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聽,你不知道的樂山大佛景區廉潔小故事(九)-爾雅臺和復性書院

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又見面了,上期聽了沫若堂的故事,這一期我想給大家介紹樂山大佛景區另一處景觀----爾雅臺和復性書院。

快來聽,你不知道的樂山大佛景區廉潔小故事(九)-爾雅臺和復性書院

爾雅臺

位於大佛景區烏尤山西面懸崖處。烏尤山原與凌雲山相連,據《史記·漢書》記載,秦蜀郡守李冰開鑿沫水,使烏尤山成為離堆,四面環水,風景秀麗 。爾雅臺西望峨眉,下瞰三江,是大佛景區的絕佳觀景處之一,整體建築面積約60平米,為木結構,歇山式小青瓦屋面,由一個四角方亭和一處清幽平臺組成,臺內有木質座椅和石質桌凳,古樸雅緻。爾雅臺旁還有兩處古建築, 即南行百步外的曠怡亭和北行10米的聽濤軒。‍

快來聽,你不知道的樂山大佛景區廉潔小故事(九)-爾雅臺和復性書院

  據記載,爾雅臺原址為三層建築,由今天看到的聽濤軒、爾雅臺、 曠怡亭和部分亭廊階梯組成,整體相連,曲徑通幽,現存的爾雅臺是1921年修繕時拆去部分危樓及亭廊後留下的遺蹟。

  要解釋“爾雅臺”,我們先說“爾雅”。《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工具書,內容包括天象、地理、器皿、草木、鳥獸等19類事物的註釋辭條,稱之為中國早期的《百科全書》。“爾雅臺”顧名思義,就是註釋破譯先秦古書《爾雅》的地方。那麼誰在這兒註釋《爾雅》呢?‍

快來聽,你不知道的樂山大佛景區廉潔小故事(九)-爾雅臺和復性書院

  這個命題爭論了千年從未停止,關於註釋者有兩個說法,一是晉代郭璞(276-324),字景純,湖南人,相傳曾在此處註釋《爾雅》18年。爾雅臺的記載最早見於北宋,田錫有詩句“郭璞書檯古釣灣” 。蘇轍《初發嘉州》詩曰:“雲有古郭生,此地苦箋註。區區辨蟲魚,爾雅細分縷。”詩中的“郭生”即指郭璞。另一種說法,即因“漢代郭舍人”而建,趙熙為此還在爾雅臺題了一副對聯“名字誰尋景純上,江山如畫聶陽西”,並在臺正中牆壁上大書“漢犍為舍人注爾雅處”九字以正視聽。

  千年的爭論,更讓爾雅臺充滿了神秘色彩和文化氣息。凡到樂山的文人墨客,必去爾雅臺一探究竟。爾雅臺留下了許多名人的足跡和詩篇,有岑參,三蘇父子、趙熙、郭沫若、朱德、葉聖陶、馬一浮,不一而足,這裡除了留下名人志士的題詠,更是一處瞻仰古人的遺蹟。下面,我重點講一講國學大師馬一浮和他在此創辦復性書院的故事。‍‍

快來聽,你不知道的樂山大佛景區廉潔小故事(九)-爾雅臺和復性書院

  在樂山人最信奉,香火最盛的烏尤山寺內,可以說處處留有馬一浮的印記:曠怡亭內懸掛著 “馬一浮先生講學處”,方丈室門坊先生題書的楹聯,烏尤山下麻浩河邊先生棲居之地“濠上草堂”。這些勝地見證了以馬一浮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抗戰時期在樂山的文化堅守。

  馬一浮(1883~1967),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國學大師,書法家,曾任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教授,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為“現代三聖”。建國後,任浙江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為浙江大學校歌作詞,2017年浙江大學秉呈古典式書院理念,成立“馬一浮書院”以紀念先生。‍‍

快來聽,你不知道的樂山大佛景區廉潔小故事(九)-爾雅臺和復性書院

  抗戰時期,時任浙江大學教授的馬一浮,希望在遠離戰火的西部地區創建一所古典式書院,實現他的教育理想。他積極呼籲並迅速得到國民政府的資助,1939年1月他離開浙江大學,四處尋找辦學地址。1939年6月先生由重慶前往樂山,他一眼就相中了烏尤山,這裡不僅山水明麗,而且文化底蘊深厚,史上一直有嘉州書院和東巖書院的傳統延續,爾雅臺、曠怡亭正是書院講壇的理想之地,同時得到烏尤寺高僧遍能方丈的大力支持,借僧寮二十餘間用作書院師生住房。馬一浮把書院命名為“復性書院”,“復性”取意治學要“古今結合,知行合一,中西貫通”。

  復性書院成立後,馬一浮親任院長並擔任主講,還請到了熊十力、趙熙、謝無量、葉左文、梁漱溟、錢穆等擔任書院講師,賀昌群、沈敬仲為講友,可謂名家薈萃。

  1939年9月,書院正式開展教學,初次招生就有800餘人報名。遴選之下,只招了30餘名學生,教師、教工、雜役等總共60多人。書院授課制度很特別,主講每週只講一個上午,其餘時間學生向主講提問解惑,一般每半天安排3人。從此,書院文化在戰火烽煙之外的古剎裡浴火重生。

  戰火中的授業傳道,面臨著經費短缺的困境。1941年5月,開辦了一年零八個月的復性書院在內外交困的情形下停辦。此後6年多,先生堅持靠賣字來維持生活,離開時他已是63歲,身體極度虛弱。先生20歲喪妻,終身未娶,膝下無子,一生致力於國學、教育和文史研究,在樂山期間,擔心戰亂會遺失很多儒家經典,他親自刻印了經典著作26種38冊。

  抗戰結束後,1946年春,馬一浮與弟子將書院遷往杭州。回杭時,復性書院所刻板片、《爾雅臺答問》卷、《馬一浮講習錄》等全部裝箱運走。如今,在杭州馬一浮紀念館,我們還能看到先生舊時的講義、專著和刻書。

  抗戰時期,樂山文化史上有三件引以為豪的大事,一是武漢大學西遷樂山,二是故宮文物南遷樂山,三是馬一浮先生創立復性書院在樂山。如今,烏尤山下“濠上草堂”已是殘磚斷垣,隱約可見的院落佈局記錄著先生在此7年的堅守。站在爾雅臺邊先生講學處,曾經的書院早已不聞大師們的聖言教誨,但馬一浮先生以及武漢大學師生、故宮文物專家等文人與樂山的那次美麗相遇和握手,已深深鐫刻在樂山人的心中。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我們尋著先賢的足跡,講述了9個廉潔小故事。樂山大佛、東坡樓、沫若堂、爾雅臺、三龜九頂城--讓我們留連忘返,海通禪師、章仇兼瓊、韋皋,蘇東坡、馬一浮、郭沫若--值得我們深深緬懷,“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州之勝曰凌雲”的美譽實至名歸。

  3月23日樂山大佛景區將有序開放,春暖花開,歡迎您來。

(作者:汪濤 楊茜 朗誦:劉雅莉 攝影:劉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