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冶:茶神陆羽为她大献殷勤,没见到唐玄宗却被德宗下令杖毙


李冶:茶神陆羽为她大献殷勤,没见到唐玄宗却被德宗下令杖毙


她是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与薛涛、刘采春、鱼玄机齐名,也是四个人中所处年代最早的一个。

她有16首诗收录在《全唐诗》中,最出名的是《相思怨》和《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她就是大唐女冠—— 李季兰,原名李冶。

李冶:茶神陆羽为她大献殷勤,没见到唐玄宗却被德宗下令杖毙


李冶,字季兰,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生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幼时住在四川三峡。

据说季兰五六岁时,父亲因她有才而带着她到处显摆。

一日庭中蔷薇花儿开,父亲让她即兴创作,没想到她写的诗让其父颇失颜面,与《女训》的要求相去甚远。诗的最后两句是这样写的:“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父亲一怒之下断言:"此女子将来富有文章,然必为失行妇人矣。"

谁知一语成谶!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唐代的道教盛极一时,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唐皇室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李耳同姓李,为了说明自家皇朝天命所为,唐皇朝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皇族则是他的承继者和后代。

既然道教成了国教,那么全国上下势必趋之若鹜 ,后妃公主进入道观修行者比比皆是,名门闺媛也多争相出家当女道士。

(因女道士都头戴黄缎道冠,故又称为"女冠"。)

受唐代思想开放之风的影响,道观中许多才貌出众的女冠以修行为名,在道观中当起了“交际花”,李季兰就属于这一类。

李冶:茶神陆羽为她大献殷勤,没见到唐玄宗却被德宗下令杖毙


李季兰所在剡(shàn)中玉真观地处偏僻,还算比较清静。不知不觉她16岁啦,出落得婷婷玉立、雪肌脂肤,好似一朵含苞的白莲花。

她在道观中除了读经以外,就是作诗、习字、弹琴,不用学化学、物理、生物。

观主见她天资很高,对她悉心栽培,使其在翰墨及音律上造诣极深;道经并未能制约住美少女浪漫多情的心性,季兰一心向往着外面的花花世界。

玉真观虽地处偏远,但因景色幽谧、气候宜人,不时会有文人雅士前来观光旅游。其中不免有些风流多情客,见到观中风姿绰约、眉清目秀的季兰,大胆之士会作挑逗状。

李季兰既不恼也不怒,反而流露出"回眸虽欲语,阿母在旁边"的神情,令挑逗者心荡神怡。

春情萌动的李季兰虽不敢有什么过分的行径,但她早已把对爱情的渴慕融入诗中,请看这一首七律《感兴》:

朝云暮雨两相随,去雁来人有归期;

玉枕只知常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

仰看明月翻含情,俯盼流波欲寄词;

却忆初闻凤楼曲,教人寂寞复相思。


清寂的道观,压抑着李季兰如火的春情,她只能看着春花渐凋,空自嗟叹。无聊的日子,李季兰携琴登楼,一曲又一曲地弹奏无人聆听的寂寞。月满西楼时,她独对孤灯寒月,以《相思怨》倾诉心声: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她不甘心自己成为一朵无人欣赏的白莲花,任芳华虚度。

在一个春日的午后,趁着观主和其他道友午睡之际,李季兰偷偷地溜到观前不远的剡溪中荡舟漫游。这时溪边来了一位青年,只见他虽布衣芒鞋,却神清气朗,属于气质美男。

气质美男登船后与小李侃上了大山,原来他是隐居在此的名士朱放。俩人非常投缘,一同谈论诗文、临流高歌、登山揽胜,临别之时,朱放赠诗与季兰:

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

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


他俩约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地点,这才依依不舍地各自回家。打那以后,他们不时地在剡溪边约会,相伴游山玩水、饮酒赋诗。

有时朱放会以游客的身份去玉真观暗中探望李季兰,在她的云房中品茗清谈,抚琴谈情。

后来,朱放隐居成功(古人隐居是为做官),奉召前往江西为官,不得不挥泪告别季兰;从此俩人天各一方,只能托鱼雁倾诉相思之情。

李季兰像是一个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为朱放写下了不少幽怨缠绵的诗句,来抚慰她"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的凄寂情怀。而远方的朱放忙于官场事务,没空来看望昔日的情人李季兰。就在这空档,陆羽闯进了李季兰的生活。

你问我是哪个陆羽,大凡稍懂茶道的人都知道他——他曾经写成《茶经》三卷,被人誉为

“茶神”,在育茶、制茶、品茶上有真功夫!

陆羽原是一个弃婴,被一俗姓陆的僧人在河堤上捡回龙盖寺后养大,因而他随僧人姓陆。

为何取名“羽”呢?


“羽”就是羽毛,意即他是一根被遗落世间的羽毛,如浮萍般无根飘荡。

陆羽在龙盖寺中饱读经书,也旁涉经史子集其它各种书籍,因此博学多才。他在寺中闲居无事,偶尔听说附近玉真观有一位叫李季兰的小姐姐,才学出众、貌美多情。于是陆羽就在一个暮秋午后,专程前往玉真观拜访小姐姐。

这一日秋风送凉,李季兰正独坐云房,忽听得门外有客来访,是一位相貌清秀、神情俊逸的男子。

李季兰请客人落座,叙谈各自的生活。这一日交谈非常投机,为以后陆羽经常抽时间去道观清谈打下伏笔。

他们煮雪烹茶,以文会友,因两人处境相似,遂成为惺惺相惜、心意相通的至交,最终转化为互诉衷肠的情侣。

一次李季兰由于身染重病,迁到燕子湖畔调养。陆羽闻讯后,急忙赶往她的病榻前大献殷勤——为她煎药煮饭,护理得悉心周到。

病愈后的李季兰特地写了一首《湖上卧病喜陆羽至》来答谢陆羽: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当时李季兰所交往的朋友不在少数,《全唐诗》中就收录有大量她与诸友互相酬赠的诗作,他们中有和尚、官员、名士、诗人,多因与其谈诗论道而成为朋友的。

但若是讲到知心蜜友,就非陆羽莫属了。李季兰与他除了以诗相交外,更以心相交。

李冶:茶神陆羽为她大献殷勤,没见到唐玄宗却被德宗下令杖毙


季兰和陆羽还有一位共同的好友皎然,俗家姓谢。

与谢灵运有关系吗?有的。


皎然是谢灵运的十世孙,出家到梯山寺为僧。他善文能绘,诗画尤为出色。皎然与陆羽是好友,常到寺里找陆羽谈诗,有段时间却总寻陆羽不着,就写了《寻陆羽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经入桑麻;

迁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经不住好友皎然的一再盘问,陆羽只能道出自己最近在玉真观找小姐姐李季兰玩呢。皎然也吵着闹着要和小姐姐玩。于是常常是三人围坐,相互诗词酬答。

多情的李季兰又被皎然出色的才华、闲定的气度吸引住了,常常借诗向他暗示柔情。皎然早已心如止水: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答李季兰》


对于面前的这位柳下惠,李季兰对他愈发尊敬。

天性浪漫多情的小姐姐虽与陆羽情意相系,但碍于特殊身份,他们不可能男婚女嫁,李季兰时常感到寂寞难耐。

三十岁过后的李季兰,性格更符盛唐之开放风气,交友也越来越多。她经常与诗友们会集于乌程开元寺中,举行文酒之会,即席赋诗,谈笑无忌,被传为美谈。

李季兰的诗名越传越广,活动范围也不局限于剡中,而远涉广陵(今杨州)。大有走出小山沟,迈向大都市的赶脚。广陵是当时文人荟萃的繁华之地,李季兰在那里成了大名人,名气大到连唐玄宗都想见上她一面。

此时的李季兰已过不惑之年,花开过大半,颜值正在走下坡路。在她去长安之前,留下一首《留别友人》,道明当时心境: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归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峰。


正当李季兰心怀忐忑地赶往长安时,“安史之乱”爆发了。唐玄宗仓惶西逃,李季兰最终没能见到玄宗。

李冶:茶神陆羽为她大献殷勤,没见到唐玄宗却被德宗下令杖毙


建中四年(783年)秋,即将开赴河南前线的泾原军经过长安时哗变,拥立赋闲的河北旧将朱泚(cǐ)称帝。唐德宗仓皇逃至奉天避难。李季兰与严巨川都失身贼廷。

德宗收复京城后,追究从叛者。784年7月,因为李季兰写过反诗,并且事后毫无悔意,被德宗下令杖毙,由此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