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請大家名家網授治學之道

光明日報記者 宋喜群 光明日報通訊員 法伊莎

“我感恩我在蘭大受到的教育,帶我進入科學研究專業領域,一直奮鬥到今天。”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在蘭州大學疫情防控期間推出的特別欄目“治學大家談”中寫道。

在這篇題為《談談我的成長與研究——感恩篇》的4000余文字中,姚檀棟深情回顧了自己從小學到留學時代,不同階段的老師所帶給自己的深遠影響和正能量。他寫道:“上大學遇到李吉均老師,讓我們感覺到了科學達人的風範。和他一起搞科研,看到的是為科學犧牲精神的標杆。1980年他帶我們去貢嘎山考察冰川,掉進冰裂縫摔斷了肋骨,怕影響考察,他硬在冰川上頂了兩個星期,直到野外考察結束才去醫院。科學是和專注聯繫在一起的,科學是和奉獻聯繫在一起的,而蘭大就提供了這樣的土壤。”

此前,李吉均院士也在開欄之際口述“非常時期與學子共勉”:“為學先求立志,不管風吹浪打,勇往直前。”

不僅是這院士師徒二人,任繼周、柴之芳、張宏福、丁林、李燦、南志標、張肇西院士,或親述自己的難忘經歷,或諄諄教導科研方法及科研誠信,真摯的文字讓無數學子感動。

“大家談”不僅包含大師,還包括大眾。在推出的一個月時間內,專欄引來近200名教師、學生、校友以及社會各界人士投稿,已發佈9位院士、60多位一線教師、13位學生、3名校友等在內的80餘篇稿件,全網總瀏覽量近600萬,點贊超萬次。

時光倒流至1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暴發,蘭州大學在1月26日發佈了延期開學通知。“會延遲多久?那些制定好的‘雄心壯志’怎麼辦?”“沒帶電腦和書,怎麼學習?”“在家沒有狀態,看不進去書”……

面對師生共同的焦慮情緒,蘭州大學自2月2日開設“治學大家談”線上專欄,邀請大家、名師、校友、學生等撰寫文章,在線上的全方位交流中碰撞出別樣的思想火花。

對於開設專欄的初衷,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在“開欄的話”中寫道:“利用信息和網絡技術的優勢,借‘網授’之形施‘心授’之實,請大家談讀書治學、講人文道理、論濟世方略,在百十蘭大文化精神的交流互鑑中,引發師生們心靈共振、理想和鳴。”

在這個專欄中,法學院院長甘培忠教授以隨筆形式介紹了自己的學術生涯小故事:碩士畢業論文初稿被導師完全否定、44歲考博惡補英語、一邊當博士一邊當博導、60歲“高齡”參加中國郵儲銀行獨立董事考試……總結出“學術成長的路上多是泥濘坎坷,就是匍匐也得前行”的感悟。

“求學生涯有一個特點,過程很美,結果會很殘酷;過程很殘酷,結果將會很美。所以要選擇勤奮刻苦學習模式……”甘肅省教學名師、馬克思主義學院王維平教授寫下“讓信念熔鑄人生——致學子的50條治學和人生感言”,受到莘莘學子熱捧。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敦煌與西域文明研究院院長鄭炳林回味上世紀90年代曾有人勸他下海以改變生活的窘境,他笑言:“我要聽了這話,耐不住寂寞,蘭州大學會少一個敦煌學專家。”

1986級數學系校友、蘭州市委副書記王旭結合自己的學習工作經歷,與學弟學妹分享“踏實幹好每件小事情、培養嚴謹細緻的專業思維、勇於做獨樹一幟的人”。

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陳淑梅在每天刷網看疫情信息的過程中,看到蘭州大學舉辦“治學大家談”活動,主動給嚴純華髮信投稿,感慨這是一項很好的育人活動,蘭大師生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這麼多情真意切、擲地有聲的精神食糧。

面對每一封來信,嚴純華都會親自回覆,講出自己的體會。這樣的“用心”,得來的是網友的認可。

在瀏覽每日專欄的過程中,學生家長、校友、高三備考生、考研生、中學教師等,都被這場“精神大餐”聚在一起。網友“可樂味牙膏”讀完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彭勇教授的文章《如何快速成長為合格科研人員》寫道:“報考蘭大研究生,初試順利過關。最近一心準備複試,只願疫情過後,能夠進入我日思夜想的學府,在蘭大這片知識的熱土上繼續深造。”

網友在看到蘭州大學副校長、曾任蘭州大學第二醫院院長李玉民撰寫的文章後,在評論中講起就醫往事:“我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退休老人。由於膽管結石,影像檢查出現假陰性,反覆誘發胰腺炎,痛苦不堪。李院長臨床就準確判斷病情,手術時他直接打電話到手術室詢問情況。醫護人員一直猜測說‘你是李院長的親屬’,我都‘蒙圈’了。我說‘院長要求你們把病人當親人,他自己以身作則做到了’。”

閱讀著那些“大家”之言,內心焦慮的同學們開始沉下心來,重新制訂假期計劃,網上聽課、閱讀文獻、學習英語、鍛鍊身體……

資源環境學院院長勾曉華,在回憶非典期間的經歷時寫道:“每日早出晚歸在實驗室與古樹互訴衷腸,每當完成一個千年樹輪樣芯的定年,我興奮不已、自得其樂,外間的各種傳言和紛擾皆為噪音,不入耳不入心,醉心於我自己每日的實驗,疫情結束、紛擾過後我的實驗有非常大的進展,那一年留下的只是快樂的記憶。”

《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21日 0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