于腾出时间做自己的事了。

跨越100多年长河:“蒙氏教育”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长

上面这个案例,孩子之所以最后能够听妈妈的话去睡觉,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妈妈做到了,尊重孩子,给孩子尊严感。

首先家长朋友们要认知到一点,孩子是跟成人一样都具有独立的人格的,有人格就需要有人性,就能够感受善恶美丑。

妈妈对孩子一味地管束和吼叫,并没有让孩子感受到,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去被对待,妈妈的吼和命令,让孩子感受不到一点被尊重,他没有在妈妈这里获得尊严感,所以他不愿意去遵循这样的一个指令。

当妈妈愿意放下自己的情绪,把孩子当做成人一样去心平气和的交谈,愿意锁定孩子的情感和他当下的感受,对他回馈以善意和理解,那么在情感上,孩子就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是被妈妈理解和尊重的,这也是同理心,换位思考的一个表现。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和孩子沟通,孩子自然也愿意去理解和回馈妈妈的肯定。

所以,

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如果出现了问题,很大一部分不是孩子的原因,而是父母的原因。家长如果想要和善高效的解决亲子问题教育问题,需要多多检视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是天真和包容的,是乐于接受和学习的,如果出现了矛盾点,家长朋友们首先要看回自己,因为多大多数原因都出在了家长身上,及时发现并改正很重要,而给孩子尊严感就是其中之一。

跨越100多年长河:“蒙氏教育”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长

3、鼓励孩子参与“劳动”

(1)孩子通过劳动完善自己的人格

孩子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在一些家庭活动当中,不要因为孩子年纪小就觉得不可以或者不需要,可以在他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多去参与。

比如年关的大扫除活动,可以让孩子帮忙拿扫把,或者递点小东西,擦擦他自己的小椅子,等等他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可以让他参与到家庭的集体活动当中,这有助于他更好地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增强孩子的协作和集体意识。

再比如,很多孩子对于做饭充满热情,有些家长朋友还专门买了小号的炊具给孩子尝试做饭,孩子对于自己的这套小炊具爱不释手,每次“做饭”都很认真,刚开始可能还需要妈妈的帮忙,后来就可以自己独立操作了,给自己做一份餐完全没有问题,热情只增不减。

这就是孩子在劳动中,认识工具,练习工具再到熟练使用的过程。

孩子在参与劳动的过程当中会觉得很愉快,很高兴,他会把这种参与当作是一种玩乐,一种游戏,会很认真积极的参与,通过这种劳动的方式,孩子能够准确的感知世界,和周围环境产生联系,从而一步步建立起“自我”体系。

跨越100多年长河:“蒙氏教育”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长

(2)一段时间给一个玩具

孩子在劳动和游戏的过程当中可以去更好地成长,因为这符合他们爱玩、游戏的天性,遵从天性,带来更好成长,但是需要家长格外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玩具”。

孩子需要好奇心,也需要专注力,给孩子过多的玩具,不利于他专注力的培养,因为选择太多,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所以家长朋友们在一段时间内,让孩子去选择一个他最热爱的玩具去玩就可以,让孩子把这个玩具玩透了,琢磨清楚了,再去给孩子选择下一个。

比如有些男孩子,很喜欢拆解组装玩具,家长朋友如果只给他一个玩具,那么孩子就会反复的去拆解和组装这个玩具,他只对这一个玩具爱不释手,直到把这个玩具研究透了,他才会转向其他玩具。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仅只是拆解和组装,更是在拆解和组装的反复过程中感受和学习零件彼此之间的组合排列关系,逻辑顺序关系,部分整体联系,这都是有助于孩子“认知”系统的完善。

而如果家长朋友给孩子太多的玩具,孩子拥有太多就不会珍惜,就不会聚焦,反而容易失焦。因为有很多选择,所以所有的玩具都是浅尝辄止,这可能就会间接抹杀了孩子对于未知的探索。

所以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玩具,一段时间以内,给孩子一个他热爱的玩具即可,等他玩厌了再给他换下一个。

跨越100多年长河:“蒙氏教育”告诉你为什么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长

结束语

蒙氏教育法,跨越100多年,对今教育意义仍然十分重大,值得每位家长朋友了解和学习。当然,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想要培养孩子的独立完整的人格和自尊体系,需要多方借鉴,也需要家长朋友们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持续学习和实践。秉着尊重孩子的原则,相信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条育儿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